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世界為開發者和創業者提供了一種更有吸引力的價值主張,而 DAO 則是這一價值主張的絕佳載體。

作者:Maynor

文章:Buidler DAO

設計: @Rui

排版: @Pink @Coucou

原用標題: Wiki 001:無關去中心化,我們需要 DAO 的 4 個理由

封面: Photo by  Shubham Dhage  on  Unsplash

如果不關注去中心化的實踐載體這一身份 DAO 被需要的理由是?

我們分析了行業內數十篇深度文章,提出以下四個觀點,並結合現有實踐給出案例

  • 匿名的公平起點
  • 自動化治理形式鑄造信任壁壘
  • 打破地域與監管的邊界
  • 重新定義工作

當一個提問叫做 “我們是否真的需要去中心化?”,可能 80% 的人都會選擇肯定的答案。

當一個組織者說我們要建立一個 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時候,很少會有人拒絕此類試圖以 “去中心化” 的形式完成權力製衡的治理提議。但是,即使身為 DAO 成員,也鮮有人思考過,我們真的需要 DAO 嗎?

我為什麼沉迷研究 DAO?

因為這是區塊鏈治理下可能促成的人類組織的替代形式,是極為性感的敘事。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治理的想像空間極大,例如可以避開繁瑣的企業成立過程,創造流動的、臨時的、全球性的經濟合作。它符合 “民主” 這一亙古話題提倡的精神:高度開放和透明,任何人都可以驗證規則是否被遵守。這是在試圖用技術手段顛覆人類的判斷和信任邏輯。同時,DAO 更代表了一種將權力更公平地交到個人手中的趨勢——個人可以在 DAO 中謀求選擇權和自主權更大的發展,並開拓更寬闊的視野。

更簡單地說,DAO 是一種注資項目、治理社區和分享價值的新方式。它解答了這個問題:在一個日益數字化和全球化的世界裡,我們將如何一起工作、投資、創造和娛樂。如果區塊鏈、NFT、智能合約、DeFi 協議和 DApps 是工具,那麼 DAO 就是使用它們來創造新事物的群體。如果它們是 “什麼”,DAO 就是 “如何”。

基於對 DAO 的研究熱情,我們分析了行業內數十篇深度文章,試圖先回答一個問題:突破去中心化噱頭,我們需要 DAO 的其他理由是什麼?

同時,我們製作了一套 DAO 知識地圖,您可以訪問 Notion 頁面閱讀 (點擊閱讀原文):

https://buidlerdao.notion.site/DAO-1a71e01ba2b44758a6dd7c07c930fe05

全文 5753 字,預計閱讀時間 14 分鐘

文章速覽:

01/ 一個匿名的公平起點

02/ 自動化治理形式鑄造信任壁壘

03/ 打破地域與監管的邊界

04/ 重新定義工作

05/ 結語:科技革命中價值主張的絕佳載體

一個匿名的公平起點

任何人都可以加入感興趣的 DAO,無論年齡、性別、膚色或任何其他表徵。這代表成員可以在 DAO 中建立聲譽而不必透露他們的真實身份,從而能夠在一個更公平的競爭環境里工作。特別在貢獻初期,成員通過” 去身份化 “獲得了同樣的起點,治理者可以基於 PoW 激勵各類貢獻者,而不是迎合擁有大量粉絲、知名度更高的組織成員。與此同時,匿名是自由思想的溫床,不必因為發表了一些標新立異的想法而擔心把自己的職業聲譽置於危險之中。自由思想又恰恰是創新的溫床,人們可以在 DAO 內提出大膽且前衛的提案,接受社區投票,並為組織整體創造價值——這正是孵化器(Incubator)DAO 的立身之本。

匿名許可是一把雙刃劍,確實也會給 DAO 的治理帶來製約。比如在做市協議 DAO 中,沒有身份保障導致匿名貢獻者更容易作惡:在特定代碼片段中建立後門。雖然可以把攻擊者的以太坊地址列入黑名單,但這並不能阻止其將來使用不同地址來實施類似攻擊。

