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是大規模應用浪潮前最重要的基礎建設。

作者:Pzai,Foresight News

從區塊鏈誕生伊始,密碼極客立志於構建富有反叛主義和原教旨化的交互環境與架構,這種環境在確保了純潔性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定的壁壘。 隨著越來越多的普羅大眾參與到區塊鏈生態的交互中,趨向大眾化的用戶體驗便決定了下一個十億使用者如何在加密的海洋中暢遊。

而在傳統使用者體驗設計與區塊鏈的新架構碰撞之時,我們便需要考慮如何將這其中存在的隔閡一一瓦解。 本文通過對使用者體驗架構進行逐一剖析,並結合加密領域的發展史一瞥未來加密領域用戶體驗的形成過程。

  從個人主頁到自由貨幣的範式轉移

在人類對自身所構建的信息傳播網路的交互中,其範式轉移一直是以「年」為單位所計算的。 早期互聯網上大多都是自託管主頁,這些使用者基於個體化的聯繫構建資訊網路,相對應的使用者所獲得的體驗更多是基於通過網路所產生的隱性社會聯繫與歸屬感(或者說,其本身作為網路的一部分參與體驗的構建)。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早期互聯網的交流本身便附帶了很濃重的意識形態,對語言輸出的解構(例如:GM :))也深刻的影響了後續互聯網中的傳播原語。

隨後在網路的集群化趨勢下,一群互聯網公司開始攻城掠地,我們在現在所使用的大部分體驗都來源於這一階段。 而範式轉移已經開始剝離使用者在網路中的主導權,轉而通過一系列集約化中心化方式提供對使用者的「服務」。 可能也是在這一階段,產品設計者才開始對用戶體驗進行重視,因為對於集約化的服務而言,為大眾所設計的交互環節流暢性決定了其競爭地位,而移動互聯網的增長也證明瞭這一點。 當年位元組跳動的張一鳴便相信推薦演算法本身能夠為用戶構建更個人化定製化的內容,並且契合使用者的心理預期,這就有了後來的抖音。

對於現今的加密領域,筆者認為其在十幾年內同時經歷了上述兩個階段,前期它作為密碼朋克的意識形態衍生和自由貨幣的代表,用戶可以通過多方面進行構建(例如運行全節點或參與技術提案)。 後期在巨頭湧入的浩浩湯湯中,伴隨著資產規模與形式的大幅度增長,用戶體驗也正越來越成為協議設計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而如果我們將這些範式轉移看做是一種線性過程,可以說加密領域是在集群化趨勢下對過去意識形態的一種回歸,並通過這種回歸創造並孕育出新的交互與體驗範式。 隨著大規模應用的臨近,我們也正需要找尋這些要素之間的納什均衡點,所以我們需要對加密用戶體驗進行進一步辨析。

  什麼是加密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這一詞語源自認知心理學家 Donald Norman ,它指一種純主觀的、在使用者使用產品的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感受。 最初作為一個心理學名詞,衍生於可用性和人機交互蓬勃發展的上世紀,在計算機技術仍未普及的當年,人們便開始對個體的生理、心理和機器之間的交互過程和結果進行研究,繼而孕育了用戶體驗的誕生。 而在認知心理學中,其所定義的用戶體驗包括三個層次:

  • 本能層:本能層展現了人的本能反應,注重於外觀設計和營造良好的初始印象,主要與視覺體驗、品牌感受、瀏覽體驗等相關。
  • 行為層:行為層是在應用交互過程中使用者使用的感覺,包括功能體驗、內容體驗和互動體驗,主要與應用可用性相關。
  • 反思層:反思層是用戶體驗的最高層次,其目標在於塑造專案自身的品牌價值,為用戶創造難忘的回憶,使用戶在使用服務過程感受到愉悅和滿足,並在交互過程中獲得認同感,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
  用戶體驗的層次關係

在這個研究框架下,我們可以結合加密領域的特點抽象出加密用戶體驗的層次:

