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将从司法定罪逻辑出发,进一步解析技术人员被追责的判断标准,并提出事前防控与事后举证的关键建议。
作者:邵诗巍律师
近年来,随着 Web3 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程序员、智能合约开发者、外包技术团队以链上工程师、项目顾问等身份,参与币圈项目的系统搭建、合约部署与平台运维工作。然而,不少打着**“区块链激励”“代币返利”“GameFi 游戏收益”“去中心化节点奖励” 等名义的项目,实质上运作着 “层级推广”“拉人返佣”“锁仓释放” 等传销机制**,存在被定性为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法律风险。
从近年来公开的司法判例来看,在多个涉虚拟货币传销案件中,程序员、合约开发人员等技术参与者虽未参与推广宣传、资金运作,但因承担返佣逻辑开发、Token 模型设计或部署了具备分层奖励结构的智能合约,最终被认定为 “对传销活动的实施起到关键作用” 的人员,进而作为共犯、从犯处理,部分甚至被归入 “组织者、领导者” 的范畴。
鉴于此,本文将结合典型币圈项目案例,从技术开发者的角度出发,系统解析 Web3 岗位中常见的刑事风险暴露点与司法定性逻辑,重点围绕以下五大问题展开:
• 程序员参与哪些行为,可能被认定为传销共犯?
• 技术外包方是否构成协助传销组织的共犯?
• CTO、技术合伙人在司法中如何被界定为 “组织者”?
• 技术参与者如何争取无罪、不起诉或定性降格?
• 开发者如何提前识别风险,划清技术边界、构建法律防线?
最后,邵律师结合实务经验,为 Web3 技术参与者提供可操作的风险防范建议,帮助技术人员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提升识别敏感信号的能力、厘清行为边界,避免因角色定位模糊、判断失误而被意外卷入刑事案件。
I 本文作者:邵诗巍律师
在本文《上篇》中,我们梳理了程序员在币圈/Web3 项目中常见的涉案情形与高风险开发场景,说明了哪些系统功能、技术角色容易被司法机关认定为 “传销结构的共犯参与者”。
本篇将从司法定罪逻辑出发,进一步解析技术人员被追责的判断标准,并提出事前防控与事后举证的关键建议。
4 开发者涉传被追责的判断标准与有效辩护策略
在虚拟货币类传销案件中,不乏技术人员既未参与推广拉人,也未直接涉足资金募集,却仍被司法机关以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予以追责。究其原因,在当前司法视角下,判断 “是否构成传销共犯” 并不取决于是否直接发展下线,而是关注其是否通过技术手段为传销模式的搭建与运行提供了实质性支撑,并是否具备主观明知与联络意图。
根据《关于办理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13 年),组织者、领导者不仅限于发起人或操盘手,也包括 “对传销活动的实施、传销组织的建立、扩大等起关键作用的人员”。这成为司法机关认定技术人员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
有效辩护的四个核心要素:
1. 是否 “明知” 项目构成传销模式
司法机关通常结合聊天记录、开发文档、参与深度等,判断技术人员是否明知项目具备传销特征。如果仅按功能说明完成一次性交付,未实际接触或理解项目整体运作逻辑,且未参与返利系统的方案讨论,有助于抗辩 “缺乏主观故意”。
2. 是否存在 “意思联络” 或共同协作行为
若未参与项目整体架构设计、未参与制度方案拟定,亦无联合开发行为、推广共谋或上线协同,则可主张与平台方未形成犯意联络,进而排除共同犯罪的成立。
3、是否获取项目利益,是否具有关联身份
若未持有平台币、未领取返利提成、未享受节点身份奖励,也未被冠以 “顾问”“合伙人” 等特殊身份,说明其未在传销结构中获取非法收益,可据此争取相关从轻情节。
4. 技术开发内容是否具备中性属性
若开发内容为通用系统(如前端界面、普通数据库管理系统),而非专门设计 “层级返佣、团队提成” 等核心功能,可争取无罪甚至不起诉处理。
实务提示:如何建立有效辩护策略?