比較矛盾的是組織有需求識別高技能貢獻者,幫助他們快速建立組織內聲譽和可信度,以激勵長期貢獻。這代表著組織需要給成員一個選項:匿名貢獻或快速證明自己。市場上已經出現基於 SBT(靈魂綁定 NFT)的優質解決方案,可以簡單解釋為,在地址內存儲一枚特定的"ID NFT",該 NFT 能夠表明其持有人的鏈下身份從而被精確識別。但仍有一些問題難以解決,比如:避免發行中的代領行為、如何確保持有者不會轉移、出於安全考慮的資產轉移如何識別等。

這些是已有的解決方案。

  • Kleros 開發了名為"PoH(人類證明)"的 ERC-20 註冊系統。這要求本人提交一段視頻、一筆押金,以及某個已經註冊的人的擔保,來確保申請人確實是一個真實的人,並且從未註冊過。這之後,真實身份與特定技能和經驗的鏈下身份將被鏈接到專屬地址。
  • Governor DAO 提出了一種基於生物認證技術的方法,通過收集用戶的感官數據生成代表個人的唯一哈希值,發行唯一且不可轉讓的 ERC20 個人代幣,與本人的錢包永久關聯。但收集數據可能存在隱私的憂慮。

自動化治理形式鑄造信任壁壘

正如 Vitalik(以太坊創始人)所說,區塊鍊是一個強大的基本底層,可以用來承載其他應用的治理邏輯,但它本身就需要一種新的和不同的治理形式。當一家公司內部出現了意見分歧時,分裂為兩個公司或許不會是首選——手續麻煩、利益切割困難、架構重組非一日之功。但在 DAO 裡,基於區塊鏈共識的分叉或許成為了一種新的治理選擇。

比特幣和以太坊都已經出現了各種形式的” 憲法危機 “,最明顯的是關於以太坊 DAO 分叉和比特幣區塊擴容的辯論。辯論雙方就項目的價值走向具有不同的強烈的信念,在彼此無法說服的情況下,最終都以鍊式分叉的方式解決。沒有人規定什麼是 “官方的、正式的管理”——沒有特定的人或理事會或投票機制——對於真正有爭議的東西,核心開發者往往選擇後退一步,傾聽社區的意見。

在這一點上,聲稱用代碼取締部分人治的 DAO 反而顯得比多數組織更傾向” 人治 “,更重視社區的意見。這或許是一種進步:當 DAO 用代碼解決了一些需要大量成本反复確認的信任問題後,可能有更多的精力轉向了關注人本身的聲音。

DAO 治理映射在區塊鏈協議上運行,並且大部分運行都是自動化的。投票、資金庫分配、代幣部署和基於成員身份解鎖內容是 “免信任的”。而 DAO 的組織形式更加靈活,可以通過各種代幣和投票協議來創新治理結構。除了基礎的一人一票外,還有代幣投票、代議制投票、流民主、二次方投票(Quadrac Voting)等。憑藉發布多種代幣及組合,DAO 的投票方式更容易部署。而可能存在的路徑依賴,比如舊系統的持續存在讓必要的改變無法實施的問題,也可以在 DAO 裡得到低成本解決。簡要介紹幾種 DAO 中的投票機制:

  • 代議制投票,指投票者將自己的權力委託給某一代表,讓代表替其行使投票權。每個決策都需要佔用投票者的思維帶寬,這是現實中對公共議題選擇” 理性冷漠 “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解釋為什麼 DAO 中的投票數與所擁有的成員數差異極大。一個更好的選擇是將決策委託給專家,這樣比自己承擔這些成本要低。區塊鏈中,DPoS 共識算法就是一種典型的代議制投票。
  • 流民主投票是代議制投票的變種,區別是委託是多級的,被委託方可以繼續委託其他人進行投票。當一個被委託人投票時,直接或間接委託給他的所有投票者的票權將同時被投出。但委託方隨時可以撤回委託並親自去行使投票權,或是轉移委託給其他人。這種投票方式給了投票者更高的自由度,可以提升投票的參與度。目前 Governor DAO 使用的就是這種投票方式。
  • 二次方投票是 Vitalik 提出來的一種介於 1T1V(一代幣一票)和 1P1V(一人一票)之間的投票機制,關鍵在於允許單個投票主體為同一選項重複投票,以表達其意願的強烈程度。為了避免巨鯨壟斷話語權,為同一選項進行重複投票的邊際成本呈現遞減趨勢,這意味著第 n+1 次投票的成本要高於第 n 次投票。作為以太坊基金會的資金用於資助哪些項目的捐贈 DAO,Gitcoin 目前採用了這種機制,不僅高效地為優質的以太坊項目提供資金,還創造了開放的社區參與文化。

打破地域與監管的邊界

互聯網是沒有邊界的。正是因為互聯網的存在,世界在被抹平溝壑。而 DAO 的無邊界性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可以通過為世界各地的組織(不只是 DAO)賺取購買力更強的貨幣,這將使得他們個人和家庭的生活得以改善。

進一步思考,這會不會也將導致各國之間經濟制裁政策效用的削弱?真實世界中地域的概念的重要性在逐漸降低。而這正是幾十年來世界正在變化的趨勢,從封閉到開放,從隔閡到共融。

全球經濟發展遲緩乃至下行的狀況,都在呼籲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的出現,如果不是科技爆炸,另一條路或許是市場規模的擴大——讓許許多多(因地域)細分的市場合併,在激烈的競爭下能者勝出,減少成本浪費和資源錯配。DAO 的出現,是某種意義上市場的互相溝通。

另一方面,區塊鏈數據的公開透明正在降低監管的成本,也在替代基於國家主權的監管職責。

任何人都可以在區塊鏈瀏覽器(如 Etherscan)看到所有轉賬的發送和接收地址。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區塊鏈的數據對所有人公開,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公開的接口查詢區塊鏈數據和開發相關應用,因此整個系統信息高度透明。組織運作無須監管緊盯,無數雙來自投資者的眼睛都在監控著一舉一動,這種去中心化的 “監督背書” 為 DAO 的運作增加吸引力。任何異常舉動都有跡可循,信息不再被隱藏,只是變成有待挖掘的狀態。

重新定義工作

“隨著社會的發展,工作保障的定義將有所不同,”FWB 的 Hauseman 說。她指出,幾十年前,我們的父母和祖父母在同一家公司工作 20 到 30 年。一代人之後,“ 5 到 8 年” 被認為是在一家公司工作的很長一段時間。而在國內的互聯網企業,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兩年以上已經會被視為穩定。在商業社會,這種把工作和自身事業區分開,視為與現代公司的僱傭關係的觀念正在逐漸被接受。而 DAO 只是這一更廣泛趨勢的延續。

在不確定性愈發加劇的時代,DAO 似乎成了不確定性的” 證據 “或是 “結果”。DAO 提供的工作保障與傳統工作不同。通常按照項目獲得報酬的話,這意味著不能完全確定會賺多少錢。但如果不能處理不確定性,在 DAO 裡就很難過得舒坦。但問題在於,這是變得更糟了嗎?Web2 公司在工作保障上也沒有做得多好。

信息的高度透明一方面有助於新加入者快速了解、新開發者快速接入,另一方面則代表著信息本身不再成為壁壘。公司的存在本身便是信息護城河的一種,而 DAO 打破了這種護城河,這會帶來更加順暢的人才流動和更加激烈的人才爭奪。

考慮一下 “零工經濟” 的範圍和規模。在美國,估計有 5500 萬人被歸類為零工,這些人四散各處,缺乏組織、協作,難以發揮影響力。而在中國,靈活就業的人數有 2 億人。多邊工作的誕生,來自於全球人才市場競爭的愈發激烈。受僱者開始擁有選擇雇主的權利,在主業上專注投入,用副業進行探索。我們可以自由移動、流動地定義自己的身份,並選擇合適的身份對接相應的資源和人脈。

