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系列第二篇,第一篇為節點層篇。
作者:jojonas1997
封面: Photo by Hunter Harritt on Unsplash
過去一年裡,先是各類 alt-layer1(可能是前年的事情了?),然後是 celestia 帶來一波模塊化概念,最後是幾個 move 系公鏈短暫熱炒了一波。行業裡的每個人似乎都對公鏈擁有執念:airdropper(自創個詞嘿嘿)與投機客喜歡新公鏈帶來的搶灘機會;項目方忙著 fork 已被證實的協議;builder 希望能在新公鏈中實現理想範式;trader 則不喜歡 ETH 一家獨大,因為確定性往往意味著機會更少。
當然,貫穿公鏈的永恆主題是不可能三角問題,這也是所有新公鏈做市場必須去突圍的一道要塞。無論是跨欄還是迂迴,一定要宣稱自己 “某種程度上” 克服了這一障礙。與此同時,最前沿的技術思考幾乎仍誕生於 ETH 社區,以太坊 maxi 高舉 “公鏈終局” 大旗,見證著 NEAR、Solana 等一眾後輩的起伏。
2022 也是我個人開始嘗試深入了解公鏈的一年。大概有四個月,每週末固定數十小時,去學習一些基本原理;驅使我學習的動機也很簡單,公鏈一直是整個生態的地基,下一個 “突破性” 的創新,大概率還需要是公鏈的架構與共識設計。
本篇總結,屬於我個人的一些零碎思考,非專業人士,錯誤請務必指出,感謝
關於 Rollup 與應用鏈
還是回到不可能三角,去中心化、安全性、可擴展性,目前基本都是保二抓一的狀態;被抓的基本也都是 “可擴展性”,也就是大家說的擴容。擴容早已有之,從直接擴容(大區塊、高出塊頻率)到狀態通道、鏈下計算等。每種思路均有其優勢與局限性,例如狀態通道,鏈上只存狀態,同時還能實現很好的隱私性,可惜要求最好雙方同時在線(皇上,臣妾做不到啊)。
目前擴容的主流基本是放在了 rollup、模塊化之上,rollup 大家也都熟了,主流觀點基本就是 op 生態進展更快,zk 是長遠看更合適的方案,畢竟數學確保的安全性還是靠譜點。模塊化則更進一步:除去執行與結算的分離,乾脆將 DA 也分離出來得了。之所以分離 DA,主要是在狀態膨脹的大背景下,全節點越來越不好乾了,而輕節點沒辦法識別部分作惡行為(因為輕節點只檢查區塊頭,這說明光看頭是不可靠的,容易被騙),所謂 “數據可用性問題”。模塊化後面再說。
目前 rollup 已經一大批了,各大 layer2 的 TVL 數據見這裡 https://l2beat.com/scaling/tvl/,Arbitrum 和 Optimism 的 TVL 已遠超很多 alt-layer1。作為 op rollup,二者皆早早進行了不少長期戰略佈局,Arbitrum 上也聚集了不少優質生態,GMX、Treasure DAO 等。
說說我自己思考的一些點。
(1)rollup 並非靈丹妙藥
layer2 便宜是因為分攤了主網 rollup 合約、calldata 調用等費用,但其本身還有額外的計算與存儲費用;layer2 更快相當於堵車修高架,但高架只有出入口,並且想上高架還得先搬家。
以及:修高架就不堵了嗎?堵車與否,需要看道路承載上限與日常交通流量的對比,也需要看對交通流量的規劃(比如分級、分流);當前 rollup 費用基本是幾十分之一,tps 提高幾十上百倍,但與傳統應用需求相比仍舊是不值一提。
直觀來說,如果接著堵,就再套一層 layer3;非通用性需求例如供應鏈溯源、物流追踪,完全可以轉移至 layer3。但 u1s1 這種套娃式擴容總莫名讓我聯想到金融樂高坍塌的場景……去中心化的初衷之一,就是數據中心化存儲面臨的諸多風險;可仔細一想,單點崩潰很難帶來系統性風險。而面向全球的公鏈,是容不得任何一點差錯出現的。(所以有時我在想,很多商業場景不見得要基於公鏈,它只需在自我的循環圈子中保證共識,再通過跨鏈通信與外界保持單向聯繫——小圈子內的共識無法被外界取信,但小圈子卻可以依托外界來做監督)
