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也就是现实资产上链,它所营造的那种理性克制、结构成熟的氛围,让这场狂热变得格外体面。
封面:Photo by Shubham Dhage on Unsplash
我已经记不清,这是加密世界的第几次集体高潮了。
NFT、元宇宙、GameFi、DAO……每一次叙事都像潮水一样来势汹汹,声称要改写某种旧世界的规则,又都在几轮价格波动后黯然离场。只有这一次——RWA,也就是现实资产上链,它所营造的那种理性克制、结构成熟的氛围,让这场狂热变得格外体面。
这或许正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它不再渲染乌托邦的梦想,不再谈论技术革命的浪漫,它看起来踏实得多,理性得多。它让人有一种幻觉,仿佛我们终于可以放下 “加密理想主义” 的包袱,转向 “现实的资产、真实的价值、合法的结构” 这些更为稳重的关键词。我们终于 “长大了”。
但我也隐隐觉得哪里出了问题。
RWA 这个词,第一次让我感到厌倦和疲惫是在机场。窗外是模糊的停机坪灯光,微信群里是一场 RWA 闭门分享会的 PDF 邀请函,标题是《链上现实:资产代币化的下一站》。我把手机放下,看着黑暗中的玻璃幕墙,心里有些空落。
Web3 这个行业总是在试图 “讲一个更好的故事”。当一个概念破裂之后,它迅速转向另一个更新、更 “看起来靠谱” 的方向。RWA 被塑造得像一个新的金融黄金时代:一个可以让链接入现实世界的大门,让传统金融向加密金融低头的桥梁。
但桥梁两端真的有人在走动吗?桥的尽头真的通向某个可落地的未来吗?
我接触过不少 RWA 项目的团队,他们大多聪明、专业,能言善道。他们总是从 “传统资产市场的低效” 谈起,说银行不能覆盖中小企业融资,说债券市场高度割裂,说房地产信托机制有多不透明,然后话锋一转,展示一个结构图,配上 “SPV + Chain + Token” 的新范式组合,声称可以让资产更流动、投资更普惠、流程更透明。
可这些资产,真的存在吗?
我常常问他们一个问题:你们所谓的 “真实资产”,在哪里?你见过那个债务人吗?这个底层资产的现金流文件,你有审过吗?你真的知道这套应收账款能不能兑付,或者这个地产项目背后的土地抵押有没有问题?
他们会一愣,然后迅速转换话题,“我们已经做了法律尽调”,“有知名律所出具了合规结构”,“这个资产在某地已经有过融资记录”。
在那一刻我意识到,所谓 “真实”,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表达。在他们的语境中,真实不再指向那个现实中的债务人、租客、厂房、合同文本,它指向的是一个链上结构的包装完成度,是能不能上交易所、能不能和钱包打通、能不能被 VC 接受。
现实成了一种包装资源,而不是内容本身。
这是一种结构性的幻觉。它来源于 Web3 这个行业内在的焦虑:我们太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 “落地应用” 了。于是,RWA 成了那个试图弥补想象力破产的装置。它讲结构,讲监管,讲资产包。它不再许诺 “改变世界”,只许诺 “收益率”。
我并不反对结构设计本身,它是一个行业成熟的必经阶段。问题在于,我们太快地把结构当作内容,把形式当作变革,把链上记录当作合法性本身。
更吊诡的是,RWA 项目的流程中,往往缺乏真正的使用者。没有产品经理,没有运营机制,甚至没有实际借款人或债权人介入。他们的用户,是投资人,是平台,是另一个 Web3 从业者。他们在彼此构建一个闭环,而那个闭环早已脱离了原本应当连接的现实。
许知远在《纳斯达克的一代》中写,那是一群既自信又空虚的年轻人,他们处在一个被市场逻辑塑造的年代,无法逃离成功的诱惑,又常常陷入方向的困顿。我想,这种复杂的状态,也许正适用于今天被 RWA 困住的这一代创业者。
他们曾是 NFT 的布道者,曾是 DAO 的治理设计师,曾是 GameFi 的经济模型师。他们一路在叙事与结构之间辗转腾挪,从未停歇。他们说自己 “在探索真实世界与区块链的连接”,可事实上,他们也许只是换了个方向继续套利。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专业。他们只是早已不再相信理想主义,也不再关心 “我们想要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他们关心的,是这个项目能不能顺利上线,LP 的钱能不能进来,牌照能不能批,监管函能不能回。
这是一个去理想化的 Web3,是一个以 “合规” 为护身符、以 “现实” 作门面的金融工艺品世界。你会在其中看到熟悉的机构语言、熟悉的融资节奏、熟悉的法务逻辑,可你很难再看见那种愿意质疑世界根基的力量。
RWA 项目喜欢使用 “桥梁” 这个比喻。他们说,自己是连接传统与加密、现实与虚拟、监管与创新的桥梁。
但桥梁不是叙述,它是通行的空间。如果没有人愿意从那端走过来,如果桥的对岸仍是封闭荒芜的,那它不过是一件漂亮的摆设。
RWA 项目的另一端,是法院,是政府,是税务,是真实的房产、债权、工厂、劳工和诉讼。如果我们不敢面对这些现实、不去解决这些环节中的复杂性,那 RWA 终究还是一场想象工程,而不是一场金融基础设施的革命。
RWA 不是 Web3 的最终答案,它甚至不一定是通向那个答案的路径。它只是一群人,在不再相信未来之后,用更熟练的手法拼凑出来的临时安慰。
它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像前几轮叙事一样,最终沉入技术史的水底。但更值得在意的,不是它是否成功,而是我们是否又一次在幻觉中,遗忘了 “我们为什么出发”。
或许终有一天,我们会再一次回到那个根本的问题:区块链究竟是为了效率,还是为了重新定义信任?是为了优化结构,还是为了重塑关系?
在那一天到来之前,RWA 们将继续轮番上演。他们披着现实的外衣,却无意直面现实本身。他们谈结构,却回避底层。他们讲连接,却构不成桥梁。
而我们,只能在这个幻象的剧场中,看着一代又一代项目升起又落下,像潮汐,像轮回。
像一个不愿醒来的梦。
免责声明:作为区块链信息平台,本站所发布文章仅代表作者及嘉宾个人观点,与 Web3Caff 立场无关。文章内的信息仅供参考,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要约,并请您遵守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