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是社會組織和運行方式的一場進化運動,已經從 Web3 波及到生物科技等諸多領域,並且 Web3 也在生物科技界找到了新的應用點。

原文:A Guide to Decentralized Biotech(a16z Future)

作者: Jocelynn Pearl

翻譯:malatang.eth

原用標題(譯後)去中心化生物技術概覽​

封面: Photo by Richard Horvath on Unsplash

美國的生物技術業傳統上是一個中心化的行業,大多數公司都集中在少數幾個城市,靠著內部科學家團隊來運行。

生物技術業在 1980 年代發端時,其中心化結構有充分的理由,包括地理位置毗鄰能提供人才和知識產權的院校。但受融資趨勢、日益全球化的勞動力、房地產市場以及去中心化模式在其他行業的普及等影響,其最近的變化凸顯了中心化作為主要方法的局限性。這些變化在過去五年中開始浮出水面,並被新冠疫情而進一步放大和驅動。

目前,生物技術領域的去中心化正在以各種方式呈現:創業項目在主要中心城市之外啟動、共享實驗室空間、跨國招聘以及合作研發項目。我們甚至看到傳統公司之外的新型組織,例如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DAO),進入了藥物研發領域——它們籌集啟動資金。

去中心化模式仍處於試驗階段。但它們為小公司降低了准入門檻,並利用更多元的科學家人才庫,會更快地研發出新藥,甚至有效的新型療法。 

那麼,生物技術公司如何利用去中心化機制來運作呢?創業者如何在未來利用它來發揮自己的優勢?借助我自己在生物技術初創公司和 DAO 工作的經驗,以及跟探索去中心化模式的生物技術領導者們(其中一些已經找到了新型療法)的探討,我整理了一份生物技術去中心化概覽,介紹該領域目前正在發生的以及未來幾年將要發生的事情。

聯合辦公和雲實驗室  

雖然定義生物技術公司有不同的方式,但大多數都是專注於開發生物藥物的小型創業公司。他們通常在內部進行科學研究,這就需要有專門的 “內部” 實驗室。然而,總部位於達拉斯的商業地產服務和投資公司 CBRE 於 2021 年 11 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新冠疫情期間,波士頓和其他生物技術中心的實驗室空間變得尤為稀缺。報告稱,這種對實驗室的爭奪 “是全球推動新藥研發的自然結果,因為生命科學領域獲得了強勁的資金和人才注入。” 

意識到生物技術的日益擴張和可用地產供應的減少,一些開發商開始建設靈活的聯合辦公空間以容納較小的團隊。這種 “WeScience” 模式允許生物技術初創公司共享辦公室、實驗室套間和工作台空間,通常是按月共享。Biolabs 和 Alexandria LaunchLabs 是這個領域的兩大玩家。 
其他公司完全放棄了物理實驗室空間,轉而採用將研究流程予以外包的 “虛擬生物技術” 模式。走這條路的公司有償使用以下服務:

  • 合同研究組織 (CRO),例如 Charles River Labs,可為生物技術公司提供一系列支持服務,包括從臨床前到臨床中的研發和監管審批。
  • 贊助研究協議 (SRA),生物技術公司向學術實驗室支付費用以進行臨床前或臨床研發。
  • 雲實驗室,例如 Emerald Cloud Labs 和 Strateos,它們是 AI 驅動的平台,可自動執行小分子藥物發現等工作,並讓研究人員遠程啟動和停止實驗。

長壽公司 Loyal 展示了虛擬生物技術的實際應用。Loyal 的科學家團隊負責監督主要由 CRO 開展的臨床前長壽研究。為了 “向當前和未來的生物技術創業者普及一些來之不易的知識”,Loyal 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 Celine Halioua 撰寫了關於 CRO 的使用成本和考量因素的文章,並對 CRO 和內部實驗的成本進行了比較。

虛擬生物技術有一些明顯的缺點。一方面,因為需要預先規劃,所進行的科學實驗更加死板。科學家在其內部實驗室自由進行實驗會有更多的原始創新,而企業使用虛擬實驗會因此減少這種原始創新。另一個原因是使用 CRO 本身對於創業者就可能很難把握。不同的 CRO 有不同的專長,創業者常得依賴口碑推薦來決定聘請哪一家機構,比如說進行劑量調查研究。因此,在行業中建立良好的關係就大有幫助。此外,在雲實驗室方面,有能力進行常規實驗的大型製藥公司常常將平台的帶寬給佔完了。在實務中,這意味著能否獲得云實驗室的服務會成為創業公司的一大門檻。