與大家所提 EVM 兼容等不同,我認為 rollup 最大的限制在於兩點:️底層鏈的性能;️連接 rollup 的 “橋”。” 橋 “越多,最上層的鏈風險就越高。
關於 ️,我覺得是個很有意思的討論點。現在大家似乎都默認 rollup 直接宣告了公鏈終局,幾乎忽略了 rollup 並非 ETH 專屬,本質上只是在 layer1 上部署合約而已。當然,ETH 性能不咋(至少在未來的諸多升級前)但最安全(僅次於 Bitcoin),安全是 layer1 的基本條件。假設 rollup 會是終極之路,區塊鏈的 mass adoption 之前,ETH 必須有足夠大的升級,來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 ETH 祭出了 “-rge” 組合拳,反觀大部分鏈,仍然還沒找到競爭/抱大腿的重點……
關於 ️,在跨鏈橋事故頻出的今天,對 rollup 跨鏈的安全性集體忽略的現狀,也是值得警惕的。儘管二者原理不同,但回歸第一性來看,rollup 提交狀態數據仍屬於跨鏈通信的範疇。這方面我不了解,但想必不會很輕鬆就能做到安全承諾的。
(2)sequencer 中心化問題
我如果說 rollup 的共識和 solana 很像,可能很多人會震驚。但實際上,當前 rollup 的 sequencer 基本都是集中並且由官方控制的,這比 solana 的輪換 leader 中心化多了。這讓二層可以專心跑性能,畢竟二層作惡本身似乎是一個天然證偽的命題(如果 sequencer 自己作惡,那這個項目還搞個毛)。
先說下 sequencer 怎麼作惡。和 DA 問題裡的全節點一樣,sequencer 可以隱藏合法交易,以及按自己意願給交易排序(這也是 op 上 MEVA 市場的由來)。由於 layer2 的最終性依賴於 layer1,這就給了 sequencer 很大的權利。理論上,sequencer 只是沒有激勵作惡,而非不能。
那麼讓 sequencer 去中心化呢?悖論來了。如果 layer2 可以以某種機制實現更快更安全的共識,那我為什麼不直接在 layer1 上應用這個機制呢?如果不能,layer2 反而拖累了交易速度。
或者直接把 rollup 背後的實體給 DAO 了?相比於現代公司製,當前的 DAO 顯然還沒有這個能力,直接 pass。
比較合適的一個方式,是加深一層與二層的捆綁,比如弄一個 ETH 官方 layer2,或者官方合作 layer2。這樣很省事,但可能會直接終局,就不會有創新的潛力了。
(3)layer2 間互操作與競爭格局
layer2 該是通用型還是專業型?林立的 layer2 之間缺乏可組合性、流動性也是相互割裂的,如果 layer2 的定位是專業鏈,這種匱乏或許可以被接受;但如果是通用型,這種割裂無疑讓人很難受——想想同一個 DeFi 協議,被 layer2 切割成十幾份 TVL……因此,要么出現大一統或者三國鼎立的局面,要么出現 layer2 之間的 IBC 互操作協議。
如果套娃需求很強,基於通用 layer2 會誕生專業型 layer3。DeFi 協議會留在 layer2,甚至我會想,DeFi 留在 layer1,layer2 只是通過 vAMM 與跨鏈通信調用而已。遊戲等對安全性要求較低的應用完全可以遷移至 layer3,專業型 layer3 說白了其實就是應用鏈,如果 ETH 的 rollup 生態發展順利,cosmos 那邊估計會出現更多抱大腿的。
至於 layer2 本身會不會直接專業型發展,得看套娃帶來的擴容上限與實際需求的對比了。
(4)一鍵發鏈與定制化
隨著模塊化與應用鏈的概念成為趨勢,老牌公鏈皆推出了自己的 “招儿子” 計劃:Polygon 的 Edge,BNB Chain 的 BAS,Avalanche 的子網……這些更便捷的發鏈服務,一方面是將自己推向模塊化的趨勢,擴大發展圈;另一方面,將有限的主網空間留給最核心的應用或許真的應該提早規劃。
