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门到学术,人类如何超越现实意义,元宇宙又将如何重构人类文明。

作者:VION WILLIAMS

封面:Photo by Pawel Czerwinski on Unsplash

序一

元宇宙是一个映射现实世界,且超越现实世界的科幻概念。这是当前阶段业内普遍达成的认知共识。

目前业界对元宇宙的分析讨论,更多还是从技术的角度,解释元宇宙在映射现实世界所呈现的基本物理特征。然而,什么是现实意义的超越性?我认为这才是理解元宇宙概念的关键点。

社会学三巨头之一的马克思·韦伯曾经说过 “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的动物”,人类所具备的这种编织能力,将会在元宇宙当中实现完全的释放。元宇宙赋予了人类重构现实意义的能力,就像当年原始人发现并利用 “火” 作为生产工具,使得原始人在食物链得到跨越式的进步。

我们不凡想象一下,在元宇宙的某个假想世界里,有个掌握世界系统根管理员权限的程序员,成为了这个世界掌握技术权力的野心家,那么他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满足自己对神话故事的一切向往,他将在元宇宙的世界里成为无所不能的万能神,技术规则成为世界的自然规律。

人类将会在元宇宙当中继续编织各种文明形态的意义之网,使得人类文明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多线程的并进式发展,而这些文明形态的发展脉络就像编织的绳结一样,相互交织缠绕,进而塑造了人类文明与元宇宙的整体发展观。

我们暂且先借用 “产灵”这个具有宗教哲学思想的概念,来理解元宇宙对文化意义的整合。

“一个土地守护神,古语叫做产灵。这个名字有着深远的含义。连接丝线可以叫做产灵,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可以叫做产灵,时间的流动也可以叫做产灵。全部都是神的力量啊。我们编织的结绳也是神的作品,体现了时间的流动,将丝线汇聚在一起编织成型,扭曲,缠绕,有时又还原,断裂,再次连接,那就是产灵,那就是时间。”

——电影《你的名字》

元宇宙是一个整合一切想象与共识的产灵,它把不同的界限编织为有意义的实体,使得人类的一切情感羁绊得以寄存,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或是未来的。

从文化意义的角度上来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特别是带来符文仪式在沉浸式体验中得以完全体现的巨大冲击感。


因为在群体连接共识的脑海中,原本飘忽不定的想象图景,第一次得到清晰具象的实体化释放,而人类与抽象实体的交互动作,又将加强群体规模的共识图景。这意味着,人类会让根源在文化脉络深层的巫史传统重回现代文明的文化体系。

例如某个大型宗教借助元宇宙实现对信徒的精神统治,宗教信徒可以选择通过元宇宙实现临终关怀的灵魂安抚,因为在现实世界里解构主义盛行,瓦解了宗教信仰的生死轮回观,科学的解构造成信徒对生命归途的精神危机。

掌握技术力量的宗教可以根据教义去创造出不同类型的生命临终关怀的心流体验,直至个体生命意识的消亡,新的数字生命意识在元宇宙诞生。

在元宇宙概念的出处《雪崩》这本小说中,也隐喻了未来科技社会中宗教对人类的掌控。

总而言之,我们无需去刻意勾勒出元宇宙一个边界清晰的定义,因为这个概念本身早就远超其技术范畴的定义。元宇宙是未来数字文明的超巨载体,当我们站在尽可能多的学科视野去交叉思考元宇宙的存在意义时,越有可能被看到的一切震撼到。

而在当下的概念萌芽时期,其实无须去纠结这个概念的成熟与否,忧心顾虑这个概念的落地价值,我们只管大胆地往前探索——“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我们只需持续构建这个无限整体大的概念的实体意义,并从中探索出些许指导现实建设的路径和方法,这才是我们当下面对这个概念的合理心态。

序二

当前我们都知道元宇宙这个概念为人类科技社会的发展指引了一个未来方向,我们在当下真正值得做的,就是去探索这条道路上的未知。而我将借助十本书从浅入深建立一种基础认识,来探讨元宇宙发展过程中的十个重要命题。

