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由用戶主導,為個人用戶所擁有的人才網絡。

作者: Packy McCormick

編譯: Siqi

排版:海外獨角獸團隊

DAO 的興起讓人們第一次開始認識到所有權經濟:即由用戶擁有、運營、維護、擴張自己正在使用的網絡。越來越多的項目方開始這一理念帶到了金融、社交、消費、社會等上層應用中。

Braintrust 在自己的白皮書中將其定義為一個去中心化的人才網絡:一個由個人用戶主導、為個人用戶所擁有的人才網絡,最終目標是取代傳統的招聘平台。但作為一款面向 “零工經濟(gig economy)” 的招聘平台,從表面上看,Braintrust 和其他求職平台沒什麼區別,用當下流行語言來講:它是一款 Web2 產品。

通過引入 DAO 的理念和治理代幣方案,Braintrust 試圖通過極低的平台抽佣來獲得市場競爭優勢、挑戰 Web2 領域公司對用戶的不公平。Braintrust 是更進一步地講 Web3 的理念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用例,與此同時,他也搭乘上開放網絡和加密貨幣時代的 “順風車” 快速發展。

到目前為止,已有超過 3.4 萬名自由職業者加入了 Braintrust 生態,包括 Twitter、保時捷、高盛和耐克在內的全球性企業在平台上提供了 1500 個崗位。平台的 85% 的用戶擁有自己的數字錢包,2021 年 12 月,Coatue 和 Tiger 以購買代幣的形式為 Braintrust 投入了 1 億美元。

Braintrust 背後並不是一個嶄新的產品或商業模式,但通過將既有的商業模式和 Web3 精神相融合,Braintrust 或許是將 We3 帶入現實世界的一個積極的實踐。不過,疊加 Web3 的理念並不代表它一定比現有的替代方案更好,在 Braintrust 的發展過程中,仍有大量的挑戰需要面對。

以下為本文目錄,建議結合要點進行針對性閱讀。

01 Braintrust :Web3 融入 Web2 的商業實踐

02 Web2 交易平台的 “原罪”

03 Braintrust 如何運作

  • 人才(talent)、雇主(Employer)和連接者(Connector)
  • $BTRST 和 Braintrust 的 DAO 化治理

04 代幣經濟的風險與升級

  • 通脹風險
  • 價值累積和協議升級

05 如何獲勝?

01.Braintrust :Web3 融入 Web2 的商業實踐

Web3 最讓人興奮的地方是它帶來了新的商業模式,以及移除 “中介” 後出現的新價值鏈。

Braintrust 在自己的白皮書中將其定義為一個去中心化的人才網絡:一個由個人用戶主導、為個人用戶所擁有的人才網絡,最終目標是取代傳統的招聘平台。

但作為一款主要服務於 “零工經濟(gig economy)” 的招聘平台,從表面上看,Braintrust 和其他求職平台沒什麼區別,用當下流行語言來講:它是一款 Web2 產品。

目前美國有將近四成工作者是自由職業者,其市場規模約 1.5 萬億美元。疫情影響加速後的在線、遠程協作,讓 “自由職業” 這一趨勢更加長期化、固定化、普遍化, 自由職業者的數量和經濟規模呈指數級增長。

當市場上有充足且多元的自由從業者供給時,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選擇將部分職能外包,從而更加集中地建設核心業務能力。這種工作模式創造了數百萬個就業機會,並帶動了自由職業者經濟的增長,為傳統僱傭關係帶來了改變。

自由職業者和零工經濟擁有巨大市場潛力:已上市的零工招聘平台 Upwork(市值近 30 億美元)在 2021 年 Q4 實現了 9.04 億美元的交易額,以色列該板塊的龍頭公司 Fiverr 的交易額為 2.6 億美元,市值也達到了 27 億美元。

Braintrust 正是把握了蓬勃發展的零工經濟的趨勢,通過平台的形式將世界各地的知識型自由職業者與 Nike、德勤、雀巢、NASA 等頂級公司進行匹配。Braintrust 的收益來自分成,一旦實現成功招聘,企業需要向 Braintrust 支付勞動合同金額的 10% 作為服務費,這一費率遠低於 Upwork、Fiveer 、Toptal 等平台 30%~40% 的抽佣水平。

