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的出現打破了平台的壟斷,建立起新的全球數字經濟模式,也為 SocialFi 提供了基礎。

出品:@Buidler DAO

作者: @av

編輯: @0xWindy34

排版: @Coucou

封面:Photo by Shubham Dhage on Unsplash

注: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

全文 10309 字,預計閱讀時間 25 分鐘

文章速覽👀

01/ Web3 社交的邏輯

02/ 目前的實踐與探索

02 01/ 公鏈層

02 02/ 存儲層

02 03/ 協議層

02 04/ 應用層

03/ 總結與展望

Web3 社交的邏輯

社交無疑是 Web2.0 時代最核心、最重要的業務之一。社交應用不僅用戶龐大、產生的價值也不言而喻,在大資本的推動下,通過社交應用獲取越來越多用戶的數據,從而通過提供個性化的廣告推薦、內容推薦和服務每年帶來千億、萬億美金的收入。但是 Web2.0 社交存在幾個問題:

1. 數據主權和數據孤島

用戶沒有自身的數據完全使用權,用戶產生的數據不受控於用戶而是平台,信息流推薦由平台算法決定,消息通知也都可以取決於平台策略。同時用戶一旦用戶在一個平台中建立了他們的社交關係,他們要切換到另一個平台的成本很高。

2. 封閉的生態系統

主要的 Web2 平台在其早期都受益於一個充滿活力的開發者生態系統,但一旦他們獲得足夠的牽引力,他們就關閉了生態系統,以防止其他人竊取他們的數據和用戶。很久之前 Twitter 的開發者 API 因為擔心數據的共享而關閉就是個例子。

3. 不合理不透明的利益分配

在很多社交媒體平台,內容創造者無法得到應有的收益或者收益偏低,導致內容創作者缺乏激勵,權益受限,如果平臺本身沒有絕對的技術壁壘或者護城河,創作者便不願留在平台上,進而導致平台走下坡路。同時,因為沒有一個透明的利益分配機制,一旦平台的用戶和創作者的使用率達到了強大的網絡效應時,利益往往會向平台側傾斜,網絡的參與者就會成為平台成長的犧牲品。用戶是社交媒體上內容創造者的主要群體,但他們創造的價值沒有得到回報。平台通過控制分發算法和注意力流,能夠從用戶製作的內容中獲利,而不與用戶分享。

而 Web3 的出現打破了平台的壟斷,建立起新的全球數字經濟模式,也為 SocialFi 提供了基礎。在 Web3 的時代,每個人都應該掌握自己的數字身份、資產和數據。與 Web2 相比,Web3 社交的核心是提供三個主要改變:

1. 用戶數據主權:數據可擁有是 Web3 區別於 Web2 的主要特徵,數據所有權不再屬於平台。

2. 開放數據和身份:區塊鏈技術的美妙之處在於其公開透明,開放共享,通過鏈上積累的數據和憑證在整個生態中共享,我們不在陷入傳統 Web2 世界的數據孤島中,而是一個開放共享可組合的數據世界。另外對於用戶來說,統一的身份與數據也就沒有了所謂的遷移成本,用戶實體在鏈上積累的聲望和憑證在整個生態中開放共享。

3. 可組合的生態系統:模塊化、胖協議、可插拔等等在這一開放的數字世界的分層設計,決定了他的可組合性,不管是計算層、數據層、協議層甚至 Dapp 層,都是允許開發者以無權限的方式任意組合的生態系統。

我們已經看到了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技術在 DeFi 中的探索與創新,人們也在試圖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一場 Web3 的社交變革,雖然距離 Web3 社交的興起還有距離,但是我們發現,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團隊投入到了 Web3 社交的早期探索中。與 Web2 平台一樣,開放的 Web3 生態建設包括基礎設施層(公鏈,去中心化存儲)、協議層、應用層三個部分,當然還包括每個分層所衍生的生態工具建設。我們看到今年 Web3 社交領域有許多以-Network, -Protocol 命名的項目,就像零知識證明火了之後的各種 Zk-xxx 項目一樣,buidler 們相繼投入到 Web3 的社交的基建中來,努力完善整個社交堆棧。