这十本书并没有直接答案,只是帮助我们接近答案。有些书确实偏学术理论, 有一定的阅读难度,但也只有如此,才能与停在表层认知的投机分子划清界限。

在现阶段试图定义完整的元宇宙是什么?我认为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就像我们虽然生活在二十一世纪,但是我们在现阶段无法完整概括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我们无法用已知的局部定义未知的全部。

实际上,我也想借助这十本书,来表达自己现阶段对元宇宙的理解。当然,可能存在认知上的重大歧义或者理论偏差的问题,还请各位读者大胆批判,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错了我会改),大家一起共同推进元宇宙事业的发展。

正文开始

《雪崩》这本科幻小说是元宇宙概念的出处,也是赛博朋克小说的经典之作。这是一本具有未来科技启蒙意义的科幻小说,作者尼尔·斯蒂芬森作为一名通才,并广泛涉猎多个领域,其擅长通过技术流的写作手法,呈现各种未来科技产物的可能形态。

这部作品中有大量夸张到荒诞的设定,作者以玩世不恭的恶搞心态与讽刺戏谑,在小说里埋藏了各种各样的文化隐喻。

这本科幻小说所描述的是一个自由而分裂的未来美国社会,其令人着迷沉沦的多元文化叙事,以及组织形态的割裂与腐朽的资本社会制度之间,形成了一股巨大张力拉扯而成的矛盾感,例如文中有一段 “拨打 1-800 呼叫警察,各大信用卡均可接受”。

全书的主线围绕雪崩病毒的传播,主角找到幕后 BOSS 并拯救世界的老套故事。尽管故事的情节穿插有点凌乱,但隐线是未来科技文明与古代宗教文明在元宇宙当中,进行一场囚徒困境式的生存博弈。

人类通过技术手段拓展了理论无限大的数字生存空间,解放了人类在物理空间的局限性,却又从另一个维度上编织了一张更加巨大的网络牢笼,试图将人类从意识层面束缚在其中并进行牢牢控制。技术控制规则,宗教控制思想。

这本小说有一个人物设定令我印象深刻,就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强制执行者,都会即将全力去保护一名叫做乌鸦的大反派,甚至还阻止男主角把他给干掉,至于理由是什么?我当时看完这一章节惊讶到下巴合不拢嘴。(本来是想剧透的但想想还是忍住了,还是把惊喜留给小说读者吧。)乌鸦是一名典型的悲剧人物,其成长经历又塑造了这么一个荒诞极端的性格,作者对乌鸦的夸张设定隐喻了赛博朋克社会的某种荒诞极端的现象。技术未必会带来美好生活,可能会加剧社会发展的极端特征,加剧发展的不平等

《雪崩》这本小说所带来的启示,不仅仅是元宇宙这个概念,真正需要了解的是作者所要表达,以赛博朋克为代表的未来信息资本主义社会,在秉持自由而多元的价值观同时,其技术力量所构成的数字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对立而割裂的社会形态。

《雪崩》其实也隐喻了技术力量为主导的数字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一种自动不平等,例如弗吉尼亚·尤班克斯(致力于社区科技和经济正义运动的美国学者)在其著作《自动不平等:高科技如何锁定、管制和惩罚穷人》中指出 “今天,我们基于数据库、算法和风险模型造了一个数字济贫院,其覆盖范围和恶劣影响很有可能超越任何以往的类似机构。” 这是另外一个更加深刻的科技社会话题,我会在后续的其他文章进行探讨。

元宇宙会彻底地改变传统时空意义上的社会结构与伦理道德,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并洞见未来科技社会的一种可能性,毕竟现实世界可比小说荒诞多了。元宇宙会带来一个更美好的人类社会吗?其实不一定,我们现阶段对元宇宙的一切美好愿景,仅仅是一种可能性,我们更应该警惕元宇宙往糟糕的一面发展。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无界限的数据流体验

Metaverse 元宇宙和 Avatar 化身这两个关键词都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也目前被广泛讨论的只有两个概念。然而小说中还有一个关键概念——超卡,这也是是一个被严重忽略,且具有重大商业价值的概念。

