在遊戲、社交、電商、物聯網建設、5G 網絡建設、國際貿易、物流、雲存儲和雲計算、人工智能、醫療健康、新能源和碳排放、學術研究等現實生活的諸多領域,Web3 和區塊鏈正漸漸形成所向披靡之勢。對 Web3 的諸多質疑和不解,源於舊識新知交匯之處的誤解。讓我們一步步地來化解它。
作者: malatang.eth
封面: Photo by Bryan Goff on Unsplash
Web3 是什麼?更完整的表述是 “第三代互聯網”。在這裡你可以找到對 Web3 提綱挈領的介紹。
通俗地講,Web3 是互聯網與區塊鏈結合而生下的孩子,它繼承了互聯網與區塊鏈的雙重基因。換句話說,Web3 是互聯網熱情奔向區塊鏈,而區塊鏈衝破幣圈原教旨主義者的概念束縛、與傳統互聯網和普羅大眾深情相擁的成果。
人們所質疑和不解的是 Web3 身上與區塊鏈相關的特性。這些特性包括:去中心化、代幣、NFT、各種 Fi(金融化),以及反監管的迷思。但這些質疑和不解,多數都源於舊識新知交匯之處的誤解。讓我們一步步地來化解它。
一、去中心化不是要幹掉中心權威,而是可與中心共存的一種新的組織方式選項
去中心化是 Web3 的信仰、精神源泉,也是 Web3 的技術、經濟和社會基礎設施的核心組織方式。
去中心化的英文為 decentralization,從英文構詞法分析,它的本義是” 無中心化”,本沒有太強的 “去除” 意味。《韋氏詞典》2013 年 1 月編寫、並被維基百科英文版引用的詞條定義是,” 是組織的活動,特別是與規劃和決策有關的活動,在遠離中央權威的單元或團體之間分配或委託的過程。”“這一概念已廣泛應用於私營企業和社會組織、政治學、法律和公共管理、經濟學、貨幣和技術中的團體動力學和管理科學。” 日文直譯為 “分散”、“分權”,似乎更能反映其實質。
- 首先,它不是要 “去除” 中心權威。去中心化強調的分散產權、分散組織、分散決策。其要義是增進對自由的保護,並據此激發個體無窮的活力。去中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在特定領域內最大限度維護個人和個體的產權自由、行動自由和經濟自由,至少在現階段來看,與政治關係不大。
- 去中心化是一種新的組織和決策形態,是現代社會演進到區塊鏈時代的必然產物。但它絕無全部取代社會已有的其他組織和決策形態的可能性。從修辭上來講,你可以說它是 “革命性的”、“顛覆性的”,但從嚴格的社會學意義來講,它一定是漸進的、改良的、包容的、站在前人肩膀上且與已有範式共存的。
- 在社會領域,激進的顛覆式創新本質上是反自由的。正如伯克(Edmund Burke)對法國大革命的觀察,那場革命以爭取普遍而抽象的自由平等開始,卻以接受一個軍事首領的獨裁結束。哈耶克也說:“一個成功的自由社會,在很大程度上將永遠是一個與傳統緊密相連並受傳統制約的社會。” 建構秩序、激進革命和顛覆式創新在社會生活的某些局部可以適用,但意圖讓它取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則既不現實,也必然出現災難性的後果。
- 效率、組織、協調這些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偏中心化的。任何一個組織,其生命力既在於其內在和外在的活力,也在於其組織協調能力,以及其內外的效率。在社會生活的某些局部,比如企業、社區、紀律性組織(如軍隊、醫院、學校等),甚至政治組織和政府部門,中心化治理仍然是高效的手段。當然,中心化治理容易產生破壞自由的後果,因此在特定場景下需要與局部的去中心化相結合,用去中心化的基礎設施和治理方式去維護和增進自由,並培育出新的經濟和社會生態。
落實到互聯網領域,在 Web3,互聯網產品的中心化生產、組織和運營模式仍然具有重要地位,是社會經濟” 工具箱 “的重要組成部分。在《FTX 創始人 SBF 對推特去中心化的設想》中,我們已看到許多對去中心化應用類產品的構想,實際上還是與中心化的外殼相結合的。如果我們要對抖音做去中心化改造,能改變的是其底層協議的開源和去中心化,而前端 UI 則仍然是中心化產品。改造後的抖音底層協議可以是中性的,不對信息和數據作任何判斷、審查;用戶可以選擇將生成的內容(內容本身或其哈希值)上鍊,或者不上鍊,上鍊的內容無法被審查或刪除,不重要的瑣碎內容可以選擇不上鍊(因此可被修改、刪除)。在底層協議之上,任何公司、團體和個人,都可以開發調用底層協議的信息、數據、智能合約的客戶端,並自行決定這些信息和數據的呈現、推薦方式,也自行決定如何審查、排除不良和不符合其偏好的內容。這樣,既保證了用戶對內容的產權和自由,又能讓客戶端平台以更加高效、富有經濟性並擁抱監管的方式運營這些內容。