Braintrust 主頁

而讓 Braintrust 和 Upwork 等其他平台完全區分開來的點在於,它並不想成為一個 “中介”。通過引入 “去中心化” 的理念和代幣體系,Braintrust 試圖借助 Web3 的力量讓自己持續地保持低抽佣率,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

Braintrust 開啟於 2018 年,平台在 2020 年 6 月正式啟動,它的早期投資人包括了 Variant、Multicoin、ACME、Hashkey 、Pantera 等,其中 Multicoin Capital 還投了很多類似的公司比如 Helium、Arweave、Livepeer 皆是用 Web 3 的手段全棧式地解決中心化帶來的現實問題。

2021 年 9 月,Braintrust 通過 Coinlist 眾籌 1100 萬美元,並發行治理代幣 $BTRST、開始以 DAO 的形式進行治理。它的早期投資機構們享有 Braintrust 22% 的代幣,另有 5% 的代幣被分配給了眾籌參與者,其餘部分則留給了早期貢獻者及社區。

2021 年 12 月,Coatue 和 Tiger 以購買代幣的形式投資了 Braintrust 1 億美元。目前 Braintrust 的代幣完全稀釋後的市值為 8.96 億美元。

Braintrust 專注於工程師、設計師、開發者這三類人才,將科技類知識從業者和頂級公司進行對接,因為主打 Web3、去中心化的理念,所以 Braintrust 可以更容易地吸引到這部分人的關注,平台上 85% 的用戶擁有自己的數字錢包。

到目前為止,已有超過 34,000 名自由職業者加入了 Braintrust 生態,包括 Twitter、保時捷、高盛和耐克在內的全球頂級企業在平台上提供了超過 1500 個崗位。Braintrust 官方數據看板顯示:自 2020 年 6 月上線以來,Braintrust 總共完成了 2373 例工作需求對接,平均每個工作項目的合同金額為 7.25 萬美元(按照:項目週數 x 小時/週 x 小時費計算得出)。  

Braintrust Network Dashboard

即便有自己的代幣,但 Braintrust 始終遵循一個理念:好的代幣經濟可以放大一個平台的價值,但不能完全替代它。

所以 Braintrust 並不以代幣激勵作為吸引用戶的理由,更想從以下幾方面來吸引知識工作者和企業:

Braintrust

同時,基於 DAO 的運營理念,持有平台 token 的 Braintrust 用戶還可以參與平台運營的一系列決策投票。對於自由職業者們而言,當他們的收入和平台形成強綁定時,Braintrust 提供了一套機制來確保用戶和平台之間的信任不會因一些外部因素而遭受破壞

Braintrust 並不是一個嶄新的產品或商業模式,通過和 Web3 理念進行融合,對交易平台的商業模型進行更先鋒的改進。

但從商業實踐的角度,它仍然要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問題:去中心化的、由用戶擁有和主導的交易平台能否比 Web2(由投資者所擁有的)交易平台更為高效?

Braintrust 並不能因為自己的 Web3 屬性必然成功,它同時面臨著 Toptal 、Gigster 、傳統的人事代理機構,以及 Recruiter.com 等一系列來自 “傳統世界” 的強勁對手。

02.Web2 交易平台的 “原罪”

“Your margin is my opportunity(你的利潤就是我的機會)。”Braintrust 的創始人 Adam Jackson 借用亞馬遜的創始人 Bezos 這一觀點來描述 Braintrust 的出發點和長期競爭優勢。

作為連續創業者和投資人, Adam Jackson 有豐富的平台型產品創業經驗,並在過去 16 年裡參與成立了 4 家風險投資公司和 1 家資產管理公司。

2012 年,他聯合創建了醫療服務機構 Doctor On Demand,融資 1.65 億美元。2017 年,他聯合創建了區塊鏈資產管理公司 Cambrian Asset Management。Adam 也是 100 多家公司/項目的天使投資人,包括:Eco、Collective、以太坊、Bolt、Placer、Aktana、Skale Labs、Protocol Labs、JCTurbo、Apero Health、Rappive、MyTime、Automatic、Womply、Superhuman、Zenefits……

