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筆者在中國信通院 2022 年開源產業大會上的演講內容總結,主要探討了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 Web3 的緣起與概念;二是 Web3 與開源的關係,特別強調了” 黑客文化” 和開源、區塊鏈的關聯;三是探討了 Web3 到底是否可以解決目前開源共同體存在的問題, 並且以 Tea.xyz 作為應用案例。最後結合觀察,講述了究竟什麼是創新?以及到底應該如何看待新事物。

作者:阿法兔

封面: Photo by Shubham's Web3 on Unsplash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用於信息展示和分享,不對任何經營與投資行為進行推廣與背書,本文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

*轉載請掃碼添加微信二維碼,轉載請註明來源。

提綱

  • Web3 概念爆火的原因和背景
  • Web3 的定義
  • Web3 希望解決什麼問題
  • Web3 和開源的關係
  • Web3 和黑客文化
  • 開源是 Web3 的基本特徵
  • Web3 能否解決目前開源共同體存在的問題
  • 如何看待創新? 如何看待監管和創新的平衡?

正文

圖片

本文主要試圖討論了幾個問題:首先,站在開源的視角怎麼去理解今天大家經常提到的 Web3?其次,怎樣以 Web3 的視角來理解開源?Web3 有沒有什麼可以藉鑑的點,來優化目前開源社區?最後,我們該以怎樣的態度去看待創新?Web3 的這個概念很早就有人提出來了,但突然在去年引發了很多關注。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就在去年的 12 月 21 日,兩位工程師背景出身的知名創業者,因為 Web3 這個概念,在推特上爭論了起來。




左邊是 Jack Dorsey, 他是推特公司的創始人,70 後,他在十幾歲的時候就開發了一個出租車調度軟件。右邊這是馬克·安德森,從 9 歲就開始接觸計算機,在圖書館自學了 Basic,之後 1993 年他和合夥人六個星期就開發出了 UNIX 版的 Mosaic 瀏覽器。

然後馬克·安德森創立了瀏覽器公司網景 Netscape,1995 年 8 月 9 日網景上市,開盤是 28.5 美元,收盤一下飆到了 58.5 美元。之後世事變遷,網景公司在瀏覽器商業大戰中失敗。2009 年馬克安德森成立了風險投資機構 A16Z,管理規模是美國規模最大的風險投資基金之一。

圖片

這就是兩位大咖的爭論細節,Jack 認為 Web3 屬於 VC 和 LP 的概念,只是換湯不換藥,然後馬克·安德森就把 Jack 屏蔽了。但是兩位的爭論,和屏蔽行為,引發了很多知名媒體的關注。其實在 2020 年初到 2021 年年中,其實很少有人去谷歌搜 Web3 這個概念,突然,在這二位網紅辯論的時候,很多人也開始關注這個概念。

那我們沿著這個故事繼續看,到底什麼是 Web3? 或者說,大家所認為的 Web3 到底有什麼願景?特性是什麼?


Web3 是建立在去中心化技術上的互聯網,它的願景是通過區塊鏈技術,構建全新的價值互聯網。Web3 的特性是,數據所有權,控制權屬於普通用戶,而不再屬於大型互聯網公司。

那麼,Web3 為什麼會流行呢?我們試圖去分析一些原因,當然以下這些原因只是其中一部分:

圖片

首先就是國外的知名風險投資機構的推動。比如像我們前面說過的 A16Z 這樣的明星風險投資機構,一直在關注區塊鏈相關的項目,當然,也投出了不少表現不錯的創業公司。還有像紅杉美國、還有像 Paradigm 等等一系列加密基金,比較早的時候開始關注整個 Web3 的賽道,資本市場對未來的下注,很容易引發大家的關注。

其次,就是 NFT 的出圈。比如說最早的加密朋克、再到後面的 BAYC 無聊猿,這些 NFT 引發了大量知名人士和明星的購買,像歌手賈斯汀·比伯、還有籃球明星奧尼爾,包括周杰倫等等,這些購買 NFT 的行為就引爆了社交媒體,很多創業者、品牌方也在思考,究竟自己能不能做出來下一個這樣現象級的 NFT 項目。