  • 加密本能層:加密項目作為百花齊放的其中一朵,對使用者而言良好的初始印象體現在社區氛圍的構建與前端展示上,這二者可以為使用者提供與該項目有關的初始印象,同時為反思層的體驗作鋪墊。
  • 加密行為層:在這裡我們可以將其拆分為兩部分,分別為前端與合約交互,前端可以以合約為基礎,在鏈上資產之上構建出更多樣化的體驗。 例如 Farcaster Frame 的使用者交互優化將鏈上體驗與鏈下視覺化進行結合。(而並非只是鏈上的金融交易)
  • 認同層:在前兩者的共同作用下,用戶通過理解專案的品牌價值,在社區中培養忠實感並通過各類激勵形式賦予使用者情緒價值,同時讓使用者逐步參與到協定治理流程中來,從而讓使用者成為了一個專案的「忠實使用者」,併為協定的增長添磚加瓦。

但在這些層次真正成為加密用戶體驗的閉環之前,很多專案在多年的發展中仍然沒有意識到用戶體驗的重要性,而因為一些歷史遺留問題與加密領域的特性,導致他們也沒有辦法完成對用戶體驗的構建,所以筆者將探討加密用戶體驗需要如何超越其本身,甚至超過所有其他的體驗。

  我們如何構建?

從 Web2 到 Web3 伴隨著很多事物的變遷,例如使用者如果想在鏈上進行資產遷移,就不能只記得自己的密碼; 或者使用者想投資鏈上相關產品就必須承擔智慧合約被盜風險。 這部分學習門檻在用戶體驗的行為層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而也正是這樣的門檻讓很多的用戶望而卻步。 加密領域所衍生出的獨特環境也在為用戶體驗的遷徙帶來了一定難度,體現在以下幾點上:

  • 流通體系的隔離:現有使用者在加密資產上的大部分流通轉移需求都需要通過中心化交易所或出入金(Onramp/Offramp)服務進行,嚴重限制了體系內外流通的。 這部分隔離不僅限制了應用的跨平臺可用性(更何談區塊鏈生態中,每條鏈之間也各有分裂),而且也間接導致加密專案前端與傳統應用相比的體驗隔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為層的感知。
  • 文化差異:早期源自密碼朋克的文化淵源帶來對技術的極致追求,而與密碼學技術相關的領域本身是一個十分小眾的圈層,對外界的拓展有限導致弱化對前端交互設計的要求,針對使用者的本能反應所做的相關設計非常有限(假設使用者本身是懶惰的,那麼對於一筆交易而言,最好的呈現方式便是一鍵處理,但這本身也違背了自託管的設計)。 另外對於很多加密專案前端的設計原語而言,由於底層的可組合性強加上代幣經濟體系的複雜性,相對於傳統設計缺乏了一定的統一性,導致使用者前端交互流程的分裂,且很多情況下不能獲得最優解。(有些 DeFi 協定限制了其 LP 在鏈上的分佈,而使用者需要找到協議對應的 DEX 進行交易以獲得最佳深度。)
  • 用戶可持續性弱:如果在整個加密行業的發展過程中,有一部分使用者可以形成長久留存,那麼用戶體驗將成為這些使用者的子集。 但大浪淘沙,熙熙攘攘間的使用者可能完全接觸不到能夠對自我認同感產生一定重構的加密專案。 而事實也證明瞭,現有加密領域內的產品週期完全不能構建一種傳統意義上的可持續性增長。

而加密領域所獨有的強可組合性也產生了許多獨特的交互層次,這些層次在互通有無的同時也決定了使用者從零到一的交互體驗。 前百度首席產品官俞軍曾說:「本質上使用者和產品發生的每次交互過程,都發生了一次交易。 使用者可能沒有付出金錢成本,但是可能付出了時間成本、認知和思考成本等。 每個交互和體驗細節設計,本質上都是在降低使用者的交易成本,同時也在增加使用者在交易過程中獲得的收益」,而 Web3UX 的創始人 Jon Crabb 將 Web3 用戶體驗分為四層,分別為視覺層、功能層、訪問層和技術層架構。

Web3 用戶體驗的四個層次 來源:Jon Crabb

  視覺層

在這一層次上,用戶體驗的相關設計與 Web2 的設計相對趨同,但由於每個協定所處的生態位存在差異,對應的設計風格也會大相徑庭。 但總而言之,在這一層上的設計應當提供最大的可訪問性,包括減少專業術語的使用、提高協定重要功能的突出性等。