下面我們一起從這三個方面聊聊回顧今年 Web3 社交領域的現狀和發展,以及筆者的思考。

目前的實踐與探索

公鏈層

  • Deso
    Deso 全稱 Decentralized Social,這是一條專為社交媒體應用打造的 L1 區塊鏈,通過自定義的 POS 共識機制,能夠實現超過 1,000 次的 TPS(每秒交易),並容納多達約 3,000 萬用戶。同時通過內置的 NFT 和社交通證功能,用戶可以輕鬆創建基於通證的社區並實現貨幣化。同時 “有限狀態” 並且只存儲賬戶餘額的通用 L1 相比,它被設計成一個存儲量巨大的 “無限狀態” 區塊鏈,使得 Deso 可以廉價地將所有社交網絡中的信息存儲在鏈上。
    截至 2022 年 12 月,有 200w 個錢包,有 200 多個 Dapp 在 Deso 上運行,其中最活躍的是類似推特的應用程序 Diamond。
    目前 Deso 上每天僅有 5000 左右的活躍錢包,整個生態也沒有什麼真正的社交關係的的沉澱。可能追求挖礦的玩家居多。Dapp 數量很多但是用戶很少,這很難形成社交網絡最重要的網絡效應。
  • CrossBell
    CrossBell 是 Natural Selection Labs 團隊為解決用戶數據所有權打造的產品,是一條 EVM 兼容的以太坊側鏈。與 Deso 相比,它採取了不同的方法,它專注於提供一個共享內容存儲平台,旨在改變社交平台的數據控制和資本化方式。CrossBell 上的所有用戶行為都會以資產化的方式儲存在” 賬號” 裡,就像官網所闡述的”own your social activities!” 那樣,CrossBell 強調的是用戶社交活動數據的所有權。
  • SubSocial
    Subsocial 是基於 Substrate 框架,使用 IPFS 協議進行去中心化文件存儲構建於 Kusama 區塊鏈上的一個專注於社交媒體的協議和平行鏈。該平台上的應用程序將具有集成的代幣方法,同時用戶保留其內容和數據的所有權。就如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Alexander Siman 評論的那樣,” 我們將 Subsocial 稱為 Polkadot 的 “社會金融(SoFi)” 協議。這意味著用戶可以基於 Polkadot 和 IPFS 創建自己的社區,並內置內容和社區貨幣化功能”。

不論是專為社交媒體應用打造的的 Deso,還是強調社交數據所有權的 CrossBell、SubSocial,其實都是基於社交對於性能要求的考慮,我們暫不討論全新構建一條社交公鏈的正確性,我們需要思考的是,L1 公鏈的構建本身雖然能實現快速交易和低成本存儲,但放在年初 Web3 社交應用都還不完善的情況下,他是在解決 Web3 社交驗證成功之後我們所要面臨的問題(如何解決承載上億用戶級別的 Web3 社交網絡?)而非解決 Web3 居民的社交需求,另一方面一條特定領域的 L1 公鏈的推出與應用本身是有用戶接受成本與生態遷移成本的,與其同時,我們也看到了 ETH2.0 的合併、L2 公鏈的崛起、模塊化區塊鏈的討論、還有 Starknet 在專用 L3 的探索,筆者認為 Web 社交的性能需求未來總能在這些地方找到出口。所以與其一開始就做一個轉為社交打造的 L1 公鏈,或許,基於現有的公鏈比如 Polygon 優先去做 Web3 社交的實踐解決原生社交需求,是為更合適的思路?

存儲層

Ipfs,Arweare 在去中心化存儲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當然還有 Stoj,Sia,Swarm,但是他們更多的是解決冷數據不可變數據的場景比如 NFTFi, 並不是專為 SocialFi 而設計的,因此並未考慮社交數據的實時變更性及數據查詢需求,也不適合進行大數據流的分發;他們更像是傳統的 Ceph 類似的文件存儲系統,而對於去中心化的社交可變可組合的熱數據場景,需要有更像我們傳統 Mysql 一樣的數據存儲的基礎設施的推動。

