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end.tech 的出現也使得我們也不斷思考什麼才是好的 Web3 應用。

作者:Wendy, IOSG Ventures

原用標題:IOSG Weekly Brief |是什麼讓 Friend.tech 成為現象級應用? #197

封面:Friend.tech

本文為 IOSG 原創內容,僅做行業學習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參考。 如需引用,請註明來源,轉載請聯繫 IOSG 團隊獲取授權及轉載須知。 本文所提及所有專案均不構成推薦及投資建議。

Friend.tech 是一款基於 Base 鏈的去中心化的社交應用,將粉絲經濟和鏈上博弈進行了結合,用戶通過購買 token “KEY” 進入特定房間瀏覽內容,使用者購買數量的增加會推高 key 的價格,買賣過程中收取的手續費平均分發給平臺和房主。

8 月 11 日,Friend.tech 在官方 Twitter 宣佈上線,之後不久宣布獲得了 Paradigm 種子輪融資,在市場慘澹的情況下俘獲了大量流量。 截至目前, Friend.tech 累計交易超 1100 萬筆,使用者位址超 50 萬, 其機制的設計也使得專案團隊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收入超 2100 萬美元。

隨著 Friend.tech 的爆火,團隊短期高額的回報以及其給 Base TVL 帶來的引人注目的成果,L2 和其他公鏈上的類似產品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從用戶數據和營收來看,目前 Friend.tech 一騎絕塵,但用戶體驗卻時常被人詬病,比如載入耗時過久、卡頓、數據更新不及時等問題極大影響了用戶體驗。 在其他鏈上的類似產品中,我們也能看到一些改進和思考。 比如目前 TOMO 和 New Bitcoin City 的 TVL 也都超過了一百萬美元,雖然開發上線晚於 FriendTech,但也可以看出他們自己的思考和改進,因此也擁有了一批忠實擁躉。

那麼,Friend.tech 從設計到運營,是如何成為風靡一時的現象級產品的呢? 本文從產品設計,運營方法,價格模型等多個維度,順應產品生命週期和發展過程脈絡討論了比較並總結了 Friend.tech 以及其他鏈上多個類似專案的特點,試圖從核心層面揭示其底層邏輯,讓我們潛進去:

起勢:關係遷移和簡化設計

Friend.tech 利用 Apple id 或郵箱登錄后,會進行 Twitter 帳戶的連接,這對於社交應用早期關係的建立至關重要,從零到一建立起新的社交關係非常困難,使用者的遷移成本極大,如果我們參考 Web2 社交媒體的啟動,亦能發現類似的做法。 當 Meta 推出對標 Twitter 的新社交產品 Threads 時,登錄環節的設計,與其相對成熟的社交應用 Instagram 進行了連通,用戶可透過 Instagram 帳戶註冊使用 Threads,從而減小了拉新的阻力。

Friend.tech 初期採用了邀請碼的形式,製造了一定稀缺度和市場的關注,初期入場的單個用戶獲得的邀請碼數量只有不到十個,後續逐漸增加邀請碼數量后實現了使用者的大量入場,而邀請碼的主要傳播平臺也是 Twitter,這再次證明瞭 Web2 平臺在 sociafi 產品初期啟動時的重要性。

除了社交關係的遷移構建,在降低使用者使用門檻方面 Friend.tech 也有一些創新設計。 在產品上線第二天,產品內嵌了 Base 官方橋頁面,使用者在 app 內即可連接 Metamask 等錢包,並且直接從乙太坊主網進行轉帳,這就極大降低了使用者的進入門檻和轉帳交易的複雜程度。 而另一 Web3 社交協定 Farcaster,用戶在註冊登錄時需要先通過法幣管道 usd 的支付 12 年費,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一些新用戶入局。

Friend.tech 採用了 PWA(Progressive Web App)的實現形式,用戶可以在瀏覽器打開網頁后保存至桌面,無需下載安裝,相對於完整的 app 程式開發側也更為簡單快速,在監管和上架方面也一定程度避免了通過 App Store 分發可能出現的阻礙。 錢包方面,FriendTech 與 Privy 合作,採用了 MPC 錢包,這就確保了團隊不會掌握使用者私鑰,且使用者每次交易不必再進行簽名操作。