结合邵律师团队办理的多个币圈传销案件经验,针对程序员或合约开发者,辩护策略应重点围绕 “主观明知”“技术边界”“身份定位” 三大要素展开,争取最大限度地厘清刑责范围,拆解 “技术行为 = 共谋参与” 之间的推定链条。若能形成明确证据,说明技术行为的独立性与中性属性,并排除协同联络与非法收益,则有机会争取酌定不起诉、定性降格或适用缓刑。
5 开发者应如何自保?四大实务法律建议
回顾过往案件,不少技术人员在案发前都认为自己 “只是写代码,未参与运营”“纯外包,不懂项目”,直到平台崩盘、资金断裂,警方介入调查,甚至被认定为共犯、骨干成员,甚至是组织者,才发觉自己早已 “无意卷入” 刑事法律风险的漩涡。
从司法实务来看,技术人员是否被追责,核心不在于是否参与项目推广,而在于是否对项目存在传销特征具有明知,以及是否通过开发、部署等技术行为,为传销结构的构建与运转提供了实质性支持。因此,真正的合规防线,理应前置至项目接触初期——在合作前识别项目风险、厘清技术职能,是技术参与者规避刑责、避免误陷传销指控的关键。
(一)开发初期识别 “三级返佣 + 静态收益” 等传销特征
技术人员在项目接入初期,应重点识别所开发功能是否服务于 “拉人返利” 的激励结构。以下几类要素,往往是司法机关认定传销模式的高危信号:
• 奖励层级超过三级,形成明显上下线关系;
• 用户收益来源于下线扩展,而非真实商品或服务交易;
• 存在 “推荐码解锁收益”“拉人解锁提现” 等机制;
• 宣称 “月收益 10% 以上”“搬砖套利日进斗金” 等用语。
此类模型常见于链游、钱包类平台中,虽以 “节点制度”“任务返利” 包装,但本质上构建了资金拉新的技术骨架,一旦模式失控,极易被定性为传销结构。
(二)明确技术边界,主动留痕以划清责任归属
不少技术参与者误以为 “只是技术外包” 就无需担责,实则正因为身份模糊,才容易被牵连。开发前期,应主动与项目方厘清职责,确保形成可回溯的证据链:
• 保留完整的沟通记录,特别是关于自身角色边界的说明,如 “仅负责页面搭建,不涉及返利系统设计”;
• 合同中明确写明服务范围,避免出现 “参与系统架构” 或 “负责商业模型” 等模糊表述;
• 保存源代码交付记录、文档说明,以证明开发内容未涉传销关键模块;
• 项目付款记录应标注为技术服务费用,避免与项目分润、返利挂钩。
这些材料,不仅有助于日后澄清角色定位,也是在刑责判断中划清界限的重要凭据。
(三)远离 “边缘行为”,避免被误认参与传销运作
不少技术人员原本仅提供开发服务,但由于在项目推进中出现了一些 “协助运营” 的行为,最终被司法机关作为 “意思联络” 的重要线索。例如:
• 注册平台账号参与 “分红”“空投”,或协助演示使用流程;
• 出现在项目白皮书、宣传页面,被冠以 “技术顾问”“核心合伙人” 等称谓;
• 被拉入内测群或核心运营群,协助答疑、提供策略建议;
• 接收平台代币、节点分成、返佣奖励等超出开发合同的 “利益回报”。
上述行为一旦与项目返利结构挂钩,即便本意是配合合作,也可能被检方认定为 “知情参与” 甚至 “组织者”。技术人员应在合作中避免进入项目宣传、推广、结算等敏感区域,防止无意中留下 “共谋痕迹”。
(四)发现资金盘苗头,及时止损并固定证据
项目一旦出现提现受限、锁仓延长、需要拉人才能解锁收益等特征,或伴随运营人员失联、官网关闭、社群解散等异常现象,往往已触及 “资金盘” 高危信号。
此时,技术人员若仍继续参与开发、维护或系统更新,极易被司法机关视为 “明知仍协助犯罪” 的行为,显著加重刑责风险。
务必在第一时间中止合作,划清界限,并妥善保存与项目相关的技术交付记录、聊天沟通、收付款信息、合同协议等材料,为后续厘清权责范围、证明非主观共犯身份提供证据支撑。
6 写在最后
在我国将虚拟货币相关活动纳入非法金融活动监管体系的背景下,参与币圈项目的技术人员,其开发行为的刑事法律风险正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结合多个典型案例,系统梳理了 Web3 技术开发者在传销类案件中被追责的常见角色、司法定性逻辑及高发风险场景,明确指出技术人员的法律责任,已不再局限于 “是否推广拉人”,而是回归到 “是否提供实质性支持 + 是否具备主观明知” 的双重判断。
在当前 Web3 项目合规边界模糊、监管持续收紧的大环境下,具备初步的刑责识别意识,明确自身职责边界,并在合作过程中做好证据留痕,是技术人员降低涉案风险、守住法律底线的关键所在。
我们专注于 Web3 领域的刑事法律风险防控与辩护,致力于为技术从业者提供专业、可落地的法律支持。如有疑问,欢迎沟通交流。
免责声明:作为区块链信息平台,本站所发布文章仅代表作者及嘉宾个人观点,与 Web3Caff 立场无关。文章内的信息仅供参考,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要约,并请您遵守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