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看得見

作者:木沐

出品:白話區塊鏈(ID:hellobtc)

封面:Photo by Shubham’s Web3 on Unsplash

2013 年年底正值比特幣牛市,也就是距離現在整整十年前,很多人第一次聽說比特幣,包括趙長鵬。 加密資產發展史很短,僅有這麼一個 10 年,2013 年算得上是非常早期,那麼當年和趙長鵬一樣早期進場的人們,現在都怎麼樣了呢? 如果給我們一個這樣的 10 年,又會怎樣呢?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很多對加密行業進程影響深遠的人都在那一年入場,一些人的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2013 年,CZ第一次聽說比特幣(從好友李啟元那裡聽說的);
2013 年,何一從主持人的身份搖身一變成為加密平臺的 CMO(後來才有了何一把 CZ 帶入該公司的事情);
2013 年,李林杜均一起創業;
2013 年,吳忌寒剛剛開始挖礦,后介紹給詹克團;
2013 年,詹克團創造了第一台採礦設備 Antminer S1;
2013 年,V 神完成了一份白皮書;
2013 年, 33 歲的 Gavin Wood  讀完了 Vitalik 的白皮書後決定幫助這個 19 歲的年輕人實現乙太坊的偉大構想;
2013 年,ADA 創始人 Charles Hoskinson  與 EOS 創始人 BM 共同創立 Innovations;
2013 年,孫宇晨大學畢業后加入 Ripple Labs;
2013 年,趙東老貓、江卓爾、郭宏才......(時過境遷,部分資訊整理自根據近年報導,如有錯漏歡迎指正)這些人後來怎麼樣了,想必大家大部分也已經知道了。

聽過了很多早期人物的「傳奇」故事後,不少人對早期入場機會羨慕不已,認為早期 OG 一定「賺大了」,實則未必,只有在各自領域有了一定成就的人才會廣為流傳,就比如在撰文的作者也是 2013 年入場的「老韭菜」,跟它們比起來不值一提, 但也同樣見證了許多同期入場者的不同境地,現從幾個分類視角一一闡述,或許能拋磚引玉給大家帶來一些提示......

2 個行業:IT 與金融

中本聰把比特幣白皮書命名為《比特幣: 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看名稱就知道這是一個 IT 技術和金融結合的專案,因此 IT 行業和金融行業的人最先看明白,10 年前率先把比特幣白皮書翻爛的,也正是這兩個行業的人。 來自 IT 互聯網軟硬體技術流的人,後來往往成為了現在各個重要加密平臺、專案方、加密社區的創始人、中流砥柱。 來自金融行業投行、交易員,往往被新技術帶來的財富效應吸引,把很多金融領域的玩法帶進加密領域。

2 種參與方式:現貨與合約

前端時間看一個 OG 的文章分享了關於一些加密老人們經歷故事的分享,基本上和我身邊看到的差不多。 合約對人的誘惑很大。 人性使然,「十賭九輸」有些亙古不變的道理到哪裡都是適用,走合約路子的人大都經歷過大起大落,即便中途盈利離場,後續大部分人還是會連本帶利送回去,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真正拿住現貨不容易,可以說合約是順人性,而一直拿住現貨是逆人性的,經得起誘惑,而且不能被各種 FUD 消息干擾、不能拿錯,至於一直持有比特幣的,風毛棱角,後來他們怎麼樣了想必也無需多言吧?

多種參與心態

一種人的心態是認真看且看懂了白皮書,認為這是一種顛覆性革新的,真正投入到加密專案創新和行業建設當中的人,代表人物是 CZ 這些為加密行業添磚加瓦的創始人、社區成員們。 他們獲得的回報,不僅僅是金錢,更多的還有加密事業的夢想達成的成就感。

一種人的心態是看了白皮書,但不一定認可它的願景,認為只是一種 “ 擊鼓傳花”(所謂:傻子的共識也是共識),這類人是很聰明的,至少自認為聰明,往往顯得非常理性,能夠在情緒高昂時及時退出,也有很多人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過於自信和激進,導致了不太好的結局,比如說「天才交易員」SBF、三箭資本創始人 Suzhu 等。

還有一種人的心態是沒聽說過什麼白皮書,單純只是被朋友拉(忽悠)進來投個機的,小打小鬧試試看的心態,這類心態的人對新事物充滿警惕,有好奇心但不多,往往就是牛市進來一開始小賺,然後加大投入高位被套、割肉。 之後打死都不再入場,結果後面過了幾年卻「拍斷」大腿的成員之一....

小結

講真,在場的各位,有多少真正認真看過、看懂過比特幣白皮書? 很少人能做到「不懂不投」、對自己的每一分錢負責。 對於一些新事物,早期接觸者或許看似遇到了良機,但同樣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 不同的參與方式和心態影響了最終結果的走向。

下一個 10 年,又會有哪些人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資訊平臺,本站所發佈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 文章內的資訊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