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服務商埋伏在 Web3.0 爆發前夜
編輯:文刀
封面: Photo by Luca Bravo on Unsplash
「發生什麼事了,顯卡怎麼跌回原價了?」即刻上,有人在「電腦裝機愛好者」圈子發問,同好網友回复「ETH 不能挖礦了」一語點醒網游人。
以太坊是全球區塊鏈應用最聚集的去中心化軟件平台,目前已有數百個以太坊應用誕生,被視作 Web3.0 底層基礎設施之一。9 月 15 日,以太坊網絡發生歷史性變革——從依賴集中挖礦運行的工作量證明算法(PoW)轉向靠質押 ETH 當驗證節點的權益證明算法(PoS),完成了網絡合併。
以太坊合併直接導致從鏈上挖掘 ETH 資產的顯卡礦機將被淘汰,恰巧契合了中國禁止加密資產挖礦的政策,再次淘汰了一批礦工。這也是近期大量主流顯卡價格腰斬的原因之一。
網游玩家僅是受以太坊合併影響的非主流群體,關注此事的主流群體仍集中在加密領域,包括 ETH 礦工、投資者、以太坊鏈上應用的開發者,甚至是關注 Web3.0 的投資機構。在加密世界,以太坊合併儼然成為行業大事,人們都想看一看,這條連共識機制都改掉的區塊鍊網絡,將給加密行業和仍處於超早期的 Web3.0 發展帶來怎樣的變化。
對於一條看不見、摸不著的區塊鍊網絡,數據正在成為各方圍觀以太坊合併的窗口。而從數據窗口投射進來的機會之光,不僅僅附著在以太坊這一條鏈上,也不僅僅關乎著投資。圍繞區塊鏈數據產生的監管機會、商業機會暗藏在區塊鏈的發展歷程中,甚至關係到 Web3.0 到來前後的數據安全和使用它的人群。
靠數據圍觀以太坊合併
丹尼爾每天都會看看 ETH 的質押數據,「它能輔助我判斷市場對以太坊的市場信心。」丹尼爾是 ETH 的眾多投資者之一,他的兩台電腦中,有一台專門用於看 K 線,另一台電腦的瀏覽器裡充斥著加密資產各種指標網頁,ETH 的各項指標成為近期他重點關注的對象。
丹尼爾提到的數據是以太坊信標鏈上質押 ETH 的變化,它是以太坊轉向 PoS 機制後,網絡驗證人的數據反饋。歐科雲鏈旗下區塊鍊鍊上數據分析平台,區塊鏈瀏覽器 OKLink 顯示,9 月 1 日,ETH2.0 日新增質押數達到了 94997 ETH,頂起了今年 ETH 質押的第四次高峰,9 月 15 日前,質押活躍度較前三個月有所提升。
類似歐科雲鏈 OKLink 區塊鏈瀏覽器這樣的數據平台是丹尼爾們獲取以太坊數據的重要信息來源。除了看合併數據外,另一名以太坊網絡的參與者李奧也在看其他 PoW 機制區塊鍊網絡的算力數據。他是一名以太坊礦工,網絡不支持挖礦後,他手上礦機去向成了大問題。
去年年初,李奧花大價錢更新了他配置在海外的顯卡礦機,沒想到合併會真的到來。今年 3 月,他將挖到的 ETH 少部分質押在以太坊信標鏈上,「還是想看看不挖礦的以太坊能給參與者帶來什麼,」但他的礦機怎麼辦?「新顯卡都在大跌,礦卡賣不上價,不賣就只能找與以太坊 PoW 算法同源的網絡繼續挖。」
李奧注意到,採用 PoW 算法的以太坊同源網絡以太經典(ETC)最近的算力指標發生了異動。
9 月 17 日,歐科雲鏈 OKLink 區塊鏈瀏覽器數據顯示,ETC 一周的全網算力達 144.81TH/s,24 小時全網算力增加 194.27%,全網挖礦難度上升了 184.70%。有觀點認為,以太坊的礦工正在向以太經典流動。「但 ETC 還不到 40 美元的價格是無法支撐礦工成本的。」李奧一直等到了他能挖掘 ETH 的最後一刻,以太坊合併完成後,他表示再觀察一段時間再決定礦機的去向。
不僅是李奧這樣的小礦工,上市的加密礦企 Hive Blockchain 也在評估以太坊合併對自身的影響,該公司已經在考慮挖掘其他的 PoW 製網絡代幣。
在上個月的財報中,Hive Blockchain 透露將出售挖礦的 ETH,擴展挖 BTC 的計劃。截至 8 月 31 日,該公司的 ETH 頭寸已經從 25000 ETH 下降至 5100 ETH。這家公司大約擁有 38000 張 Nvidia 顯卡,包括 A4000、A5000、A6000 和 A40 型號,它已經為這些顯卡找好了繼續發揮工作的新崗位,「用於雲計算和人工智能應用,以及用於工程應用的渲染,以及流體動力學的科學建模。」
另一群不屬於加密圈的人正在 Bilibili「小破站」圍觀以太坊合併。各個主攻電腦硬件的 Up 主們在解讀顯卡降價的消息時,都會提到即將淘汰顯卡礦機的以太坊合併事件,網絡算力數據圖也成為重要的解說素材,他們預測,合併完成後將有上千萬張顯卡流向二手市場,電腦硬件的玩家們在狂歡,「坐等礦老闆上演空中飛人(對虧本的比喻)。」