最後就是資本市場的表現。比如說去年有一家叫做 Coinbase 的公司上市了,市場是這樣的,一旦有創業公司上市,那麼這個賽道就會引發很多的關注。當然,原因還有很多,例如 DeFi Summer 的火爆等等。

總結:其實 Web3 之所以可以得到這麼多人去關注,是在很早之前時間和實踐積累的結合。從區塊鏈技術開始,再到各式各樣的應用、再到很多各國央行大機構、傳統金融企業、大廠等等,會專門把區塊鏈當做一個專業的技術,這些需要時間和經驗。

Web3 究竟希望解決什麼問題?

那 Web3 究竟希望解決什麼問題呢?

首先是目前產業利益分配格局失衡的情況,包括很多大平台直接造成的壟斷。這個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通病。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發現少數的公司,特別是科技領域,通過早期快速建立護城河和形成的網絡效應,直接導致壟斷。那麼這種壟斷會帶來什麼呢?直接結果就是會影響中小企業的創新,舉個例子,今天在美國無論做個什麼,很難繞過谷歌這樣的公司,想要做廣告,必須通過這些大的平台,很難平地起高樓。除此之外,我們也發現官方機構,全世界的官方機構也在關注反壟斷,比如說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歐盟委員會,也包括我們國家,都把反壟斷當做了很重要的任務,其實大家目標還是一致的,就是想保護創新和生態的健康。

其次是算法濫用。
包括:歧視推薦、歧視定價、算法控制,通過收集和利用用戶的個人信息來進行差別對待,平台由於具備了強大的數據獲取能力,對消費者的精準識別能力也空前提升,這些就是把消費者帶入了不利的境地。

最後就是互聯網數據權屬和價值表達不清晰。我們很長時間以來,其實很多時間會生活在互聯網空間上,包括我們會把攝影作品、音樂這些數字的出版物和作品、財產等等在互聯網上進行傳輸。但是很長時間以來,其實我們很難去界定數字資產的權屬,比如說,在 NFT 沒有出現的時候,我們很難去區分真正屬於自己的一張圖片,和別人復制的這張圖片。這個權屬怎麼界定?包括音樂、版權等等,這些數字資產怎麼去進行標記?那麼通過 Web3 和 NFT,是可以去探索如何用這樣的技術,對數字資產進行確權。

Web3 和開源的關係

首先,如果從互聯網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開源軟件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為什麼這麼說呢?來看上面這張圖:

首先,從開發者的角度來看,今天耳熟能詳的很多應用和基礎設施,都是基於開源做出來的。比如說,操作系統 Linux,Linux 應用非常廣泛,例如車載操作系統,嵌入式、服務器等等,還有就是數據庫,像 MariaDB 和 MongoDB。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編程語言,比如 Python、JAVA、RUST、Go 等等,這些開源語言編寫出來的應用佔據了互聯網應用的很大一部分江山。

其次,從用戶的角度來看,安卓手機用的系統,還有 Chrome 火狐這樣的瀏覽器,很早深入到了大家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而這些都是因為開源,而能變得越來越完善。

然後就是區塊鏈技術的誕生和開源文化密不可分的關係其實區塊鏈技術的誕生,和開源文化誕生的文化起源是一致的。

為什麼這麼說?這裡我先講講黑客文化:

注意,這裡面我們提到的黑客,不是喜歡攻擊系統的惡意分子,這裡的黑客,指的是熱心於計算機技術,水平高超的計算機專家和網絡安全專家。

圖片

1970 年代中期,麻省理工的學生們開始了一項活動,撰寫了一個特別的指南《MIT 入學手冊》,指南中,單獨有一章關於黑客攻擊(這裡的攻擊主要指玩笑類型的惡作劇)的內容,並討論了歷史、黑客組織、道德規範、安全提示和活動風險。

