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需要去中心化 ,更需要硬體資源(帶寬)來保障去中心化。

作者:David&ZZ

封面:Meson Network

最近,市場開始有了復甦跡象。

10 月初,Arthur Hayes 在其博客中寫道,資金正在大量湧入 AI 領域。 考慮到 AI 需要大量計算和存儲資源,在加密貨幣的結合點上,他強烈看好去中心化存儲板塊中的 Filecoin。 Arthur 的判斷不無道理,趨勢確實很明顯。

但一種趨勢卻有正反兩面:正面代表著敘事,而反面則在現實中掙扎。

與大佬力推去中心化存儲的博文相比,一位普通使用者的 NFT,對應的圖片文件存儲在 IPFS 或 Filecoin 上; 當 NFT 熱潮來臨,高峰期時他的小圖片很有可能因為伺服器被密集訪問,而導致載入緩慢甚至是崩潰。

理想和事實之間,永遠存在差距。  在差距中找機會,更容易發現好專案。 $FIL 的投機機會人盡皆知,但如果有人能解決 IPFS 甚至是 Web3 世界裡更大規模的數據訪問的體驗問題,會不會更具長期價值?

如果 Filecoin 上存儲的那張小圖片,恰好在離你很近的人那裡被緩存著,當你利用他的頻寬進行下載和訪問時,體驗會不會好很多? 實際上,不僅僅是去中心化存儲,大量 Web3 基礎設施和應用背後,都有一個默默無聞但至關重要的守護者——Meson Network。

大部分讀者可能會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 但其產品和服務卻非常容易理解:

聚合全世界範圍內大量的閑置頻寬資源,分配給所有對數據傳輸、訪問和獲取有需求的企業或專案,從而讓它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

諸如 BNB Greenfield、BSC、OpBNB、IPFS、Arweave 和 Mask 等多個基建專案和應用都已經與其合作,來提升各自業務中的數據訪問和數據同步的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Meson Network 一直以來並不在熱點敘事的聚光燈下,但卻在過去的 3 年中,吸引了全球範圍內 150 個國家超過 10 萬個節點來提供頻寬服務,同時也找到了成熟穩定的盈利模式。

大部分 Web3 專案,在無行銷和無代幣的情況下,一輪牛熊週期后很難持續積累到如此大的使用者量和規模。

Meson Network 有何過人之處,在圈內普遍希望 Mass Adoption 的情況下能夠做到如此成績?

由於其業務更偏底層,普通使用者很難完全理解專案的全貌。 同時,當前的市場上也缺乏對 Meson Network 的深入分析。

本期內容,我們將從整個 Web3 世界對頻寬的需求談起,深挖 Meson Network 要解決的問題、當前產品業務和未來規劃等,探索該專案的價值和更多可能。

新時代,老問題

談到 Meson Network 的頻寬服務,多數人的固有印象,還停留在頻寬和 CDN 對看視頻時的加速作用上。 實際情況卻遠不止此。

當下 Web3 的不同領域,對頻寬的集體渴求更加明顯了,只是站在普通使用者的角度上難以察覺。

相比之下,我們更容易察覺到的是,整個加密行業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不再是 5-10 年前那個只有比特幣和乙太坊的蠻荒狀態,多個細分領域都有新的進展; 例如 L1 和 L2 職能的分離、NFT 和去中心化存儲共生、甚至是 AI 和加密貨幣的結合...

新時代,卻更容易暴露老問題。

領域越是細分,生態越是發展,去中心化專案就越要面對數據訪問的效率和體驗問題。

  • 對 L1 來說,更多的公鏈出現,也意味著全世界不同地區的節點,需要更快速同步整個帳本的狀態,大量節點間同步狀態進行快照還是很困難;
  • 更多 L2 的出現,也意味著更多的交易需要匯總打包傳遞給 L1, 如何更快地去驗證這些數據,更安全的去緩存這些數據以備不時之需,也成了問題;
  • 而回到開篇提到的去中心化存儲,不同地區的使用者去讀取 NFT 圖片數據時,也需要得到一致的體驗,至少不會卡頓和崩潰;
  • 至於 AI ,當區塊鏈激勵下的多方計算和模型訓練成為現實,不同地區的消費者需要更快的數據下載和同步的速度...