Braintrust 的聯合創始人 Gabriel Luna-Ostaseski 曾創立面向初創企業的諮詢公司 Upshift Partners,旨在為矽谷的技術公司提供發展和客戶增長方面的諮詢服務,其客戶包括 humbtack、Uber、Lending Home、Metromile、Massdrop 等等。

Adam Jackson 和 Gabriel Luna-Ostaseski 創立 Braintrust 的背後是他們在 Web2 領域創業投資的深刻洞察。

過去 10 年間 Web2 領域誕生了一系列影響人們生活的創新公司,人們日常生活基本都圍繞著這些平台展開,一個典型的生活場景是:

一位紐約居民昨晚在 DoorDash 上點了晚餐、前一天晚上打了一輛 Uber 回家,由於下週的出行所以提前在 Airbnb 上訂房。

即便經歷了近期的美股大跳水,它們的總價值仍高達數千億美元:

但這些交易平台的商業模型同樣存在挑戰: 

  •   為了形成自己的網絡效應,這些平台在其成長早期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來完成 “獲客、增長、留存” 的不斷循環。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競爭的加劇不僅抬升這部分成本,更可能讓已經付出的巨大成本都 “前功盡棄”,典型如 Uber 與 Lyft 之戰。 
  • 當平台的供給無法完全滿足需求時,平台也許會對供給的質量標準做出犧牲,而對於平台上的用戶來說,除了離開平台,他們沒有其他選擇,例如亞馬遜從全自營到引入第三方賣家
  •   從收益模式上,成功的交易平台(marketplace)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廣告業務,廣告幾乎是被所有公司驗證並採用的業務,但這嚴重影響了客戶體驗。
  • 更重要的是,幾乎所有的交易平台一旦意識到平台上的用戶/參與者被充分鎖定而不會輕易離開時,就會提高平台抽佣率以增加利潤。

以上情境幾乎會發生在每一個交易平台的發展過程中。

從用戶公平以及平台可持續發展這兩個角度,Adam 不認為 Web2 平台的高抽佣率收入模式是可持續的。

Web2 交易平台公司(產品)的很大一部分創新在於他們調動了社會化供給、為原有市場引入新的供需關係,市場規模也因為新的供需關係的加入而被抬升到了新量級:Airbnb 通過非酒店類型的住宿供給擴大了度假租賃的市場規模,出行市場的規模因為 Uber 的 “共享汽車” 概念而不局限於出租車。

Adam 看來,大部分 Web2 平台的創新是對個人資源的貨幣化,但貨幣化的紅利被平台 “侵占”,助力平台成長的個人用戶並沒有獲得自己應得的利益。

再來看抽佣率攀升這件事。

雖然用戶側的體驗很差,從公司管理層角度,提高抽佣率並不是壞事,成功提高平台抽佣率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積極業務信號。例如,Fiverr 在其最近的股東信中著重標明了其抽佣率相較上一年提升了 140%。

Fiverr 2021 年第三季度收益

從平台的發展階段來看,抽佣率的提升往往比業務真正站穩腳跟發生得更早,因為平台運營者們需要更早地向股東證明他們可以獲得盈利。同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平台不得不犧牲部分收益來提供一個較低的(但並不持續)的抽佣水平,所以提升抽擁水平的時間再次被提前。

a16z 的 Chris Dixon 在 Why decentralization matters  文章中提到,在中心化的交易平台上一定會發生的情形是:

一旦平台建立了自己的網絡效應,並且他們很確定平台上的各方參與者:用戶、服務供給方、甚至開發者都開始對平台產生依賴,那麼平台就會選擇從 “吸引這部分人” 轉向 “吸取這部分人群的價值”。

Chris Dixon,Why decentralization matters

對提高抽佣率的一種正面解釋是:提高抽佣率可以證明 “交易平台的價值正在增加”。

如果一個平台可以沒有任何摩擦地、成功地將自己的抽佣率從 10% 提高到 20% ,那麼證明他們的產品對用戶來說變得更有價值了。 

但是 “沒有任何摩擦” 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前置條件,一旦平台的抽佣率提高到超過平台用戶所認為公平的水平,就會為平台走向衰落埋下種子。

