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的坐标流动不息,真正的 “避风港” 不只在地图上,更在能做出清醒决策的团队心里。

作者:Ethan

原创:Odaily 星球日报

近期,一场围绕 “亚洲加密中心” 归属权的暗流再次翻涌。

5 月 30 日,新加坡金管局(MAS)突然以 “零容忍” 姿态祭出 Web3 新规新规中的重要关注点,此前 Odaily 星球日报已发布整理《所有未注册加密公司必须撤出新加坡,月底前!无过渡期!》),震动整个东南亚加密生态。

6  月 4  日,香港立法会议员吴杰庄于 X  平台发声:“欢迎在新加坡从事 Web3 的企业迁至香港,我们愿提供政策与落地协助。” 这句话,既是对行业的公开邀请,也是在 Web3 版图重塑中的一次 “接力”。

Web3 从不是单个地区的专属游戏,而是全球金融与技术协同竞争的新战场。新加坡在强监管中重构边界、清晰管辖,香港在谨慎开放中加速探索。那么风暴之下,哪里会是资本与创新的避风港?

对 Web3“重拳出击”:新加坡监管收紧引行业震荡

5  月 30  日,新加坡金管局(MAS)发布 DTSP  新规(原文),要求所有从事加密代币相关业务的机构和个人,在 6  月 30  日前取得 DTSP  牌照,否则必须停业。这项规定涵盖交易平台、钱包服务商、DeFi  协议、NFT  市场,甚至包括发布加密研究内容的 KOL。MAS  三大监管特征被业界总结为:无缓冲期( 即刻执行,不设过渡阶段);全覆盖( 只要提供数字资产服务,无论注册地或运营模式,皆纳入监管);零容忍( 违反规定将面临罚款或刑责)。

尤其引发争议的是 “营业场所” 定义的扩大——哪怕仅在新加坡 “居家办公” 并服务海外用户,也被视作监管对象,令不少创业者感到 “避无可避”。

然而就在 6  月 6  日,MAS  发布补充澄清,对政策适用范围做出调整说明,试图缓解部分市场误解与恐慌 (但无济于事,此次 “澄清” 并未实质放松监管要求)

  • 监管聚焦于 “仅面向境外客户提供数字支付代币或资本市场代币服务” 的机构,此类 DTSP 将必须持牌,但 MAS 明确指出 “将极少发牌”,大多数此类机构将面临退出;
  • 提供治理型或功能型代币服务的项目(如 DAO 平台、GameFi 道具代币等)并不纳入此次监管框架,无须持牌;
  • 已服务新加坡境内客户的机构继续维持既有监管框架,不受新规影响,可继续开展境内外业务;
  • 仍未设过渡期,MAS 强调自 2022 年起已多次公开警示此政策方向,仅 “极小部分” 机构被正式认定受影响。

此次澄清表明,MAS  意在精准打击具有潜在跨境洗钱风险的 “境外服务提供者”,而非全面封杀 Web3 行业。但与此同时,也释放出明确信号——在三箭资本、Hodlnaut  爆雷、FTX  事件等一系列信誉冲击后,新加坡金融监管风格正在从 “开放试验” 全面转向 “防风险优先”。这一趋势可能终结其 “亚洲加密天堂” 的宽松想象,也使许多初创项目陷入 “要么高额合规、要么迁移出逃” 的困境,也预示着新加坡 Web3 生态正进入合规重塑期:资源、结构、成本与风险模型都将重新定义。

拥抱 Web3:香港开放监管与政策优势浮现

与新加坡的监管收紧形成鲜明对比,香港正通过一套更具弹性的合规体系加速拥抱 Web3。

自 2022  年发布《有关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以来,香港逐步落地了包括 VATP  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牌照、稳定币监管条例、OTC  场外交易合规化等核心制度,为市场提供了明确预期。

根据香港证监会数据,截至目前,已有 OSL Digital Securities Limited、EXIO Limited、Hash Blockchain Limited  等 10  家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获得牌照,且明确允许散户参与交易。

此外,在推进 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虚拟资产质押、衍生品试点等多个细分赛道产品创新方面,香港也不再 “纸上谈兵”:

今年 4  月,全球首只代币化货币市场 ETF (博时国际与 HashKey Group  合作的港元及美元货币市场 ETF  代币化方案)获证监会批准并落地香港,这也是亚太区最大的虚拟资产 ETF  市场;

博时 HashKey ETFs 上市仪式在港交所举办

5  月 30  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宪报刊登《稳定币条例》,意味着该条例正式成为法例,为稳定币发行与使用设定监管框架。

而在资本吸引与创业配套方面,香港也在加码资源投入:比如在企业引进方面,自 2022 年发表虚拟资产宣言后欢迎行业到港发展,据非正式统计,上千家 Web3 公司落地香港,尤其香港数码港聚集近 300  家 Web3 企业,累计融资超 4  亿港元;其次在税收上,对符合条件的虚拟资产交易提供税收优惠(但暂未明细化);在人才引进方面,提供最高每月 3.2 万港币人才落地补贴、研究人员资助;在政策方面,政府主动 “招商引智”,高调吸引在新加坡受限企业迁移总部等等。

相比新加坡愈发趋严的环境,香港此时显得尤为 “友好”,更适合创业者进行市场探索与试验性创新。

梦与现实:香港是 “新中心”,还是 “过渡站”?

然而,当我们试图将 “香港比新加坡更欢迎加密创业者” 作为一个结论时,仍需对现实保持冷静。

事实层面看,香港确实释放出 “愿意承担更多角色” 的姿态,但行业也清楚,它目前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譬如政策表述虽明确,但执行落地进度仍不均衡;另外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仍不完善,初创企业在早期面临不小阻力;并且税收政策虽具优势,但监管细则下沉仍待更多明确。

从创业者视角看,“迁移香港” 并不是一拍即合的决策,而是 “无更优选项下的次优选择”。甚至有声音认为:与其在港新建阵地,不如直接转向迪拜等政策宽松、环境成本低的加密友好地区。韩国新总统上任后的加密举措也值得观察。

换句话说,今天的香港,更像是新加坡后撤后的 “中继站”,而非立即具备全套生态闭环的新枢纽。

结语:港新之争,只是亚洲 Web3 生态的一个缩影

监管的摇摆、政策的差异、生态的演化,都是 Web3 时代资本与创新力量博弈的外在表现。

这一次,新加坡选择 “立规”,香港选择 “引流”。从长期看,这并非非黑即白的较量,而是生态定位的分工重塑:新加坡可能演化为合规资产管理中心,香港则承担技术试验场与亚洲资本枢纽的角色。

对于创业者而言,最重要的从来不是押注哪座城市,而是始终保持对政策风向、监管尺度与市场空间的精准感知与快速应变能力。Web3 的世界永远是流动的,真正的 “避风港” 或许不只在地图上,更在每一个清醒决策的团队心里。

免责声明:作为区块链信息平台,本站所发布文章仅代表作者及嘉宾个人观点,与 Web3Caff 立场无关。文章内的信息仅供参考,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要约,并请您遵守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