早期的學院派年輕人通過一些惡作劇樣式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情感。在 2001 年之前的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中,還有一個 MIT 特色的黑客廳,裡面展示了很多 MIT 過去的 Hacker 故事。

上圖左側,1982 年,在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橄欖球比賽中,突然出現了一個標有 MIT 的大氣球, 麻省理工校友們在在哈佛和耶魯比賽期間,惡作劇策劃者將一個由真空吸塵器電機驅動的小泵移動到比賽場地,偷偷將其掩埋,並將其連接到氣球上,大家都是為了好玩。

上面 PPT 右側圖是大教堂與集市的作者 Eric 的一句話,麻省理工電氣工程係採購了 PDP-1 計算機首先被用來不是計算,而是被一群貪玩的學生用來打遊戲了。

當然,遊戲沒有白打,遊戲玩家們一起開發了一款空戰視頻遊戲"SpaceWar",世界上第一款多人制遊戲。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早期的黑客文化,就是勇於探索、創新,稍微帶一點點沒有惡意的反叛精神。黑客文化其實是工程師們基於興趣去探索和解決問題,也是創造力的重要來源。Unix 誕生其實也是因為喜歡和興趣,然後包括後面的自由軟件運動,開始於 Unix 誕生之後,再到後面自由軟件基金會誕生,Ricard Stallman 發起了 GPL 許可證。

然後再往後,像 Linux 系統,也是 Linus 當時自己喜歡和熱愛,才去做的。再到後面 Linux 基金會、Apache 基金會成立,開源軟件也開始逐步發展起來。

所以其實我們可以發現,其實這些憑藉探索和創新精神做出來的東西,本質上都是起源於黑客文化和精神,這個點是很有趣的。

Web3 和黑客文化

說完開源軟件、自由軟件與黑客精神的關係,再來看看 Web3 和黑客文化

30 年前,1992 年的加州舊金山灣區,有一個毫不起眼的小樓, Cygnus Solutions 公司,是計算機科學家 John Gilmor 為了讓自由軟件能得到更好的發展而建立的創業項目。30 年前的 1992 年的某個週六,一個屬於神秘群體的小範圍討論會議即將在這裡開始。

這個會議由 Eric Hughes、Timothy C. May(英特爾的電子工程師和高級科學家,很早就財務自由退休了)和 John Gilmor 主導,他們邀請了身邊不到 20 個關係最要好的朋友參加,這二十個人基本都是密碼學專家。

在首次會議上,John Gilmor 幽默地把這個小團體稱作密碼朋克(Cypher Punk)。會上討論了啥?
主要針對密碼學當前的各類問題,以及密碼學到底如何能造福人類,其實 Geek 們還是想要通過技術讓世界更好,這是他們內心想要的東西。

首次密碼朋克的會議討論很熱烈。於是,這次討論會,逐漸發展成了每月一次的定期聚會,問題又來了,大家發現高手之間的交流經常會對彼此思路產生啟發。於是乎,密碼朋克們決定構建一個 CypherPunk 郵件列表,這樣一來,美國灣區之外的其他 “密碼朋克” 也可以一同加入討論。

郵件列表逐漸在密碼朋克們之間流行起來,大家每天都在交換關於密碼學的想法、討論計算機工程、提出一些好的點子,對代碼進行測試。自由分享自己關於數學、密碼學和計算機科學乃至哲學的辯論,當然也有意見和觀點不同而出現的吵架和辯論,但這並不影響彼此之間對問題的探討。1997 年,郵件列表的訂閱者的數量預估已經到了 2000 人

在密碼朋克的討論組裡,走出了很多大神:

1997 年,Adam Back 創建了 Hashcash,首次嘗試了匿名交易系統。

1998 年,Wei Dai 發表了關於 B-Money 的提案。Wei Dai 提出的方法被稱為 “權益證明”(POS),以太坊借鑒了這個思路。如果你看過以太坊白皮書,可以看到 Vitalik 對密碼朋克們的致謝。2004 年,Hal Finney 借鑒了 Adam Back 的 Hashcash ,創建了 RPoW(也就是 BTC 所採納的工作量證明重要參考要素之一)。

