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經濟模型也許是沒有經濟模型,一旦一個事物能夠被精算,那麼其生命週期和天花板就會有上限。
作者:Zeke,YBB Capital Researcher
封面:Photo by Steve Johnson on Unsplash
TLDR
- 當下 Web3 的發展道路正從競爭 TVL,建立 DeFi 生態轉向注意力經濟。在 Web3 中,SocialFi 與 Meme 就是注意力經濟的典型代表。 TON、Solana、Base 則是其中的佼佼者。
- TON 在當前具備很好的潛力,小遊戲與 Mini App 空前火熱,此外,又受到頭部交易所的關注。 Solana 的 Blinks 則還有許多潛在問題需要解決,難以普及。 Base 在 CB 的經營下羽翼漸豐。
- 最好的經濟模型也許是沒有經濟模型,一旦一個事物能夠被精算,那麼其生命週期和天花板就會有上限。
1. 擁抱注意力經濟
以太坊完成了從 0 到 1 的蛻變,整個產業陷入如何解決從 1 到 N 的怪圈。以至於在我們今年的大部分文章中,也基本上都在圍繞底層基建該如何彌補模組化缺陷而展開,缺乏對應用與生態的探討。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曾提到過,應用匱乏是因為 Layer2 還不足以支撐「超級應用」的出現。其實除了虛擬機限制以及 TPS 上限的問題,大部分 Layer2 的目標還停留在如何透過激勵與 DeFi 生態、意圖最大限度的從主鏈汲取價值,並最終在 TVL 上快速佔領高地。純模版式的打法思路,只會誕生一堆更快、更便宜、流動性更差的 “以太坊”,這種高度同質化在用戶的體驗感知中毫無區別。
但與「模版化公鏈」相反的是,TON、Solana、Base 等新興生態正在透過擁抱注意力經濟發展真正的鏈上繁榮,所謂注意力經濟根據百科解釋是指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戶或消費者的注意力,透過培養潛在的消費群體,以期獲得最大的未來商業利益的經濟模式。在這種經濟狀態中,最重要的資源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貨幣資本,也不是資訊本身,而是大眾的注意力。只有讓大眾對某種產品產生了注意,才有可能讓他們成為消費者。而要吸引大眾的注意力,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視覺上的爭奪,也正由此,注意力經濟也可稱為「眼球經濟」。
在 Web2 中,YouTube、推特、Google、抖音等大多社交或搜尋引擎都是注意力經濟的代表。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在使用這些平台時是否有付過費?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回答必然是沒有。那麼你是否觀察過這些平台總是推送一些你喜歡的商品廣告,這就是有人在購買你的注意力,這也是此類平台的主要收入方式之一,將流量轉化為商品就足以支撐這些總規模高達萬億級的網路巨頭。
在 Web3 中,SocialFi 與 Meme 就是注意力經濟的代表,關於 Meme 我們就不再做過多的贅述,我們主要說說如今的 SocialFi。無論是 Friend.tech,或是 Solana 的 Blinks,在我的分類中都屬於 SocialFi,甚至 TON 這條公鏈都可納入 Social 類型的應用鏈。三者的型態並不重要,專案、組件或公鏈,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將傳統 Web2 社媒的公域流量轉換為私域流量並從中獲利。這與我在一年多以前探討非金融應用時寫到的最好的 Web3 非金融應用,應是從 Web2 中 “吸血”,而非重建一些在 Web2 中就被證偽的重應用,其實如出一轍。