Benchmark 合夥人 Bill Gurley 在 《最佳平台定價策略》一文中闡述過一個十分經典的觀點:平台在設定抽佣率時的短視是十分危險的,短期內提高抽佣率能獲得利潤增長的正反饋,但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平台在長期保持優勢,那麼這一行為在戰略上就是次優的,因為提高抽佣率可能會導致供需雙方離開平台去尋找替代方案。 

Gurley 的建議是,平台不應該持續提高向用戶收取的費用,而應該想辦法從那些試圖從你那裡獲得更多用戶的人手中賺取更多收益,比如廣告。

某種程度上,Braintrust 的 Adam Jackson 和 Gurley 持有同樣的觀點,不論是從對用戶公平的角度,還是平台持續發展的角度,Adam Jackson 都認為依賴抽佣對於平台發展來說是不利的,只不過他選擇了 Web3 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

03.Braintrust 如何運作

對於 Braintrust 平台的企業或個人用戶來說,是否了解區塊鏈並不影響使用,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到 Braintrust ,無論是職位發布、推薦人才還是投資、投票治理。總的來說,Braintrust 旨在解決傳統招聘平台中存在的 3 個主要問題:

  • 更公平的收費結構: Toptal、Upwork 和 Gigster 等招聘平台收取 30-60% 的高額費用,高額的抽佣比例增加了企業招聘成本的同時,也減少了自由職業者們的實際收入,這並不公平。
  • 更優質的人才供給: Braintrust 專注於高級知識人才,所有用戶都經過了點對點審核和 KYC 流程, 對於企業客戶來說,Braintrust 將背調環節前置,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經審查的、優質的 “人才庫”。而區塊鏈技術顯然也能夠提供一個系統化的聲譽存儲和追踪工具,提高招聘質量,這個我們後文會展開。
  • 利益錯位:中心化的所有權結構造成了平台運營方和實際用戶這兩方在利益上的脫節,如果要長久地保持優勢,就需要改變這種錯位。

人才(talent)、雇主(Employer)和連接者(Connector)

除了人才(Talent)和雇主(Employer)這兩類人群,Braintrust 還引入了 “連接者(Connector)” 的角色,Braintrust 由這三個特定的利益相關者組成。每一位想要註冊的用戶都需要先通過平台的 KYC(用戶身份審查),KYC 通過之後才可以成為平台成員。

從招聘業務鏈條上,連接者(Connector)可以看作是入駐平台的第三方獵頭,可以是個人和組織,理論上,人才或雇主也可以同時擔任連接者(Connector)的角色。

雇主發布的職位信息除了顯示在潛在人才(Talent)的信息流,也會被連接者(Connector)們看到,當連接者通過定向推薦實現成功人崗匹配後,Braintrust 會以合同金額為基準,獎勵給連接者們一定數量的平台代幣 $BTRST。

“連接者” 角色的引入維持了 Braintrust 平台的動態流動和增長:他們不斷邀請新客戶和知識工作者加入 Braintrust、協助招聘和匹配工作。“連接者” 也可以看作是 Braintrust 的一種 Go-To-Market 策略,其他平台所使用的 “用現金換增長” 在 Braintrust 這裡變成了代幣方案,這是 Braintrust 可以長期保持 10% 低抽佣比例的重要原因。

企業雇主和人才之間的對接則遵循 Bid-Ask 流程。“Ask” 即企業雇主, 企業方提出他們需要的人才標準,比如技能、經驗、地理位置、薪資等。合約自動將這些條件和平台上自由職業者的 “Bid” 去匹配,整個匹配過程全部由協議自動執行。

Braintrust 還允許雇主和人才雙方在完成項目後相互評分,獲得 5 星評分後即可得到代幣獎勵,除了作為收益,也可以看成是一種聲譽認證在鏈上保存。

接下來,Brainturst 還將系統化地搭建自己的鏈上聲譽系統。Web2 語境下,個人的工作歷史、職業相關數據無法實現平台間互通,例如 Toptal 的資料無法在 Fiverr 中查詢到,系統間的封閉讓自由職業者無法擁有完整的聲譽認證,但這些都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得到解決。

