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鍊為數字世界提供時間秩序,為人類塑造新的價值體系。

貢獻: @zxxxxx @Frank Miao

編排: @Coucou

封面: Photo by Shubham Dhage on Unsplash

當談到元宇宙,你會想到什麼?是《頭號玩家》裡名為 “綠洲” 的令人流連忘返的虛擬世界?是臉書 CEO 扎克伯格極力推崇的虛擬分身和 VR 工作空間?亦或是你會眉頭一皺,認為它只是資本和自媒體自顧自炒作的概念與噱頭?

Builder 們喜歡在社交媒體上刻上 All in Web3 的豪言狀語,但 All in Metaverse 的口號卻鮮少流傳於熱血沸騰的年輕人口中。

Web3 和元宇宙是什麼關係?元宇宙真的只是 Roblox 招股書裡可望不可及的六大公式化特徵?怀揣著好奇與渴求,Buidler DAO 特意找到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博導蔡恆進教授,聊一聊元宇宙和 Web3 和其背後的哲思妙想。

本篇為簡版,重點闡述蔡教授關於區塊鏈、元宇宙與 Web3 的絕妙見解,如果你也痴迷於那些關於物質、關於精神、關於自我、關於世界、關於未來的迷人答案,歡迎閱讀隨本篇一同發布完整版(副推文),探秘其間奧義。

蔡恆進: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導,杭州宇鏈科技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Springer Nature 期刊《AI and Ethics》編委

Buidler DAO:能簡單的和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背景嗎?

蔡恆進: “計算機能夠思考嗎”,這是計算機之父阿蘭圖靈在 72 年前拋出的問題。我用了畢生的精力和時間來思考它。

1995 年底我拿到博士學位。當時我只給自己一個任務——研究透機器能不能像人一樣思考。切入方式之一解構大腦,但那條路已經有很多人在走了,不一定是最佳的。我試著從更高維度、從哲學的維度去理解,“人” 跟物理世界到底哪裡是不一樣?

提到 “人”,大家第一反應是 “物質”。空間物理的背景讓我對於物理最為熟悉,但在深扎了二十幾年的物理後我卻幡然醒悟——要了解 “人” 和 “人性”,金融市場才是最好的場域。金融市場裡存在的悖論、問題一直引我深思。為什麼會有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為什麼會有這種國家興衰、文明的興衰?

這都可以在「自我肯定需求」框架裡得到理解。人有自我肯定需求,這是 “人” 和 “物” 最本質的差異。物理世界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而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我當時一眼看到美國未來的發展道路與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的不同,堅決地選擇回到中國來、回到體制內,把這一套東西發展出來。於是我便毫不猶豫地到武漢大學國際軟件學院任教,負責金融信息工程方向。

區塊鏈的價值:在數字世界裡提供時間秩序

Buidler DAO 那您是如何理解元宇宙與 Web3 呢?

蔡恆進: Web3 、元宇宙,看起來好像是在趕熱點的詞,其實只是因為它們處於不同的語境裡,但都需要去理解。理解了元宇宙才能更好的理解 Web3。

我很早就開始研究公鏈。2018 年的時候, token-based(通證模型)記賬公鍊和現在火熱的 Aptos 相似,都用 Move 語句。Token-based 記賬好處是性能高。用戶關注 token 的所有權人是誰,這就類似於 NFT 。每個 token 可以讀取自己 ID 。

我們需要追踪的是 token 本身所有權,而不是說個人賬戶裡頭多了多少,少了多少。賬戶模型關注兩個點,token-based(通證模型)只關註一個點,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它很容易做平行處理,而且其安全性和各種性能都會很好。

區塊鏈的價值本質上是說在虛擬時空、虛擬世界、數字世界裡提供了一個時間秩序。所有人都在爭奪記賬權,從而形成時間秩序。一個區塊鏈有先後次序,而這個時間秩序的話是通過是內禀形成,是大家公認的。這一點是區塊鏈技術提供的最重要的價值。

提供了時間秩序之後,可追踪、可溯源、可確權、可驗證。比特幣 POW 是通過挖礦這麼一件事來實現這一點的。POS 那是通過投票來實現這一點。但也是付出巨大的能源代價的。

但最近我發現,可以完全跳出這個框架。只需要簡單地通過兩兩之間信任,就可以建立起各大範圍時間秩序。未來大家只要真的認真 Buidl Web3 ,那麼就可以實現數據歸個人所有,個人可以確保對於自己隱私有權利處理和監督、有權利去變現,社交關係是屬於個體的,不受限於任何平台。