2. TON
2.1 架構
TON 的設計初衷就是為了賦能 Telegram 流暢支付及運行 Mini App 的能力,並沒有為傳統 DeFi 應用作考慮,這也是其 TVL 遠低於其它頭部公鏈的根本原因。之所以要設計一條鏈,而不是像微信那樣內嵌小程式與支付。是因為 TG 的用戶群遍布世界各地,在貨幣與監管上很難達成一致,此時區塊鏈就可以很好地充當信任來源。我在這裡簡述一下 TON 的架構:
- 多鏈結構: TON 採用了多鏈架構,包括一個主鏈(Masterchain)和多個工作鏈(Workchains)。這種結構允許不同類型的交易和應用在不同的鏈上並行處理,大大提高了整體吞吐量;
- 主鏈: Masterchain 是 TON 網路的核心,儲存網路配置和所有工作鏈的最終狀態。它維護著活躍驗證者列表,他們的權益、活躍工作鏈以及相關分片鏈的資訊;
- 工作鏈(Workchains): 工作鍊是客製化的區塊鏈,可針對特定類型的交易或用例進行最佳化。每個工作鏈可以有自己的規則、共識機制和代幣經濟學;
- 分片鏈(Shardchains): 每個工作鏈可以進一步分割成多達 2^60 個分片鏈。這種極端的分片能力使 TON 能夠處理大量並發交易;
- 動態分片: TON 採用動態分片技術,可根據網路負載自動分割或合併分片鏈,以保持每個分片鏈的適當大小和效率;
- 超立方體路由: TON 使用超立方體路由技術來實現分片鏈之間的高效通信,確保整個生態系統內的交易可以順暢進行;
- 驗證者網路: TON 使用權益證明(PoS)機制,驗證者透過質押 Toncoin 參與網路維護和交易驗證;
- TON DNS: TON 包含一個網域名稱系統,為帳戶和智慧合約分配人類可讀的名稱,提高了可用性;
- TON 儲存: 基於類似 BitTorrent 的技術,TON 提供去中心化的文件儲存解決方案;
- TON 代理: 提供去中心化 VPN 和 TOR-like 服務,增強使用者隱私和抗審查能力;
- TON 支付: 類似閃電網路的支付通道系統,用於高效處理小額支付;
- TON 服務: 為開發者提供部署應用程式和智慧合約的平台。
這種複雜的架構設計使 TON 能夠理論上無限擴展,處理來自數十億用戶的數百萬筆每秒的交易,同時保持高速度、低費用和去中心化,為各種應用和用例提供基礎設施。但相反的是除了上述對 DeFi 不友善的情況外,這種架構還存在中心化以及複雜性的問題。
2.2 小遊戲
Notcoin 在幣安的上線,徹底點燃了 TON 生態 Tap-to-Earn 小遊戲的熱潮,從流量分發的角度來說 Tap-to-Earn 是及其成功的。另一方面,Binance Labs 在沉默近半年後的第一筆投資也押注在了 TON 的小遊戲生態上。雖然從目的來說這可能只是為了交易所能引流更多新用戶,但幣安畢竟是圈內最大的風向標。這至少從側面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幣安篤定 Notcoin 不會是最後一個爆款。
所以,回到核心問題,空投加小遊戲真的有持續性嗎?我們大部分人在 22 年應該都接觸過一款很火辣的微信小遊戲-「羊了個羊」。遊戲透過極為簡單的第一關對用戶進行引導,在第二關卻難度驟升,用戶挫敗感的積累與朋友圈之間形成的強烈勝負欲,使得用戶為了獲得通關遊戲的道具和復活次數,會在微信內瘋狂轉寄以及觀看廣告。社交裂變加上特別的時代因素,讓這款產品成為當年最熱門的現象級遊戲,據網傳這款遊戲,單日的廣告收入就已接近 500 萬人民幣。