發展:社交金融化的投機驅動

在使用者入駐 Friend.tech 並轉入至少 0.001E 啟動帳戶后,可以以 0 價格購買自己的第一個 key,後續購買者的 key 價格公式為:(S^2)/16000, S 為總體 key 的數量。 價格曲線的設計使得每一個進入者都會推高價格,且后加入者推動的幅度會越來越高。 而由於購買數量為整數,所以實際的價格曲線是離散的,而非連續曲線,導致實際的購買價格偏高,而賣出價格偏低。 而 16000 是團隊考慮市場可能參與人數和流動性之後的選擇。 95% 以上的房間人數小於 50 人,價格低於 0.156ETH,參與門檻較低。

8 月 15 日,官方宣佈將在未來六個月內發放一億積分,由於未來的 Token 空投激勵預期,使得使用者對於 Friend.tech 的參與度更加高漲,TVL 也迎來暴增,一躍成為 Base 鏈上 TVL 最高的應用。 而由於積分發放規則和權重的不確定性和不透明性,也引起了社交平臺上用戶的討論。 平臺以積分空投預期對使用者行為進行引導,通過前幾周積分發放情況倒推,持倉金額是權重最大的指標,其交易和持倉行為也符合 FriendTech 最初的個人 DEX 的定義。 大家所認可的幾個影響積分的指標有:

  • 持倉總金額
  • 交易頻次
  • key 的持倉數量
  • 活躍程度
  • 關注數量
  • key 的自持比例

交易機制設計方面,使用者每次買賣,平臺將收取 10% 的交易費用,其中一半(即總額的 5%)分配給 Friend.tech 團隊,另一半(5%)給房主,作為運營激勵。 手續費分潤使得平臺和頭部藍籌 kol 獲利較多,以受到用戶熱捧的 Friend.tech 開發者 Racer 為例,在短短兩個個月內,其手續費分潤已超過 44 萬美元。

但隨著使用者增多和項目熱度上升,各種釣魚和 rug 事件也時有發生,9 月 30 日,froggie.eth 發推表示自己遭到 SIM 卡駭客攻擊,其 FT 帳戶損失超過 20 個 ETH 的資產,而截至 10 月 5 日, 4 個 FT 用戶總共被盜走了 234 個 ETH,駭客們的作案手法大致相同,即通過 SIM 卡攻擊侵入 FT 帳戶並拋售帳戶上所有的 Key。 即使增加了 2FA,駭客會使用盜號惡意代碼,一段 JavaScript 腳本,並誘騙目標使用者添加其為書籤。 當使用者在 FT 頁面時,一旦執行書籤,惡意代碼會誘騙盜取使用者的 2FA 驗證,並盜走 Friend.tech 內及其使用的嵌入式錢包 Privy 有關的 代幣。 這就意味著使用者的 FT 位址及相關資金都會被盜走。 AVAX 鏈上的同類型產品也經歷了駭客攻擊,其智能合約存在漏洞導致其全部的 TVL 被盜走,後駭客同意將被盜的 290 萬美元的 AVAX 代幣返還(約總金額的 90%)。

完善:正外部性和價值構建

交易配套設施的完善

由於社交產品中交易數據和行為不夠直觀,隨著 Friend.tech 使用者對交易需求的增加,可以看到,圍繞 Friend.tech 的生態正在逐漸形成,開發者逐漸開發出了各種工具,比如 Paradigm 工程師提供的數據看板 FriendMEX,將 kol 代幣價格進行了可視化,以及新使用者和新交易的監控,Parsec, Arkham 針對 FT 開發了專門的數據看板,以及搶跑的自動化機器人。 Unibot 上線 FriendTech Snipers bot,支援以下兩種模式:使用者狙擊(User Snipe):支援設置一個使用者名清單,並在他們創建新的密鑰時進行狙擊; 自動狙擊(Auto Snipe):如果使用者符合設置的最低關注者和粉絲數要求,也可對新創建的 key 進行自動狙擊; 不收取交易手續費。 ETF 形式的 FT 基金的出現,也使得整個生態更加豐富。 以 Herro 為例,其籌集了 120ETH 作為初始基金,用於購買頭部藍籌 key,集成房間內內容資訊並承諾未來空投對基金持有者進行分潤,這樣的操作既能以較小的資金成本獲得頭部 key 的漲幅,共用未來預期的空投收益,也一定程度減小了波動性和風險。