  • Ceramic
    Ceramic Network 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網絡,它為存儲在去中心化網絡上的所有類型的數據結構提供計算、狀態轉換和共識,旨在構建一個鏈上動態文件存儲系統。Ceramic 採用數據流對象,通過不可變的 streamID 跟踪動態文檔變化,從而實現自動化版本控制。Ceramic 還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類 DID 的身份驗證和訪問控制,這在跨鏈數據共享是有效的。同時 Ceramic 基於 IPNS,通過提供 IPFS 數據層來管理狀態轉換並跟踪狀態轉換的功能,將該數據與數據結構相關聯並為用戶存儲該數據,從而使開發人員構建去中心化數據變得容易。雖然目前依然存在開發者需要自營節點以及沒有完善的經濟模型問題,但其目前依然是數據模塊化市場上的核心龍頭。

目前已經有很多 DID 以及 Web3.0 社交平台項目在 Ceramic 上開發。值得關注的有 Social Graph Middleware 平台 CyberConnect,Web3.0 Twitter 的 Orbis,即時通訊平台 The Convo Space 等等。

我們知道在社交領域,絕大多數數據都是熱數據,比如用戶的身份信息(檔案、社交圖、聲譽等)或是用戶生成的內容(帖子、博客文章等)都是動態變化的,雖然某些核心數據我們可以直接存儲鏈上,但是對於大部分的數據,則需要想 Ceramic 這樣的動態數據網絡來有效存儲並管理。Ceramic 的出現極大賦能了 Web3 的建設,除了 Ceramic,還有去中心化結構化關係型數據協議的 TableLand,還有 ipfs 對於 FVM 的持續探索,以及數據索引和可用性方面的 TheGraph,Covalant,Dune 等等,他們的出現極大賦能了 Web 3.0 的建設。存儲中間件對於傳統平台是最重要的,在 Web3 亦如此,存儲賽道之於區塊鏈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很期待有更多想 Ceramic 這樣的基礎設施能夠給 Web3 應用層帶來的新的可能。另一方面,對於存儲層,成本、數據上鍊的策略也會成為這個賽道的技術護城河,隨著 crypto 用戶對於公開數據的敏感度提升,隱私也將會成為存儲領域又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協議層

功能抽像在 Web2 裡很常見,比如關係鏈服務、賬號服務、Feed 流服務、通知服務、IM 系統等等,他們是社交平台的必須的模塊,而放在 Web3 社交生態裡,他們則是以協議的形式存在(包括身份協議,社交協議,通信協議等等),他有別於傳統孤島堆棧,這是一種完全嶄新且開放的形式,有點像以前一直願景但並沒有很好的落地的 XaaS(通用功能服務提供)的形式,只有沉澱出標準有效可組合的開放協議,構建好紮實的協議層,在這之上構建應用生態,才能擁有更豐富的社交堆棧,更大型的社交樂高,同時 Dapp 項目方注意力上移到並專注於應用層面,這更有利於創新的嘗試。