最早有 “模塊化” 與 “應用鏈” 意思的其實是波卡和 cosmos,在這篇文章裡我提到,相對還是更喜歡 cosmos 的設計哲學。其他鏈都想當爸爸,只有 cosmos 像在找兄弟。我現在有點慢慢明白 cosmos 這個名字的含義了:在,抑或是不在,我即是宇宙。
(5)公鏈將越來越重運營
用戶體驗與生態發展是交替影響的。說說我自己體驗到的各大公鏈,完全一個普通用戶的視角:
️polygon:我在 polygon 上逗留了很久,因為 gas 便宜、生態完善,後來之所以走了,是因為有段時間三明治機器人卡交易,體驗奇差。
️BSC:BSC 是直到現在我都沒走的鏈,牛市的時候土狗和小項目特別多,玩的賊開心。當然,我說的沒走是因為要么歸零了要么項目方跑路了,跑不掉了,墓碑都刻好字了已經
️Avalanche:去的第一天剛好趕上擁堵,一筆交易一兩刀 gas,心想共識設計這麼複雜、吹的神乎其神貌似也沒啥……
️Solana:剛去的時候已經是 Solana 被炒完一波後的荒涼期了,當時都流行說 “solana 狗都不玩”。但我立馬愛上了,統一的 UI 設計,高速便捷的操作,以及基本可以忽略的 gas……後來就經常宕機,但我一直都沒走,還說半年後宕機問題還得不到解決再走吧。然後爆炸頭炸了……
️其他:基本沒怎麼用,要么體驗差,要么沒生態,要么人少。
以上論述,我盡量撇開任何專業知識,純粹從普通用戶視角寫出來,想必能夠清晰描繪出 “我所認同的公鏈應該是什麼樣子” 這個命題。tps、gas、生態、用戶、運營,甚至 UI 設計都能夠影響到用戶的選擇。
現在回想 crypto 發展早期的這些 native 群體,其實並非普通用戶,要么是賭徒與投機客,要么多少懂點技術帶點信仰。隨著早期紅利越來越少,區塊鏈也應逐步走向 mass adoption,後面的大部分用戶其實和早期群體間具有很大的行為差異。
用戶是懶惰的,這也是傳統行業存在 “獲客成本” 這東西的原因;最早的時候,一些項目基本不需要市場營銷,因為用戶全是獵人;當然現在食大便了。獵人更加無情,相對而言,普通用戶因為太懶,往往擁有不錯的粘性。前者可以變成後者,但後者往往很難成為前者;或者,從倫理角度,後者也不應該成為前者,賭性與逐利心人人都有,但自控力與判斷力卻不是。
關於模塊化
模塊化把節點工作拆分,DA、共識、執行拆到不同的鏈,這樣共識層就能使用更多輕節點,更多節點可以加入網絡;更大規模的共識層給執行層帶來更多空間,執行層的發展壯大又會反過來刺激更多節點加入,提升網絡安全性。
模塊化都被炒糊得了,我就小提一點,模塊化區塊鏈的經濟可持續性。
考慮一個單片鏈,隨著網絡發展,維護節點的成本會逐漸增加,這意味著用戶支付的交易費用也需要隨之增加,於是要么補貼要么增發 token,這些都是不可持續的。而模塊化,共識層驗證者的成本並不會顯著增加,同時網絡規模的增加使得執行層總計支付更多費用,激勵更多節點加入,形成正向循環。對於用戶來說,支付更多費用執行更多交易,平均單次支付甚至可能更低……
綜合看下來,模塊化鏈似乎是完胜單片鏈。但我總覺得模塊化鏈存在的問題和 rollup 類似(rollup 本身就可以理解為以 layer1 為共識與結算的執行層),即,幾個模塊之間的連接,怎麼做到很安全、很迅速、同時又去中心化呢?這是上節內容裡我所提的點 ️,另一方面,與點 ️類似,大家似乎都直接默認單片鍊和模塊化是對立的兩類,但實際上模塊化鏈的組成不正是單片鏈嗎?單片鏈完全可以加入模塊化大軍。
所以單純因為某鏈當前是單片鏈就將其踢出競爭行列的行為無疑是十分愚蠢的;polygon 在技術戰略上的敏銳轉換印證了這一點。任何商業活動中,技術都並非絕對支配地位,最近看到的一個例子就是柔宇科技(不細說了,想了解可以去搜)。如何制定好長期戰略與短期方向,如何更低成本、更有效率地去執行,如何找到自己在競爭中的優勢,如何做好組織管理,如何應對用戶流失、維持長期運營……這些都是和技術同等重要的問題。
