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uki 作為一個主打類二次元風的 NFT 品牌走紅,其背後的創造沉澱了很多我們所不知的思想運動,本文作者 Mingzin 將從其本質的東西方文化角度解讀 Azuki 所創造的商業敘事。
-- 導讀(Web3Caff 編輯部注)
作者: Mingzin
編輯: Skylar Jiang
封面:Azuki
在 Web 3.0 與 Metaverse 裡,基於 NFT (non-fungible token) 代幣機制的 PFP (profile picture) 項目引起了收藏家與投資者們廣泛的關注,我們不禁想問——什麼樣的 NFT PFP 項目會成功呢?
眾多藝術家陸陸續續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其中不乏來自來文娛行業巨頭的設計師,例如迪士尼、暴雪。經過一波又一波的市場和投資者們的篩選,所存活下來的” 藍籌” 都證明了其內在的價值和未來發展的潛力,其中最引人關注之一的項目就是 Azuki。
Azuki 的官方介紹為 “致力於成為元宇宙世界中由社區建立、擁有的最大去中心化品牌.” 目前,Azuki 為社區成員提供了多達 10,000 個人物圖像,除了以 NFT 形式在線發售,未來還計劃開拓線下街頭服飾品牌店,舉辦見面會、音樂節等現場活動。
運營 Azuki 品牌的是一支實名團隊,團隊成員社交帳號均披露在官網上,其中不乏擁有著 Facebook、Google、YC 和暴雪等大型科技公司背景的成員,如 Arnold Tsang, Chiru Labs 成員。
Azuki 的巨大成功離不開與項目所提倡的理念——在原宇宙裡建立最大的去中心化品牌,由社區創造, 也屬於社區。Azuki 也公開的招募和 ta 們一樣有打破中心化宏觀敘事精神的新成員。
在 Azuki 的盲盒還未被亮相時, 社區的狂熱和圍繞它展開的大規模話題流量似乎已經在決定了它的決定主義性的英雄敘事。在盲盒開啟不久後,社區成員們就紛紛在推特上展示著標誌自己獨特風格的 Azuki NFT,其地板價也一路高歌猛進,在 2022 年 2 月 15 日, 價格再次創新高: 14ETH (4.36 萬美元)。
Azuki 作為第一類日本動畫風格的 “藍籌” 價值也體現在 NFT 行業界內外對其效益和畫風的一致認可, 這也恰恰反映了大眾對 Azuki 藝術創作的接受程度; 有因必有果, Azuki 成功也需要歸因於日本動畫對全世界的影響力, 這股巨大的文化力量塑造了 Azuki 的流動性和超高地板價的定價。
本篇文章會分析 NFT PFP 系列收藏作品 Azuki 的文化特徵, 它在 Web 3.0 裡體現出來的優勢, 以及 Web 3.0 精神與日本動畫所呈現的後民族身份的相關性。
如何吸引不了解區塊鍊和 Web 3.0 的人加入這場革命運動?最有機且最有創意的宣傳方式自然是利用 NFT PFP。NFT PFP 不僅能帶來一種群體歸屬感, 又可以在 Web 3.0 和 Metaverse 裡展現獨一無二的個體性; 這兩大特徵自然而然地使得 NFT PFP 成為了加密世界入場券, 它即是身份體現與表達, 又催生了隱形賦能。
日本文化研究學者 Susan Napier 在 Anime from Akira to Princess Mononoke 一書中指出, 90 年代晚期, 日本動畫產業發展與西方文化產物相輔相成, 年輕的日本藝術家從小就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從美國七十年代的主流電視劇再到六十年代的法國新浪潮,在這種持續交叉的文化 “授粉”(cross-pollination) 影響下, 日美兩方的關係變得十分曖昧。
這段歷史時期的日本動畫處於一種非本土化、也非完全西方化的狀態。2022 年, Web 3.0 逐漸佔領公共話題討論的一年, 我們從 Azuki 裡也同樣看到了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的文化雜糅 (cultural hybridity) 的景象; 而 2022 年的 Azuki 的成功也讓我們看到了始於上個世紀末的, 東西方之間的文化再現 (representation)。
