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發卡業務突然變得流行起來?
作者:David
封面:Photo by Markus Winkler on Unsplash
加密支付卡,正在變成一種席捲全行業的業務。
打開推特等社交媒體,時常可以看到 KOL 們在推薦各種費用不同的卡種;
而從中心化交易所如幣安、Coinbase 和 Bitget ,再到像 Onekey 錢包這樣的加密基礎設施,都早已加入這個賽道,希望通過發行自家品牌的卡,打通加密資產與實體經濟的通道;
最近,DeFi 應用們也開始謀劃著髮卡的生意。
8 月,去中心化穩定幣專案 Hope.money 宣布發行 HopeCard,可在全球支援 VISA 的商戶進行支付;
而最近幾天,Uniswap DAO 也發起了提案,投票討論是否同意發行帶有 Uniswap 標誌的 VISA 卡 ...
為什麼在加密圈子裡,髮卡業務突然變得流行起來?
交易所、錢包、基建、應用甚至是專注於髮卡的創業團隊,當大家都想來分一杯羹的時候,加密支付卡的背後,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出金和 GPT,引爆需求的導火索
實際上,加密支付卡並不是新鮮事。
早在 2015 年, Coinbase 就發行過基於比特幣的加密支付卡。 而前兩年的牛市浪潮中,雖然也有行業相關組織在探索髮卡業務,但其流行程度和討論熱度也遠遠不及今天。
為什麼加密支付卡在今年變得特別流行?
關鍵的導火索,或許在於出金和 ChatGPT 所帶來的需求激增。
前者代表著加密圈對管道安全的渴望,後者則啟動了新的支付場景。
首先,出金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當 C2C 出金模式成為主流,利用加密貨幣進行洗錢以及發展黑灰產業務也在走這條管道,你永遠無法知道自己的下一筆交易,是否會因上述原因「躺槍」而被凍卡。
以至於我們經常能看到網上流行著各式各樣的「完美出金」攻略,出入金服務商以「不凍卡」做賣點,這些都表明市場對於安全出金存在著迫切需求。
於是加密支付卡有了其生存的空間:與其自己花精力研究出金,不如使用這種卡片綁定常用的支付方式,直接將加密貨幣用於日常消費。
此外,ChatGPT 等訂閱服務的出現,也對帶動加密支付卡的需求功不可沒。
對於科技圈的弄潮兒來說,GPT 無疑是全場的焦點。
但想要體驗 GPT-4 更新更強大的功能,需要按月支付 Plus 會員的訂閱費,而 OpenAI 並不接受國內主流的信用卡與轉帳卡。
在這種情況下,加密支付卡成功化解了地域限制的尷尬。
大部分加密支付卡的卡號以 4 或 5 開頭,隸屬於美國的卡組織(VISA / Master / 運通等),完美滿足 OpenAI 對於卡種的要求,可以將加密貨幣轉換成美金完成充值。
同時,這類卡也大多支援國外電商平臺的海淘購物(亞馬遜、ebay、Shopee 等)以及其他軟體的訂閱(Midjourney、Netflix 等); 而隨著疫情的結束,對於有跨國消費場景的用戶來說,加密支付卡也不失為一個便利的選擇。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相當多的報導都在混用「加密 VISA 卡」、「加密信用卡」或「加密卡」等概念,以至於在鋪天蓋地的社媒推廣和宣傳中,相當一部分小白並不知道自己在用的,到底是一張怎樣的卡。
想要用卡支付,與傳統金融中的銀行卡相同,主要有信用卡(Credit Card)和轉帳卡(Debit Card)兩種形式。
前者允許你進行透支,即先消費,后還款; 而後者則需要先存款后消費。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實際上較為流行的大多是加密預付費轉帳卡:無需綁定已有的銀行帳戶,但需要預先將加密貨幣轉換成法幣充入卡中。
髮卡即服務,複製流行的背後推手
交易所在髮卡,錢包在髮卡,支付創業團隊也在髮卡... 一張加密支付卡誰都能發嗎?