社交協議&圖譜

  • CyberConnectCyberConnect 是第一個去中心化的社交圖譜協議,為 Web3 和元宇宙服務。它的使命是將社交圖譜數據的所有權和實用性還給用戶,同時為所有的 Web3 開發者提供一個基礎設施。CyberConnect 目前構建於以太坊和 Solana 上,社交圖譜存儲方面,CyberConnect 主要使用 IPFS 和 Ceramic,CyberConnect Gateway 為 Dapp 提供了一個通用數據層,以允許為其 Dapp 用戶插入社交元素。
    CyberConnect 協議從 V1 版本到 V2 版本,使其不再單單是一個社交圖譜,而是一個社交數據網絡和興趣圖譜引擎,通過整合所有鏈下、鏈上以及去中心化存儲協議中的數據構建用戶特有的社交關係網絡,使 Web3 開發者可以專注於建立更好的服務和內容而不必費心搭建用戶網絡。
  • Lens ProtocolLens Protocol 是 DeFi 巨頭 Aave 的創始人 Stani Kulechov 在 Polygon 上構建的一個去中心化社交媒體協議。Lens 充分利用 ERC-721 非同質化代幣標準構建一個真正去中心化的生態系統。用戶在 Lens 上的社交圖譜是圍繞個人主頁 NFT 建立的,因此社交關係的建立完全是從零開始的,所以建設難度較大。儘管如此,筆者認為 Lens Protocol 完全顛覆了現有的社交圖譜設計體系,它是圍繞 NFT 為核心構建的可拓展社交架構。個人主頁,關注用戶,收藏將作為信息和價值承載的主體都並以 NFT 的形式記錄在錢包中,創作者可以設置時間或金額門檻來捕獲用戶關注和收集的價值。社交數據記錄的開放化,精細化和資產化,正式社交協議的價值所在。Lens Protocol 合約代碼在 Hub、NFT 的設計、以及自定義可拓展方面,都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目前已有數十個 Dapp 構建於改協議之上
  • Relation
    與採用 Ceramic 數據服務的 CyberConnect 不同,基於 Dfinity 開發的多鏈社交協議 Relation 則是自己獨立編寫了一套數據庫——Relation Graph,並通過其獨立開發的產品 Relation One 來完成 Web3.0 社交圖譜數據的索引和構建。Relation 不僅包含了 Relation Graph 可視化圖譜數據和 Relation One 用戶主頁,還有 Relation Club & Relation link 聊天工具,甚至 Relation 未來還會提供更高階的數據服務。
  • 5Degrees
    5Degrees 是由 TokenPocket 錢包孵化的 Web3 社交網絡協議,旨在建立用戶關係圖譜並讓所有 Dapp 社交化。他是一套基於 ERC-1155 標準構建的開源協議,相對於 Lens 有著發帖,收藏,評論等社交交互,5Degrees 僅支持 Profile 和鏈上社交關係兩部分。從結果上看,它在 Web3 社交協議的遠遠沒有 Lens, CyberConnect 的影響大,筆者認為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協議定位不准以及實現不夠充分導致。

通信協議

  • XMTPXMTP(可擴展消息傳輸協議)是一種用於安全、私有 Web3 消息傳遞的開放協議、網絡和標準。XMTP 建立在 Waku v2 版本的點對點消息協議之上,通過 XMTP nodes 節點(當前由 XMTP Labs 託管的所有節點)進行消息傳遞。通過他可以實現 Web3 實體之間(錢包賬戶與錢包賬戶,Dapp 與錢包賬戶,創造者與社區)的端到端加密通信(在參與者之間進行信息加解密),值得一題的是,今年 11 月,XMTP 為整個 Lens 生態提供安全且私密的 Profile 間私信服務,當前允許用戶在 Lenster 中相互發送私信。
  • Push Protocol
    Push Protocol(原 EPNS 以太坊消息推送服務)是一個基於地址的 Web3 消息推送協議,類似 Web2 的中的蘋果消息推送服務 APNS(Apple Push Notification Service),旨在打造用戶自主控制的比較 crypto native 的消息訂閱與推送機制,9 月份正式更名為 Push Protocol 是為了不在與 ETH 綁定,從而打造跨鏈生態。他提供了廣播、定向、子集三種通知模式,允許使用者向頻道訂閱者發送不同類型的通知;同時提供標準插件與 sdk,使得任何 Dapp 或者服務可以方便地訂閱接收消息。

其他

  • Web3 域名系統
    我們看到一個現象,自從 ENS 因為年初的數字域名炒作後出現在大眾視野,今年可謂是 Web3 域名系統百花齊放的一年。從「.eth」到「.bnb」「.nft」「.apt」等等,掀起了一場域名 NFT 炒作的盛態,但是隨著生態對 ENS 的集成,人們開始感受到這種可讀性強的別名系統的重要性和意義,人們不再需要記錄繁瑣的地址串,只需要一個類似 Web2 具有特徵意義的名字就可以進行轉賬,甚至更加豐富的鏈上交互。這無疑將錢包地址與自然人掛鉤的一項不可小覷的進步。
  • RSS3 內容分發協議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的縮寫)是 Web 1.0 時代的內容聚合協議,制定了一個網絡聚合的格式和標準,是一種網絡傳輸的協議。早期開發者為了跟踪網站信息和抓取內容,開發了 RSS 協議,使得信息可以以結構化的方式存儲在 RSS 文件中,同時實現內容分發。RSS3 融合了區塊鏈技術和 RSS 協議,旨在改變社交平台的數據控制和資本化方式,構建一個透明、開放、可擴展的去中心化信息分發協議,將內容所有權歸還用戶。當用戶使用 Dapp 時,前端把信息流聚合的請求,提交到整個 RSS3 網絡,由中繼節點 (RN) 組成的全局索引器 (GI) 處理數據請求,再由服務節點 (SN) 把存儲的內容進行分發,傳回給用戶,節點之間的信息傳輸是通過 RPC,節點與用戶之間的信息傳輸通過 REST API/GraphQL 進行存取