和競爭對手相比,Braintrust 除了更低的抽佣之外,還足夠高效:根據平台公開的信息,Braintrust 的匹配算法保持了 80% 的匹配率,可以在職位發布後的前 24 小時內將客戶(公司)連接到 4 到 7 名自由職業者,整個匹配過程平均用時 48 小時,作為對比,該雇主在其他平台上花費的時間是 2 週左右。

人才和企業之間的服務結算以當地法幣進行,以避免 Token 支付的價格波動而影響收入。

早期,企業方以現金的方式支付給 Braintrust 合同金額的 10% 服務費用,這 10% 的現金作為 “勞務費用” 支付給協助搭建 Braintrust 的各個節點。在最近一次的社區治理投票後改為企業方先行給 Braintrust 的費用節點支付對應的法幣,由節點負責從法幣轉換為 USDC,再轉至 Braintrust 在公開市場上回購 $BRST 代幣,從而保證基金庫平衡。

$BTRST 和 Braintrust 的 DAO 化治理

除了商業理念,Braintrust 自身的創立過程也讓它本身更具社會實驗的意味。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一個名為 Braintrust Inc 的公司實體,整個 Braintrust 項目的構建主要由五個節點來完成:

  • Freelance Labs
  • HexOcean
  • SnowFork
  • Accelerated Labs
  • Muses

上述幾個組織幫助 Braintrust 完成了從協議、代幣模型設計,到早期營銷、處理付款及貨幣兌換等功能的搭建,還包括了與 Nike、NASA 和美國宇航局等公司建立合作所需的、從 BD 到合規材料的所有準備流程。作為 Braintrust 的早期貢獻者,這些節點組織享有 19% 的代幣。

1. 治理

$BTRST 是 Braintrust 的治理代幣,持有代幣的人在 Vote 頁面詳細闡述提案,社區成員在 snapshot 上進行投票後,投票結果會被反饋到鏈上。社區成員可以針對 Braintrust 的路線圖、費用方案、聲譽和代幣機制等進行投票。

2. 解決爭議

Braintrust 上勞動報酬的支付不在區塊鏈上完成,平台暫時也不支持任何資金託管服務,所以對於存在勞動糾紛風險,Braintrust 並不能從凍結資金的維度進行爭議協調,但作為平台,在客戶和人才發生衝突時展現平台立場又是必要的。

因為 Braintrust 的爭議解決過程發生在鏈下(例如司法仲裁等),所以 $BTRST 代幣治理機制是間接地在解決社區運營的爭議。決議陪審團的參與者要么需要持有 BTRST 代幣,要么需要被 BTRST 持有者評選為陪審團仲裁員。

3. 激勵人才網絡

$BTRST 還被用於平台上利益相關者的激勵,主要有幾種主要類型的貢獻者可以獲得社區獎勵: 

  • 連接者(Connector):將人才或客戶推薦給網絡的人。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連接者並推薦人才。對於連接者的獎勵是現階段 Braintrust 代幣的最主要支出。
  • 審核者:負責平台 KYC 的成員,他們篩選、審核平台人才庫,保證提交認證的申請人符合 Braintrust 及對應公司標準,如果要成為審核者必須先完成 Braintrust Academy 的課程,並為此獲得代幣,然後在完成篩選後獲得 $BTRST 代幣。 
  •   人才(Talent):從註冊開始,人才就會在不同節點收到平台的代幣獎勵,例如補充完整的個人資料、參加平台課程、成功完成工作等。 
  • 項目捐贈:考慮到平台上的貢獻者越來越多元化,Braintrust 推出了自己的激勵計劃, 主要分為三類:宣傳大使獎勵、開發者獎勵以及內容建設類獎勵。來自 Coatue 和 Tiger 的 1 億美元也被用於這一計劃。 

04. 代幣經濟的風險與升級

通脹風險

白皮書中的這張插圖很好地展示了平台上一個完整的照片流程以及 $BTRST 代幣(圖片中徽標的位置)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Braintrust 白皮書

上圖中標註 “$” 符號的位置對應的都是企業和人才的互動,就像他們在其他交易平台上一樣,用工作換取現金。標註有 Braintrust 代幣標誌的地方則是 Braintrust 的代幣經濟和平台規則設定的結合:

  • 連接者(Connector)獎勵,正如前面提到的,Brainstrust 用平台代幣來支付自己的獲客成本;
  • 和其他平台相比,在 Brainturst 平台,人才(Talent)不僅不用支付中介費用,還有可能在勞動報酬之外獲得額外收益:當他們成功申請到工作崗位、並在工作結束後獲得雇主的五星好評時,都可以獲得平台的代幣獎勵。除了作為他們參與社區治理的憑證,$BTRST 的升值也為他們帶來了潛在經濟收益。

這裡有一個微妙的平衡。

平台上自由職業者和企業客戶的快速增長增強了 Braintrust 作為平台的網絡效應,但當平台上人才、崗位短時間內大量增加、流通時,市場上流通的 $BTRST 數量也隨之增加,隨之而來的自然是 $BTRST 代幣的通貨膨脹:

  •   如果只是作為平台活動的參與者(自由職業者、雇主)而持有 $BTRST 代幣,那麼通貨膨脹對幣價的稀釋並不會對他們造成太多影響;
  •   如果以金融投資、經濟收益的視角來看待通貨膨脹,則通貨膨脹對於代幣持有人的影響是巨大的。

上述兩點不會過多地影響求職者和企業,因為 $BTRST 升值帶來的經濟收益並不是他們來到 Braintrust 的最核心目的,但對於連接者,$BTRST 的價值稀釋一定會影響他們的積極推動 Braintrust 運轉、增長的動力,極端情況下,連接者(Connector)會因為看不到太多的經濟收益而選擇離開 Brainturst。

考慮到接下來早期投資機構鎖定期結束後可能的拋售行為,$BTRST 貶值的風險似乎在被放大。即便 Braintrust 為 $BTRST 設定了一個 2.5 億個代幣數量的上限來規避通貨膨脹,但短期內則十分考驗金融投資者的心態。

理想狀態下,作為社區治理憑證的代幣,這一機制能夠保證大部分 $BTRST 可以真正為需要 Braintrust 平台的人所享有。但考慮到 Braintrust 能夠維持 10% 現金抽佣率關鍵原因在於它用代幣來替代現金的獲客成本,用 $BTRST 的增益來驅動平台增長,所以不考慮 $BTRST 為其持有者帶來的財務價值是不現實的。

$BTRST 的持有人們可能希望這些代幣隨著時間的推移具有直接的財務價值,但在此期間,它們對網絡參與者俱有間接的財務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社區治理。在 Braintrust 平台上,治理參與可以帶來財務價值,因為它可能意味著 Braintrust 可以修改自己的抽擁比例,要求企業支付更高的費用,這部分 “利潤” 為社區成員所享有。
  2. 應聘質押。客戶和人才可以通過質押 $BTRST 來證明自己的參與意願,從而在匹配過程中脫穎而出:例如,如果某位申請人通過質押 2 $BTRST 來獲得優先面試 Nike 公司設計崗位的資格,但如果他沒有參加面試,則代幣會被沒收。某種程度上,這是 Web2 平台所採用的廣告模型的 Web3 替代品。
  3. 職業福利。這一項內容暫時還沒落實,但 Braintrust 網站已經暗示了代幣持有者在未來可以享受到的利益:免費的職業教育內容、軟件或求職輔導等。

舉一個更直觀的簡單例子:

  • 對於純粹出於財務目的持有 $BTRST 投資人,一個 $BTRST 代幣價值 4 美元,則他所得到的實際價值也是 4 美元; 
  • 但對於 Braintrust 平台上的求職者,如果通過質押 1 個 $BTRST 可以讓他獲得一份 7.2 萬美元的工作可能性增加 0.01%,那麼對他而言,此時 1 個 $BTRST 的實際價值為 4 美元+ 7.20 美元,即 11.20 美元。  