簡單來說一個成功的小遊戲變現路徑應該是透過成癮性保持用戶粘性,並透過廣告或儲值收入實現變現,也就是「遊戲-廣告/儲值-變現/退出」這麼簡單的邏輯。但這在 Web3 實現起來容易嗎?我認為很難且不可持續,目前雖然有很多專案方在購買一些小遊戲的源碼,企圖透過空投預期結合這套傳統路徑實現閉環,或者在連廣告都接不到的情況下,使用交易所返傭碼實現流量分發,最樂觀的情況下還能靠 Token 暴富。但事實上,目前大部分 Tap-to-Earn 遊戲給我的直觀感受是「同質化-工作室內捲空投-缺乏用戶粘性-發幣即死」,在被證偽後只會留下極少數幾個精品項目,大部分項目的終局將是控制不了女巫,最終無法收回成本。
最後從散戶的角度來說,我覺得依然可以博個彩,適當參與。首先是參與成本接近 0,另外一方面,我個人認為幣安有意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再造數個「STEPN」。 TON 生態的大部分項目,都符合頭部交易所對項目的美學邏輯。即低市值、高用戶,Notcoin 也是本輪唯一一個同時上架 OKX 與幣安的中小項目,上線後近乎瘋狂的拉盤手法,以及當前幣安對於 TON 的態度(近期宣布對幣安 Holder 空投 Banana Gun),這些訊號,都讓我覺得有當年 STEPN 的味道。當然幣安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消耗大量項目抬 BNB 的轎子,持續與否並不重要,能「爆」即可。
2.3 Mini App
Mini App 一直是我個人最看好的方向之一,對 Web3 來說這是邁向 Mass Adoption 的有趣嘗試。 Mini App 能有什麼用,我就不過度展開了,從微信上我們依然能得到答案。簡單來說就是兩者能形成互補,Mini App 在輻射範圍及應用寬鬆度這兩點上都要比微信更具優勢,只需想像一個很簡單的場景,某個中小型電商平台今天要做多個國家的市場,需要發放給用戶補貼,如果從當地的傳統社交應用打入,那必然要面臨大量宣發及時間成本。但採用 TON 除了更有效的追蹤用戶任務的完成情況外,成本透明還低得多,這就是區塊鏈自下而上的優勢。
2.4 Web3 最好的抽象層之一
Solana 今年的 Meme Summer 除了帶飛自己,也讓 TG Bot 火了一把,在當時僅頭部 Bot 的交易量一天就能達到上億美金。 Web3 dapp 的通病就是入口產品對於使用者存取不友好,因此誕生了許多抽象層專案。這些項目常常以「鏈無感」為口號來標榜自己,但事實卻是越抽象越複雜,在安全性與易用性之間始終找不到平衡。在我心裡對於用戶存取鏈上最友善的專案只有三個,OKX Web3 錢包、UXUY、TON。
前兩者其實不必多說,在銘文熱潮下,靠最友善的行動端用戶體驗收穫了大量用戶的青睞,也為銘文生態的繁榮貢獻了關鍵力量。 TG Bot 卻較為特殊,它並不屬於官方開發的應用,而是由個別項目方自行開發的,並且它基本上能支援各大公鏈的所有代幣狙擊及交易,還有比網頁端更便捷、快速的操作。從開發到用戶行動終端體驗都極為友好,以此為思路其實能展開非常多想像,例如將外部鏈的 DeFi、鏈遊以及任務平台等,用 Mini App 的形態引入。目前在涉足這塊的項目其實有很多,並且有實現去中心化的方法,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會在 TG 中實現真正的「鏈無感」。
3. Solana Blinks&Actions
3.1 架構
Blinks 與 Actions 其實從技術角度來說並不複雜,之所以開發這套工具。更多的還是基於 Solana 從 Meme Summer 中觀察到注意力經濟的潛力巨大,以及降低用戶門檻的重要性。所以其目的也與 TON 類似,旨在將社交作為自己的「二層」。這裡引用我們之前研報的內容,來說說兩者的架構:
Actions(Solana Actions)