在小说中,超卡的使用场景还是蛮多,例如 “雪崩病毒” 就是通过超卡传播的,超卡作为一种数据/程序的商品载体而进行交易,这也可能是未来 NFT 的发展路线之一。然而令我影响最深刻的,其实还是男主的前同事胡安妮塔给了他一张超卡,而这张超卡被装进了一个一座图书馆以及一名人工智能图书管理员。

男主在自己的虚拟办公室当中,使用这张超卡的场景是这样的,使用超卡在办公室的墙面上打开了一个连接了这座图书馆通道,并且人可以从中来回走动。图书馆管理员从图书馆中检索出男主所需要的数据,又以超卡的形态拿给男主。而这张超卡,又集成了另一种类型的,以视频内容为主的记录型超卡 ,男主可以点击不同的小图标放大查看不同的内容。

小说设定超卡可以存储无限容量的数据,作为数据资产交易的基本单元,超卡的功能定位,就像哆啦 A 梦的任意门一样,通往任何由多媒体数据构建而成的数字世界。而每个数字世界又能够进行串联,重叠等。超卡与元宇宙的关系,是构成多元宇宙的穿梭与叠加关系。可惜作者在小说中并没有对超卡这个概念进行更多深度的设定。

在目前广泛讨论元宇宙的各种材料中,我几乎没看过任何一篇写元宇宙还提到超卡的,超卡是一种无界限且无中断的数据流体验,是分布式数据结构与聚合型数据协议的创新体现,尤其是未来数据交易成为经济活动的常态时,超卡的商业价值要远大于 Avatar 化身。

KK 的这本《失控》可以说是多年前互联网从业者的入门必读,其中关于计算机网络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老生常谈,没有太多的新意。

我之所以再次提起这本书,是因为任何关于网络理论的设定,都有其特定历史的背景因素,在每一个新的网络时代发展初期,都值得放在其特定的周期中进行思考上的重新指引。

我们可以借助这个网络思考模型,对比 2000 年,2010 年,2020 年这三个关键的周期节点。特别是 2020 年,全球爆发了新冠疫情,导致 2030 年以后的网络形态提前十年出现在大众视野。

今天回过头来重温,《失控》一书对于我们理解元宇宙的发展特点依旧有非常大的帮助,特别是关于网络系统的底层发展逻辑。


例如,涌现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在元宇宙当中,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 Loot 范式(一种文本结构数据化的 NFT 类型)的结合——CryptoAIGC,带来数字原生加密内容的爆发式增长时,也将彻底改变整个数字原生内容的生产结构与生产关系。

这两者的结合,本质上就是由一种相对复杂的数据单元所构成的康威生命游戏,其叙事逻辑与交互规则脱离人为的设定,由网络系统的涌现边界而决定。

当我们使用 DID 协议的数字身份作用于一个身份单元时,设定每一个身份单元都具备独立的自主决策系统,并遵循自下而上的共识协议进行业务上的协同合作时,单独个体满足业务流程的一部分,所有个体完成业务流程的全部。


在抛开人为意志的情况下,身份单元的决策路径与共识协议的交互流程,符合涌现特征而源源不断地被创造。由身份单元所构成的身份集群,从整体性意义则构成了一个新的事业部 DAO 单元。

所以当局部性的特征与全局性的特征完全不同时,我们基本判定涌现理论在数字原生内容的基本构建得以验证。

《失控》一书令我印象深刻的除了涌现理论,还有最后一章提到的"九律"——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研究的交叉学科中提炼出来的九条规律:


“分布式,自下而上的控制,递增收益,模块化生长,边界最大化,鼓励犯错误,不求最优化但求多目标,谋求持久的不均衡态,变自生变”。


这本书 1994 年在美国首次出版,距今已有 27 年,其预测的未来网络社会的部分呈现在 27 年后的今天,对于我们而言都是显而易见的事物。

然而正是这些显而易见的事物,隐藏着那些永恒不变的规律,也是接下来元宇宙发展的规律。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CryptoAIGC 与 Loot 范式的元叙事工具