2009 年 1 月 3 日的芬蘭赫爾辛基,中本聰(Satoshi)在一個小型服務器上首次構建、編譯了一項開源代碼,運行了 SHA256 運算。2009 年 3 日 18 點 15 分,中本聰創建了 BTC 世界的第一個區塊(block),然後密碼朋克 Hal Finney 也是第一個接收中本聰發送 BTC 的人。

所以我們發現,區塊鏈、Web3 的起源,和這種協作、共享,為一個更好的世界節努力,初心其實都是一樣的。

開源是 Web3 的基本特徵

圖片

為什麼說開源是 Web3 的基本特徵呢?

首先,今天所有經受過考驗的 Web3 項目和技術,都是開源的。需要讓大家都能看到代碼的具體情況,典型案例就是以太坊。項目不需要對用戶隱藏任何內容。開源有助於項目具有完全的可見性和透明度。如果用戶對特定項目中的某些內容有疑問,她可以輕鬆查看代碼,用戶可以在投資/交易中自己做出選擇和決定。公眾眼中可見也意味著項目的開發人員應該盡最大努力提供高質量和無差錯的代碼。如果沒有可見性,編碼人員可以簡單地開發錯誤和易受攻擊的代碼,沒有人會注意到幕後發生的事情。

其次,就是避免重複造輪子。區塊鏈、Web3 像許多其他軟件解決方案一樣,沒有必要在區塊鏈項目中從頭開始製作所有內容。這部分與區塊鏈空間中幾乎所有內容都是開源的事實有關。如果你有開發區塊鏈項目的想法,並且有編碼經驗,你可以簡單地瀏覽數千個可用的公共存儲庫,找到一個適合你需求的基本代碼,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改。其中許多代碼已經過審核,並且刪除了典型的錯誤。這將節省大量時間,成本和能源。

最後,通過開源,開發人員可以在全世界的範圍內,收到更多的反饋和建議。開源社區的數百名開發人員或專家提供樂意幫助或與開源項目的迭代。對於資源有限的 Web3 項目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進步的機會。

Web3 能否解決目前開源共同體存在的問題

先從幾個事件來看,NPM 是 NodeJS 包管理和分發工具,而 faker.js 和 color.js 是 npm 上非常知名的開源工具,每週下載量高達千萬,作者是工程師 Marak Squires 。

Marak Squires 租的房子遭遇了一場大火,他的所有財產幾乎全部喪失,儘管 Marak Squires 在推特上發布了求助,告訴大家已經無家可歸,希望有人可以給他一些資助。但是,或許 Marak 並沒有獲得足夠自己生活的資金,於是他在 Github 上公開譴責了免費使用他開源項目的大公司,之後的 2022 年初,Marak Squires 一怒之下,破壞掉了自己的軟件源代碼,以至於所有人都無法使用它們。

2021 年底,基於 Java 的日誌記錄框架 Log4j 出現了漏洞,這是一個開源的且所有人都可以免費使用的框架,但這個漏洞導致基於 JAVA 的數十億台設備可能會面臨安全風險。儘管這這些事引起了業內的爭議,但是也給很多人了一個反思的機會。

還有就是 OpenSSL,這是有史以來應用最廣泛的開源密碼庫項目。如果 OpenSSL 代碼存在漏洞,全球三分之二的網站服務器將會受到影響。但是,OpenSSL 這個開源項目不屬於任何商業公司,每一行代碼都依靠世界各地程序員們在閒暇週末的自願貢獻。最早 OpenSSL 每年得到的捐款收入始終徘徊在可憐巴巴的兩千美金。說出去大概沒人會信,但最早這個保障了半個互聯網安全的密碼庫項目實際上只僱得起兩個全職員工。

大家最終意識到,今天的互聯網和科技巨頭的正常運行,和被很多關鍵部門廣泛應用的軟件系統,高度依賴著開源愛好者們在業餘時間無償維護、用愛發電的軟件。今天汽車上的車載操作系統,手機操作系統,甚至到探月衛星和航空航天,幾乎都靠 Linux 和安卓這樣的開源項目,而這些堅持維護開源項目的工程師付出了很多努力,算得上是真的無名英雄,但他們卻不一定能得到合理的經濟回報。

那麼,能否可以用 Web3 的模式,去探索解決今天開源共同體存在的問題?