這裡並沒有考慮到如果求職者沒有得到這份工作的情況,只是對總體邏輯的舉例。

此外,如果代幣經濟設計得足夠好,也能夠激勵純粹出於金融投資目的持有代幣的人積極參與到網絡構建中。

例如,我持有 $BTRST 代幣,但如果我不為 Braintrust 貢獻新的人才或職位供給,那麼我實際上在損害 $BTRST 的價值,此時的選擇是:我是否應該將人才推薦給網絡,為他們競標以幫助他們建立聲譽,從而在上述基礎上,享受到 $BTRST 帶來的收益?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價值累積和協議升級

因為平台上代幣和現金流動混合在一起,所以 Braintrust 的代幣激勵機制經歷過一次升級。

前面提到,Braintrust 是有幾個節點團隊共同搭建而成的。直到去年 9 月,Braintrust 才發布了自己的代幣,但在那之前,Braintrust 又必須為這些節點的工作付費,所以在一開始,雇主企業給 Braintrust 的 10% 的服務費用會直接流向這些節點組織,作為他們的服務費用。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Braintrust 給社區的激勵是來自基金庫的單向支出,當基金庫得不到供給時,激勵也是不可持續的。如下圖所示:

支付的費用和代幣之間沒有聯繫

9 月,當 Braintrust 公開發行其代幣時,它去中心化並成為了 DAO,平台將治理權正式交到代幣持有者手中。10 月,$BTRST 的持有者們投票批准了 Braintrust 代幣經濟模型的重大變更。

具體來說,“平台上的所有費用,包括當前的客戶成功費用以及未來可能發起的任何其他費用,都必須以 $BTRST 支付,而不是以現金形式支付給節點。”

Braintrust 的快照投票

這並不代表企業用戶必須持有 $BTRST 才能完成 10% 服務費用的支付。

在實際流程中,10% 的現金會先給負責接受法幣的節點(Fee Converter),該節點負責將這部分現金轉換為穩定幣 USDC,並將它們發送到費用轉換器的智能合約中,合約則會將這部分直接從交易所用這部分 USDC 來購買 $BTRST 代幣,並將它們最終發送到 Braintrust DAO,以維持代幣的循環。 

這種協議升級不會不斷消耗庫存,而是會在每次獲得 10% 的抽佣是完成基金庫的自我維持。節點們也仍然會從 10% 的費用中獲得報酬,但因為他們前期開發 Braintrust 的付出已經得到了充足的現金回報,所以接下來,他們會完全以一個貢獻者的角色投入他們未來的工作,並像其他人一樣獲得 BTRST 代幣獎勵。

一個更加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

協議升級後,Braintrust 社區已經在公開市場上購買了 14.5 萬個 $BTRST 代幣。 

Braintrust Dashboard

作為一個 DAO,Braintrust 的數據也是完全公開的。

btrstinfo.xyz 費用查看器

btrstinfo.xyz 費用查看器是最典型的代表,任何人都可以通過這一工具來查看平台的客戶支付了多少錢、何時以及為什麼工作,即時 Braintrust 平台上的工作詳情頁,也可以是 Braintrust 的收入明細。接下來 Braintrust 還將推出一個 Twitter 機器人,它會在推特上發布諸如 “Nike 剛剛支付了 1,000 美元的發票,併購買質押了 300 個 BTRST 代幣” 之類的推文。

05. 如何獲勝?

Braintrust 的理念其實很簡單:抽佣最少的雙邊交易平台一定會在競爭中更具優勢,而去中心化的、由用戶完全擁有的平台更有可能抽佣較少。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這並不意味著具備 Web3 要素和精神的交易平台們一定會在競爭中獲勝,它們仍然需要提供出色的產品並完成運營市場所需的艱鉅任務。

在一檔播客節目中,Braintrust 的創始人 Adam 提到,一個交易平台收取的合理抽佣費率和它是否提供了獨特的價值相關,一旦一家公司沒有做到這一點,那它將很快被用戶拋棄。Adam 舉了 DoorDash 的案例,在他看來 DoorDash 日漸攀升的抽佣本質上是在 “偷” 配送人員應得的小費,所以這類公司將第一個 “離開”。

不過這一論點有待商榷,因為這句話背後並沒有考慮到產品複雜性以及平均訂單價值(從絕對金額上 DoorDash 的抽擁並不多),這也是為什麼不太可能存在一個去中心化的 Uber 或 DoorDash。

另一方面,Adam 認為 Airbnb 真實地為市場供給雙方帶來了巨大價值,並且它作為平台方抽佣比例合理,所以如果做一家 Web3 領域的 Airbnb,那麼它要面臨的競爭對手是十分強大的。

雖然分屬於 Web 3 和 Web 2,但 Braintrust 正在做出與 Airbnb 相同的選擇:抽佣最少的網絡可以鞏固它們運營的空間,並且在長期具有價值。很明顯,這種理念並不一定意味著需要代幣的參與,更多是創始人的主動選擇。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由用戶所擁有的去中心話的平台,能創造和釋放更多價值?

