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不可挡
封面:Sui
Sui 最近宣布与 xMoney 和 xPortal 合作,在欧洲推出一款支持 SUI 代币的数字万事达卡(Mastercard)。用户可以将该卡添加至 Apple Pay 和 Google Pay,实现日常消费中的加密支付。此外,Sui 计划后续发行实体卡,并拓展至美国市场。

从红林律师作为行业观察者的角度看,相比以往 “链上自转” 的生态建设模式,这次合作体现的是一种明确指向真实消费场景的行动逻辑,也展现了区块链项目合规路径探索上的成熟化趋势。
Web3 要落地,最佳场景是支付
如果说过去区块链行业的重点在于资产发行、价值交换和金融创新,那么当前的发展趋势则更加关注用户真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而支付,无疑是与用户关系最紧密、最具普及潜力的方向之一。
从用户层面来说,“钱包地址” 到 “刷手机支付” 的转变,才是从小众到大众的临界点。相比于此前 “从钱包复制一串地址” 的冷启动体验,绑定至主流手机钱包并支持 NFC 支付的方式,显著降低了使用门槛,也为链上资产在消费端的实际流转提供了可行路径。对用户来说,这更接近于 “用得上的 Web3”。
此次 Sui 的数字卡集成 Apple Pay 和 Google Pay,主动向主流支付生态靠拢的表现,从角色分工到合规路径,从用户体验到市场选择,这一尝试为行业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方向——不是做 “链上的世界”,而是服务 “现实中的人”。背后涉及的结算路径、币种兑换机制、资产托管责任以及法律定义,决定了这条链上与链下结合的道路是否可持续。
合规策略值得关注
加密货币支付卡并不是新鲜事物。过往几年中,Binance、Crypto.com、Wirex 等平台均推出过绑定钱包的银行卡产品,并在特定市场获得了一定规模的早期用户。但多数产品因用户门槛高、支付路径复杂、币价波动剧烈以及政策不确定等原因,未能在主流用户中形成持续使用习惯。一些产品甚至在监管趋严后被迫暂停服务,暴露出合规路径设计的短板。
Sui 的做法则在合规结构设计与执行逻辑上更为系统和清晰,表现出更高的成熟度与前瞻性。Sui 本身作为技术平台,主要负责基础设施与资产生态的构建,支付端由持牌机构 xMoney 承担,应用侧用户体验由 xPortal 管理。三方的职能明确,角色边界清晰,从而有效规避了项目方 “直触用户资产” 和 “直接发卡” 所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
xMoney 本身是一家持有欧洲电子货币机构牌照的支付服务商,其职责包括负责用户的加密资产兑换、法币清算及商户结算流程。xPortal 则承接用户体验与应用分发,已在其钱包中集成 Sui 公链并实现支付、质押、转账等服务功能,当前用户规模已达 250 万。这种 “业务+技术+牌照” 的分工模式,不仅避免了合规层面的集中风险,也让系统具备了可复制性与模块化推广的可能。
从监管环境来看,欧洲地区在 MiCA 法规的引导下,正在形成一套明确的数字资产业务规则体系。Sui 选择以欧洲作为第一站,不仅是市场战略的考量,更体现了对政策稳定性和监管友好度的重视。而 Sui 若想进一步拓展美国市场,则将面临更加复杂和严格的合规挑战,包括但不限于 FinCEN 颁发的 MSB(货币服务商)许可、州级货币转移许可(MTL)、消费者保护规则、反洗钱程序、KYC 与 CFT 审查等内容。
因此,Sui 当前只公布了 “计划拓展”,尚未给出具体时间表,显得更加审慎而现实。这种合规节奏的控制本身,也是一种行业成熟度的体现。
全球视角下的 Web3 支付竞逐
当前,加密支付正在经历从 “概念验证” 到 “用户沉淀” 的重要转折期。Telegram 上基于 TON 的钱包服务和 USDT 的广泛使用,让我们看到社交应用与支付场景融合的巨大潜力。香港持牌交易所通过虚拟资产平台账户绑定银行卡、开通法币充值等方式,也在尝试打通链上资产与线下金融的场景落地。
这些实践都在试图解答一个问题:区块链资产,是否能够成为现实世界中的支付工具?它是否能像信用卡、微信支付或 Apple Pay 一样,真正介入日常消费行为的 “最后一公里”?
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Web3 支付具有明显的结构性机会。以拉美、非洲、东南亚等为代表的地区,传统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普及率相对较低,部分国家的银行卡渗透率不足 30%。而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本地法币的通胀问题,反倒使这些地区的用户对稳定币、链上钱包等工具产生天然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套 “链上资产+合规支付卡+本地法币兑换+商户侧接入” 的服务体系,可能会像当年的 M-Pesa(肯尼亚的手机钱包)一样,在某些区域爆发出超出预期的增长速度。而欧洲,作为政策框架稳定、法律环境清晰的地区,显然成为理想的第一站。
支付从来不是一个单点能力,而是一整套生态系统的协同运行。用户、商户、清算机构、卡组织、KYC 提供方、钱包技术方、合规审计方,每一个环节都是可用性与安全性的保障。Sui 所展示出的,是公链项目向现实世界支付场景体系性渗透的一种方式。
但这场 “链上资产能否形成真正支付闭环” 的实验,远未完成。
第一,用户教育仍是障碍。在多数非技术用户看来,“加密支付” 仍然是一个陌生且可能波动极大的行为,如何在使用体验中做到 “让人感觉无差别”,是产品能否规模化推广的核心。
第二,币价稳定性问题仍待解决。即便用户用的是 SUI 或其他公链代币,但多数商户并不接受币种结算,而是需要立即法币清算。这其中涉及的汇率波动风险、成本承担机制,必须通过稳定币、即期兑换或结算池等方式解决。
第三,监管政策的边界仍存在不确定性。即使在欧洲这类 “监管明朗” 地区,各国对支付许可证、反洗钱报告义务、消费者纠纷处理机制等仍有差异,对于项目方来说,运营上还存在不少实际挑战。
曼昆律师小结
Sui 此次卡产品的推出,并不只是某一项目的用户增长手段,更是对 Web3 支付场景可行性的实证探索。其所采取的合规路径、支付体验和合作模式,可能将成为其他公链项目未来设计支付场景时的重要参考。
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对 “链上资产不可触及” 的固有印象。在技术路径之外,它提供了一种接入现实世界的 “合规接口”,也为项目方、支付机构和监管者三方之间如何协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式。
接下来值得关注的,不仅是这张卡的用户活跃情况和交易数据,更是 Sui 是否能够在美国市场完成进一步拓展,以及是否可以构建起真正的支付生态闭环。如果它做到了,也许我们离 “用加密资产过日子” 的场景,不再那么遥远。
免责声明:作为区块链信息平台,本站所发布文章仅代表作者及嘉宾个人观点,与 Web3Caff 立场无关。文章内的信息仅供参考,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要约,并请您遵守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