數據服務商埋伏在 Web3 前夜
硬件玩家大概是以太坊合併對非加密圈影響最大的群體了。但無論是誰在圍觀以太坊合併,數據都是重要手段。這條看不見、摸不著的區塊鍊網絡,始終通過不斷產生的鏈上數據對外傳達著它的變化和發展。
以太坊的所有奧秘通通打包進了它的每一個區塊中,發生在鏈上的每一筆交易數據、搭建在鏈上的智能合約數據以及這些合約的交互信息構成了一個個區塊,公開地存儲在鏈上,誰都可查,但誰都不可篡改。
以太坊節點如同一個個小型的服務器,分秒必爭地處理著網絡數據,它們是以太坊的「打工人」,以協同工作支撐著網絡的運行。目前,以太坊全網有 8851 個「打工人」,它們分佈在包括美國、德國、俄羅斯、愛爾蘭、加拿大、香港等全球 70 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些打工人中,有一種叫做「全節點」,每一個全節點都保存著以太坊網絡完整且最新的數據。2020 年 5 月時,以太坊全節點大小超過了 360 GB,並以每月 30 GB 的速度保持增長,現在已增至超 915 GB,而額外存儲了每個區塊高度的「歸檔節點」大小已經達到 11.5 TB。
這個數據體量僅是工業企業每年產生的數據總量的一半,但這 11.5 TB 中包含了被視作「Web3.0 基礎設施」的以太坊目前的全部信息。有觀點預測,當 2.0 版本的以太坊到來時,鏈上應用程序將真正爆發,數據將進入信息爆炸的階段。
這些數據到底有什麼用?
「以太坊數據幾乎可以成為未來審視 Web3.0 底層的窗口。」Mugi 如此定義,他是區塊鏈大數據服務商歐科雲鏈的產品經理,參與了該公司以太坊瀏覽器項目的研發。2 週左右開發時間也讓這位從騰訊跳槽的 Web2.0 從業者初步見識了 Web3.0 的開放性。
海量的數據可以直接從開源的數據庫中獲取,交易地址、智能合約交互信息中包含了各種有趣的信息,「儘管交易是匿名的,但你能從數據分析中看到用戶的交易習慣,甚至從中分析出他的偏好交易時間,你也能從中看到以智能合約形式存在於鏈上的應用程序,它們是不是受到了用戶的歡迎。」
Mugi 直言,Web2.0 的公司當然也能如此分析數據,但數據源是不公開的,分析也僅供內部使用,「開源、共享數據是 Web3.0 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
歐科雲鏈的工作是將這些處理過的數據以可讀、可視的方式傳遞給有需求的外界,服務對象涵蓋了政府部門、企業客戶和普通用戶。它最為業內所熟知的產品是「鏈上天眼 Pro」,這個工具正在為國內的公檢法部門服務,用於追踪利用加密資產實施的不法行為,比如近年來頻繁打擊的涉數字貨幣的電信詐騙案。
像歐科雲鏈這樣的區塊鏈數據服務商在全球有近百家,他們有的如 Chainalysis 公司一樣主要為美國聯邦調查局、緝毒局等執法部門打擊犯罪,有的如 Glassnode 一樣為加密資產的交易者提供交易指標,也有如 Arcane Research 一樣為金融機構、研究院校提供數據報告。
以太坊僅僅是數據分析服務商挖掘的一個區塊鏈數據源。如果以各公鏈資產市值計,排名前 100 的加密資產中幾乎一半屬於公鏈資產,產生這些排名資產的公鍊網絡包括 Cardano、Solana、Polkadot 等等,它們也被稱為全球主流公鏈,與以太坊爭奪著 Web3.0 底層基礎設施的市場。
而數據服務商們有如顯微鏡一般,在公鏈的競爭中用數據分析記錄著它們的發展,埋伏在 Web3.0 大數據爆發的前夜。
Web3.0 讓「互聯網之眸」看該看的地方
我們無法預測 Web3.0 的最終形態,但它的建設者正在以改造者的形象,試圖變革當前的互聯網,儘管這股力量還未被他們的對手放在眼裡。
在大眾眼中,以太坊一直與 ETH 劃上等號,知道它的人將之和比特幣一起歸在了「炒作」隊列中,絕大多數人不知道已經有數百個應用程序部署在以太坊網絡上,人們甚至不知道通過什麼途徑訪問它們。全球第一大公有鏈尚且如此,更別提它的競爭鏈。
在 Web2.0 的世界中,流量不去關注的事物是沒有價值的,而大數據每時每刻都在捕捉著流量感興趣的地方,通過這種方式發現甚至創造商機,這樣的模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成為商業公司擴張的武器。