這樣看來,去中心化為社會生活的工具箱提供了一組威力無比的新工具。但這些工具會與現有工具組合和協調,當然也會浸潤、取代舊工具的部分領地,但絕無可能全部取代它們,我們也絕不能將去中心化神聖化。
哈耶克曾說,“民主本質上是一種手段,一種保障國內安定和個人自由的實用手段。它本身絕不是一貫正確和可靠無疑的。” 這一論斷,套用在去中心化之上,也再合適不過。
二、代幣不是幣,是一種憑證
其英文為 token,“代幣” 是誤譯。任何用來代表權利 (rights)、資歷 (credential)、福利 (privilege)、待遇 (benefit)、身份 (membership)、道具 (props)、積分 (patronage credit)、許可 (permission) 或者用於安全認證 (authentication)、身份驗證 (identification) 的憑證或憑據都可以叫作 token。大家最為熟悉的 token 是銀行的硬件密碼器。
Token 更合適的中文譯詞應為 “通證”。沒人會把下面的密碼器叫作 “代幣”。
但 Web3 或區塊鏈的通證,功能上與它並無太大不同。有所不同的是,Web3 的通證有流動性,多數可以自由交易,且存儲於區塊鏈賬本中(當然,某些通證不可轉讓、不可交易,如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倡導的與個人身份綁定的 “Soulbound Token”)。
Web3 通證有經濟價值,是一種資產,其所有權歸用戶所有,這可能是與銀行密碼器那種通證最大的區別。但其經濟價值是由其可交易性產生的。離了交易,離了流通,也就沒有資產屬性,其價值也就如同空中樓閣,落不了地。
也正因為其可交易性和可流通性,Web3 通證便有些像貨幣。但是,它與貨幣還是有本質的不同:
- 儘管多數通證可以在中心化交易所或區塊鏈上交易,甚至可以跨鏈交易,具有流通性,但僅僅這一點尚不足以使其成為貨幣。股票、債券、期貨合約、共同基金、碳排放額度都可以在交易所或場外市場交易,但沒人會拿它們當貨幣。
- 貨幣必須具有交換媒介的功能。而通證沒有通用交換媒介的功能,通證交易最多只能算是以物易物(以 A 通證交換 B 通證)。儘管極少數通證(比特幣和以太)似乎有一定的交換媒介屬性,但絕大多數通證的 utility(實際用途)只能在其所在的生態內或其周邊有效(就如傳統遊戲代幣只能在其遊戲生態內置換別的物品或功能,東航的積分只能兌換東上航機票或合作酒店的客房一樣);即使比特幣和以太這種具有非常普遍的流通性的通證,它們的交換媒介屬性也是受所屬生態和公鏈限制的(儘管很多通證可以跨生態、跨鏈轉移,但這裡討論的是其交換媒介屬性,跨鏈交易只是反映了其資產屬性。)
- 除了穩定幣之外的所有通證,價格波動很大,難以作為數字世界的通用交換媒介。具有交換媒介屬性的是穩定幣(試圖與美元 1:1 掛鉤的加密貨幣,如 USDC),而美國政府正在打算監管這種穩定幣的發行。數字人民幣之類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也屬於此類型。
也許有人會問,你們不是吵吵著讓比特幣成為法定貨幣嗎?講真,Web3 的從業人員極少有這類想法的,甚至根本就不會關心這個問題。大家關心更多的是,比特幣或以太坊還有多大的上漲空間(沒人希望它們的價格穩定不變);以及穩定幣是否真的穩定,而不會發生像 UST 之類的假穩定幣與美元輕易脫鉤的事件。就後面這點而言,大家對中心化監管是持開放態度的。
也許 cryptocurrecy(數字貨幣)一詞在不少人中間引起了誤解。據維基百科英文版:儘管名稱這麼叫,加密貨幣並不被視為傳統意義上的貨幣;人們給予了它不同的待遇,包括歸類為大宗商品、證券和貨幣,但在實踐中,加密貨幣通常僅被當作一種單獨的資產類別。因此,數字貨幣是資產而非貨幣。這個在區塊鏈發展早期(1996 年)發明的詞,其更多的意味是將通證比喻為貨幣,用以描述它的高流通性。沒想到這一用詞後來成為它在眾多國家發展的掣肘。
三、NFT 不是數字藏品,不能交易的東西沒有價值
NFT 的全稱是 non-fungible token (非同質通證),所以它是通證的一種,通常具有通證的可交易屬性。也正因為此,NFT 才會有價值。
維基百科中文版:“價值,泛指客體對於主體表現出來的正面意義和有用性。”” 在經濟學中,價值是商品的一個重要性質,它代表該商品在交換中能夠交換得到其他商品的多少,價值通常通過貨幣來衡量,成為價格。“” 根據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物體的價值就是該物體在一個開放和競爭的交易市場中的價格,因此價值主要決定於對於該物體的需求,而不是供給。“