區塊鏈的技術迭代很快,我們看到很多關於 Web3 社交在協議上創新與探索,除了上面所列舉的,還有基於 Web3 基礎設施 Ceramic 的身份協議 IDX Protocol,還有隱私相關的通過使用 ZK 技術進行去中心化身份驗證的證明協議 Sismo Protocol 和訪問控制和加密解決方案 Lit Protocol,他們都在社交網絡的建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應用層

前面花了較大篇幅總結了 Web3 社交領域協議層的進展,而建立在協議之上的應用層就太多了,他們有的高舉著用戶自主的旗號最終大多只是噱頭炒作,而非真正秉承 Web3 精神去做加密原生的創新。但總有些 Web3 應用讓我們感到新奇又或者產品與市場有著較高的契合度,下面就圍繞著社交關係、社交身份、內容創作跟大家聊聊 Web3 社交的應用層的相關項目。

媒體

推特在過去一年中的戲劇性事件已經促使用戶大量湧向推特替代產品。其中有充分去中心化的 manston 長毛象和 farascar,也有上文提到的完全去中心化的 Lens Protocol,雖然三者同樣也是協議或者社交網絡架構,但我更願意把他們放在應用層進行對比和介紹。

首先 Lens Protocol,這是圍繞 NFT 為核心構建的完全去中心化的可拓展社交協議,Lens 的出現讓人興奮,因為在這之前人們對於社交協議是否應該完全去中心化持觀望態度,不管是 Manston,Farascar 還是 Blusky,都選擇去實現一個充分去中心化的社交網絡而非完全去中心化。基於 Lens Protocol 協議構建社交媒體應用就顯得尤為簡單而直接,我們看到截至目前構建在 Lens 之上的 dapp 有數十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去中心化的 Twitter” 的 lenster, “去中心化的 YouTube” 的 lenstube,“去中心化的 LinkedIn” 的 orb。2022 年 12 月,Lens 的用戶總數近 10 萬,月活躍用戶約為 3.5 萬。自 6 月以來,通過 Lens 的無 gas API 中繼處理的中繼交易總計 790 萬筆,由於並非所有 Lens 應用程序都使用此 API,因此所有 Lens 交易的真實數量更高。

而 Farcaster,他是一個無許可協議,其中數據和 API 是專有的。這意味著任何開發者都可以像 Gmail、Apple Mail 或 Outlook 基於 SMTP 電子郵件協議構建一樣,從 Farcaster 查詢數據,並在 Farcaster 數據層上構建不同的、定制的應用程序。對於一個試圖成為 “完全去中心化” 的 Web3 協議來說,在鏈上存儲每一個帖子、分享和收藏都是昂貴,也許我們在鏈上所需要的只是最基本的原語,比如一個人的身份,以及讀寫數據的能力。Farcaster 與 Lens 的主要區別在於其在鏈上存儲數據的極簡方法,也就是其前 Coinbase 創始人 Dan Romero 和 Varun Srinivasan 所說的 “充分的去中心化”。同時 Farcaster 摒棄了當今 Web3 中典型的金融化激勵層,即節點驗證者執行任務會獲得代幣獎勵。相反,一個點對點的 Hub 網絡構成了 Farcaster 的數據層,類似於以太坊節點,它存儲數據、驗證操作並將數據傳播給對等節點。截至 2022 年 12 月,Farcaster 共有 6700 名用戶,平均每月活躍用戶 3500 名。

