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le 股价飙升 7 倍奠定稳定币龙一地位,传统金融科技巨头加速布局。

作者:Ethan

原创:Odaily 星球日报

封面:Circle

6 月 12  日,美国参议院以 68  票赞成、 30  票反对的压倒性优势通过《指导和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GENIUS  法案),为锚定美元的稳定币建立起首个联邦监管框架。这部被称为 “美元数字化基础设施” 基石的法案,如今距离正式成为法律只差众议院通过和总统特朗普签字确认,预计将在 8  月国会休会前正式落地。

法案通过的消息迅速引发了市场连锁反应。稳定币发行商 Circle  成功挂牌纽交所,上市首日股价一度飙升超 200% ,目前股价暂报 240.6  美元,这与其发行定价 31  美元相比,涨幅已达惊人的 674% ,成为 “稳定币第一股”(详情参考:《加密牛市,全在美股:Circle  从 31  美元到 165  美元的十天》)。与此同时,稳定币总市值突破 2500  亿美元,年交易额超过 Visa  和万事达卡交易总和,全球活跃地址数达到 2.61  亿个,稳定币已悄然成为全球数字金融系统的 “水电煤”。

这一政策拐点,像极了 20  世纪 90  年代互联网立法时刻:立规矩者未必是创新者,但往往是催熟者。当政策东风吹起,市场注定不再平静。那么,在这场由 GENIUS  法案点燃的稳定币 “淘金潮” 中,谁已抢跑?谁将崛起?普通人又如何在浪潮中分一杯羹呢?

市场风向标:谁率先抢跑?

GENIUS  法案的通过正在撬动整个资本市场的结构性重估,不仅稳定币发行方迎来 “监管红利”,传统金融机构和科技巨头也纷纷下注,加速进入合规稳定币生态。一批加密概念股甚至提前反应,成为市场捕捉政策红利的风向标。

稳定币发行方:合规巨头喜迎春天,离岸玩家面临挑战

Circle(CRCL):全球第二大稳定币 USDC 的发行商,率先受益于 GENIUS  法案带来的合规红利。Circle  于 2025  年 6  月成功在纽交所上市,发行价定为 31  美元,首日股价一度飙涨至 69  美元,涨幅超 200% ,盘中多次触发熔断机制。Circle  已在公开场合明确其将全面对接 GENIUS  监管要求,以美国国债和现金作为核心储备资产,成为 “美元 2.0 ” 的代表之一。

Paxos、TrustToken(TUSD  发行方)等持牌机构也加快向 GENIUS  框架过渡,争取联邦级稳定币发行资质;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批离岸项目如 Tron USDD、Tether USDT(BVI  注册),面临信息披露、储备结构审计压力,一旦遭遇跨链流动性限制或银行通道压缩,将逐步失去主流交易场景。

SBET(StableBet Technologies):近期美股交易中异军突起的新概念股,被视作 “合规稳定币 + 链上博彩支付” 的双风口玩家。其产品核心是构建 USDC  在去中心化博彩平台中的实时清算通道,并已接入 Base  和 Polygon  链上生态。GENIUS  法案公布后,该股连续 3  日涨停,引发散户与机构抢筹。

此前,更多美股加密概念股,如 SRM Entertainment、SharpLink Gaming  和 Coinbase  等详情,Odaily 星球日报在《加密牛市,全在美股:Circle  从 31  美元到 165  美元的十天》有做归集整理。

传统金融机构:积极拥抱稳定币,布局数字新版图

摩根大通(JPMorgan):其稳定币项目 “JPM Coin” 早在内部结算中实现应用,如今也逐步扩展至对接 USDC  通道,为机构客户提供链上清算服务。在 GENIUS  法案通过后,JPM  宣布考虑申请正式稳定币牌照,以拓展外部客户业务。

高盛、花旗集团、美国银行等老牌银行正在加速与 Circle、Paxos  等合规发行商合作,通过 API  对接稳定币清算池,以应对客户对实时跨境结算和 RWA  通证化需求的激增。

SRM(Secure Reserve Management):这是一家被认为可能成为 “传统资管+稳定币托管服务” 先行者的公司,主打服务是基于国债+稳定币的组合资产管理,其股价在 GENIUS  法案通过后也受到追捧,被称为 “链上版贝莱德”。6  月 16  日该股单日飙升逾 5  倍,市值从几千万飙至约 1.58  亿美元。暴涨源于公司宣布获得 1  亿美元投资并开启波场(TRON)代币金库战略,成为 “Tron  版微策略押注加密资产储备”。(补充阅读:《Tron  合并 SRM  剑指纳斯达克,孙宇晨这波在大气层》)

