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Web3 项目起步阶段,必须尽早判断其是否涉及涉赌、涉传、非法集资或非法经营等高风险模式,及早预警、主动规避,防止因疏忽而深陷刑责旋涡。

作者:邵诗巍律师

在《项目出海就能规避中国法管辖?Web3 创业者不可忽视的合规误区》当中,邵律师提到:

Web3 创业者、从业者容易忽视的一个合规误区是:只要项目注册在境外、服务器部署在海外,就能实现 “天然合规”。

但现实中,是否合规的核心,始终在于项目本身的业务模式、资金结构和运营实质,而非表面的出海架构。换句话说,境外注册可以作为合规的一环,但不能成为掩盖高风险商业行为的挡箭牌。特别是对于仍居于境内、面向中国用户开展服务的团队,更应格外重视项目的法律边界与刑事合规风险。

本文将进一步拆解:作为开发者,如何快速判断一个 Web3 项目是否属于 “刑法级红线项目”?我们将以实务中高发的四类 Web3 违法风险模式为例,帮助开发者从项目结构、系统功能、代币流通等角度建立基础识别力。只要能在早期阶段识别并避开这些高频项目类型,就有望远离绝大部分刑事法律风险。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本文所针对的,是希望在 Web3 行业长期发展的技术从业者,尤其是重视项目合规建设、具备一定法律风险意识的开发者群体,我们的分析对象亦聚焦于具备基本合规意识、具有一定业务规划能力的项目。 至于以非法集资、币圈诈骗、洗钱套利等为明确目的所设立的虚假项目,并不在本篇的分析范围之列。

本文作者:邵诗巍律师

在上篇《Web3 开发者避坑指南(一):开发者不可不知的四类刑事高危项目模式》当中,我们系统分析了四类最常见的 “刑法级红线项目模式”。从中可以看出,开发者在参与 Web3 项目时,往往并非法律风险的 “局外人”。由于其在系统架构设计、关键功能模块等方面的深度介入,技术岗位往往处于项目运行的核心环节。一旦项目模式存在合规隐患,技术人员的参与行为是否可能引发法律责任,往往也会成为司法审查的重点。

那么,那作为开发者,面对纷繁复杂的 Web3 项目,如何判断项目本身是否踩雷?又该如何在不具备系统完整法律知识的前提下,及时识别风险,并合理划清自身边界?我们将在本篇当中具体展开。

2 如何判断 Web3 项目是否触碰法律红线?

这一节,我们将把视角从法律罪名转向开发者的识别维度——帮助技术人员从业务逻辑与系统结构出发,识别项目中可能存在的关键高危信号。

而这种识别,并不要求开发者具备完备的法律知识。只要掌握一些 “高频模式 + 关键判断点” 的基本框架,就能初步判断一个项目是否触碰法律红线。

识别维度一:涉赌类(开设赌场罪)

典型特征:充值入口 + 随机玩法 + 可提现路径

Web3 项目若构成开设赌场罪,其关键闭环要素通常包括:
 • 是否存在充值行为,特别是通过虚拟货币(如 USDT)入金;
 • 平台是否设计了抽奖、竞猜、开箱等具备偶然性的不确定玩法;
 • 是否具备提现路径,例如项目代币可兑换为主流币种并流通至 CEX/DEX,再折算为人民币。

这种 “充值—下注—提现” 的三段式流程,极易被司法机关视为 “涉赌闭环”。

以 Web3 游戏(GameFi)为例,当链游项目同时满足上述三点时,即便开发者仅负责前端界面、钱包接入、奖励机制等模块,也可能因深度参与涉赌闭环的构建而面临较高法律风险。

识别维度二:涉传销类(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典型特征:用户缴费 + 邀请返佣 + 多层级返利链

该类项目的风险点,在于激励机制本身是否构成 “金字塔式返利结构”。技术开发者若负责构建如返佣计算系统、等级权限模块、节点收益分配逻辑等功能,如果对整体商业结构缺乏判断能力,未对 “资金流动逻辑 + 层级结构设计” 做出审慎判断,就很容易在无意中协助完成了一个传销系统的技术搭建。

以下是常见的传销式结构特征:

  • 用户缴费加入:如需先购币、充值、购买服务包等,才能获得参与资格;
  • 拉人头返佣:邀请他人注册或投资,推荐人可获得奖励;
  • 多层级关系:存在上下级结构,返利按层级逐级递减发放;
  • 产品依附性弱:项目盈利并不依赖实际商品或服务,而是靠人头扩张与返佣驱动。

以 “大使计划”“节点激励”“社区合伙人机制” 等为代表的 Web3 推广策略中,若奖励模式是围绕发展人员来构建,且与缴费行为、等级结构直接挂钩,就需格外留意是否涉嫌传销。

技术开发者若负责搭建返佣算法、层级数据库、用户结算逻辑,且位于项目核心位置,即便未直接参与推广行为,也可能因 “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而被认定为共犯。

识别维度三:涉非法集资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 集资诈骗罪)

典型特征:面向公众吸资 + 承诺收益 + 无金融资质

非法集资类项目的识别难度相对较低,风险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资金来源广泛且不特定,即面向社会公众吸资;二是承诺收益或回报,吸引资金流入。

在 Web3 项目中,如若以 “发币”“矿机投资”“积分兑换”“预期收益” 为核心募资手段,便容易落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集资诈骗的定性范围。

常见高风险模式包括:

  • 未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擅自面向公众发币融资;
  • 平台承诺 “保本高收益” 或设定固定回报;
  • 虚构理财平台、矿机租赁、分红机制;
  • 设立资金池,允许用户在平台内用代币或积分兑换 USDT 等可提现资产。