總之,我並非 rollup 或者 modular 或者什麼新公鏈的堅定信仰者,在我看來,所有公鏈都或多或少存在各自的問題。但目前,如果非讓我選擇一條,我會毫無疑問選擇 ETH,我的理由很簡單:
️ETH 是目前生態最完善、最去中心化、最具共識的鏈;
️同時有最多的天才們在建設它、最多的創新誕生地;
️ETH 當前最有可能有成為未來 mass adoption 底層;
但如果 Danksharding 後,如果 layer2 或者 layer3 一直沒法提升用戶體驗(低交易成本、高交易速度),同時市場存在有更完美能做到這一點的競爭者,我應該會很牆頭草地去評估競爭者的吸引力與可能性。
話說回來,這幾個原因其實也是我當時看好 solana 的原因:①solana 是當時生態完善度前列、共識也還可以的鏈;②solana 在年初那段時間,開發者數據是穩居老二的(記不清了);③最重要的,低 gas 與高速度讓我確信它大規模應用的潛力,儘管後來其連續宕機持續消磨我……
solana 我損失慘重,吸取 solana 的教訓,如果更多是資本助推,嫖嫖就好了,千萬不要上感情,FTX 暴雷的概率比 V 神暴雷概率還是高很多的……
關於分片
分片其實才是我認為最有潛力的擴容方案。
最初的分片思路來源於數據庫分片。將區塊鍊網絡劃分為多個子網絡,每個分片網絡各自進行共識,全網交易可以劃分到不同分片,以實現並行執行,以及吞吐量提升。這種思路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算力稀釋,即子網的驗證節點數越分越少,針對單分片的攻擊更容易,整個網絡的安全性急劇下降。
另一種分片思路即狀態分片,比如 ETH 的 sharding 1.0,將賬本拆給各個分片,通過信標鏈實現時間統一與 finality。
最新的分片思路可以被稱為 “數據分片”,比如 ETH 的 Danksharding 和 NEAR 的 NightShade。直接拆單個區塊,通過 DAS,驗證者只需要驗證單個碎片即可。
在數據分片出現之前,分片其實和 rollup 擴容類似,總歸要面臨鏈之間的通信問題,也就是我所擔心的,“橋” 的脆弱性。(至於流動性割裂什麼的都是小事了)但數據分片讓我看到了一些新的可能,即區塊真的可以輕盈地像蝴蝶一樣,在蜿蜒曲折的鏈上生根發芽……(正好最近伍六七又更新了,想想魔刀千仞)ETH 的 Danksharding 如果能和 rollup 完美配合、各司其職,說不定就真的 “終局” 了。
只是 DAS 技術是否經得起考驗,這個有沒有大神給說說……
關於 move 系新公鏈
編程語言這塊是真不懂,以下內容皆是鸚鵡學舌了屬於是。
️目前區塊鏈記賬主要有兩種形式,以 Bitcoin 為代表的 UTXO 模型,以及以 ETH 為代表的賬戶餘額模型。後者其實和銀行記賬沒區別,前者解釋一下:Bitcoin 中,一筆交易可以擁有多個輸入和輸出指向不同地址,一個地址擁有的餘額即是該地址所有 UTXO 求和。為了避免雙花攻擊,需要檢查交易記錄之間有無衝突,這一步就很拖;move 則定義 “資源” 這一新對象,交易是通過資源移動實現的。
️模塊化合約。帶來更簡明靈活的函數、更安全的調用、更便捷的升級。
️更多安全考慮。比如靜態調用、不支持循環調用、採用字節碼語言等。
從開發者活動數據來看,move 系當前全職開發者已經與 Arb、op 等相當,增速極高(一年的數據沒啥用,有月度數據或者明年再看才能看出端倪):
從代碼提交來看,反而經歷了較高的波動:
作為一門新語言,move 能多大程度上吸引開發者其實側面反映了其潛力。開發者越多,語言的成長就會越健壯,生態應用也會更多,再加點資本的佐料……
aptos 與 sui 這兩條鏈,雖然同為 move 系,但營銷風格差異的確蠻大。aptos 滿臉寫著 “資本” 兩個大字,操盤做市風格凌厲;sui 相對之下有點安靜美男子的感覺,當然我去試用了下 UI 也不咋好看,體驗上沒什麼特殊的記憶點。
從架構與共識角度,二者做得如何呢?