維克托·爾耶·舍恩伯格早在 2013 年就在他的著作《大數據時代》中預測,大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是「一場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
那一年,阿里巴巴集團總部遷往杭州餘杭區文一西路 969 號,通過一系列重組,完成了從 PC 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的遷徙,支付寶分拆出淘寶,成為重要的第三方支付工具,而阿里巴巴 2009 年就著手的大數據和雲計算則為電商一哥打下了金融業務的基礎。
也是那一年,騰訊微信推出支付功能,二維碼被張小龍視作「移動互聯網的入口」,當時被廣泛質疑的東西如今成為大眾離不開的工具,掃一掃已經成為用戶與服務器交互的日常。
真正打開人們對大數據認知的應該是今日頭條,用戶每次點擊新聞、信息都會對下一次打開 App 產生影響,不知不覺人們發現,「我的今日頭條總有一些消息與你的不一樣」。靠算法推薦,今日頭條幾乎滅掉了霸占互聯網 10 多年的門戶網站。
大數據被視作「互聯網之眸」,有 Web2.0 成熟的基建作保,Web3.0 的大數據分析並不難,甚至因為數據源的開放而減輕了難度。歐科雲鏈研究院研究員蔣照生解釋,他們正是通過鏈上大數據分析來為區塊鏈地址打標籤、完成行為畫像,然後供給需求方,「這是互聯網大數據處理的基操。」
互聯網之眸的確帶來了變革,但被注視的人開始不適。當籌備婚禮的人總被微博推送婚禮場地的廣告時,當電話另一端的陌生人準確地報出人的名字和身份證號碼時,人們發現,互聯網大數據正在輕鬆地獲取用戶信息,用戶成為商家精準營銷的對象,信息洩露還會讓人們落入電信詐騙的陷阱。但想在淘寶、拼多多想看看真實的消費者評價時,懷疑總是伴隨著消費體驗。
Web2.0 正在失去流量的信任,但 Web3.0 仍需要這雙眼睛,不同的是,「Web3.0 之眸」不會透視用戶的一切,「我們可以分析地址的行為,但無法確定地址的所屬,這是區塊鏈原生的匿名特質所決定,除非它與有實名制要求的平台發生了交互。」
還不為大眾所知的以太坊們正想變革 Web2.0 的弊端——從 Web3.0 開始,讓用戶的數據回歸自己,包括所有權和使用權。軟件程序不能再無償地獲取用戶的信息和數據,同意、授權不再是一紙霸王條款,用戶不想讓程序使用時,可以隨時解除授權。
推崇用戶權益、保護用戶隱私的 Web3.0 出現後,數據處理又會迎來怎樣的挑戰?
近期,美國財政部封禁加密資產隱私工具 Tornado Cash 後,加密社區出現反抗聲音,這讓蔣照生看到了未來的區塊鏈數據服務商們面臨的考驗,「區塊鏈的匿名性決定了它具有抗審查性,這就需要數據服務商能夠對鏈上數據進行有效且精準地識別,將利用它的作惡者從普通用戶中剝離出來,造福用戶的同時,打擊侵害用戶的行為。」
從 2020 年開始,中國就在倡導區塊鏈的發展,但需要與加密貨幣剝離。此後,聯盟鏈成為國內互聯網企業重點研發的對象。在蔣照生看來,即便中國不推崇公鏈的發展,也不能忽視作為 Web3.0 基礎設施即公鏈的數據研究,「因為風險不會因為某個國家的禁止而遠離它,在我們國家倡導數字經濟、構建數據安全的當下,需要做好提前應對。」
Mugi 描繪了一個未來:基於區塊鏈的 Web3.0,數據一定是透明、開放、真實的,用戶隨時可查、可驗,而數據處理商們則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因為數據源獲取的效率問題已經被解決了,而真正的護城河是誰能快速地給出數據及分析,誰能深入地理解鏈上生態,並將速度和理解以產品的形態輸出給需求方。
如果說 21 世紀人才最貴,那麼 Web3.0 時代,數據將不再廉價,它的價值不光是洞察 Web3.0 之眸,還關乎下一代互聯網的安全。Chainalysis 已經在為美國打擊加密貨幣犯罪製造「武器」,國內的歐科雲鏈也在為守護中國民眾財產安全的執法機構提供幫助。大數據帶來了 Web2.0 的繁榮,也帶來了數據使用不當的風險,前車之鑑或將為 Web3.0 的數據時代提供戰略前瞻。
(文中丹尼爾、李奧、Mugi 均為化名)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信息平台,本站所發布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本文內容僅用於信息分享,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