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 DeFi 協議一定是具有可組合性的,這種可組合性絕對不是簡單地在套娃的基礎上發個幣,然後吸引大家來套娃——這只是一種刺激消費與投資的手段,並未觸及真正的產品邏輯。
作者:北辰
原用標題: Curve Wars 沒有結束,流動性的終極解決方案應該是薛定諤的貓的狀態
我們很難確定 Curve Wars 是什麼時候結束的,印像中這場 DeFi 協議之間的流動性之戰在幾個月前還很火爆,但今天幾乎沒有人討論了,因為整個 crypto 都在面臨著共同的威脅——熊市。
關於 Curve 的討論,也就是最近頻發的理財類 DeFi 協議在 Curve 池暴雷,而且討論的焦點更多還是在那些 DeFi 協議本身。
經歷了好幾輪鏖戰的 Curve Wars 看起來停火了,但這並不意味著和平,因為戰爭的動機——流動性並沒有解決,所以只要 DeFi 協議有喘息的餘地,就有發動流動性戰爭的意圖和潛力。
至於喘息多久,基本是以熊市為期限的。
市場的繁榮引爆了流動性挖礦
整個 DeFi 都是因 Compound 的「流動性挖礦」而引爆,我們今天看到的從借貸平台到交易所甚至算法穩定幣等基礎設施的繁榮都離不開「流動性挖礦」,但我們決不能把它當作 DeFi 繁榮的根本原因。
「流動性挖礦」本質上是把利潤以股權的形式返還給了用戶,用戶也就同時扮演著股東的角色。
這是一種刺激消費與投資的手段,而真正的繁榮還是由市場的供需來決定的。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流動性挖礦」爆發前的背景,市場的繁榮和流動性挖礦之間的關係也就非常清晰了。
那時恰好是傳統金融牛市的開端,全世界的央行都在放水,因此充分的流動性會流向高風險投資。而且 Crypto 市場處在早期,成長性本身就足夠高, 再加上大多數 DeFi 協議更是超早期項目,理論上的成長性非常高。
那麼投資者去追捧這些早期市場的超早期項目也就理所應當,何況很多 DeFi 協議剛推出「流動性挖礦」時,代幣在市場上流動性是緊張的,稍微一買就大漲。
也就是說,即使沒有流動性挖礦,只是單純推出股權代幣,也會有相當可觀的財富效應。但不可否認的是,推出「流動性挖礦」的確加速了用戶去投資和使用 DeFi 協議。
只不過很多人因此把「流動性挖礦」視作 DeFi 協議成功甚至 Crypto 市場繁榮的先決條件。它們是有相關性,但並不是因果關係。
所以其實是市場的繁榮引爆了流動性挖礦,而不是反過來。
但無論如何,誰掌握了流動性,誰就掌握了話語權,市場的繁榮本質上也是流動性的繁榮。
那麼身處 Crypto 牛市中,就很容易把流動性的繁榮歸因於「流動性挖礦」,這就相當於把在電梯裡做多少個俯臥撑當做了爬到 29 層樓的理由,但真正的理由只是在電梯裡。
自從「流動性挖礦」被 DeFi 協議廣泛採用,爭奪流動性的戰爭就沒有終止過,方式也都是圍繞著「流動性挖礦」的刺激方案,而且有很多案例的成功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流動性挖礦」的深信不疑。
最精彩的戰役是 SushiSwap 對 Uniswap 的吸血鬼攻擊,只不過後來流動性的戰場轉移到了 Curve。
Curve 的戰場:從爭奪到拋售
Curve Wars 從 2020 年 8 月就已經打響了,因為 Curve 發行了原生代幣 CRV,並且還賦予了治理代幣和效用代幣的作用。
Curve 原名「StableSwap」,顧名思義是專注於穩定幣兌換的 DEX。Curve 的 AMM 池不同於我們常見的二元池,而是支持多元池並且直接兌換(Uniswap 則需要 ETH 作為中介),優勢是低費用和低滑點。
用戶給 Curve 的 AMM 池提供流動性,會生成 LP 代幣(代表在該池的所有權份額,也就是本金+按比例獲取的手續費+CRV 獎勵),而且 LP 代幣還能再次質押賺 CRV 獎勵。
CRV 不能直接去使用,真正使用的其實是質押 CRV 所獲得的 veCRV(鎖倉 CRV 越久,獲得的 veCRV 越多),然後拿著 veCRV 去投票決定下週的 CRV 在各池的分配比率,以及享受手續費分紅。當然還有潛在的空投,但跟 Curve 沒關係。