从加密猫 CryptoKitties 到加密朋克 CryptoPunks ,本质上来说都是 CryptoAIGC 的一种应用,这是一个好的基础。

但只有基于 LOOT 的这类 CryptoAIGC,其数据结构本身兼容了叙事方式,才有机会涌现出一个庞大的内容生态。然而 LOOT 的局限性在于,原生数据格式与叙事工具出现了断层,导致叙事方式与叙事内容必须依靠社区的人为意志,或市场的需求驱动。

如果我们设计一个简易的叙事文本与叙事工具的 CryptoAIGC 工具,作为一个叙事种子的定位并置身于信息网络当中,或许能够实现完整叙事的自由生长。

如何基于 Loot 范式生成原生随机的故事内容,就要理解故事的叙事结构是如何组成的。我们通过叙事学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叙述学研究的是叙事的形式与功能,而我们叙事所用的语言,又是基于语法这套 “离散组合系统”,通过抽样,组合和排列等方式,创造出结构特性与构成元素完全不同的句子或短语。

句子和短语的使用逻辑又构成了我们叙述故事的语法。

叙事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这里我们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进行分析

“蒙太奇是法语 “montage” 的音译,原意指装配、构成。它在电影艺术中指 “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从而对素材进行选择、取舍、修改、加工,并且创造出独特的电影后时间与空间,或者通过象征、隐喻、和电影节奏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进而创造出电影艺术”。

引用自《西方叙述学:经典与后经典》

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电影艺术的叙事表现手法,其实是一种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体现,通过对叙事语法的构建而讲述一个好的故事。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如何讲出一个好故事,但所有人却都知道并具备讲故事的能力,这似乎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天性。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的本质属性是 “生成”,因此引申出一个转换—生成语言学。简单概括,生成语法具有动态演绎的特征,通过构建故事的最小单元,而逐渐衍生出一个庞大的具有各种随机分支路线的故事剧情。

所以,我们用 Loot 叙事工具来约束构建故事的基础单元,用无监督学习算法构建语法的离散组合系统,使用少数 “故事基型” 运用转换-生成语法,在网络环境当中,生成各种千差万别的原生故事。


至少说,理论意义上,我们可以设计一种 CryptoAIGC 算法与 Loot 范式的元叙事工具,得以实现完整叙事的原生故事内容,而不再是纯粹的媒介内容。


如果我们真的实现了理论上的设想,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元叙事构建原生数字世界。

《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是大历史这个新兴跨学科领域的第一本教材,同时也是比尔盖茨斥资 1000 万美元打造的在线大历史教学项目。这本书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人类与万物的起源故事,大历史理论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历史视野,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讲述了人类的过去,地球的过去,乃至宇宙的过去。

大历史的意义在于讲述人类所共通的历史,以此达到整合所有文明的历史故事,并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共同体认同。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帮助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处境有更深刻的领悟,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我们的人生及世界继承了宇宙过去 138 亿年的全部演化结果。”

“如果我们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但是不了解它的序列,不清楚它发生的时间,那么,我们眼中的过去,就是一堆没有意义、没有深度、也没有真实形状的杂乱事件的堆积而已。”——当前业内普遍对元宇宙概念的理解,也是杂乱的功能定义堆积,没有构建其存在的历史意义。

所以,当你要理解一个实体化的时空概念时,必须建立起能够考察这个时空概念的历史观,而这个历史观同样可以用来洞察未来趋势。在这本书中,作者按照复杂性渐增的方式,列出了八大门槛为大历史理论提供了一个基础框架。

而当前我们对元宇宙概念的完整认知,首先就缺乏了从宏观历史角度上,构建复杂性渐增的框架模型,并且将框架模型建立在时间圈层的基础之上。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把过去的,未来的,都拼凑成为一个在当下的概念集,由此造成了普遍存在的认知噪声。——“元宇宙没有新东西,都是已有技术拼凑” 或 “元宇宙太未来科幻了,不着地没用”