Web3 目前有什麼新的要素可以嘗試使用?

首先,NFT,可以用來標記生產資料,也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流通。

其次,DAO, 也就是去中心化組織,DAO 又是什麼呢?我們把 DAO 先理解為一個新型的、建立在區塊鏈上的新型組織形態,DAO 沒有中心化的管理者,就是這個組織裡沒有老闆,沒有 CEO,通過智能合約把規則寫在章程裡,通過規則來運行,這也是 Web3 組織結構的一大特點。

最後,是 Token,Token 有物權、股權等屬性, 這種特殊屬於 Web3 的屬性,也給 Web3 的經濟系統和金融模型提供了重要的創新要素,最近比較流行的 “NFT” 的 T,就是 Token 的縮寫。

圖片

如果存在去中心化的註冊表,再加上一個信譽系統,並存在經濟激勵機制支持,是否可以暴露壞的軟件參與者?並且獎勵好的軟件參與者?

這裡我提了一個實際的案例:

Tea 去中心化系統的簡化視圖


能否通過軟件包管理器提供物質信息,以便開發者評估他們是否可以信任一個軟件包及其作者。這種信息可能是基於聲譽、社區讚譽、從去中心化身份(DID6)系統中檢索的數據、其他包管理器或可能依賴網絡參與者將經濟價值置於風險之中的激勵機制。Tea.xyz 的工具、信息和獎勵的組合,是否可以將公正地激勵開發者,幫助刺激開源軟件的增長,促進創新?

如何看待創新本身?

那麼,在今天我麼究竟應該如何理解創新?如何看待新興事物?包括如何理解所謂的泡沫?

首先,如果我們從 2000 年前後的互聯網泡沫看,雖然互聯網泡沫中有很多公司已經不復存在,但是,當時蓬勃生態包括試錯,也給後面的技術應用和創新應用奠定了很多基礎。

第二個就是技術的疊加效應導致的創新,我們舉個例子,從互聯網迭代的過程,可以發現有的時候早期技術出現並不一定能馬上做出改變世界的應用,而這些技術單點匯集在一起,彼此組合,卻發展出很多偉大的產品。舉個例子,TCP/IP 是 20 世紀 70 年代首次出現的,而 DNS 是 1985 年前後發明的,而直到 1993 年世界上最早的瀏覽器推出,這些技術才真正結合做出了改變技術歷程和世界的產品。

平衡監管與創新

圖片

最後,全世界各個國家近幾年的主題,都是要平衡好監管和創新。對於各國,保護普通消費者是非常重要的立場,因為我們會發現一些領域,特別是金融,今天所有我們看到法律法規都是有著它存在的道理的,通常是血的教訓,核心就是要保護普通用戶。

其次,就是也要給創新留有一定空間,並且努力和全球特別是技術應用接軌。然後,其實沒有人能真正預測未來,除了未來真正到來的那天。包括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技術,都是一點一點應用起來的,通過大家的努力和迭代,能夠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我們要重視創新,和未來可能發生的趨勢,同時也不能忽視目前存在各種問題,未來還是要繼續探索的, 始終要努力往前走,解決問題,讓整個開源和 Web3 都能變得更好。

*本文特別緻謝:中國信通院、我的好朋友適兕,我自己社區” 技術生活進化論 “的朋友們,把 BAYC 的頭像圖片給我作為講解資料用的,筆者著實很敬佩的前輩,以及多年來一直帶我學習進步的 HACKER 前輩們

【閱讀更多】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信息平台,本站所發布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文章內的信息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