veCRV 是一種高級的「流動性挖礦」的方式,很巧妙地鎖定了 CRV 的流動性,並在 CRV 有價值的基礎上進一步製造出了稀缺性。
由於 Curve 作為最大的穩定幣 DEX,各種穩定幣協議以及與穩定幣相關的協議都需要在 Curve 上建 AMM 池。然後為了獲得 Curve 上的流動性,項目方可以自己投入初始資金,但長遠來看需要市場的投入,這就需要激勵用戶,具體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用項目自身的代幣去激勵,也就是我們常見的「流動性挖礦」,但這種方式帶來的惡果就是雖然吸引來了流動性,但是礦工往往都是挖提賣,迅速砸低幣價。
項目方在 Curve 上還有另一種更好的方式來吸引流動性——直接拿著 veCRV 去投票,給自己的 AMM 池帶來更高的 CRV 分配比率。
後面的 Curve Wars 戰局可以說非常混亂,本質上是協議在爭奪 CRV,表現為要爭奪 veCRV。
這時 Convex 又橫空出世,它是一個專門針對 Curve 的「質押和流動性挖礦一站式平台」,吸引 Curve 的用戶繞道到 Convex 上質押 CRV,好處是沒有鎖倉週期,做到了靈活提取。
所以有了 Convex 之後,用戶基本都是在 Convex 上給 Curve 池提供流動性,其實是在爭奪 vlCVX(通過鎖定 CVX 獲得),甚至可以說是 Convex Wars。
即使你此時還沒有被上面的套娃搞暈,還可能會被後來甚至跳過了購買 CVX 然後鎖定為 vlCVX 再參與治理投票給搞暈,總之就是賄賂 veCRV 持有者來給自己投票。
但賄賂是有成本的,當市場還處在成長階段時,賄賂是划算的,當市場停滯甚至衰退時,及時止損才是正確的——拋售都來不及呢。比如 UST 的崩盤。
Curve 從流動性爭奪的戰場,遭遇熊市瞬間成為了流動性拋售的戰場,邏輯完全相反,只有競爭的激烈度是相似的。
流動性的終點是薛定諤的流動性
Curve Wars 並沒有結束,偃旗息鼓只是自顧不暇的 DeFi 協議不得已而為之,等喘息過來總會捲土重來的,然後當下一次熊市來臨的時候又會重複拋售的命運。
因為流動性的邏輯本身是錯誤的,或者說是不符合真正的 DeFi 精神的。
真正的 DeFi 協議一定是具有可組合性的,這種可組合性絕對不是簡單地在套娃的基礎上發個幣,然後吸引大家來套娃——這只是一種刺激消費與投資的手段,並未觸及真正的產品邏輯。
既然宏觀角度的流動性供應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那麼唯一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地方在於——為啥 DeFi 協議非得依賴於自有的流動性池?
當流動性躺在某一個協議的 AMM 池裡,就意味著它只能為該協議服務,或者頂多為基於該協議而套娃的一系列協議來服務,這是沒有資本效率的。
真正有資本效率的流動性,應該處於薛定諤的貓的狀態,也就是在不同的 DeFi 協議的疊加態——既屬於不同的 DeFi 協議,但當某個 DeFi 協議需要的時候,就會坍縮為這個協議的流動性。
當然這只是一種美好的設想,我們目前還沒有看到真正具有疊加態的流動性,目前的嘗試方向是 DeFi 協議建立「外部流動性池」。
比如 Deri Protocol 在 V3 中直接引入了外部流動性池——這意味著無論用戶是作為 LP 來提供流動性,或者是以交易者的身份存入保證金,V3 都是把它託管在流動性市場中(Deri 是建立在 Venus 上)。
當 Deri 不需要流動性的時候,流動性在 Venus 上賺取收益,當 Deri 需要流動性的時候,它們會進行結算。但 Deri 的嘗試還在非常早期的階段,而且 Deri 沒有像當年 Compound 那樣的影響力,因此外部流動性池的嘗試不溫不火。
我們不確定真正的薛定諤的流動性的形態是怎樣的,但下一次牛市來臨時,一定不會是套娃式的「流動性挖礦」的爭奪。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信息平台,本站所發布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文章內的信息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