元宇宙作为一个无限整体大的概念,但凡是概念均有其历史成因,如果脱离历史叙事的框架来试图讨论元宇宙概念的发展可能性,那么我们就无法辨别其周期性的规律,没有周期规律就没有稳定的特征表现,我们对其未来的一切假设将显得极其飘忽不定。

因为周期规律的事物表征,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事物的前身以及未来的时间线索。宇宙的时间未必是线性的,但是被人类掌握的时间是线性的,线性时间标的的好处是帮助我们将混沌时空的随机变量,串联成为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过程变量。

今天的我们恰巧处于元宇宙概念的所谓元年,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都是未知的,而大历史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面向未来历史的叙事方式,帮助我们站在当下的视野,整合过去与未来。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NFT 的起源故事

历史是人的历史,大历史是人与万物的历史。当我们喊出 “万物皆可 NFT” 的时候,那么我们同样需要赋予 “万物皆为 NFT” 一定历史意义的起源故事。起源故事的定义是:“依据某一特定群体所具备的最准确的知识对全部时空演进所做的叙述。

起源故事被植入所有主要的宗教及教育传统,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理解方式,帮人认清自身在时空中所处的位置。” 所以,在大历史理论的叙事框架下,元宇宙的一个核心命题是人类与 NFT 的起源故事,即 NFT 的故事 IP 化。

早期我们可以通过 IP 文化系统,为 NFT 创建其起源故事,NFT 才能摆脱当前仅仅作为商品属性的经济功能。NFT 有可能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仪式程序,通过这套程序承载了特定社会群体在某个历史阶段的共同叙事,以及对其活动特征的约束。

如果说,我们试图通过 DAO 构建数字社会的社会政治秩序,那么 NFT 则是作为一种程序化的文化符号,构建了数字社会的道德心灵秩序。因为在数字世界中的一切言行举止都可以被抽象为可视化的善恶符号时,道德将成为一种比法律更加有效的社会管理秩序。

NFT 的起源故事几乎是无限的,完全取决人类的想象力。

简单的说完了,下文有点难度

元宇宙这个词从概念的范畴来说,是一个超巨概念。因为这个概念从诞生至今,被杂糅了很多的超现实想象以及非理性期待。而这些想象和期待,又将以元宇宙这个概念母体,爆发式地衍生出一系列相关的概念。


一个可提前预见的现象是天体物理学的概念会被商业营销泛滥使用,进而形成一套元宇宙概念词汇表。概念的多样化是值得期待的,这说明了一个行业的创新机会与需求活性是呈现正增长趋势的。

什么是优秀的概念,什么是糟糕的概念,我们必须具备辨别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借用概念史的分析方式,来重新理解元宇宙这个概念的历史起源,及其概念本身的社会价值与存在意义。

概念史的基本作用是帮助我们理解,概念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差别及其起源和成因。概念史关注的是一个概念在时间结构中的生成、常态或者非连续性、断裂和变化,关注变化的转折点、衔接点、关节点等。


概念史的目的是借助概念理解历史,所以我们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元宇宙这个概念的定义本身,而是要理解形成这个概念背后的那些历史因素。

rct AI 在其《Metaverse 漫游指南》这篇文章中,引用了 JDN Dionisio 在 2013 年发表的论文:3D Virtual Worlds and the Metavers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论文作者将虚拟世界的发展划分为 5 个历史阶段,而 rct AI 团队则对这 5 个历史阶段进行了丰富与完善,并补充了由 AIGC 所驱动的属于未来的第 6 个阶段。

所以,讨论元宇宙这个概念的时候,概念史会提醒我们,我们是如何把对虚拟世界和开放世界的想象与期待,移情到了元宇宙的概念范畴上。

历史沉淀于特定的概念,却又凭借概念成为历史。

《雪崩》是在 1992 年出版的,也就是说 Metaverse 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 1992 年,但我们并不知道尼尔·斯蒂芬森是否在 1990 年或者更早之前,就完成了概念设计,而他的创作过程又是受到了当时哪些概念的启发。我们或许无法详细得知小说的启蒙概念都有哪些。