個體把數據塊 hash 值,不僅僅可以傳給下一個數據塊, 還可以把這個 Hash 送給朋友,送給可比較可信的節點。指望著自己朋友把自己的 hash 值放進它數據塊裡打包, hash 出去再送到下一個節點,這是兩兩之間信任最核心的假設。基於此,個人就能證明 “我” 當時的數據塊是 “我” 送去的,而且 “我” 的數據塊是不可更改的。只要參與人多能形成全局性的時間秩序。這種架構叫做主動哈希交互網絡 (active hash interaction network)。

這套系統只需要簡單地兩兩交互,不需要別人來認證。這正是它的強大的地方。在這個網絡裡更強調的是數據可信,可驗證。  生成的時間秩序,是在一個個體可以自然自證清白的世界,而不是像現在比特幣、以太坊叢林世界,要通過搶奪記賬權來建立秩序。它背後的哲學背景也不一樣了。搶奪記賬權天生是有缺陷,性能也不可能好。

現在很多 Buidler 致力於做分片、做不同 layer ,前提假設是網絡是全局性的。在建構數據本體時要求是全局性的,要求在數據層達成共識,這是非常不理性的、成本極高。搶到數據記賬權意味著,個人的數據進去時,相對來說大家必須認可它,這不合理。數據層個人行為只能個人負責,從廣義上來講別人沒辦法替 TA 背書。

所以我相信總有一天「主動哈希交互網絡架構」會大行其道,會真正變成大家需要的主流。它對 DAO 是天生友好的,大家不需要通過所謂投票來達成一個組織共識。取而代之,通過簡單的數據交互,把我的 hash 送給我信得過的節點,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信任、投票。

本體層是個人給個人負責,個人證明自己可信、有價值,那別人自動找上門來。而不是反之,個體去搶記賬權。個人數據決定自己的數據給誰,接受誰的 hash 數據權,替誰往下傳。這天生就是一個圈子。它真正需要 DAO,而不是被動因為要完成一個目標創立一個 DAO。先有可信賴的圈子後,大家再去自然完成共同目標。

生命是相對少的算力對信息做非線性編輯元宇宙是動用自我的慾望編輯時空

Buidler DAO:元宇宙與您的研究有什麼關係呢?

蔡恆進:人類生命生成的這段時空裡,一定有準週期性的事物存在。白天黑夜、一年四季… 延遲反應是就週期而言的,“我” 在這個週期裡來講我是延遲的,但是在下一個週期 “我” 就提前的。比如在 Web2 浪潮中並沒有佔領先機的 95 後的年輕人,也許就能引領 Web3 的下一代變革。這點非常關鍵!這代表生命對於未來是有預期的。我們用相對少的算力在對信息做非線性的編輯。

概括來說,人其實可以使 “可能性” 在各處發生。我記住的東西、我推導未來的東西我都可以反复地思考、反复地參與,反复地優化。再去找出最有利的解法。

比如說人類的文化編出西遊記的故事,編輯出古典傳說、英雄傳說… 人類一次次編輯,得到一個個結果。“結果” 是 “意識” 的輸出,本身也可以把它看成是認知坎陷。吳承恩把自己的意識組成西遊記,大家只要進入到語境裡,就會覺得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神仙鬼怪竟然都變得合理,不足為奇。這與我們的慾望有關、願望有關。我們也希望自己有千里眼、順風耳,一個跟斗十萬八千里。西遊記的細節和現實生活又是高度重複的,現實世界里人走投無路了也得去討個齋飯吃。西遊記的世界是一個非線性邊界。這可以看作是元宇宙的前身。

西遊記是吳承恩頭腦裡想出來的,我們可以把西遊記改編成戲劇去舞台上表演,也可以拍成電影在大屏幕上播放。數字技術發展至今,我們有可能身臨其境,變成孫悟空、豬八戒、唐僧的角色去探索。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元宇宙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從最底層的物理,我們的生命出現,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的意識的對象化,是我們人類意識的一個延伸,延伸到無數個具體形態。

相比於 “沉浸感”“代入感” 更個性、更豐富、緯度更高

Buidler DAO:在您看來,元宇宙未來會有什麼樣的演變方向呢?