幸運的是,這些缺點並非不可克服。Science Exchange 是 2011 年推出的一個平台,它極大地改善了 CRO 的獲取和運用。在該交易平台上,企業可以從 3,500 多家供應商採購、預訂和支付實驗服務,同時還可以減少通常所需的臨時實驗員。LabDAO 是另一家致力於填補研發資源空白的公司;它正在建立一個交易平台,小型創業公司和學術研究人員可以在這裡找到 microCRO(較小規模的合同研發),為其提供生物信息學分析、自動化克隆和結構設計等服務。我們距離擁有生物技術界的 AWS 雲服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像 Science Exchange 和 LabDAO 這樣的平台正在逐步改善合同研發資源的供給。 

賦能人才

直到最近,生物技術創業公司還要與現有製藥巨頭合作,或向生物技術風投基金求助,以獲得早期投資。與其他創業者相比,擁有數十年經驗的高管創業者更受青睞。但是,在過去幾年中,行業經歷了生物技術資源的範式轉變,這個轉變來源於兩個日益蓬勃的運動:創業者主導的生物技術和去中心化科研。兩者都迎合了將初創公司及其科研所需的信息予以民主化的風潮。 

儘管風險投資依然重要,如今的創業者在成熟生物技術公司之外擁有更多的融資選擇。科技風投基金加大了對生物技術的投資,尤其是對創業者年輕或不那麼傳統的創業公司。為了贏得熱門創業項目,更多基金不光開支票,而且還為創業者提供實際的業務幫助,並帶創業者進入強大的創業者社區。

Petri 是一家由 Pillar VC 創立和投資的生物技術加速器,就是這種方法的縮影。Petri 為科學家企業家提供名為 Frequency 的創業課程,該課程將參與者引導到一個社區 slack 頻道,在這裡他們可以在整個創業過程中互相聯繫並提供幫助。另一個例子是 Axial,創始人 Joshua Elkington 主持了一個生物技術 Slack 社區,討論從基因治療到招聘的方方面面。它有超過 10,000 名成員,而且還在不斷增加。

還有許多其他社區驅動型基金的案例。這表明生物技術投資者不再充當金融和信息守門人的角色。這與去中心化的精神相吻合,因為它可以組建更多由更多元的創始人領導的公司,還可相互分享知識。

下一層次的協作

我們也開始看到,科學家和企業家採用新型的去中心化方式來組建團隊以實現共同目標。在生物技術領域,一個關鍵問題是這些網絡到底能不能有效運作。兩個案例表明是可以的。

第一個是 Perlara PBC,這是一家由生物學家 Ethan Perlstein 領導的前所未見的生物技術公益公司。Perlara 以前稱為 Perlstein Lab,曾經是一家典型的中心化灣區生物技術公司,專注於在藥物再利用研究中挖掘罕見疾病的治療方法。在 2020 年,它以 Perlstein 稱之為 “Perlara 2.0” 的面目重新出現,由去中心化的科學家顧問團隊組成,共同為患者家屬和基金會尋找療法編寫路線圖。 

該小組詳細分析特定罕見疾病的藥物開發現狀,並為尋找療法(通常依賴於 Charles River Labs 等 CRO)的研究制定項目管理計劃。它可以指導從藥品採購到將 Maggie's Pearl 這樣的公司分拆出來的諸多事務,這些分拆的公司可以擁有藥物資產並監督臨床試驗的進展。Perlara 首次在療法方面的成功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從早期的藥物再利用研究到在兩名患者中證明療效的小型試驗,再到三期試驗(即將開始招募患者),這需要數年時間。但 Perlstein 希望這個模式可以復製到 Perlara 項目的其他患者群體。 