但概念史告诉我们,一个有延续性的概念绝非完全凭空而出,它或许就是一些稀松平常,显而易见的事物,加上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用某种叙事方式将其词语艺术化,最终塑造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概念。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概念史的含混与偏见

实际上我对于概念史也是一知半解,历史上各大思想大家对于 “概念史” 也是存在各不相同的偏见,这是一个不存在普遍共识的学术领域,概念史的很多研究问题在当今依旧不仅说不清,有些关键点也缺乏清晰而充分的阐述。

概念与词语的关系密切,但词语的定义是清晰的,概念则往往是含混的。当一个词语凝聚了社会的叙事、政治的经验和文化的意义时, 词语就变成了概念。

所以概念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考古,更多时候是对塑造概念的社会属性研究,而概念与隐喻的关系,又是一个重要且难以阐述清楚的命题。

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各不相同,那么概念以含混的方式,在历史的尺度上融入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含义,也会造成学者对概念史的成因有极大偏差,甚至是偏见。

区块链会将概念的成因媒介进行不可篡改的记录,是否就能解决元宇宙在传统概念史的不足,暂且不得而知,也难以推演。

毋庸置疑,元宇宙确实会引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在加密货币的经济系统当中,共识机制是作为价值认同的技术载体,而经济系统又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支撑,通过账本记录又可以反映出经济活动的社会文化观念。

当某种社会文化观念可以通过经济行为实现表达的时候,这恰恰是成熟文明的基础形态表现。所以,当文化经济系统与加密共识机制基于社会活动网络建立起连接关系时,文化与共识的构建方式将会形成元宇宙的基础文明形态。

叙事方式与起源故事的差异将会衍生出多种各不相同的局部文明形态,而元宇宙作为一个文明整合体,不同的文明形态又不可避免都会陷入到融合与扩张的冲突当中。

文明的冲突不一定是共识的冲突,但共识的冲突一定会造成文明的冲突。当区块链技术作为元宇宙经济系统的底层支撑时,共识的冲突就是技术路线上的冲突。


元宇宙的发展早期,不可避免会继承旧加密世界的一些技术权力,旧世界的技术权力对新生技术力量的干涉,是我们应当警惕的。因为当 Vitalik 说出以太坊的正统性时,实际上以太坊就已经以某种技术权力自居,并有意塑造自己在加密世界的势力地位了。

文化与共识既是互相制衡的关系,又是互相促进的关系,通过市场优势获得技术权力的正统性,未必能够获得技术文化认同的正当性。如何解决技术权力正统性的正当性问题,这是以太坊社区未来面对元宇宙的技术整合时,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否则以太坊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元宇宙汇聚了各项前沿的信息技术,不可避免将会引发现实世界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转变,而当现实世界的各种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时,那又将进一步导致世界秩序的重建。

塞缪尔·亨廷顿的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历史经验,以便我们提前预判未来在元宇宙即将发生的各种文明冲突。我们应将传统的地缘政治学进阶为元宇宙的技术地缘政治学,这有助于我们汲取一些经验教训:避免原则、共同调解原则、共同性原则等,为如何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元宇宙文明系统,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对 DAO 的批判

通过共识机制建立经济价值的群体认同,通过身份系统建立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同。共识机制与身份系统的耦合系统,说不定可以形成有效可行的 DAO 自治系统。


但 DAO 是一个难而理想的方向,是不是正确的方向其实我不太确定,因为任何社会组织系统皆是复杂系统,当前的 DAO 思想是理性工具思维的产物,对复杂个体的容错率极低,人的七情六欲绝非数据可量化,个人意志也绝非数据协议可限制。


基于 DAO 的理念实现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治,试图解决社会发展的公平与信任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更像是精英的一种傲慢,因为 DAO 本质上是一个技术与政治经济学问题,而加密领域的精英们却又大多数天然回避此类问题。


在此补充推荐《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财富、贫穷与政治》和《身份、边界与社会联系》这三本书。

假设彻底忽略人与组织的因素,而是基于 CryptoAIGC+DAO,那这个方向倒是有点盼头。

从地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元宇宙可以算是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开辟出来的一个具有实体意义的数字生存空间。在当前阶段,我们更多地仅从视觉交互层面,讨论这个数字地理空间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可能性。