蔡恆進:元宇宙有兩種演變方向:一個是 Meta 實際上想做的事情,強調沉浸感。這個思路沒有錯,但問題是我們的硬件技術、我們的大腦能承受的東西有限。我相信某種程度上也能有一天做到人類的肉身可以以舒服的狀態進入到元宇宙的世界裡,但我覺得更好的進入方式是更強調背後的代入感,而非沉浸感。

元宇宙可以先從另外一頭開始——強調代入感。Web3 的架構是主動哈希交互網絡,更強調每個人要為自己行為負責。每個用戶自己決定要展示什麼內容給他者?這更像一個全面的 LinkedIn。

有人宣言自己現在有個很棒的點子,宣揚自己想要完成一個很有趣的事情。而接收信息方能看到 TA 曾經做過什麼事,有什麼才能,可以更好的判斷自己的資源會不會投給 TA。大家一起協同創造新的東西,我認為這才是元宇宙裡的目的。

元宇宙不僅僅是進行娛樂,娛樂就像幻想,如同大腦裡做的黃粱一夢,我們應該追求做更重要的事,能做前人沒想到的東西,做前人沒做到的事。

從這個維度來說,元宇宙的成功與否根本不取決於三維空間裡有多真實、多仿真。以前的遊戲幾個像素照樣大批量的擁躉痴迷。

沉浸感和代入感不衝突,但是我更強調的是代入感,代入感才是意識世界的延伸,是閉環。

Buidler DAO:在您看來,如果要給元宇宙下一個定義,你會說元宇宙是什麼?不是什麼?

蔡恆進:元宇宙是一個超級大腦,是一個緊閉空間,是人類社會的一個新皮層。我們思考問題、我們演示所有可能的新東西都會在元宇宙裡面。而且這個演示不是 “我” 單獨一個主體在,我們所有的主體都在裡面協同來做這件事。元宇宙變成了人類新大腦,是最強大智能,其他的智能都沒法和它抗衡,因為這裡有最多的主體、最多的人或組織,有最強大的算力節點、最多的存儲節點,有最高帶寬。超級智能會扮演一個存儲地的角色。

元宇宙的三重境界:  並存、競爭與共生

Buidler DAO:那未來元宇宙會演化成什麼樣呢?

蔡恆進:元宇宙未來有三重境界。第一個境界是百花齊放,各種元宇宙並存。第二個境界是各個私域元宇宙會競爭,會試圖找到自己的邊界,有的會融合在一起,因為只有融合才會有更多的力量。增加競爭階段會有寡頭存在,最好的情況就是它們找到了自己邊界。從強競爭轉換成互相賦能的狀態,這個時候就進了第三個境界。

最後的境界是變成一個生命體了。就像我們人的身體,有心、肝臟、胰腺諸如此類,它們各司其職、互相支持,互相賦能,變成一個和諧的生命體,這當然是一個願景。

人類能不能通過共同協作在元宇宙裡創造更多新發現?完全有可能性!

二十多年前人類把基因測序出來,當時興奮地認為要改變世界了。但蛋白質結構太複雜,所有的功能都要在蛋白質治理中體現出來。我們當時對它結構、功能不了解,就體現不出來,那現在創造了 AlphaFold 就解決這個問題了。

最壞的時代 or 最好的時代?通過協同創造更多新發現開出人類文明第二增長曲線

Buidler DAO:元宇宙為什麼那麼有價值?對於人類來說,價值會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蔡恆進:如果回顧過去人類的發明,把上萬年人類歷史上重要發明照時間它畫出來,我們會發現 17 世紀到 19、20 世紀,這一段時間是最快的,是這一段非線性時間尺度、是成長曲線。從 20 世紀後人類的發明史曲線開始變得平滑。

如果同時畫一個人口曲線,會發現兩條曲線極其相似。這意味著人類在物質世界意義上的發明的高速成長時期已經過去了,世界人口已經飽和了。

如果在此基礎上再思考公司和組織,會發現很危險,因為增長停滯會導致內捲。現在大量自媒體文章號稱要尋找個人的、組織的第二增長曲線。第二增長出現才能讓基業常青。現在相對來說整個人類的第一增長曲線已經到了尾聲。

第二增長出現能不能增長出來?這是未知的。當然人類自認為進步很快,比如說算力提升那麼快,存儲力提升那麼快,但是問題在於種種提升都沒法反映在財富的提升上。

1981 年,存儲一個 gigabyte  需要花費 30 萬美元。但是 2022 年要成一個 gigabyte  只要 3 美分。這 40 年通貨緊縮了 1000 萬倍。