Tomo 是在 Linea 上與 Friend.tech 類似的 socialfi, 但採用了 app 開發路線而非 PWA,體驗更為流暢,產品設計上有一些不同,聊天區分為了私聊和群聊兩部分,持有某個人的 key 可以向 kol 發起一對一私聊,而群聊頻道所有資訊公開可見。 Key 的價格曲線也平滑很多,價格上升相對較慢。 價格設計上與 FriendTech 最不同的一點在於,在 kol 入駐平臺之前,其 vote 也可以被買賣,這時候百分之十的交易稅中一半會分給 kol ,kol 登錄即可認領,對 kol 嘗試入駐是一種激勵; 另一半給協定,極大增加了協定收入。 當 kol 入駐後,vote 會更名為 key,feeds 流可以查看熱門的 vote 和 key,如果 kol 半年內未入駐,其稅收會分給持有者。 這種機制的劣勢在於變相鼓勵了搶跑,房主很難控價,因此也可能沒有經營和充值的動力。 錢包安全性方面,TOMO 使用了 AA 錢包,並且也內置了 Linea 官方橋,獲得了 Linea 專案方的支援,Linea 官方不僅在 Twitter 説明其進行宣發,也入駐了 TOMO 平臺表示支援。

New Bitcoin City 定位為 Bitcoin 上的 Friend.tech, 同樣採用了 PWA 開發,支援 BTC, ETH 和 AVAX 支付,遷移了 Friend.tech 和 Star Arena 上的持倉和社交關係,即在另外兩個平臺上的持倉在登錄 New Bitcoin City 時仍然有效且會被聚合。 相對 Friend.Tech,其功能更加豐富,群聊支持語音/紅包/Gif/圖片上傳,也支援在公開廣場發佈消息和內容打賞,類似於 Twitter 動態,群聊還內置了五款簡單小遊戲。 為了解決 Friend.tech 中使用者(3,3)玩法帶來的信任問題,NBC 在合約層面對 3,3 行為進行了約定,強制 30 天不能賣出。 房主可以定義進入房間的最低門檻,將 key 碎片化,比如某頭部玩家的 key 價格過高時,房主可以選擇將入群門檻價格設置為 0.1key; 也可自定義 key 的交易抽成,目前預設 8% 給房主,2% 給平臺; 支援一鍵批量買 Key 或向多人發送(3/3)請求,類似 Blur 的掃貨功能。 在吸引使用者流量方面除了傳統邀請碼外,還增加了交易所常用的返傭設計。 但整體設計過於複雜,且 NBC 作為團隊多條產品線中的一部分,運行在後續開發運營持續性有待考證。

其他公鏈及 L2 也有產品進行了類似嘗試,比如 Friend3(@Friend3AI),是一款在 BNBchain 上的 Socialfi 類型的遊戲,已經開源且經 PeckShield 審計,目前支援 BNB,USDT 等對創作者進行打賞。 截至 9 月 18 日,其已經實現了 12k+的 MAU,交易超過 2 萬筆。 Arbitrum 上的 Cipher 總用戶超過五萬人,總交易筆數超過 27 萬,總金額約 2500ETH。  實際上,由於社交產品的網路效應和粘性,一個成功的產品很難完全被複製。 如果產品不能在用戶體驗或獎勵機制上有創新性的設計,大多數相似的產品只是曇花一現。
總結與展望

短期流量与长期价值

Friend.tech 上线第一天以来,对其是否是旁氏的讨论就不绝于耳。唱衰者认为 Friend.tech 短期内推高的价格曲线不可持续,很多用户只是为了投机或获得代币激励,Friend.tech 短期内有如此活跃的交易,长期的用户粘性如何维持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从纯粹金融投机的角度,平方价格曲线确实很难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但实际上 Friend.tech 内用户行为并非只有投机一种,已经有许多群主通过各种方法给 key 赋能,比如分享 alpha 信息,制作工具,online to offline 聚会活动空投礼物等,真正实现知识付费和粉丝经济的产品作用。也有一些活动是依靠在 Friend.tech 中构建的联系而开展。如果对标 Web2 应用,知识星球仅靠类似模式,收取 20% 手续费,年营收也有数亿元。在类似场景下,Friend.tech 实际真真切切实现了社交的作用,以及除了价格波动以外的实际价值,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