Azuki #8215 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體現了西方文化元素嫁接在日本文化體系中. 我們姑且假定衣服代表身份特徵,臉型和頭髮代表性別。這個人物雖然身穿日本傳統和服,卻也展現出了不少來自西方的主流文化的符號 (sign):扛吉他的阿爾法男性行為,吹泡泡糖的玩味氣息, 顏色突出的蓬鬆頭髮和眼睛上的刀疤; 這些無一例外與日本早期熒幕上, 被父權社會所壓迫且未覺醒的傳統東亞女性形象產生了巨大的反差。
Azuki #7558 身穿有美國反叛意味的 Perfecto 摩托皮夾克,鮮紅醒目的色彩和衣服上鉚釘裝飾不難讓我們感受到人物自帶的叛逆性格。再注意看帶滿刺的耳環和反戴的棒球帽,這些搭配細節也進一步顯露了 ta 的個性。儘管 7558 的著裝充滿了西方文化產物的特徵,但他身邊縈繞著東方哲學所描繪的意象,即自然五行元素中的雷、土、火。
電影研究學者 Susan Pointon 提出:在文化方面,當代媒介藝術的創作領域是西方和日本的文化碰撞與融合的化學反應地帶 (zones) 和交叉點 (intersections)。Azuki 在 NFT 市場的成功也並非只限制於東亞社區,歐美國家的 NFT 玩家們對此也是十分喜愛。
在 Azuki: 它能成為東方的 BAYC 嗎? 文章裡,來自 SeeDao 的社區建設者 MemeMio 解釋道: “從美術構成上,Azuki 很明顯有濃厚的日系風格, 以 HOSHIBOY (Azuki 團隊成員) 為代表的成員直接擁抱二次元的態度,向市場展現的是一種與主流日式 anime 一致的藝術風格,加之美式的的粗輪廓線,十分討巧地混合了二次元路線和 NFT 市場經典的歐美風格。” 由此可見, 全球市場對於帶有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混合動畫美學風格, 是欣然買單的; 同時也說明了日本動畫在全球視野下的影響力, 早已成為了全球文化的連結點 (a nexus point),而 Azuki 跨國家與跨民族的優秀傳播基因也要歸功於此。
從三萬年前集體狩獵的岩石壁畫,到人們圍著篝火口述故事和歷史,再到如今 web 3.0 所傳述的去中心理念,人類似乎一直在敘事中尋找著普遍的共通點。正如科學記者 David Robson 所說得, 人類史前的成見 (preoccupation) 一直在塑造我們喜歡的故事模式,儘管我們進入到了一個更大更複雜的社會, 但是我們的價值觀是始終如一的;例如, 與他人合作、融入社群、反對主導統治權力對社群成員利益的威脅等等。
從這點來看,我們是否可以說 web 3.0 的去中心化 (decentralization) 敘事和 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打破中心化結構,並且把權力進行分散,恰好是人類從古至今一直所推崇的?
Azuki 背後的日本動畫對於西方文化霸權在有反抗同時又自發地去擁抱了西方文化,它所塑造的跨國界的混合體是否正是 web 3.0 所期待的? 日本動畫在 90 年代取得全球性成功的突破點是在於,利用了科幻 (science fiction) 題材為虛幻世界做了一個架空的鋪墊,在那個世界裡,所有人都是一種無國籍 (stateless) 的狀態;由於科幻動畫有了架空的設定,這些題材的作品往往可以更直接地描繪全人類共有的經歷,例如親情和友情, 也可以通過敘事探討哲思問題,如意識與義肢。
Azuki 和 Web 3.0 的密切關係也如同於日本科幻動畫里人物和世界的聯繫,Azuki 自帶的敘事目的——打破中心化結構並且在未來元宇宙裡建立一個去民族的 ( denationalized ) 的, 由社區成員管理的社區的理念,不正是呼應了已經實現這一目標的日本科幻動畫嗎?