  功能層

在 Web3 中,智慧合約幾乎是所有操作的載體。 而基於智慧合約所衍生出的演算法和資產(如 AMM、NFT 等)創造了不同於傳統體系的體驗,但這樣的構建使交易的理解和執行變的複雜,並且由此衍生出的治理在事實上只有少部分人能夠獲得入場券,而這恰好是加密專案能夠獲得用戶認同感的關鍵所在。 所以在功能層上我們可以為交易創建自動化策略、統一化體驗(例如全鏈形式的帳戶和資產同一性(避免資產差異導致的交易受阻))、簡化前端操作(聚合器)、提高治理本身的功能性、使 NFT 可以在一定場景下發揮對應的效用等。

  訪問層

使用者一般通過錢包(軟硬體)進行協定訪問,而一個易用的錢包可以大大簡化設置流程,現今有很多技術方案正在為這一目標進行努力(例如 Passkey 登錄或帳戶抽象錢包),另外資產的流通層也需要足夠多的法幣服務商以構建流暢的鏈上入金服務。 在位址可讀性上,ENS 和 3DNS 等鏈上域名服務正在為用戶創造具備越來越強可讀性的環境以確保流暢性。 在將來,我們甚至可以超越現有的互聯網交互範式,轉而以鏈上為主參與互聯網各項活動。

  技術層

其實相比於原有的支付體系,區塊鏈已經可以做到秒級確認,但當它僅僅作為鏈上經濟活動的結算層時是遠遠不夠的。 穩定幣需求正以顯而易見的形式增長,更不用說鏈上經濟活動本身也有足夠多的深度等待被挖掘。 所以用戶體驗的技術層構建便是「提速降費」,只要能夠以秒級處理大量交易,所有經濟活動都會獲得共同的繁榮。 另外,為了使鏈上與鏈下的經濟活動連通性增強,需要更多的交易驗證基礎設施(如 ZK 證明層等)

  揚長避短

在今年的 EDCON 上,乙太坊創始人 Vitalik 分享了一張有關去中心化推特的變遷史,前者是一個基於簡單交易構建的 EtherTweet ,可以看出整個交互介面非常潦草,完全沒有社交媒體的形態可言。 而後者是去中心化社交應用 Firefly 的介面,可以看出整體的前端展示已經可以媲美推特的介面。

按照前文的框架來分析,後者相比於前者反覆運算了一些關鍵點:

  • 前端的統一性:Firefly 帶來了對社交媒體體驗的「大一統」,劃一的介面與交互模式降低了使用者的交互門檻,同時聚合的體驗方便使用者在單一介面下管理複雜的資訊流。
  • 縮小體驗隔閡:整體對標 X 的介面可以減小使用者在交互上的學習成本,進而縮小整體的體驗隔閡。
  • 更好的基礎設施:可以說,如果沒有 Lens 和 Farcaster,Firefly 也只能成為 X Plus 而非去中心化社交的平臺,關鍵在於基礎設施為現有的使用者打下了比肩並超越原有體驗的地基。

  未來的潛在應用用戶體驗構建可以著重關注以下幾點:

  • 初期印象引入:專案可以構建其社區的圖式(例如一些公鏈經常會通過 Pepe 等加密知名圖式,疊加其主要設計的配色來進行社區 vibe 的增長),同時在前端上與社區緊密結合,使用戶可以直接通過社區參與來構建對專案的初步認知。
  • 中期行為構建:通過激勵機制和代幣經濟,在為使用者量身打造生態體驗路線的同時構建用戶整體交互的範式,同時對使用者的交互進行即時性反饋,構建一套具備高粘性的可持續性交互機制。
  • 後期認同感:使用者的自我價值感通常從行為和感官上一同構建。 在前期使用者體驗構建后,為用戶產生的參與感進行鞏固(例如通過治理或生態活動),進而提高使用者的自我價值感,同時為專案方產生可持續性價值。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資訊平臺,本站所發佈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 文章內的資訊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