同時貢獻多個社區,是在 Web3 謀生的人的常態。一些 DAO 貢獻者的推特常常羅列 3-5 個社區。根據” 最佳差異 “理論,Web3 創造的多邊工作,並不是對 Web2“朝九晚五一份工” 的隨意背叛——它是腦力勞動者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勞動市場上邁出的合乎邏輯的一步。雇主也許希望僱員能夠為他全職工作,然而在一個競爭更激烈的市場中,自食其力的僱員更願意為多個社區工作。

PS:最佳差異是研究在單一身份內疊加多個隸屬關係的理論。人們總是在歸屬感和差異化之間尋求平衡。

來自《Communities Aren’t Buckets –– They’re Clouds

Rafa 是 Mirror DAO(一個 Web3 內容髮布平台)的負責人。在幫助啟動 Mirror DAO 之前,Rafa 已研究組織行為多年。他的結論是,公司中大多數官僚主義、浪費和臃腫的管理層存在的原因很簡單:公司被困在試圖讓人們做他們並不真正想做的工作中(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老闆和最後期限)。

《Bullshit Job》的作者 David Graeber 問道:生產力進步為什麼伴隨著勞動(無意義勞動)的增多和意義感的匱乏?DAO 提供了一個” 做喜歡或是很酷工作 “的機會,因此創造價值,人們會為了認可質量而為此買單。在這裡,DAO 的存在必要性是提供了不同的選擇。可以選擇留下接受困住,或者邁出來擁抱不確定性。

事實上,選擇並非兩極,而是存在不同程度和量級。這也是 DAO 的主要優勢之一:可以允許不同層次的貢獻存在。你可以作為全職貢獻者、兼職貢獻者,或是只完成一些一次性任務(賞金任務),全憑個人的時間和帶寬決定。這將工作的選擇權重新交還給個人——如果無法承擔過大的風險,兼職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也是選擇之一。

結語:科技革命中價值主張的絕佳載體

未來屬於去中心化還是中心化,取決於能否爭取足夠多的優秀創業者和開發者,DAO 可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來源:google ngrams

“自治(autonomy)” 一詞的使用比 “自動化(automated/automation)” 一詞的使用早了幾十年。Web3 在使用自治這個術語時,常常融合了自主性和自動化的概念。從技術角度來看,DAO 包含自動化組件,或者說機器人(bots)。但從政治哲學的角度來看,DAO 的突出特點是自治,即在組織層面上的自我實現。

Sun 的聯合創始人 Bill Joy 指出,“更好的策略是創造一個生態,讓所有的聰明人在你的花園里為你的目標幹活。如果你只靠自己公司的員工,不可能解決你用戶的所有需求。” 對比一下 Twitter 和郵件兩個系統的垃圾信息問題。由於 Twitter 把第三方開發者拒之門外,解決垃圾信息問題的就只有 Twitter 公司的員工。相比之下,考慮到支持電子郵件的協議是去中心化的,數百家公司都在試圖解決垃圾郵件的問題,雖然沒有被徹底解決,但是比以前好多了。

相較於有風險投資支撐的初創公司高薪,合適的環境更能夠吸引新的貢獻者。巨頭擁有著資源和用戶,還有相對更完善的基礎設施,而加密世界則為開發者和創業者提供了一種更有吸引力的價值主張,而 DAO 則是這一價值主張的絕佳載體。

工業革命與公司製的出現驅動人類顛覆性的生產力發展,如今我們又站在新的時點:科技革命與新的生產組織形式,而這一組織形式,將承載科技革命的價值主張與管理方式,將人以更加公平、高效、民主的方式組織在一起。這,可能是 DAO 的終局。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信息平台,本站所發布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本文內容僅用於信息分享,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