官方定義:Solana Actions 是符合規範的 API,它們會傳回 Solana 區塊鏈上的交易,這些交易可以在各種不同的上下文中進行預覽、簽名和發送,包括二維碼、buttons + widgets(使用者介面元素)以及互聯網上的網站。
Actions 可簡單理解為待簽署交易,展開來講在 Solana 網路中,Actions 可以理解為對交易處理機制的抽象描述,涵蓋了交易處理、合約執行和資料操作等多種任務。在應用程式方面,用戶可以透過 Actions 發送交易,包括代幣轉帳、購買數位資產等,同樣開發者也是利用 Actions 來呼叫和執行智慧合約,實現複雜的鏈上邏輯。
- Solana 使用「Transaction」的形式來處理這些任務,每個交易由一系列指令組成,這些指令在特定帳戶之間執行。透過並行處理和利用 Gulf Stream 協議,Solana 將交易提前轉發給驗證者,從而減少交易確認的延遲。透過細粒度的鎖定機制,Solana 得以同時處理大量不衝突的交易,大幅提升系統的吞吐量;
- Solana 使用 Runtime 來執行交易和智慧合約指令,確保交易在執行時的輸入、輸出和狀態的正確性。交易在初步執行後會等待區塊確認,一旦區塊被大多數驗證者同意,交易就被認為是最終確認。 Solana 網路能夠每秒處理數千筆交易,交易確認時間低至 400 毫秒以下。得益於 Pipeline 和 Gulf Stream 機制,進一步提升了網路的吞吐量和效能;
- Actions 不僅僅是指某些任務或操作,它們可以是交易、合約執行、資料處理等。這些操作類似於其他區塊鏈中的交易或合約調用,但在 Solana 中,Actions 有其獨特的優勢:首先是高效處理,Solana 設計了一種高效的方式來處理這些 Actions,使其能夠在大規模的網路中快速執行。其次是低延遲,由於 Solana 的高效能架構,Actions 的處理延遲非常低,使得 Solana 能夠支援高頻率的交易和應用程式。最後是靈活性,Actions 可以用來執行各種複雜的操作,包括智能合約的呼叫、資料的儲存與讀取等(更多內容請參閱擴充連結)。
Blinks(Blockchain links)
官方定義:Blinks 可將任何 Solana Action 轉換為可共享、富含元資料的連結。 Blinks 讓支援 Action 的用戶端(瀏覽器擴充錢包、機器人)能夠為用戶顯示更多功能。在網站上,Blinks 可以立即在錢包中觸發交易預覽,而無需跳到去中心化應用程式;在 Discord 中,機器人可以將 Blinks 擴展為一組互動按鈕。這使得任何能夠顯示 URL 的網頁介面都可以實現鏈上互動。
通俗來講 Solana Blinks 將 Solana Action 轉換為可共享的連結(相當於 http),在支援錢包 Phantom、Backpack、Solflare Wallet 中的相關功能開啟,即可將網站和社交媒體轉變為鏈上交易的場所,允許任何具有 URL 的網站直接啟動 Solana 交易。
Actions&Blinks 的直接目的是將 Solana 的鏈上操作執行直接「http 連結化」分享至推特等 Web2 的應用產品。
3.2 應用範例
本段截取自 @starzqeth 整理的 33 個用法中的部分用法
1. 在社群媒體上發紅包
作者:@zen913
2. 透過 Blinks 推廣
作者:@MeteoraAG
3. 在 DM 中交易
作者:ft. @tensor_hq
4. 在社群媒體上打賞小費
作者:@zen913
3.3 缺乏安全
Blinks 看起來很酷,近期在圈內的熱度也很高,但遺憾的是實際使用體驗並不是太好。首先該功能對於行動終端的用戶並不是太友好,其次任何動作都是跳到詳細網頁再連結錢包並簽署交易,與錢包的緊密結合也將使風險倍增。試問你敢在一個陌生人發布的連結裡進行簽名並完成整套交易嗎?