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發行信用卡和轉帳卡似乎是銀行的專利,開展這門業務擁有較高的技術和資質門檻; 但在加密支付卡這個賽道中,情況並不如此。
當使用者看到一張帶有某個加密貨幣交易所品牌,且打著 VISA 標誌的卡片時,背後不為人知的,實際上是髮卡方與技術供應商的合作模式。
例如 Coinbase 的 VISA 卡,背後實際上是由技術供應商 Marqeta 進行支援,使其能夠發行加密轉帳卡,並為使用者提供即時的交易授權和資金轉換服務; 類似的供應商還有 Immersve、Reap、Striga 和國內讀者更加熟悉的 Alchemy Pay 等。
更進一步說,由於「技術供應商」這一角色的存在,加密支付卡的發行流程變得更為簡單。
從支付發起到結束的完整鏈條上,使用者、商家和卡組織(Visa/MasterCard)等傳統角色自然不用多提; 而技術供應商,提供著一種類似「髮卡即服務」的能力:
通過向需要髮卡的組織提供必要的安全技術、支付處理系統和使用者介面等,以支援加密卡發行、貨幣轉換和支付。
而髮卡需求方僅需要調用技術供應商的 API 或 SaaS 解決方案,即可發行和管理加密信用卡/轉帳卡。
同時,技術供應商的「髮卡即服務」還包括了交易授權、資金轉換、交易監控和風險管理等在內的多種功能,幫助髮卡方簡化操作,提高效率。
因此,理論上受到合規監管或者持有牌照的機構,在技術供應商的支援下都可以發行加密支付卡,這也是我們在市場上能夠看到多種來自不同發行方加密支付卡的原因。
以海外較為知名的解決方案供應商 Galileo 為例,其 API 已經與 Visa 和 MasterCard 等支付網路集成,同時也與髮卡行等行業上下游建立了合作關係,需求方去調用它的服務即可完成髮卡。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有髮卡需求的加密應用可能只是需要提供錢包位址和管理帳目(紫色),消費者的開卡、交易、授權、清算等行為全由 Galileo 完成(藍色)。
而 Galileo 的這種技術方案也並非孤例。
今年 7 月,知名多簽錢包 Gnosis Safe 推出了一個專門用於加密支付的網路 Gnosis Pay,同樣支持發行 Visa 卡。
該技術方案一端綁定加密錢包,另一端打通銀行系統、Visa、MasterCard 和第三方支付,中間則專門構建一條基於 Polygon 的 L2, 用於處理加密貨幣到傳統金融之間的轉換和支付。
同樣,Gnosis 也扮演著技術供應商的角色:對外提供一套開發者集成工具,開放 API 的調用,允許其他加密應用定製自己的支付卡。
總體上看,技術供應商更像一個橋樑建造者,彌合加密世界和傳統金融之間的鴻溝,讓更多支付應用能夠跑在這座橋上。
雁過拔毛,支付鏈條上的生意經
話說回來,為何大家都齊刷刷盯上了加密支付卡這門生意?
加密支付卡作為一種多方參與的業務形態,鏈條上的每一方都有盈利的訴求,也有各自的生意經。
對大型交易所而言:做加密支付卡並不僅僅是盯著一點點開卡費和手續費,往往與自家其他業務形成組合拳:
- 賦能自家 Token :使用加密支付卡消費可以獲得 token 返現,如幣安卡的 BNB,以及 Crypto.com 的 CRO 等,這對於提高自家 token 的影響力和認知大有説明; 同時,根據質押 BNB 或 CRO 數量的不同,支付卡的權益等級也會有變化,可能也會吸引用戶來購買或者質押自家代幣;
- 擴展交易業務:交易所手握巨大流量和使用者,髮卡還是試圖跳出數字貨幣交易這個業務本身,擴展更多 C 端支付場景。 雖然受到合規問題的影響,但發展邏輯是清晰的——參考微信在積累了大量流量和粘性后,基於社交再去做支付。
對加密應用/技術供應商而言:如果本身就是做硬/軟體錢包,那麼做支付卡業務顯得順理成章,既然能夠為使用者提供加密資產的儲存服務,打通下一個消費環節成為必然;
另一種技術服務提供者,如 AlchemyPay 或是前文提到的 Galileo 和 Gnosis ,加密支付卡就變成了賣 SaaS 服務的生意,按照 B 端客戶的調用或定製化服務來收錢;
對其他髮卡方而言:髮卡之後的收入在於開卡費、年/月費以及交易手續費等,同時據筆者瞭解,一些髮卡組織還會將使用者存入卡內的金額拿去做美國政府債券投資,從而在 RWA 的收益上分一杯羹。
對卡組織而言:VISA 和 Mastercard 做的是來者不拒,越多越好的生意。 無論是加密支付卡,還是傳統銀行卡,使用者消費金額、交易筆數以及海外交易越多,它們從清算結算中收到的手續費就越多,金額越大,營收也越高。
雁過拔毛,用戶在加密支付鏈條上的每一環都有利可圖。 在法規和大經濟環境穩定的情況下,這似乎是一門多方共贏的生意。
大市場里的蛋糕
加密世界里的敘事日新月異,但歸根結底大部分始終還是在圈內卷。
而加密支付卡從業務屬性上就是一個要「向外走」的賽道:
無論是短期的出金和 GPT 訂閱服務需求,還是長期在滿足合規的前提下,利用加密貨幣在跨國跨境支付上的便利性去打通更多線上下支付場景,加密支付卡想要做的,是 “出入口” 的生意,蛋糕無疑是巨大的。
相關研究報告也顯示,全球加密支付應用的年複合增長率超過 18%,加密支付很有可能會形成 10 億級的市場規模。
而在這樣的大市場中切一塊小蛋糕,其回報顯然也是豐厚的。 這或許也是行業各方積極佈局加密支付卡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著眼現實,任何一種產品也有當前的風險和局限。
加密支付卡可能因為與銀行合作不暢的原因而停止服務,使用者如果不定期查閱郵件或者用卡,則可能會錯過提現時間而造成損失; 同時,隨著監管的收緊和卡組織態度的轉變,即使是強如幣安這樣的行業龍頭,也有可能因此而暫停卡片發行。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我們期待著蛋糕的做大,最終使用者也能在加密支付卡的餐桌上嘗到甜頭。
同時,在下一期的文章中,我們也會深入調研市場上主流加密支付卡的開卡條件、功能、費率和優惠,為大家的選卡與用卡,提供更多實際且有用的參考,敬請期待。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資訊平臺,本站所發佈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 本文內容僅用於資訊分享,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