如同 NFT 在 2021 年时引发的 NFT summer,NBA 明星球员、金州勇士队的史蒂芬. 库里和顶流歌星贾斯汀比伯一掷千金买下 BAYC 头像,以及李宁等企业也参与到 NFT 热潮中,实现了破圈和新用户的引入。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红人经济商业模式及趋势研究报告》,2020 年粉丝经济关联产业市场规模超过 4.1 万亿元,2023 年预计超 6 万亿元。而在 Friend.tech 的产品设计下,粉丝经济或许可以成为其走向更大规模用户的推动因素。目前 Friend.tech 以五十万用户的规模实现了两千万美元的协议收入和四千万美元的 TVL,而随着 AA 钱包,MPC 钱包等技术的发展,Web3 社交应用的用户门槛进一步降低,粉丝经济的巨大市场将向其展开,Friend.tech 类似产品模型仍有想象空间。

社交和金融屬性的權衡

Friend.tech 類產品給行業帶來了對 SocialFi 產品的新的想像和期望,與 lens 和 CyberConnect 等社交類協定相比,Friend.tech 的參與感和趣味性更強,其價格機制和交易上鏈打造了一個公平公開的博弈場景,積分激勵機制又能夠及時引導和調整使用者的行為,鼓勵更廣泛的流動性和價值交換。 更強的金融屬性無疑是其擁有巨大流量的重要原因,使用者的投機和逐利行為成為巨大推手,而在投機之外,其知識付費(手續費分潤)的設計又使得房主有一定動力進行運營,從而產生優質內容和社交關係連接,這與使用者留存和代幣價格增值護衛正反饋;

另一方面,其房間的聊天內容並未上鏈,這也說明一個好的 SocialFi 產品也無需一味追求全量數據上鏈,如何兼顧數據主權和好的用戶體驗,是應用層普遍應該考慮的問題。

Web3 應用層迎來新機會

2016 年 ,Joel Monegro 發表了名為《Fat Protocols》(胖協定)的文章,核心思想是:區塊鏈和互聯網價值捕獲模式不同,互聯網時代的價值大多被應用層捕獲,比如 Google、Facebook、阿裡、騰訊等,而為互聯網提供支撐的 TCP/IP、HTTP 等底層協定並不能捕獲價值。 區塊鏈則相反,價值將集中在共享協定層,只有小部分價值分佈在應用層,由此有了「胖」協定和「瘦」應用的說法,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公鏈投資熱潮。

如果我們回頭看區塊鏈領域的發展,在上個週期,“胖協定” 的投資邏輯確實被市場認同,而隨著公鏈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日益成熟,協定和應用不一定是 “胖” 和 “瘦” 的關係,而是 “前” 和 “後”,先有基礎設施的完善,再有應用層的繁榮。 基礎設施要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才能發揮其技術優勢和作用,如何構建 Web3 應用,如何引入用戶成為大家所關注的方向。

隨著 Friend.tech 的爆火,團隊短期高額的回報以及其給 Base TVL 帶來的引人注目的成果,L2 和其他公鏈上的類似產品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各大 L2 的成熟和發展,其在技術和底層基建的優勢和敘事已經被市場所熟悉,在此情況下應用層和使用者的引入成為了各大 L2 公鏈所關心和考慮的問題。 因此,在產品得到一定審計的安全性保障前提下,許多 L2 官方也在其社交媒體平臺上表達了對應用項目的歡迎和支援,如 Linea 官方入駐了 TOMO 並在社交媒體上進行了宣發曝光,AVAX 創始人親自為 FriendTech 類型專案 Stars Arena 月臺,即使是在 Stars Arena 被駭客攻擊盜走全部資產後也親自為其進行危機公關, 可見基礎設施專案方對其生態出現爆款應用的渴望。

Friend.tech 的出現也使得我們也不斷思考什麼才是好的 Web3 應用:更使用者友好(進入門檻低),趣味性強,更好用的 UIUX; 團隊的不斷反覆運算,選擇何種基建對長遠發展非常重要; Web3 應用的創業者應思考,從第一個吃螃蟹的新範式領先者到行業持續創新者,如何實現正統性到對協議價值的捕獲,完成 web3 第一代社交產品的冷啟動,跑出更長的生命週期。 我們支持,鼓勵並且很高興看到更多應用層的嘗試和創新,儘管很多產品依舊存在一些問題,但不斷的思考和探索會指引我們離 Web3 應用的正確打開形式越來越近,直到達成 mass adoption 的目標,實現更廣泛的影響和成功。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資訊平臺,本站所發佈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 本文內容僅用於資訊分享,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