對比於 TON,Blinks 的優勢其實僅有傳播更廣、更簡易,但在使用者體驗方面,與 TG+TON 那種趨於一體化的體驗並沒有太大的可比性。在安全性方面也不僅僅是去不去中心化的問題,需要完全依賴錢包偵測去解決。所以 Blinks 在當前更像是一種嘗試,給了其它公鏈一些思路,但還有很多安全性問題需要補全。
4.Base
4.1 不發幣也能起飛
Base 的架構相信大家都已經很熟悉,在此不做太多贅述。與 TON 類似的一點是,兩者都有個很屌的爸爸。該鏈的發家史又與本輪的 Solana 很像,依靠 Meme 啟動,不依賴積分 PUA,僅靠造富神話就能衝到 OP 之上。在前期有 Friend.tech 瘋狂攬客,拋棄了 Friend.tech 後,又有自家的 Farcaster 拖底。只能說 Coinbase 對於如何運作加密項目,瞭如指掌。
4.2 Farcaster
Farcaster 是 SocialFi 的另一個答案,簡單來說 Farcaster 是一個開放的社交協定框架,允許開發者建立各種社交應用,類似於電子郵件協定支援多個客戶端。其突出特點在於互通性,它旨在與其他區塊鏈網路無縫交互,實現跨不同平台的資訊和資產流暢交換。這使得可以在 Farcster 協定之上建立多個社交媒體 dapp,例如流行的類似 Twitter 的平台 Warpcast。
4.3 應用範例
此處引用「Biteye」社群核心貢獻者 Wilson Lee 的整理
WrapCast
Warpcast 是 Farcaster 協議下的核心應用,也是首個 Farcaster 用戶端,由 Dan 組成的頂級工程師團隊開發了一年多。其整體架構與傳統的 Web2 社群軟體相似,使用體驗流暢,目前佔了 Farcaster 協定流量的 90%。
Warpcast 的註冊流程簡單,系統會為使用者自動產生綁定錢包,所有 Warpcast 帳號都與一個 Farcaster ID 相關聯,並將產生的內容儲存在 Farcaster Hub 中。
這種設計使得即使是非加密貨幣用戶也能輕鬆進入鏈上世界,大大降低了新用戶的認知門檻。
對於熟悉鏈上互動的用戶,也可以綁定其常用的加密貨幣錢包。這些調整使得 Warpcast 在提供用戶友好的同時,也在促進 Farcaster 生態的成長和用戶接受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Jam
Jam 是一款基於 Farcaster 的創作者經濟平台,可以將用戶在 Warpcast 上的每一條推文轉換成為類似 Friend.tech Key 的 NFT 資產,用戶即可買入/賣出每一條推文,價格由如下圖的 Bonding Curve 決定。
Clubcast
ClubCast 是一個 Farcaster 上類似知識星球的應用,開啟了 Token-Gated Casts 功能,需要用戶付費購買其他用戶的 Club Token,才可在 club cast. xyz 或者 Frame 裡解鎖查看隱藏內容,目前需要獲得開發者許可才能夠使用。
4.4 最好的經濟模型也許是沒有經濟模型
Base 希望透過 Farcaster 提供多種 SocialFi 應用程式來夯實自身,與 Ton、Blinks 等只從 Web2 引流、轉換使用者的方式不同。 Farcaster 是最傳統的 Web3 社交協議,在該協議上包含了賦能 Web2 的輕應用,以及重構類重應用。兩者與「Fi」的結合更為緊密,那麼首先都需要面臨內容定價以及經濟模型設計的問題,重應用還要面臨內容匱乏、用戶稀缺的問題。
關於重應用的問題,我們在文章一開始就已經回答過了,那我們該如何思考經濟模型設計的問題呢?從 Friend.tech 到 Pump.fun,最好的經濟模型也許是沒有經濟模型,不給內容做定價曲線讓其自由發展。回看 Friend.tech 的高光期,圍繞於 key 定價模型的討論有非常之多,其實,一旦一個事物能夠被精算那么生命週期和天花板就會有上限。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資訊平台,本站所發布文章僅代表作者及來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文章內的資訊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