首先,aptos 的共識機制仍基於 BFT(稱為 DiemBFT),BFT 用以應對拜占庭將軍問題,指分佈式系統如何通過消息交互正確地協同處理事務。BFT 要求 2/3 以上的誠實節點,通過三階段協議(pre-prepare、prepare、commit)來達成共識。標準的 BFT 共識(pBFT),其瓶頸在於節點間通訊複雜度;其後的 Hotstuff、FBA、dBFT、Tendermint 等均從不同角度做出了改進;例如 Hotstuff,節點只需與輪換的 leader 通信即可。
DiemBFT 在 Hotstuff 基礎上,將單區塊經三階段實現最終性的流程拆合為流水線作業,相當於區塊 N 的 commit 和區塊 N+1 的 prepare、區塊 N+2 的 pre-prepare 同時進行(和 NEAR 的 DoomSlug 倒蠻像)。Aptos 同時通過 Block-STM 並行執行引擎動態管理事務處理,以及巴拉巴拉好吧這塊基本是現學等我以後有時間去看白皮書 sui 也是……
(接下來是純直覺時間
總結一下,在生態尚未雛形之時便能夠通過資本手段推動如此風浪,至少在營銷上,aptos 與 solana 是難分伯仲的。從資本角度,aptos 擁有比 solana 更豪華的支持陣容。甚至二者的技術方向對小白來說都是很相似的,優化 BFT、並行執行等。至於 aptos 的生態建設是啥路數,暫不清楚。
如前所述,我個人而言並不排除非 ETH 終局的可能性,也並不認為 solana、aptos 之類除了資本泡沫什麼都不剩。aptos 能否吸取 solana 的教訓,則只能拭目以待了。至於 sui 以及還有個被大家遺忘在角落裡的 linera,等我稍微懂多點再來判斷……
關於區塊空間
熱鬧的公鏈討論背後,“區塊空間” 似乎又是個被市場所忽略的名詞。顧名思義,區塊中用於存儲數據的即是區塊空間。我為什麼覺得區塊空間很重要?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區塊空間並非一個新名詞,早已被提出被研究過;把區塊空間看作一個商品,礦工是生產者,礦池是拍賣行,用戶則根據需求投標競價。用戶將他們的交易記錄在區塊空間中,這是區塊空間的第一個價值——存儲價值。
同時,由於單個塊的大小有上限,給定時間內能夠完成的事務數量也是有限的;一筆交易如果長期滯留,最終被執行時,可能會落在用戶並不期望的價格之上,這也是用戶願意為即時的區塊空間支付更高價格的原因,這是區塊空間的第二個價值——時間價值。
當然,區塊空間的時間價值有我們更熟悉的一個詞彙——MEV。
時間價值牽扯較為複雜,是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平衡;相對來說,存儲價值所指向的問題更為簡單、明確——
️存儲什麼?在 rollup 與模塊化之前,大多數鏈對於數據存儲需求其實是來者不拒的(當然現在也是來者不拒,只不過存不同地方了);你可以存機密也可以存垃圾,只要付錢,節點就會幹活。但隨著費用越來越高,什麼值得存就成了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來者不拒(無許可)真的是最佳方案嗎?如果某些人就是喜歡付錢存垃圾,難道所有的全節點都需要去同步這個垃圾嗎?我不認為。區塊空間是稀缺的,POS 之後尤甚,因為資產價值網絡安全用戶需求節點負擔資產價值,這是一個被動的正循環,每多一份垃圾,就意味著多一份冗餘和低效。
volition 選擇將上鍊權利交給用戶自己;這讓我想到:是否存在可能,讓節點對交易擁有一定的自主分級審查權利?不同類型的交易,理應具有不同的安全需求與費用分級。發垃圾可以,想讓歷史銘記住這份垃圾,百倍的費用或許不貴吧?