然後是 Manston 長毛象,這是一個老牌最接近 Twitter 替代方案,它是基於開源 ActivityPub 協議的社交網絡,任何人都可以在開源的 Mastodon 協議上建立第三方應用程序。Mastodon 的架構與 Farcaster 的聯邦模型最為相似,屬於” 充分的去中心化 “,在 Farcaster 中,數以千計的私人運營和眾籌的服務器被稱為 “instance”,並選擇與其他 instance 通信(或不通信),或保持完全私有。用戶必須選擇要加入的 instance,類似於 Discord 或 Reddit。由於 Mastodon 的 instance 對另一個 instance 可見的內容做出主觀決定,因此 Mastodon 的用戶體驗往往是碎片化的,而不是像傳統社交媒體平台那樣的公共大廳。Mastodon 與 Farcaster 的不同之處在於,後者將用戶身份託管在以太坊上的不可更改的智能合約上,而 Mastodon 的用戶賬戶可以被任何 instance 的運營商單方面審查或禁止。截至 2022 年 11 月,Mastodon 擁有 102 萬月活躍用戶。

身份

身份是由實體與實體的相關數據構築成的,同樣的,在 Web3 社交裡,去中心化身份則是由去中心化標識結合鏈上、鏈下數據構建的。同時在社交關係中圍繞身份的聲譽與憑證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基於社交關係的身份實體標識 brightID, 去中心化信貸市場的信用評級 ARCx Credit,還有像 Galaxy,POAP、RabbitHole 這樣的憑證平台。今年 5 月,v 神的論文《去中心化社會,尋找 Web3 的靈魂》讓 SBT(靈魂綁定代幣)這個詞火了,它至於 Web3 社交的意義也顯得尤為重要,相信未來的去中心化社交,也將都會通過 SBT 進行身份的鑄造、關聯匹配與連接。同樣的,為了隱私性,zk-SBT 也將被更廣泛的採用。另一方面,智能錢包應用也在今年有著很大的變化,從最開始的 Gnosis Safe,到 Argent, Sequence, Unipaas 等等,同時 EIP4337 賬戶抽象的提出也加速了這一進程。相信未來,圍繞身份的認證、授權、管理、隱私、聲譽、以及跨鏈身份堆棧在功能和體驗上愈加成熟,加速 Web3 社交的發展。

連接

Web3 實體的連接除了用戶與用戶的點對點的社交聯繫,還有社群的聯繫,用戶通過某種媒介又或者是某個通證或者其他某個方面的特徵連接到一起從而形成社群,DAO 的興起無疑是這方面需求的催化劑。我們很幸運的看到向 SEER-Space 這樣的應用助力社區建設和交流,還有基於區塊鏈 DID 的社群管理工具 DeBox,他不依賴於項目方來創建群組聯繫,而是依賴特定 NFT 連接的 DAO 治理框架;與 debox 類似,基於 NFT 的群組社交平台 Atem,通過 NFT 把用戶連接起來,探索基於 NFT 的社交網絡,並豐富 NFT 資產與持有者,以及持有者彼此之間的關係表達。值得一題的是,最近 CyberConnect 推出的 link3 把社交身份和鏈上行為有效的聯繫起來,聚合了鏈上和鏈下數據,作為整體身份,在用戶和組織之間實現了可信賴的網絡和有意義的連接。除此之外,我們也看到一些業內新興項目的崛起,如 BuidlerDAO 孵化的社交項目 Nextme,這樣一個致力於將社交數據和畫像價值以去中心化協議連接與分發的社交門戶和廣場。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構建一個基於 Web3 身份實體的連接系統,進而通過數據分發與實體交互挖掘價值。

內容

還記得去年掀起一場關於內容挖礦、創作者經濟的討論,然後由大量的內容創作相關的 Dapp,高舉 Web3 大旗實則濫發只有短期價值的平台代幣,依稀記得去年底 Monaco Planet 剛發布上線的時候有很多關於 Monaco 出圈的討論,但由於內容挖礦定義不明確,代幣分配的問題,很快也都沒有人再次提起。但是在內容髮布領域,Mirror 應該是位數不多被大家認可的平台,Mirror 是由知名加密創投 a16z 注資,目前幣圈最廣為人知、活躍用戶最多、可謂處於領跑地位的 Web3 社交產品。Mirror 整體的功能較為簡單,沒有評論,同時也無法通過訂閱形成 feed 流,但這並不影響他成為現在 Web3 從業者文章內容創作的主要出口。