科技与互联网巨头:入局支付与 RWA  赛道,拓展应用边界

蚂蚁集团: 2025  年 6  月宣布将在香港、新加坡、卢森堡同步申请稳定币发行相关合规牌照,且已完成监管沙箱测试,成为亚洲互联网公司中率先跑通合规路径的代表。其 “Trusple  链上支付+USDC  结算” 产品已在东南亚试点。

京东科技:悄然推出 “链上跨境采购结算平台”,计划对接 USDC、HKDC  等多元稳定币资源,用于供应链结算,尤其针对一带一路电商场景。未来可能打通 RWA  托管功能,嵌入区块链发票与资产确权。(详情阅读:《错失支付十年后,刘强东要借稳定币打响京东 “第二次支付革命”?》)

Amazon、Google、Apple、X  等美系科技巨头,也正以稳定币钱包、NFT  身份认证、云托管 USDC  账户为突破口,尝试将稳定币接入其支付系统。例如 Amazon Web3 团队已与 Circle  达成合作,拟整合 USDC  作为 Prime  部分地区结算手段。

谁会在下半场胜出?

DeFi  生态:收益逻辑被重塑

一旦 “合规稳定币” 主导市场,DeFi  将告别野蛮生长。法案对储备和清算路径的规范,可能使 DeFi  更趋 “金融原教旨主义”——即回归 “去中心化金融” 的本质,而非 “套利聚合器”。

笔者认为,GENIUS 法案的通过对 DeFi 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依赖 USDT 进行高杠杆和利差套利的协议面临合规压力,需要尽快调整其模型。而那些注重透明度、去中心化和抗审查性的项目,如 MakerDAO 和 Uniswap,则能够借助法案的合规红利,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份额。未来,随着合规稳定币市场的扩展,DeFi 生态将逐步成为数字金融的核心支柱。

RWA  赛道:万亿级市场进入引爆点

GENIUS  法案明确允许稳定币锚定美国国债等现实资产作为储备,这不仅为稳定币带来法律保障,也直接为 RWA  代币化赛道打开了正门。

据高盛(Goldman Sachs)预测,到 2030  年,全球 RWA  代币化市场规模将突破 16  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债、公司债、房地产和黄金等资产是最先被代币化的主力方向。当前,仅美国国债一项的总市值就已超过 26  万亿美元,其中短期美债(T-Bills)正成为合规稳定币和链上 RWA  产品的首选底层资产。

在这一趋势下,全球资产管理巨头纷纷入局构建 “链上华尔街”:

  • 贝莱德(BlackRock):推出 BUIDL 基金,允许机构通过 USDC 认购链上国债产品,目前管理规模已超 4.5 亿美元。
  • WisdomTree:已上线 WisdomTree U.S. Treasury Digital Fund,并纳入其在 SEC 注册的基金平台。
  • Franklin Templeton:早在 2023 年就已上线 Benji Investments,将部分短债基金搬至链上运行。

与此同时,链上 RWA  平台也迎来融资和用户活跃高峰:Ondo Finance 的短期美债代币 OUSG,总市值已达 7.11  亿美元;Maple Finance、Centrifuge、Goldfinch 等链上信用平台相继推出债权、房地产、供应链金融等 RWA  资产包;Chainlink 提供链下资产定价预言机,成为 RWA  行业基础设施重要构件。(推荐关注《RWA  周报|GENIUS  法案于 18  日凌晨进行最终表决;Plasma  公募 5  亿美元额度数分钟内售罄(6.10-6.17)》,梳理行业最新洞察及市场数据。)

随着 GENIUS  法案推进并明确 “RWA  可作为稳定币储备” 的合规通道,RWA  产品有望像稳定币一样进入指数级增长通道:

过去 5  年稳定币市值从不足 50  亿美元增长至逾 2500  亿美元,RWA  也有望复刻类似路径。

未来 3  到 5  年,RWA  可能成为机构和散户的新型资产配置渠道,链上基金、链上房产、链上黄金或将进入大众投资视野。从 “小众创新” 跃迁为 “主流配置”,RWA  正站在爆发的起点。