這一切,都需要基本的頻寬資源做支撐。

去中心化有哪些好處常常被人談起,但有哪些限制卻容易被忽略:

當你說 Web3 是去中心化的,也從根源上意味著:世界上不同地區的使用者和專案,因物理距離的問題,在上述案例中訪問數據、傳輸數據、獲取數據時,必然難以獲得一致的體驗;

東南亞使用者存取儲存在歐洲地區的小圖片必然卡頓,分散在全球的 L1 節點同步帳本數據也必然有快慢...

因此,Web3 專案們天然就有著共性訴求——需要合適且充足的頻寬資源,來保障去中心化的數據訪問和使用。

本質上,加密貨幣的所有安全性和可用性,都來源於由基本經濟原則決定的硬體資源。

如果仍然覺得難以理解,我們不妨做一個不恰當但更為通俗的比喻:

現在市場上有各種短視頻(Dapp),有各種內容平臺(L1/L2),但你家附近的基站沒有建好或者很少(頻寬支援),必然造成下載和觀看時的卡頓和不可用,所謂的 4G/5G 時代也無從談起。

因此,整個行業其實需要一個頻寬資源的提供方,來根據不同專案、不同使用者所處的地理位置,合理地按照需求來調配頻寬資源,以持續保障數據傳輸和訪問的體驗;

這也正是 Meson Network 在探索的事情。

Meson Network:從靜默耕耘,到利劍出鞘

首先,要為整個 Web3 世界提供頻寬,上哪才能獲取到這麼多的資源?

Meson Network 給出的答案是:借力與整合。 即通過長尾市場和共享經濟的模式,彙聚全球不同地區其他人的閑置頻寬,按一定規則就近分配給有數據傳輸需求的人使用,形成一個去中心化的頻寬資源網路;

共享經濟的概念是簡單的,但 Meson Network 在實際執行時,又該如何保證全球不同屬性、不同設備和不同狀態的節點,都能接入這個網路來貢獻自己的頻寬?

來到產品層面,目前全球範圍內的任意住宅頻寬和商用頻寬(IDC,數據中心)都可以加入到網路中來成為貢獻頻寬的節點; 甚至個人的手機、電腦等小型設備也可以加入,盡可能地降低了接入門檻;

此外,針對不同設備的操作系統和型號,Meson Network 也默默地做了適配,使得接入網路、運行程式和貢獻頻寬變成了一個相對標準化和簡單的流程。

最後,如果深究這些節點為什麼願意貢獻頻寬,則又回到了區塊鏈領域的經典話題:激勵和分配。

在保證自己頻寬是閑置的前提下,貢獻頻寬為他人所用,可以獲得相對應的收益。 具體的收益方式則涉及到項目的經濟模型和商業模式,我們在後文會有詳細介紹。

但眼下這套共享經濟的模式是否行得通? 目前的實際運行數據或許已經說明瞭問題。

Meson Network 官網的數據看板顯示,經過 3 年時間的默默耕耘,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拓展了 10W+ 貢獻閑置頻寬的節點,且節點分佈覆蓋五大洲,能夠有效支撐不同地區在數據訪問時的頻寬需求。

不同節點的在線時長和時間段可能會有區別,但龐大的節點總量所形成的網路規模,能夠讓 Meson Network 在面對不同地區頻寬需求時,有更加從容的調度餘地。

同時,我們也在這樣的網路規模中,看到了一種 Web3 基建專案發展的「非典型路徑」:

在一個不那麼顯眼的賽道里,無行銷或代幣空投,僅依靠足夠低的門檻和標準化的接入流程,獲得大量真實、穩定和有用的 “自來水” 使用者。

而這些使用者,並不等同於產品的消費者; 相反他們構成了產品能力的一部分。

有了足夠多的節點來提供頻寬資源,Meson Network 的產品能力可以更好地説明 Web3 的其他專案。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還是以 NFT 小圖片在去中心化存儲作為例子來進行說明。

  • 沒有 Meson 之前,身處新加坡的使用者要查看自己 NFT 的圖片。 由於 NFT 的元數據存儲在 IPFS,很有可能這張圖片存放在英國的某個節點上;
  • 直接訪問圖片,由於物理距離的問題,必然有延遲;
  • 由於 Meson Network 的存在,全球網路中有大量節點,該新加坡使用者旁邊還有馬來和泰國的節點;
  • 這些節點可以提前將保存在 IPFS 的圖片數據進行緩存,該用戶訪問時不必去英國的節點,而是直接利用臨近節點的頻寬進行訪問和下載。