️如何存儲?Bitcoin 所採用的 UTXO 模型,只需記錄輸入輸出、狀態只是歷史的延續,存儲壓力相比於採用賬戶餘額模型的 ETH 小很多;ETH 的狀態由賬戶構成,交易卻由觸發歷史變動的信息構成,歷史與狀態是兩個類型的數據;ETH 的歷史包括歷史交易與歷史狀態,且其狀態增長速度更快。
️於是便來到著名的 “狀態爆炸”——ETH 終將面臨全節點不堪重負的一天。狀態爆炸除去帶來 DA 問題,還揭示了另一個顯著的問題,即:全節點之所以不堪重負,撇開硬件要求,主要還是在於高昂的存儲成本。回到問題 ️,存儲數據的用戶僅僅是一次性支付了費用,節點卻需要永久存儲這些數據(這個時候,你還覺得存垃圾是自由,是無許可的政治正確嗎)。公地悲劇告訴我們,成本不對等的獲取必將帶來濫用。
️狀態爆炸與空間濫用並非新問題,很多鏈已在著手解決,例如 EOS 類,想通過 RAM 實現實時租用;ETH 也曾提過 storage 方案。然而,“租” 這個概念與區塊鏈記錄數據的初衷是本質上相悖的,如果歷史可以因為不續費被抹除,建立在該歷史上的一切也就缺乏意義了。
這會是個長期的問題,暫時先拋磚引玉。從我個人角度,是覺得需要 “交易審查分級+不同分級不同策略”;ETH 新提出的 blob 會是個很好的承接地——在 blob 即將被刪除的一個月內,發揮去中心化力量建立眾包審查市場,並為值得保留的歷史購買空間。至於怎麼買,發幣還是引流抽水啥的,路子多的很。
以及:聽到區塊空間買賣,炒房套利的 DNA 都伸直了……
關於 MEV,暫不細說,我個人還是很喜歡當前 “拍賣” 以及 “民主化利潤” 的方向的。
關於線性時序
這是我在學習 DAG 的時候了解到的,主要是說智能合約需要線性時序來保證其圖靈完備性。線性時序也是 EVM 的性能瓶頸。
當然,在性能和智能合約的選擇之上,毫無疑問是後者,畢竟沒有智能合約的區塊鏈,真的就是吉祥物了。DAG 雖然可以並行執行交易,但最後仍然需要通過一些方法來模擬線性時序,以達到結算上的最終性。所以線性時序會是區塊鏈性能魔咒嗎?不懂就問!
關於多鍊格局
仍舊延續去年” 一超多強 “的看法,但我認為今年的新通用公鏈可能會少很多,更多可能是 ctrl+v 的應用鏈(並且更可能是來源於一鍵生成),這種直接看應用本身就好了;layer2 也會越來越多(貌似還有一鍵 layer2,但私以為不存在市場)短期基本都有點存量博弈,戰況只會更慘烈,最終只會留下少數幾個勝利者。
總之任何公鏈,不管如何吹噓技術,生態/市場做的好的話,可以嫖一嫖;生態不咋地的,直接 pass。公鍊是個非常看團隊的領域,商務能力和戰略能力將是決定公鏈發展很重要的因素。當然,如果真的是很牛逼的技術突破,到時貼在各位投研大佬屁股後面就好了。
另一個看好的生態是 cosmos,這個我之前有寫文分析過,我很認可它的技術哲學。cosmos 和 ETH 在未來也並不會直接競爭,甚至有可能抱團。但 cosmos 總是不溫不火,其未來發展受外部影響更多(比如新加入了一個很叼的鏈);以及 2.0 提案貌似被否了?為啥被否來著(不記得了)。
二層裡,polygon 和 StarkNet 會是兩個後勁很強的選手。至於模塊化那邊 celestia 的死活,雖然很機智地推出 cevmos 和 celestium 要在 ETH 分片空檔期搞事情,但我仍舊對其未來抱有一絲懷疑。純粹 DA 的前期發展還是很困難的,它有個臨界點;前期那麼大陣仗的營銷,很容易最後成了 ETH 分片的嫁衣(DAS 誰最先提出的來著?)
solana 宕機問題不知道還在不在解決,以及還有沒有錢推手機業務了。雖然在 web3 用戶這邊基本是露底褲了,但如果手機業務有苗頭,我還是抱有一點殘存的希望的。
aptos 初步看下來很有意思,但現在還不是很清楚細節。總之,公鏈篇想說的太多,寫著寫著卻有些吃力,主要還是學藝不精,很多邏輯沒能很清晰地表達出來。2023 繼續學習吧!
參考資料
https://mirror.xyz/mtyl.eth/TbLbRI1VcDZYxkHJOBhB319oaYxnV5_DmqXl6xLfcWM
https://mirror.xyz/jolestar.eth/sQ0nMCO3eNig6gCzqQO7xew1mn8oUi1-rKtfZKmGlNI
https://bixinventures.medium.com/portfolio-insights-aptos-db07ca9540d2
https://foresightnews.pro/article/detail/16541
https://medium.com/@state_xyz/mysten-labs-sui-vs-aptos-other-l1s-d046b598a914
https://talk.nervos.org/t/topic/1515
https://www.rob.tech/polkadot-blockspace-over-blockchains/
https://research.paradigm.xyz/ethereum-blockspace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信息平台,本站所發布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文章內的信息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