一旦進入了元宇宙領域,人們也會如同動畫裡的人物一樣, 失去自己的國籍與民族特徵, 變成了無人知曉的虛擬人物 (在 Web 3.0 社交平台上, 人們也是隱藏在頭像背後); 而且在 web 3.0 裡面, 人們所參與的社區活動和思考的哲理問題也與去中心化和 DAO 有著緊密的聯繫。
反觀現實世界, 大家對種族、民族和性別等等早該下結論的問題依舊爭吵不休. (個人認為這些問題和體制性壓迫並不會存在於未來, 它們的消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Web 3.0 和元宇宙的誕生也會加快這個速度) 因此來看,元宇宙和日本科幻動畫裡的虛擬世界有異曲同工的吻合之處; 像 Azuki 一樣成功的 NFT PFP 項目也會成為真實世界和 Web 3.0, 元宇宙的必要橋樑。
1909 年,美國動畫電影進口日本市場,在這種文化刺激下, 日本動畫師們於 1915 年開啟了建立本土動畫美學風格的路程。在隨後的階段,動畫師採取了不同的手段 (例如重訪 19 世紀初期的日本畫獲得靈感) 來擺脫西方動畫審美的影子,但是所呈現的結果讓人感到或多或少是西方化的 (westernized). Napier 指明,與其說這些日本動畫是西方化的, 不如更具體地說是日本自己動畫風格 ( “anime” style) 的呈現。
日本動畫在早期受到了西方的影響,加上動畫家有意地表現 “去日本化”,在動畫世界中寄託了他們對 “非日本的世界” 的想像; 所以把動畫家的視野看向全球文化主導的美國也是自然合理的, 但同時又不是處於屈服的從屬 ( subaltern) 地位。“This deliberate de-Japanizing of the characters is in keeping with their view of anime as offering an alternative world to its Japanese audience.” 日本動畫最普遍的模型構造呈現的往往有以下幾個特徵:修長的身體, 大大的眼睛, 飄逸的頭髮, 甚至膚色也是從金色到淺色再到深色, 頭髮顏色也是多種多樣的 ( 如上圖星際牛仔裡的人物), 在 Azuki 裡我們就可以見證類似的美學呈現。
Azuki 包含四種模型: 人類 (human), 藍 (blue), 紅 (red) 和精靈 (spirit). 在 The Racial Contract 一書中, 哲學家 Charles Mills 指出, 在種族契約論裡, 非白人族群存在於霍布斯所指的自然狀態 (the state of nature), 這種狀態下, 他們存在於 “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 所以他們是野蠻人,更是類人類 (subhuman). 相反, 白人由於膚色, 天生就能證明自己是有公民權的人 (human)。
在 Azuki 裡,雖然只有一種模型被稱之為傳統意義上的 “人”,但是其它三種的屬性與人類模型呈現都是相同的。在盲盒被開啟前, 所有人物都處於相同的” 紅豆” 的初始階段; 因此,四種模型本質上是擁有相同的主體性的。
如同 Napier 所說的, 沉浸在日本動畫裡, 日本和非日本人都能感受到無國籍的幻想; 而這種幻想也使他們獲得了 “後民族身份” (post-ethnic identity)。這也印證了 Azuki 傳承了日本動畫多樣性的特點, 不僅解構了傳統意義上對 “人” 單一的定義, 且也直接地反駁了白人至上 (white supremacy) 相關的種族主義中心敘事。
由此可見,承載著後民族精神的元宇宙裡面, 社區成員的身份特徵不僅能跨越種族限制的, 還提供了呈現新人類形態的可能性。
如同日本動畫的愛好者一樣, 未來 Metaverse 裡的成員們並不只是無國籍的個體,大家還共享後民族的身份特徵, 而這也得益於 Web 3.0 本身自帶的去中心化宣言所創造的多元化且可擴展的社會空間。
在未來的去中心化社區建設中,我認為 Azuki 會優勝於大部分項目,甚至現存的一些 “藍籌”, 也是因為它本身自帶的視覺特點呼應了日本動畫文化與去中心化精神。有些項目的成功往往和區塊鏈 (blockchain), NFT, Web 3.0 和 Metaverse 等等新概念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同理,Azuki、日本動畫、Web 3.0 這三者的理念也是緊緊纏繞的。Azuki 是一個抓住了日本動畫帶來的普世性和後民族身份特徵的項目,這種特質也促進了它社區成員與日本動畫文化中的虛擬世界產生共鳴,Web3.0 與 Metaverse 也將會迎接 Azuki 社區的到來。
最後, 我希望大家在 Web 3.0 和元宇宙裡像 Azuki #2174 一般, stay hydrated and stay fluid.
Sources:
Mememio. Azuki: 它能成為東方的 BAYC 嗎?
Mills, Charles. The Racial Contract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9.
Napier, Susan. Anime from Akira to Princess Mononoke: Experiencing Contemporary Japanese Animation . Palgrave, 2001.
Robson, David. Our Fiction Addiction: Why Humans Need Stories. BBC Culture, BBC, http://www.bbc.com/culture/story/20180503-our-fiction-addiction-why-humans-need-stories .
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postkolonialität Und Subalterne Artikulation . Verlag Turia + Kant, 2020.
http: //opensea.io/collection/azuki
http: //www.azuki.com/
http: //wgmi.io/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信息平台,本站所發布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文章內的信息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