可見,在當代社會的語境下,有交換,或曰交易,物品才會有價值。儘管 NFT 的價值高低取決於諸多因素,包括藝術品質、實際用途、稀缺度、社區熱度等等,但如果沒有交易,它將變得一文不值。再好的數字藝術品,如果只能放在自己的電腦裡欣賞,就不會有現代意義上的價值,買家買的只是個寂寞。
當然,有人可以說,我純粹是因為藏品的藝術和美學價值才買來收藏它的。但是,你願意為一件不可轉讓的虛擬物品花高價嗎?要知道,即使在現實世界中願意為古玩字畫付出不菲價格的人,在購買時也有一個潛在的心理預期,可以在未來以一定的價錢轉讓或讓渡給他人。
NFT 不是數字藏品的另一層含義是,NFT 所涵蓋的,不僅僅局限於 “數字圖片、音樂、視頻、3D 模型、電子票證、數字紀念品” 這類藏品。就如以上對通證的介紹所講的,NFT 可以用來代表任何與權利、資歷、福利、待遇、身份、道具、積分、許可或者用於安全認證、身份驗證的東西。舉幾個在藝術收藏之外的 NFT 應用場景:
- 表徵用戶在互聯網的身份(集成了用戶在現實世界和互聯網世界的出生記錄、學歷、工作履歷、社會資歷、社會關係、信用記錄等等),這是 Vitalik 倡導的 soulbound token 的主要特徵。
- 在元宇宙和遊戲中的資產、身份、權屬證明(比如區塊鏈遊戲中的道具、皮膚、等級等等)。
- 社區治理中投票權的憑證。
- 一定程度上取代現實世界中的公文證章,如地產和車輛交易的文書確認和相關登記。
- 電競及各種體育賽事、俱樂部、文體活動的會員證和通行證。
- 線上線下社交、電商、金融、科技領域的各種花式應用,解鎖無限的創新可能。
四、金融化不是洪水猛獸,它是賦能數字經濟和技術創新的月光寶盒
數字貨幣、NFT、DeFi、GameFi、SocialFi,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新詞,都與金融有關,這讓不少人對其心生厭惡。
的確,區塊鏈本身俱有很強的金融屬性。金融屬性是由通證的高流通性帶來的。而離了通證,區塊鏈也就不能稱之為區塊鏈,這是國內業界尚未形成共識的地方。
區塊鍊是指通過去中心化和免互信的方式集體維護一個可靠數據庫的技術方案,該方案讓參與系統的任意多個節點,通過共同計算,來認定信息交流的數據的記錄是否真實。為什麼區塊記錄不可篡改?原因就是信息的驗證和記錄是由全球幾十萬個節點(計算機,以太坊為例)來實施的。那這些計算機(稱為礦工)提供算力來參與驗證和記錄的動機是什麼(不能白乾活兒啊)?是獲得通證獎勵。比特幣這種數字資產,就是比特幣網絡支付給驗證節點計算機運營者的報酬。
因此,通證獎勵是保證區塊鍊網絡分佈式運行、數據記錄不可篡改的關鍵驅動力。而要讓通證具有有價資產屬性,就必須賦予其流通性,讓其可自由交易。這就是分佈式運行、數據記錄不可篡改、通證金融屬性三大要素的邏輯循環。
那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強製手段去除通證,而只保留分佈式運行、數據記錄不可篡改這兩大技術特徵,也就是拋棄它的金融屬性、保留它的技術優勢呢?實踐證明,這種將邏輯鏈條中最關鍵的那個環節去掉的想法,幾乎不可行(想想聯盟鍊為什麼做不起來)。
金融本身不是問題。金融對於融通和運用杜會資金,促進現代經濟的發展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關鍵是如何理解它、運用它,以及適當地監管它。
通證經濟學是 Web3 生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真因為有可交易通證以及 NFT 的存在,Web3 在技術創新、經濟創新和社會創新的步伐正在飛速加快。正如 a16z 基金管理合夥人 Marc Andreessen 所說,這些瘋狂的東西的潛力,其實就是產生 “超越所有人想像的創造力水平” 的潛在工具。
以遊戲行業為例。開發一款傳統手游,是既耗時又費錢的事。通常,開發大製作遊戲需要的啟動資金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元,開發者需要在開發工作啟動的初期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從風險投資基金或產業投資者那裡募集資金。開發工作歷時數月甚至數年之後,還需要繼續募集大量資金用於遊戲的發行和運營,或者不得不能把遊戲成品賣給發行方。然後當遊戲累積到足夠多的玩家用戶基數後,才會從玩家手裡賺得可觀的收入。而區塊鏈遊戲提供了一套高效的金融工具,極大地減輕了開發團隊融資的難度。在遊戲開發工作還未啟動時,開發者就可以將未來游戲中的形象、道具、通關門牌等物品以 NFT 的形式發行給潛在玩家和投機者,籌得數目可觀的資金。然後再開始啟動開發工作。由於這些 NFT 可以立即在交易市場上架交易,開發者往往可以以不菲的價格出售其 NFT。