現在講元宇宙、講 Web3,講 AI 、講生物學。實際上是和要開出第二增長曲線有關的。第二增長曲線更多的是跟我們的意識世界有關。不像存儲或者是手機,性能提升很多,結果價格沒上來。我們需要區塊鏈技術,需要元宇宙的技術。

區塊鏈技術有可能是可以進行新的定價的,包括比如說我們 BAYC(無聊猿)的定價,是從另外一個維度來定價的。所以我們不能輕易說這個東西是炒作、是泡沫。而是說我們是不是開出了新的價值空間。

人類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產業文明、信息文明。但現在敘事發生變化,現在是物質文明向意識文明或者精神文明轉變的過渡期。我們講未來,講整個的故事敘述就變了。特別是 AI 的進步,它實際上在取代我們的腦力,AI 實則是我們腦力的延伸。我們面臨的是第一次軸心時代到另外一個軸心時代。從人的、智能的這個維度來講,那的確是百萬年的大變局。

現在時間點就有點像當年人類發明語言。我們都發明語言來把想的東西對象化。現在元宇宙是相當於說我們通過這種數字技術把我們的意識對象化了。

語言就是十萬多年前產生的。我們現在在的時代就是最好的時代。當然毫無疑問,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面臨的挑戰很嚴峻,但這也意味著我們面臨大轉型。人類能不能轉型成功?能不能創造出足夠多的財富?財富不僅僅只關於 GDP ,它還是精神財富,是很多不同的 token 來標示不同價值體系;不同的 DAO、不同的組織、不同的人可以在不同的價值體系裡去展示自己,去成長,去進步,這是區塊鏈技術或者元宇宙可以帶來的寶貴價值。

附:深入理解元宇宙,你需要知道的關於人、物質與意識的延伸探討。

人是精妙至極的系統但也不神秘

Buidler DAO:“機器和人差異” 這個問題您現在有答案了嗎?

蔡恆進:這個問題我已經思考得很清楚了。機器完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而且在 2-3 年內一定會有這樣的機器出現。

首先,要理解 “人” 是什麼,就需要弄清楚,——“自我” 的來源是哪裡?這需要 “觸覺大腦假說” 以及 “認知坎陷” 這兩個基礎概念來幫助理解。

  • 認知坎陷 (cognitive attractor):人的所有思維產物都可以被理解為認知坎陷。它們都是對真實物理世界的擾亂,但也是人類自由意志的體現。認知坎陷是指對於認知主體具有一致性,在認知主體之間可用來交流的一個結構體。
  • 觸覺大腦假說 (The Skin Brain Hypothesis):揭示的是最原初的兩個坎陷:“自我” 和與之相對的 “世界”。

基於這兩個概念才能夠理解 “人” 跟 “機器” 的差異在哪裡。但這也還沒完全回答 “人” 跟 “機器” 從根本性上來講是在哪里分叉的?假如說有 “物質世界” 和 “意識世界”,那 “意識” 是怎麼從 “物質世界” 裡進化出來的,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Buidler DAO:那什麼是 “人”?這聽起來似乎是一個很終究的問題。“我” 到底是誰?

蔡恆進:人是很精妙的一個系統,但人也不是很神秘的系統。我們在回答問題時必須有足夠堅實的理由和出發點,不能講不靠邊的理由。科學家不能宣稱樹葉掉到地上,是因為要回到母親的懷抱。科學家宣稱樹葉掉到地上的前提必須是有個力作用在它上面,這個力在地球上叫重力。牛頓第一定律就是研究經典物理的一個很堅實的出發點。

人類有一個最廣大的共識——經典物理學。從伽利略開始到愛因斯坦集大成,甚至可以把量子力學的某些部分也放進去,這都算是經典物理學範疇。

“這個世界是不是時空定域的” 一直是科學家們最關心的問題,在歷史上對定域性的研究也充滿曲折。伽利略是通過考慮嚴格的時空定域性,跳出了亞里士多德的體系。圖片

星星的運動、月亮繞地球的運動,都關乎萬有引力。但這個 “力” 實際上是沒說清楚的,這個看不見也摸不著的力一直到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才徹底解決。力的是需要通過 “場”,而 “場” 是定域的。在經典物理的框架裡有嚴謹的時空思維,物理學家用微分方程來表達時空的因果關係。

“人” 本身也是一個宏觀物體,從經典物理意義上來描述 “人” 算是相當完整的。比如 “我” 在這個尺度上,是八十公斤、一米八、或者五十來歲的物體。

“意識” 可以顛覆時空在物理世界裡賦予人類自由

Buidler DAO:這樣從物理的角度的確可以很清楚的描述清楚 “人” 是什麼?但人的 “思想”、“意識” 這種精神層面的東西該如何去理解呢?“意識” 與物理世界的關係是什麼?