實際上,Meson Network 現在已經是 IPFS 和 Arweave 背後最大的去中心化網關,上面提升去中心化存儲訪問的例子,也正在現實世界中發生。

此外,最值得一提的點在於,Meson Network 所提供的服務其實並不挑服務專案的性質,無論是基建還是應用,規模大或是小,只要涉及到不同地區數據的傳輸、訪問和獲取等行為,就近調配合適的頻寬資源就都有用武之地。

例如最近 BNB Chain 就利用 Meson Network 的全球節點分佈,來縮短整個鏈上的狀態快照同步時間。

由於 BNB Chain 的交易數據較大(2.5TB),這條鏈上的不同節點同步快照數據可能需要 20 小時左右,且由於不同地理位置的問題,同步數據必然有快有慢,跑得慢的節點可能會成為整個網路的短板;

在使用了 Meson 的情況下,整個網路同步快照的時間被縮短為 1 小時左右。 數據同步背後的提速用戶雖然無感知,但對於公鏈的運維和安全來說更像是「隱形的守護者」。

從默默發展網路,到現在與知名專案的合作, Meson Network 產品的普適價值似乎得到了印證;

但我們下一個更感興趣的問題是,它的商業模式是否可持續? 在號召用戶貢獻頻寬與獎勵貢獻行為的一進一出中,專案的盈利是否健康?

用變現,反哺貢獻

如果將 Meson Network 理解成一個頻寬資源池,那麼池子兩邊可以看作是供需雙方。 前者貢獻頻寬,後者使用頻寬。

與供需相對應,在 Meson 具體的產品結構中,有 2 個產品在負責接收全球不同節點貢獻的頻寬,1 個產品則負責將這些彙聚的頻寬資源進行變現。

深挖其產品背後的商業模式你就會發現,Meson 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和自洽的商業閉環。

Gateway X :匯聚商業閒置頻寬,提供 CDN 服務

該產品主要面向物件是全球的商業閑置頻寬。 例如企業級數據中心(IDC)中的資源,必然存在著盈餘和使用的波谷。 IDC 們可以將自己的閑置資源貢獻出來,以滿足其他人檔傳輸的需要。

其中最典型的使用場景就是 CDN 服務:在離目標使用者近的 IDC 處緩存所需檔,用戶訪問時利用該處頻寬進行傳輸。

從 Meson 的數據看板可以發現,目前接入的 IDC 在全世界範圍內共有 2 萬多個節點,並且形成了 12.5Tib/s 的數據傳輸能力。

Gaga Node:整合住宅及個人設備閑置頻寬,助力邊緣計算服務

該產品即前文提到的,家庭路由、電腦甚至是手機等小型設備均可接入,形成了一個更加廣泛的長尾市場。

而產品的名字實際上也揭示了其作用:每隻小鴨子各自能發出「gaga」的叫聲,正如每個小設備都具備一定的計算和傳輸能力。

實際上,這更像組成了一個 DePIN 和 IoT 網路,眾多設備變成了網路中的邊緣節點,可以服務於邊緣計算場景:應用程式直接在這些設備側發起,產生更快的網路服務回應,滿足不同行業在即時業務、應用智慧、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無論是 Gateway X 還是 Gaga Node,這些大量的商業頻寬和個人頻寬的貢獻者們,顯然不是做慈善,也希望在貢獻閑置資源時獲得收益。

IP Cola :基於大規模節點網路,進行商業變現

因此,Meson 的另一個產品 IP Cola, 實際上承擔著盈利的任務,用服務變現的收益,來反哺前面 2 個產品中頻寬資源的貢獻者們。

由於 Meson 擁有大量來自全球資料中心節點與家庭節點 ,可以通過頻寬交易市場將這些閑置的 IP 和頻寬 資源匯聚起來然後再分配,進而在數據加速/緩存、反廣告詐騙、網路安全和數據爬蟲等方面,為不同地區的其他用戶帶去價值。

