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創業項目應該選擇 STO?

作者:北辰

封面: Photo by Shubham’s Web3 on Unsplash

在香港 Web3 嘉年華的閉幕式中,萬向區塊鏈董事長、HashKey Group 董事長肖風發表了壓軸演講《Web3 應用的三代幣模式》,結論是 「Web3 創業專案應該選擇 STO」

這個結論的背景是 HashKey 拿到了香港唯二的交易牌照,Web3 公司可以在這裡進行 STO。

那麼 STO 是什麼? 能否代表「代幣化的未來」? 未來的機遇在哪裡? 本文盡量用最少的文字講清楚。

1.STO 是什麼?

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即證券型代幣發行,簡單來說就是把證券給代幣化。

lCO 也是把證券給代幣化,但啟動 lCO 沒有任何門檻,幾乎等同於「首次空氣幣發行」,所以 2017 年流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到 2018 年名聲就臭了。 於是一些 Web3 公司(那時還叫區塊鏈公司)開始探索新的發幣方式。

比如換湯不換藥的 lEO,給發幣增加了一道審核——讓交易所拿自己的信譽來擔保,這個黑色幽默決定了後來約等於「首次空氣幣發行」。

與此同時,STO 這個概念也被提出來,就是在馬爾他這種加密友好國家里發幣,但也僅限於在馬爾他合法。

要知道馬爾他的人口才 4 萬多,還不到天通苑社區常住人口的十分之一...... 所以這種 STO 就是專案方花錢給 ICO 買了個 PR 的素材。

2. 香港的 STO 和馬爾他的 STO 有什麼不同?

馬爾他的 STO 與香港的 STO 都是「合規的 lCO」,不過馬爾他與香港有著本質的不同——香港是世界級金融城市、亞洲金融中心、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

也就是說,在香港合規發幣,你就能合規地向全球市場銷售(雖然從港股的活躍度來看已經不配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而且拋開市場不談,就 STO 本身的要求而言,它們也有著天壤之別——馬爾他的 STO 花小錢就能買到,但在香港啟動 STO 的流程和標準就跟在香港發行證券差不多,所以含金量截然不同。

3. 香港的 STO 是否會迎來爆髮式擴張?

香港支援 STO,是港府和大陸加密資本的合作——港府需要新資本的湧入來彌補過去幾年流失的資本,大陸加密資本需要合規和背書,而 STO 就是雙方合作的最大公約數。
預期拉滿,未來能否如願迎來爆髮式增長?

這完全取決於准入門檻。

如果上幣以及投資的門檻比較低,那麼吸引力甚至能超過 lCO。 如果你知道多年前僅靠內地散戶支撐的地方金融資產交易平臺的話,那麼市場容量遠遠大於內地的地級市的香港就更可想而知了。

不过这个假设不成立,至少就目前来看,香港的监管原则是「相同风险,相同方法」,即使放宽也不会差太远。

4. 所以我们应该期待 STO 的什么?

由于香港可预期的监管政策,证券型 Token(Security Token)不必抱有期待,因为够资格发行证券型 Token 的 Web3 公司直接上市就行了,那个市场容量更大。
NFT 直接对标数据资产市场即可,所以可以判断它有市场,但不大。

功能型 Token(Utility Token)倒是值得期待,它的定位是生态积分,是免费赠送的而非融资工具。

HashKey 会先打个样——发行平台币 HSK。

不过最值得期待的不是上述三种代币,而是 STO 服务商……

STO 需要专门设计代币经济学、法律结构以及代币铸造等,才能在受监管的交易平台上挂牌交易,这就需要专业的 STO 服务商以及相关配套服务。

这就像在淘金热中卖铲子,不管淘金能不能成功,卖铲子总是一个稳妥且真的能赚到钱的生意。

不管 STO 能不能完成它的敘事——繼華爾街模式、矽谷模式之後開創出屬於 Web3 的共享資本模式,但至少會有一波資金願意為政策紅利來充值。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資訊平臺,本站所發佈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 本文內容僅用於資訊分享,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