根據 Gurley、Bezos 的觀點,極具競爭力的交易平台一定是可以將低抽佣率維持得越久越好。Braintrust 已經做到了低抽擁率,它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持續保持這一優勢。隨著自由職業者更容易通過 Braintrust 平台找到優質的、可持續的工作,那麼 Braintrust 就會獲得不斷增長的正循環。

$BTRST 的代幣提供了所有權和經濟效用。那麼對於平台參與者來說,他們需要明確 “所有權” 價值到底是多少?就目前而言,我們仍在談論一個只發展了 18 個月的平台,它目前的總服務量為 3700 萬美元,並且只服務於工程師、設計師和開發者這些細分領域裡的自由職業者。

一個極端的想像是:Braintrust 是否有可能覆蓋所有人才招聘的需求?整合更多經濟活動?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的數據,2019 年美國人才招聘行業的規模為 1510 億美元。因此,可以簡單預測全球招聘行業的規模約為 4500 億美元。全球範圍內第三方知識服務機構的收入情況是:德勤在 2021 年的收入為 501 億美元,TCS 為 220 億美元。簡單加總後,我們可以粗略估計全球知識工作者的工資規模為 6000 億美元左右。

Braintrust 的抽擁比例為 10%,所以理論上,如果 Braintrust 能夠打造一台機器,隨著時間的推移鞏固全球靈活的人才市場,那麼它將有機會獲得 600 億美元/年的費用。總而言之,以上的預測是一個極端推論,並且在最樂觀的情況下,如果要實現這一預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可以預見,Braintrust 覆蓋的領域將從開發者、工程師、設計師這些行業向外延展。

切入德勤、普華永道和埃森哲等巨頭所處的高端知識服務市場是一個選擇,借助附加服務獲得溢價,這些諮詢公司通常可以做到 70% 的抽佣率。最近一位 IT 諮詢公司出身的人正在研究一項建立新節點的提案,本質上是一個建立在 Braintrust 協議上的新創業公司,這一項目一旦通過就會獲得上面的贈款項目的資助。

在時機成熟時,Braintrust 的框架也可以支持它和 Fiverr、Upwork 等藍領類零工平台進行對抗,畢竟對於 Fiverr、Upwork 等平台上的人才而言,“獲得更高的到手收入” 這件事同樣具有強吸引力。

在一定規模下,提供自由職業人才群體需要的服務和資源也具有價值,例如團體健康保險或退休金計劃。 

無論哪種情況,新節點都將受益於 Braintrust 網絡在過去四年中建立的基礎設施、社區和資源。他們不需要再單獨籌集資金來重新實現代幣模型設計、協議設計和智能合約審計等,因為這些已經完成了。他們將利用現有的連接器和驗證器池,也不再需要融資,因為他們能夠從 DAO 的基金庫中直接獲得啟動資金。 

在真正和 Web2 的巨頭們交鋒之前,更現實的挑戰已經出現:Braintrust 的代幣在 Coinbase 推出後峰值一度達到 40 美元以上但又迅速下跌、觀看 Braintrust Academy 視頻以獲取 $BTRST 代幣的機制遭到了機器人大軍 “薅羊毛”。隨著 Braintrust 的增長,一個比現在體量更大、更分散的社區也為 DAO 的治理提出挑戰。

Reference

Can cryp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freelance tech worker job market?

Messari – Bitcoin & crypto price, news, charts, and research

https://blockcast.cc/news/hashkey-interview-with-braintrust-exploring-decentralized-talent-market-opportunities/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信息平台,本站所發布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文章內的信息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