通證經濟學不光用在遊戲、社交這些貌似虛擬的數字經濟活動外,更是極大地賦能技術創新的月光寶盒。
以美國的 Helium 項目為例,其構建的是通用的、分佈式的、經濟激勵的物聯網設備無線網絡。消費者可以購買若干個 Hotspot(即 Helium 網絡中的硬件熱點),為附近的物聯網設備提供信號覆蓋,從而參與到網絡建設中並賺取通證獎勵。如今,Helium 更已拓展到支持 5G 網絡的建設。DISH 與 Helium 合作,成為第一個在 Helium 網絡上漫遊的主流運營商,GigSky 開始提供第一個 5G 移動數據套餐,5G 網絡正一步一步成為現實。通證經濟學有望讓美國這家公司彎道超車,趕上甚至超過中國的 5G 網絡步伐,用通證眾籌的模式,建設遍布全球的 5G 網絡。
不難想像,通證經濟學也可以在其他技術領域大展拳腳,甚至航空航天。為什麼不可以發行通證或 NFT,為火箭和衛星製造、機器人研發項目籌集資金呢?MoonDao 就是類似的一個大膽創新項目,通過發行 NFT 和通證,籌集資金購買兩張乘坐藍色起源火箭進入太空的門票,並將通過公開抽獎和其他競賽活動選擇宇航員。
五、Web3 不是不能自主可控,而是思維手段要與時俱進
華夏大地從來不缺智慧的監管手段。在金融的其他領域,比如證券、期貨和外匯買賣,以及網信領域,新型監管手段層出不窮,可資借鑒。擁抱 Web3,我們的監管思維也必須與時俱進,順應時代潮流,享受時代紅利。
監管思維需要更多的前瞻性和包容度。區塊鍊和 Web3 仍然處於發展的早期,野蠻生長階段的問題和風險肯定不少。但只有越早擁抱它,才越能在國際競爭中獲得先機,而不至於在 3-5 年後在與大洋彼岸的科技競爭中拱手讓出優勢地位。
監管手段可以藉鑑證券、期貨領域的現成作法。以 NFT 為例。要賦予 NFT 可交易屬性,建設全國性的 NFT 交易平台。在發行關,可以藉用證券監管中的註冊制,履行以信息披露為主(而非審批)的事前監管。在發行後,借鑒現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監督項目方言必行,行必果,遵守發行時所做的承諾。在投資者准入端,借鑒券商開戶的 KYC 流程,對投資者作必要的盡職調查,防範洗錢風險。設置必要的投資者准入門檻,防止無風險承受能力的街頭大媽入市。設置日交易漲跌幅限制,適當防范金融風險。將 NFT 交易與數字人民幣相結合。借鑒證券交易中的 “滬港通”、“深港通”,適時打通與全球性區塊鏈(如以太坊網絡)的互連互通。以上 KYC 和准入措施,在境外數字資產發行和交易中已被大量採用。
六、Web3 不光是時髦概念,它正在走進尋常百姓生活
很多人說,Web3、元宇宙都是些空洞的時髦概念,沒有實質內容。必須承認,Web3 仍處於發展的極早期,區塊鏈破圈進入尋常百姓家,也還處於進行時,遠未到大規模普及的時候。但從國家競爭戰略、投資方向和職業選擇的視角來看,如等到大規模普及時才參與,是不是晚了呢?
從幾組數據,可以管窺世界上正在發生什麼。
- 在本文寫作之時,全球數字資產總規模 1.23 萬億美元,DeFi (去中心化金融) 項目總市值 535 億美元,NFT 交易總市值 180 億美元。
- 2022 年一季度,全球 Web3 基金在管規模約 692 億美元。超過一半的 Web3 基金位於北美,主要在美國。不能假定這 692 億美元和美國資本市場都是傻人傻錢。
在這些數值之外,我們更多地看到,在遊戲、社交、電商、物聯網建設、5G 網絡建設、國際貿易、物流、雲存儲和雲計算、人工智能、醫療健康、新能源和碳排放、學術研究等現實生活的諸多領域,Web3 和區塊鏈正漸漸形成所向披靡之勢。
不乏創新精神和創新智慧的華夏大地的人們,是時候行動起來了。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信息平台,本站所發布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本文內容僅用於信息分享,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