噬菌體目錄是另一個去中心化科學家小組,他們共同致力於尋找新療法。噬菌體目錄的想法始於一條推文: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流行病學家史蒂芬妮·斯特拉斯迪(Steffanie Strathdee)向噬菌體研究人員致電,請求幫助為一名 25 歲患有疑似抗生素耐藥性感染的患者尋找治療方法。(Strathdee 之前曾為丈夫 Tom 協調過噬菌體療法,並在他們的書《完美捕食者》中詳細介紹了這一經歷。)

這條推文激發了一個靈光乍現的時刻:微生物學家 Jessica Sacher 和她的合作夥伴看到了在未來 “噬菌體狩獵” 中優化社區協作的機會,並著手創建可為其他患者尋找療法(即噬菌體治療)的研究人員名單。

迄今為止,噬菌體目錄包括 448 名噬菌體研究人員和 100 個噬菌體組織。它的模式很簡單:一個由擁有潛在治愈療法的全球科學家組成的去中心化網絡,一個預警系統,以及一個用於從實驗室到檢驗室的引導治療模板。該網絡按同情使用或實驗性治療指南已實現三例單獨的 “n-of-1” 治愈。換句話說,他們為已用盡所有其他選擇(如抗生素)的患者量身定制了治療方案。噬菌體目錄現在正在澳大利亞政府資助的學術醫療網絡上運行。

DAO 資助的項目 

最後,在去中心化生物技術領域不容錯過的是 Molecule,這是一家為 Web3 的生物技術鋪路的公司。生物醫學研究員 Tyler Golato 和工程師 Paul Kohlhaas 於 2019 年創立了 Molecule,目標是建立一個全新的系統來支持早期藥物的研發。公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他們的點子是將研究資產搬到區塊鏈上,並作其鑄為 IP-NFT 出售,這為購買轉化醫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Molecule 推出了三個生物技術 DAO,作為新型集體或合作社吸引來自互聯網各個角落的社區成員。

VitaDAO 是 Molecule 中專注於長壽的 DAO,該社區像風險基金一樣運作,擁有強大的內容和營銷引擎。投資項目源工作組(由科學家和投資者等組成)對融資項目予以評估。社區決策主要通過使用 $VITA 通證進行投票,並且大部分工作 “公開進行”,這意味著幾乎任何網民都可以加入 DAO 的 Discord 服務器或其工作組,或者關注社區的實際運行。

像 VitaDAO 這樣的生物技術 DAO 的一個主要吸引力在於它們完成工作的速度。自推出以來的 10 個月裡,VitaDAO 已評估了 60 多項研究提案,並為 10 個項目的近 200 萬美元研究提供了資金。這就像接受 NIH 研究項目撥款(通常每年給一個實驗室 250,000 美元,為期 5 年)然後將資金分配給 60 個實驗室的項目。(您可以在其社區和財政報告中閱讀更多關於該組織進展的信息。) 另一個優勢是 DAO 沒有傳統生物技術公司的用工限制。這意味著擁有不同經驗且處於職業生涯不同階段的人都可以參與 DAO;或者如果他們願意,可以參與多個 DAO,因為沒有排他性的要求存在。這種工作的好處不同於傳統的日常工作崗位:你可以得到以通證或以太坊支付的報酬(甚至只有感激),而不是美元。但是,對於那些有時間的人來說,為生物技術 DAO 工作,就如同進入了科研投入、團隊合作和創新的遊樂場,甚至是內容和營銷等新技能的研習場所。

歡迎批評,展望未來 

一些專家對去中心化生物技術研發的想法持批評態度。支持中心化系統有正當理由;在某些情況下,科學家在企業內部做研究會成本更低,或者在獨立的團隊中工作會更有效率。我們應該包容善意的批評,並展開討論,改進新興的去中心化系統。理想的話,我們可以測試數百種從 “從研究到應用” 的方法,對每個新方法的組成部分進行各種組合和匹配,以獲得最大效率。我們還在路上,但我預計在未來幾年會看到更多的試驗。 

探索去中心化方法有一個有說服力的非技術理由:生物技術公司的主業是尋找新的療法,目的是為有需求的患者帶來治愈。為何不優化藥物研發管線的各個步驟,以便更快捷、更容易地在世界各地分享研究結果?如果我們失去的僅僅是我們多年來熟悉的封閉式中心化系統,那就更有理由測試新系統了。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信息平台,本站所發布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本文內容僅用於信息分享,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