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正統性」爭議背後,真正的「乙太坊殺手」呼之欲出?

作者:Terry

出品:白話區塊鏈(ID:hellobtc)

原用標題:誰在動乙太坊的「乳酪」?2024 年這條主線敘事背後的機會

封面:Photo by BoliviaInteligente on Unsplash

「正統性」,這個字面意義上與 Web3 精神相悖的詞,近期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

尤其是加密社區掀起的關於乙太坊 DA 正統性的大討論,牽涉到 EigenLayer 、Celestia 等一眾如今的明星專案,甚至連乙太坊聯合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都開始頻繁發聲,那究竟什麼是 DA,圍繞它的「正統性」爭論究竟又意味著什麼?

什麼是 DA?

DA,就是數據可用性(data availability),是如今模組化區塊鏈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同於單體區塊鏈,模組化區塊鏈將一個區塊鏈網路的不同部分拆分成對應的功能層,譬如執行(execution)、數據可用性(data availability)與共識(consensus)、結算(settlement):

單鏈和模組化區塊鏈的對比,圖源網路

執行:負責處理交易和狀態更新的執行層;

數據可用性(DA 層):負責存儲驗證交易有效性所需數據;

共識:負責確定區塊內交易排序和最終確認性,即確定記憶體池內的交易以何種順序被包含在哪個區塊內;

結算:負責驗證 Rollup L2 狀態數據和處理欺詐證明/有效性證明;

目前伴隨著 L2 戰爭的升溫以及模組化敘事的不斷發展,專注於執行的 Rollup 或專注於數據可用性的 Celestia 等專案層出不窮。

而在模組化的世界里,數據可用性(DA)的核心功能,就是確保鏈上數據可供所有網路參與者使用和訪問,以負責降低成本並擴展區塊鏈。

那這樣的好處有哪些?

首先自然是更加專業化,以數據可用性和執行的分離為例,在模組化架構中,可以完全由一組節點負責 DA,而另一組(或多組)節點負責執行,大家各司其職。 在此背景下,專用的 DA 層除了實現更高的輸送量之外,還可以提高互操作性,降低成本。

因為理論上講,區塊鏈網路中的每個節點都必須下載所有交易數據以驗證數據是否可用,這是一項效率極低且成本高昂的任務,但也是大多數區塊鏈目前的工作方式,也是可擴展性的障礙,因為驗證所需的數據量隨著塊大小線性增加。

其次就是極大提升了可擴充性,使得每個區塊鏈成為樂高積木,開發人員通過將專門的模組化鏈組合起來,可以構建更具可擴充性的區塊鏈,通過 Caldera、AltLayer 和 Conduit 等 Rollup-as-a-service 供應商使部署新的 L2 變得越來越簡單。

所以說白了,以乙太坊的模組化為例,就是利用 L1 主鏈作為結算和數據可用性層,而以各式 Rollup 等 L2 解決方案作為執行層,以實現擴展。

這也是乙太坊走向模組化區塊鏈堆疊的路線圖,一旦這一過渡完成,用戶將能夠使用 L2 的解決方案,同時仍然受益於乙太坊基礎層的安全性。

DA「正統性」大辯論

那為什麼近期 Vitalik 和社區會產生關於 DA 的大討論?大家爭論的緣由是為何?

很簡單,目前數據可用層的主流專案,除了乙太坊之外(也即直接將狀態數據和證明提交到乙太坊 L1),還湧現出了 Celesita、EigenLayer 和 Avail 等新的解決方案。

而伴隨著 Celestia 的發展,憑藉可擴充性、主權性、靈活性、共用安全性等特性,在數據可用層方面對乙太坊產生了競爭,並吸引一些通用性 Rollup L2 如 Manta 、ZkFair 等轉而採用 Celestia。

最直接的衝擊,就是 Manta Pacific 將數據可用層從乙太坊遷移至 Celestia 的「破窗效應」,這也是首個基於 Celestia 的 L2,引發了乙太坊社區廣泛討論關注。

對 Manta Pacific 來說,這麼做的動機無疑就是削減數據可用性成本——按照官方披露,自從將 DA 層遷移至 Celestia 之後,相較於使用乙太坊主網,費用降低 99.81%,堪稱指數級下降。

當然,Celestia 這種第三方 DA 方案相較於以乙太坊作為 DA 層的 Rollup 而言,肯定是犧牲了一定的安全性,但對這些 L2 的權衡來說,選用哪家 DA 事關成本和安全,但成本的影響佔比無疑更為關鍵。

因此目前 Aleo、Dymension、ZKFair 等新專案就相繼投身 Celestia 等新的 DA 解決方案來降低成本,甚至 Polygon 也選擇轉向 NEAR,並直言「比乙太坊便宜 8000 倍」。

譯文:比乙太坊便宜 8000 倍!
我想知道這與 Celestia 等其他 DA 解決方案相比如何?

可以預見的是,只要成本優勢持續存在,那未來集成 Celestia 等新 DA 解決的方案的 L2 會越來越多,這都給乙太坊造成了不小的衝擊,尤其是激起了乙太坊社區與 Celesita 團隊對乙太坊 L2 定義權的爭奪。

所以,DA「正統性」大辯論,簡言之,就是關於通用性 Rollup L2 將 DA 層從乙太坊換成 Celesita、Avail 等模組化區塊鏈 DA 的爭論。

背後的 DA 賽道發展暗線

總的來看,Celestia 等相關 DA 解決方案的百花齊放,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乙太坊 DA 的競爭力。

具體來看,對乙太坊「正統性」產生衝擊的也不止 Celestia,如果從宏觀上對目前的 DA 賽道進行分類(刨除中心化方案),大致可分為四類:

乙太坊 blob / Danksharding;

Celestia 等獨立的去中心化 DA;

EigenDA/MantleDA(利用 ETH restaking 的 DA);

NEAR 等新秀;

其中 Celestia 自然不必多說,被不少社區用戶視為給 L2 Gas 費用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的「剛需」。

尤其是目前 Manta、ZKFair、Arbitrum Orbit、通用 L2 Eclipse、去中心化 API 數據服務協定 Pocket Network 、模組化區塊鏈網路 Movement Labs 等乙太坊專案都已在使用 Celestia。

一旦形成規模效應,確實可能會不斷侵蝕乙太坊的費用收入,成長為一個專精的 DA 巨頭,獲得極高的估值溢價(乙太坊損失的份額)。

除此之外,EigenDA 則充分利用了乙太坊現有的基礎設施,依賴於乙太坊,通過 Restaking 延展乙太坊的安全共識,因此本質上反而是在維護乙太坊 DA 的「正統性」,增強乙太坊的 DA 能力。

而 NEAR 也是一個「新」入局的種子選手,除了上文提到的 Polygon,Arbitrum Orbit 也已集成 Near DA,允許開發者基於 Arbitrum 的技術推出自己的可配置 Rollup。

總的來看,其實從 TIA 狂飆的市場價格,也能看出 DA 賽道伴隨著 L1&2 的新格局演變,日漸走入大家的主流視野。

從這個角度看,關於 DA「正統性」的博弈也將成為 2024 年的一條主線敘事,甚至於演化出新的「乙太坊殺手」,至於能否跑出怎樣的新專案,讓我們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資訊平臺,本站所發佈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 文章內的資訊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