跨境支付:新范式正在成型

过去数十年,全球跨境支付高度依赖 SWIFT  系统,但其本质仍是一套依赖银行节点中转的报文网络,普遍存在高延迟(T+ 2  甚至更长)、高成本(手续费动辄超 5% )、低透明度(路径不清)等问题,难以适配全球化数字交易的实时性与开放性。

稳定币的出现,尤其是锚定美元的 USDC  与 USDT,正在重塑这一格局。它们具备可编程性、清算即结算等优势,天然适合跨境转账、B2B 结算、供应链支付等场景。数据显示: 在 2025  年第一季度,仅拉美地区通过 USDT  进行的 P2P 跨境交易量同比增长 193% ,其中阿根廷与委内瑞拉合计占比近 41% ,反映其在高通胀环境下的避险刚需。

另一方面,美国通过 GENIUS  法案,正是为了将这种 “美元数字化” 现象纳入合规轨道,以掌控其流向、引导其生态发展,实质上为全球范围内的美元稳定币流通提供了主权信用背书。

这也为企业级支付打开新窗口。多家科技与零售巨头正在探索链上美元网络的原型:Amazon 在其 AWS  部门内孵化 “供应链稳定币结算项目”,旨在优化东南亚与印度区域供应商结算效率;马斯克旗下 X  平台正在测试 X-Pay  系统,结合自家社交网络与稳定币打通全球内容经济;Telegram TON  生态已全面接入 USDT,并逐步拓展至 “打赏、电商、转账” 一体化场景。

此外,稳定币也成为全球中小型跨境商户的利器。诸如 AirTM(拉美)、Yellow Card(非洲)、Coins.ph(东南亚)等本地钱包,正在集成 USDC/USDT  作为默认跨境结算工具,覆盖数千万无银行账户用户。

在全球结算基础设施仍存真空的区域,稳定币或将成为 “数字美元的轻量化部署形态”,从而改变支付入口权力结构。

区块链基础设施:新合规时代下的公链价值重估

GENIUS  法案的落地,也意味着对基础设施层提出前所未有的监管可兼容性需求。稳定币、RWA  等资产在链上流转,不再仅追求 “技术性能”,而需满足 KYC/AML  合规接口、链上审计可追溯性和监管机构协同权限等 “合规友好特性”。

这使得合规链、联盟链和模块化公链成为热点。例如,Avalanche、Berachain  等已在探索 “链上监管即服务” 模块,跨链协议 LayerZero  与 Wormhole  也逐步融入合规框架,确保稳定币资产跨链转移过程中仍可被追踪与冻结,满足 “资产可跨链,监管可定位” 的双重要求。

可以预见,未来的基础设施竞争不再只是 TPS  竞赛或 Gas  优化,而是围绕谁能提供更完善、更灵活、更合规的数据管控与身份识别解决方案。底层公链将从 “自由极客范式” 迈向 “主权协同范式”,这场转型或将重塑整个加密世界的信任底座。

结语:政策风口与财富重构的交汇点

《GENIUS 法案》的加速推进,正将稳定币这一数字金融工具,推向制度化、合规化与全球基础设施化的新高度。这既是一次监管时代的来临,也是一场市场逻辑的重塑。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是信息敏锐度与判断力的试金石。在 “政策背书 + 资本助推 + 科技巨头下场” 的三重合力下,稳定币不再只是链上的技术代币,更可能成为未来十年 Web3 最具爆发力的黄金赛道之一。

正如美国财长贝森特所言:“稳定币生态系统将推动私营部门对美债的结构性需求,有助于控制国家债务水平,并吸引全球用户参与美元主导的数字经济。这是一场 ‘三赢’ 的系统变革。”

而特朗普则将《GENIUS 法案》称作 “美国智慧的体现”,赋予其国家战略级的定位。然而,也有批评者警告,这更像是资本精英们谋划的一场 “数字铸币权革命”——技术去中心,但金融永远中心化。

究竟是信任的新基石,还是权力的新工具?未来将取决于制度是否能制衡贪婪,技术是否真正服务信任。

而此刻,风口已至,潮水涌动。稳定币淘金潮,正在悄然改写全球金融的财富版图。

免责声明:作为区块链信息平台,本站所发布文章仅代表作者及嘉宾个人观点,与 Web3Caff 立场无关。文章内的信息仅供参考,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要约,并请您遵守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