通信

我們看到許多 Dapp 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引入即時通信的能力,因為這是人與人之間進行連接必不可少的一環,我們之前也介紹了相關的通信協議,而在應用層,不管是基於標準協議還是自研協議,都不乏能看到一些實踐。有由 Etherscan 背後的團隊創建的使用戶能夠在錢包與錢包之間相互留言的 BlockscanChat,允許用戶與 WalletConnect 網絡中的其他錢包用戶進行 1-1 直接的信息傳遞的 Wallet Connect Chat,或者是由一站式 DeFi 錢包 DeBank 推出的 Web3 原生通信應用 DeBank Hi,還有通過利用 Nansen 產生的數據和標籤促進更有效的加密貨幣相關對話的 Nansen Connect,以及基於 XMTP 協議的 lenster 中 profile 之間的聊天能力。

代幣

socialFi = social + token + 經濟模型,其中 token 不僅作為 Web3 實體連接的紐帶,同時也作為代幣通證為 Web3 應用的資產或者價值的錨定物。Web3 中的代幣主要分為個人代幣、社區代幣、社交代幣三種。個人代幣也成為粉絲代幣,比如由格萊美獎獲得者 DJRAC(AndréAllenAnjos) 基於以太坊推出的粉絲代幣 RAC,由知名的 NFT 收藏家 WhaleShark 基於 ROLL 平台發行的代幣 Whale。社區代幣主要用戶社群管理,通過某種方式將社群資產碎片化成自己的社群代幣,最有代表性是 PleasrDAO,通過買入元組狗狗幣的 NFT,並將其碎片化成 169 億枚 The Doge NFT(DOG)代幣。另一方面社區代幣在 DAO 的管理中也承擔著積分治理的角色。社交代幣則一般是有社交平台推出的平台代幣,比如主打體育產業,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體娛粉絲激勵平台 Socios 的原生通證 Chilliz。

總結與展望

Web3 社交是一個大的命題,從傳統平台的高城孤島到完全開放可組合的生態可能還需要點時間,通過以上對 2022 年 Web3 社交發展現狀的回顧我們或許會有以下啟發或思考。