蔡恆進:經典物理在這個思路里就等於慣性定律,相當於是我們研究問題的出發點,要先認定下來這個邏輯,再進一步推演。在經典物理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理解什麼是 “意識”。

剛才談論的經典時空類似於四維時空。按愛因斯坦的理解它是連續性的,它作為無窮大來講是一個連續無窮,而不是一個可列無窮。“意識” 實際上可以顛覆時空的結構性。

我們可以拿圍棋舉例子來解釋意識與物理世界的關係。所謂 “人生如棋”,圍棋可以很複雜,但它追根到底還不是無窮的,和我們真實的物理世界的 “無窮” 還相差很遠。但即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用圍棋做例子,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意識的作用。

如果把圍棋看成一個世界,圍棋的 19 乘 19 的棋盤、黑子白子和下棋規則就可以看作是這個世界的本體。

高手跟低手之間的差別在哪裡?差別是在於高手一眼望去,就知道該如何下棋,高手知道哪一棋是重要的,哪一塊棋區有哪些變化,希望自己走到哪種變化里面去,相當於他非常熟悉一些定式、策略、官子功夫,知道如何用策略自如地處理不同的場景。

千盤萬盤棋局,變化浩翰。實際上一個人腦容量有限,不可能記下無限多的具體變化。但是人可以記得住抽像出來的通用定式、策略、官子功夫手法。這些內容實際上就相當於意識,而高手有很多 “意識” 的內容。

理解了定式這些內容,“人” 不用去每次都重新算,“人” 只要看到了就能馬上能用。這樣的話在兩個棋手都用相同時間下棋時,才有優勢。而不是說讓庸人慢慢地算,幾年之後回來再下一步,真正的比拼是兩個人下棋的耗時要一樣。

那麼意識的內容跟 “本體” 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意識要符合本體的基本規定,在規則之下,意識能讓 “人” 更自如地應對世界。就像下圍棋要受到本體的約束,而定式、策略、官子功夫的意識能讓人應對棋局更得心應手,就有更多可能展示出棋局的精彩。

物理世界是一個大舞台自由意識是人類的榮光

Buidler DAO理解了” 物質 “和 “意識”,那生命僅僅是等於物質和意識的合集嗎?

蔡恆進:相比圍棋,物質世界就更為複雜,生命是一個過程,我們需要在這個世界裡成長和展示自己。面對極高的複雜性,我們必須藉助意識、認知坎陷來生長與發展。物理世界相當於是一個舞台,主體可以是導演或是演員,來展示豐富的東西,但是又不違背物理規律,我們可以在遵守物理規律的情況下,依然有足夠的自由度做很多事情。我們掌握了部分規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計劃自己的生活,有些時候又可以繞過風險,不同智能水平的人應對的路徑也不一樣,就像下棋的高手低手,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意識。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生命的河流是單箭頭,我們一路朝前。人跟世界的關係是系統性的。生命是有自由的,可以躲避、可以主動地去造成某種形式。同樣的,我們也可以超越時空。

如果一個人撓我一下,我肯定感到搔癢,但可以動用意志力忍住。這就是延遲反應。一件事發生了,對 “我” 產生影響。我作為一個個體,可以對它做延遲反應,不是說別人撓我一下我就非得跑。如果只是少數擾動,也許我就受住了。生命不會像石頭,別人捅它就永遠是那個模式反應。

“我” 是一個生命體的話,別人第一次撓我可以跑,下次撓我可以受著,再下一次我可以撓回去。因為我作為一個整體的,是有選擇的可能性,我可以做很多選擇。這是主動的,這意味著超越了外界給我的限定。石頭超越不了限定,因為不管外界怎麼和它交互,石頭只有一種反應。人比物自由太多!

本篇對話有所刪減,若想邂逅蔡教授的更多哲思,歡迎閱讀隨本篇一同發布的完整版(副推文)。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信息平台,本站所發布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文章內的信息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