在司法实践中,是否构成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通常会结合 “四性标准” 综合认定:即是否具有非法性(无金融资质)、公开性(面向不特定对象宣传)、利诱性(承诺高额回报)、社会性(资金来源广泛)。

在这类项目中,开发者若深度参与的是代币发行逻辑、积分-代币兑换模块、理财产品系统等结构设计,即使未参与运营与对外宣传,也可能因其 “关键技术支撑” 行为而被认定为共犯。

尤其在系统形成闭环资金流 + 回报预期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往往会将开发者列入打击范围。

识别维度四:涉非法经营类(非法经营罪)

典型特征:币币撮合 + 场外兑汇 + 法币出入金通道

在 Web3 项目中,“非法经营罪” 的典型风险场景,往往集中在虚拟币平台涉嫌撮合人民币与外币之间兑换的环节,尤其当虚拟币被用作对敲中介时,便可能触发跨境汇兑型非法经营的法律定性。

根据我们团队办理的非法换汇类非法经营罪的案件情况可以看出,司法机关近年来对这类 “虚拟币撮合换汇” 行为持续加大打击力度,执法尺度趋严。

以下是常见的高风险行为模式:

  • 提供虚拟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充值、提现、出入金服务;
  • 设立场外 OTC 交易模块,撮合币种与法币之间的兑换;
  • 平台通过 USDT 或 BTC 等币种,对接 C 端用户与海外账户完成对敲汇兑;
  • 未经许可开展外汇买卖业务、提供结算撮合服务。

在司法实践中,即便平台本身未直接持有客户资金,只要搭建了撮合撮兑系统、兑换撮合逻辑或交易撮合界面,技术方也可能因 “组织实施非法经营行为” 被定性为共犯。

特别是在以下三种典型场景中,开发者应格外警惕:

  • 项目对接了境外用户与境内资金方,形成对敲路径;
  • 平台使用 USDT、BTC、ETH 等币种作为兑换媒介,实现人民币兑换外币或反向兑换;
  • 技术人员主导开发了出入金模块、自动撮合程序、关键 API 接口等功能模块。

无论开发者是否直接参与结算,只要系统具备 “撮合 + 通兑 + 多币种转化” 能力,就容易落入非法经营罪的打击范畴。

3 如何准确识别高危 Web3 项目,远离刑事法律风险? 

不少开发者在案发后常提出的抗辩理由是:“我只是按需求开发功能,具体玩法我不了解。”

但在司法实践中,这种说法往往难以成立。原因在于,是否构成刑事责任,不仅取决于是否直接参与违法行为,还取决于行为人是否 “明知” 自己所开发的系统正在为违法行为提供实质性帮助。

根据我国刑法共犯理论,只要行为人明知他人实施犯罪,仍提供技术、协助、便利条件,就可能被认定为帮助犯、共犯,依法承担刑责。

对于技术人员,司法机关通常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判断其是否 “应当知道” 项目存在违法风险:

  • 是否系项目核心成员,如技术合伙人、CTO、系统架构师等;
  • 是否深度参与了资金架构、代币逻辑、出入金通道等关键模块;
  • 是否就项目合法性、资金流向、玩法合规性等提出过质疑或改动建议;
  • 是否领取高额报酬、签署深度合作协议、享有分红比例等,表明其与平台存在深度利益绑定。

在 Web3 项目中,技术开发人员往往并非边缘辅助角色,而是推动项目落地和运行的关键环节

越是担任 CTO、系统架构师、核心开发者等关键角色的技术人员,越难以主张 “我不知情” 或 “我只是外包”——这类技术主力,往往被司法机关视为对项目运行有实质控制能力的人员。

那么,作为开发者,如何在项目初期识别风险信号、划清责任边界,避免 “被动背锅”?以下几点,是技术人员在入职或承接合作前必须自查的预判建议。

开发者在参与任何 Web3 项目之前,必须具备基础的法律风险识别框架。无论是考虑入职、外包合作,还是作为合伙人参与项目启动,以下三步自查建议尤为关键:

  • 看模式:是否存在 “涉赌(博彩玩法)”“涉传销(层级拉人)”“非吸(发币吸资)” 或 “非法经营(兑汇撮合)” 等四大高频刑事风险结构?
  • 问逻辑:项目是否有代币发行?代币/积分从哪里来?用户资金如何进入平台?资金如何退出?代币由谁兑付、是否具备法币兑换路径?
  • 留记录:在技术协议、需求说明书中明示自己仅提供开发服务,不承担平台运营责任。同时记录与项目方关于 “玩法合规性”“资金路径” 等讨论,作为后期自保证据。

4 结语:做一个既懂技术又懂法律的开发者

无论是项目的核心开发者、系统架构师,还是创业团队中的技术负责人,都应具备基本的刑事法律风险识别能力。尤其在 Web3 项目起步阶段,必须尽早判断其是否涉及涉赌、涉传、非法集资或非法经营等高风险模式,及早预警、主动规避,防止因疏忽而深陷刑责旋涡。

在复杂多变的 Web3 生态中,只有既掌握技术落地能力、又能识别法律红线的开发者,才能成为真正具备判断力与生存能力的 Builder。

技术之外的 “法律合规意识”,正是当代开发者不可或缺的硬实力。

Web3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合规建设,而开发者,是其中最容易被忽视、却最核心的一环。我们希望未来能和更多技术同行,共同推动项目在安全、透明的基础上落地。如果你也对项目结构、系统合规与刑责边界有所思考,欢迎交流。

免责声明:作为区块链信息平台,本站所发布文章仅代表作者及嘉宾个人观点,与 Web3Caff 立场无关。文章内的信息仅供参考,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要约,并请您遵守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