  • 公鏈先行還是協議先行?筆者從一開始看到 Deso 這樣一個 L1 公鏈的提出其實是疑惑的,因為我覺得應該先解決需求,解決 Web3 社交創新的問題,而不是去解決 Web3 社交成功之後我們所要面臨的問題(如何解決承載上億用戶的 Web3 社交網絡?)。因為一條 L1 鏈勢必需要從零構建生態,且不說遷移成本,他可能丟失了與已經成功的公鏈的內在聯繫,在這樣的環境中發展 Web3 社交無疑是艱難的。Web3 用戶基數本身就很小還要被幾百個 Dapp 瓜分,很難形成網絡效應。反觀 lens-protocol 以及 aave 團隊所做的事情,從 6 月到現在,lens-protocol 的 API 調用佔據了 Polygon 的 4%,通過社交協議反哺應用層,aave 團隊嘗試構建的 social+fi 生態似乎已經開始有了雛形。“胖協議 “、協議先行可能是目前階段較為合適的方向吧。因為有流動性,才有用戶,有用戶,才能形成網絡效應從而產生價值。
  • Web3 用戶基數還很小,目前 SocialFi 要發展依然需要很長的道路要走,其賽道規模還小,機制還相對原始,願意使用產品體驗不太好的 SocialFi 用戶少之又少,這就很難形成經濟效應,SocialFi 的項目代幣賦能很差並採取內容挖礦開始冷啟動時,後果就是用戶開始無限制的創造垃圾內容,陷入挖提賣的死亡螺旋。另一方面,我們期待更多像 Mask Network 的橋樑去引導更多的 Web2 用戶進入 Web3 世界。
  • 相比於簡單的社交應用複製品,我們更期待更 native 的加密創新。從去年底到今年,我們看到很多所謂的 Web3 應用無非是 Web2 複製品+代幣,基本很多在各種噱頭、出圈的產品發布之後,剩下來的廖廖無幾。Web3 社交他一定是有獨特的加密原生創新的基因在裡面的,否則用戶沒有理由從 Web2 遷移到 Web3。
  • 胖協議瘦應用還是胖協議胖應用?我們看到今年在協議層的發展與創新,也看到很多建立在協議之上的瘦應用,協議之上的諸多功能獨立且簡單的應用一起構築整個生態,但是我們會思考,單一的應用是否增加了用戶切換 Dapp 的成本,應用本身的護城河又是什麼?技術壁壘又有多高?人們總是趨利的,筆者認為最終就會出現幾個實力相當的集大成的超級應用(所謂胖應用),而非現在這種小而美的應用。
  • SocialFi 中的 Fi 金融性還沒有一個很好的社交網絡效應支撐,我們還處於 Web3 社交的很早期的階段,把 socail 做好更為重要。因為早期人們對於 DeFi 概念的理解並不深刻,所以 SocialFi 的價值潛力並沒有被挖掘出來。但是隨著 DeFi 以及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市場熱點被挖掘出來,而加密行業用戶對於 Web 3.0 和去中心化理念的理解也會變得越來越清晰深刻,因為現在技術環境的升級,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更加豐富的視角來看待 SocialFi 的發展方向,我們甚至可以構建出更多具有想像力的協議。
  • 身份系統還無法做到像 Web2 中的手機號、郵箱那麼貼近自然人身份,這就導致 Web3 實體所產生的鏈上數據並不能很好的與實體本身關聯。但是我們看到智能錢包、DID、SBT、EIP4337 的發展,只有身份先行,才能更好的做好 Web2 到 Web3 的用戶引導,才能更好的做去中心化社交。
  • 目前的 Web3 社交 Dapp 亟待解決的是體驗問題,不管是關係圖譜索引優化,還是即時通信端到端內容加密效率與消息收發效率,或者是鏈上數據可用性。同時許多協議架構中的節點大都是很少的節點又或者是由官方託管所有節點,這樣的現狀勢必要有所改變。但是這也依賴於基礎設施的建設,隨著去中心化動態存儲,可編程存儲公鏈,模塊化區塊鍊或者是 L2、L3 的崛起,以後的 SocialFi 產品的體驗會有所改觀。筆者相信,以後的 SocialFi 產品,是可以讓人忘記其其實是架構在區塊鏈技術上的。
  • 數據隱私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區塊鏈的美妙之處在於其公開透明,但當區塊鏈生態慢慢的需要貼近自然人身份的時候,這種公開數據共享的機制有時候會令人不安,我們在解決數據共享的時候更要保護用戶隱私。我們看到今年是 ZK 和 L2 的元年,相信隨著 ZK 技術的不斷迭代和探索,能有效的應用到 Web3 社交的各個場景,做到數據可證。
  • 最後一個思考,完全去中心化還是充分去中心化?我們看到 Lens Protocol,Farcaster,manston,還有 Blusky 都在為社交協議社交網絡不同的去中心化程度的實現的探索者,但對於這個問題筆者目前是沒有定論的,相信隨著時間推移會愈加清晰。Blusky 創始人也就是之前 Twitter 創始人傑克·多西(Jack Dorsey)一直直言不諱地批評 Web3,他認為 Web3 基本上是風投資助的騙局。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轉而他提出 Web5 的概念,Web5 不同於人們目前所稱的 Web3,因為它不像 Web3 那樣強調對互聯網的所有權,但兩者的相似之處在於,它們對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和無需許可(permission-less)都感興趣。Coinbase 前首席技術官巴拉吉·斯里尼瓦桑(Balaji Srinivasan)在其新書《網絡狀態》(The Network State)中,用了一章的篇幅來描述他稱之為 “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to recentralization)的過程。他認為,去中心化有利於反叛者,而中心化則有利於在位者。去中心化增加了波動性,而中心化提供了穩定性。縱觀歷史,分權運動,如美國革命和世界各地的其他革命,最終導致了中央集權的國家。因此,目前 Web3 倡導的去中心化最終將走向中心化。筆者相信,這層迷霧,將被慢慢撥開,噢!一個嶄新開放的世界映入眼簾!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信息平台,本站所發布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文章內的信息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