考慮這部分原理涉及到 IP、數據和網路等知識,在此不做過多展開。

我們可以簡單將其理解成:Meson 將彙聚的資源打包,並形成面向各種場景的服務; 其他人使用這些服務需要按需付費,從而構成了 Meson 的收入來源。

據 Meson Network 團隊成員向深潮 TechFlow 透露,IP Cola 雖然離傳統公司 brightdata 每年過億美金的收入還有些距離,但是增長很快,上線半年以來整體收入在百萬美金以上。

這可以算作一種在現實世界里產生的真實收入,同時也意味著一種不完全依賴 Token 、非龐氏的商業模式:

  • GatewayX 和 GagaNode 從 B 端和 C 端兩頭來獲取閑置頻寬資源,增加節點,為 Web3(也可以是 Web2)的數據傳輸體驗服務;
  • IP Cola 則基於不同地區的節點做 IP 變現,同時將變現收益反補給貢獻頻寬的節點。

作為一個頻寬資源平臺,明確的供需兩端,加上健康且可拓展的收入模式,使得平臺上的參與者越多,網路效應就越明顯,項目的規模也就越大。

帶寬交易市場:突破物理邊界的壯闊藍圖

Meson Network 已有產品取得一定成功,但離終極願景還有距離。

不要忘記,Meson 目前仍沒有代幣,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基於區塊鏈和代幣激勵的潛力還未真正得到釋放。

當前這種頻寬資源的貢獻和分配模式,未來完全可以向一個基於區塊鏈的,自發自動的頻寬交易市場轉變:

  • 帶寬提供方能夠自發加入該市場,提供閑置資源,並獲取 $MESON(專案原生代幣)的激勵;
  • 帶寬需求方能夠搜索該市場中,合適的頻寬資源為自己所用,並用 $MESON 代幣進行支付;
  • 區塊鏈網路中的其他節點,能夠質押代幣以成為網路驗證者,確保頻寬交易市場的網路中,供需交易記錄真實有效。

有了這樣的頻寬交易市場,可以用更 Cyrpto Native 的方式,助力 Web3 專案打破因去中心化帶來的物理距離邊界。

不同專案以代幣為紐帶,獲得更好的數據訪問、傳輸和使用體驗,從更不易被察覺的路徑上,保證業務的數據可用性:

  • L1 使用 Meson Network,分散在全世界的節點能夠更好地同步區塊狀態和數據;
  • L2 使用 Meson Network,定期傳到 L1 上的交易記錄可以更好的被冗餘備份/緩存,“Don't Trust ,Just Verify” 的經典思路可以被貫徹;
  • 甚至 AI 使用它,能夠利用本地裝置 / 節點的頻寬資源,更好地完成邊緣計算或是多地共同計算的任務...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帶寬資源的使用場景並不是 CDN 加速看看視頻那麼簡單,更多的與最近大家經常提到的「數據可用性」強相關。

同時從外部視角看,全球頻寬市場是一個有千億美金產值的龐然大物,Web3 專案如果真能從中切到一小塊蛋糕,都將會是一幅壯闊的藍圖。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Mass Adoption 未必率先發生在應用層。

當資源層有頻寬剛需、經濟上有代幣激勵、節點願意加入並持續貢獻時,健康的業務模式比不可持續的短期敘事,或許更加堅固長久。

而對於普通用戶來說,研究如何炒作 Meson 的 $MESON 代幣可能為時過早,作為個人節點加入其網路中貢獻頻寬,獲取收益,待到主網上線時將收益兌換成代幣,會是更加實際和方便的選擇。

歷久彌新的幕後英雄

最後,Meson Network 在頻寬市場上的拓展,讓筆者想到了台前和幕後的關係。

Web3 各類使用者看得見的基建和應用在台前,但要演好這齣劇,需要幕後充足的資源來支撐。

Meson Network 並不是一個新專案,但從 21 年官宣融資到現在,似乎變得歷久彌新了。

在這個急促、善變和利益優先的加密世界里,3 年不發幣且紮實做事的專案還剩多少? 做不那麼容易察覺的幕後工作的還有多少?  穿越牛熊后,活下來的還有多少?

做「基建的基建」,扮演幕後工作者的角色,短期看難有熱度和敘事;

但一旦規模效應形成,業務卻極易複製和批量拓展。 成為所有項目的資源剛需,做幕後英雄的價值和收益,實際上也是巨大的。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逐步佈局,延遲滿足,未必不是一條通往成功的陽關道。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資訊平臺,本站所發佈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 文章內的資訊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