福柯曾对地方、空间、以及城乡规划发表了大量论述,其关于 “空间、知识与权力” 的地理学关系研究,能够提供一个新的视野来理解元宇宙从空间维度上的治理权力的发展可能性。

米歇尔·福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随着我们对于元宇宙的发展推进,关于他的一些更加著名的思想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想启发,当然,福柯的思想既是解药又是毒药,应保持谨慎对待。

现阶段,我们处于对元宇宙地理空间的加密社区探索与交互协议构建期,典型的案例是现阶段在 Decentraland 上买卖土地,搭建社区,举办展览或者电音舞会等。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空间利用的诉求,就会杂糅进去很多治理的规则,共识的约束等,空间和权力就会出现新的关系。

当前阶段的建筑师仍然是元宇宙空间的核心支配者,加密运动的建筑师以精英分子为主,其知识可以转化技术管理手段,实现建设与治理的某种平衡,例如我们在一个特点的建筑范围设定,持有身份 NFT 的访问者才可以进入特定的范围,即身份权益获得地理空间的使用权。

但随着接下来更多的技术变量出现,会超出建筑师所掌控的空间领域,我们将目睹建筑师是如何屈服于更大的城市规划而逐步失去完整的支配权。建筑师在单位空间的权力支配地位,与地理区域的权力体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博弈关系,这中间都会极大地影响未来加密土地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元宇宙的地理空间中,建筑设计与治理机制很可能会被过渡应用,无论是出自于集体的抵抗,还是主动的占据。元宇宙的土地发展问题,大概率会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土地经济逻辑,所以现实的土地经济发展理论不一定适用。

我们真正应当关注的,还是知识型的技术权力与分布式社交网络经济的发展关系,是如何塑造了元宇宙的地理空间关系。这是一个独特且新颖的元宇宙发展命题。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原地移民

提供一种加密土地 SaaS 服务,结合建筑设计,经济模型,治理机制以及文化系统等的程序脚本,授权土地的持有者可以获得使用权。当单位空间与所处的地理环境发生结构性转变的时候,可以迅速切换脚本程序,以最小的成本实现 “原地移民”

(聪明的读者一眼就能明白这个隐喻)

赛博朋克是信息资本主义社会对于未来科技社会的一种构想,我们认知到的赛博朋克文化,是信息资本社会与控制论思想结合的一个科幻概念的社会形态体现。但赛博朋克文化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即与其他社会形态的结合。

翻开一段鲜为人知的科技历史,控制论思想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在智利这个国家发生过。20 世纪 70 年代的智利,在阿连德政府的社会主义改革时期,曾经有机会发展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覆盖全国的实时经济信息网络:Cybersyn。

图 / Cybersyn 项目的控制室

然而美国的介入了推翻了这个民选政府,CIA 推动了智利军人皮诺切特建立军事独裁政府,靠枪杆子打出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口号,经济建设上采用 “休克疗法”,并直接终结了 Cybersyn 项目。

这是一场政治与科技的双重变革,这本书展示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以及人物访谈,且采用了小说叙事的写作手法,整本书的可读性非常高。建议你找个无人打扰的周末,好好享受这段令人惊心动魄的,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 “史前” 互联网传奇故事。

我们过去对于科技互联网的历史,一直受到 “美国叙事” 的影响,我们耳闻能详的是硅谷精英从创业到华尔街上市的故事。然而这段被遗忘的科技历史,斯塔福德·比尔的控制论思想、智利阿德连政府与 Cybersyn 的故事,则是一个属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互联网传奇。

资本逻辑的自由经济市场与科技网络并非天然结合体。社会主义的大政府模式下,技术支撑的网络能够创建更加符合国情发展需求的信息化网络系统,正如疫情这两年,健康码就是一个载入历史的信息追溯系统。

这本书有助于我们通过历史,理解未来元宇宙的社会实践。像韩国和日本这样的东亚国家,一旦政府层面意识到元宇宙可以拓展为国家形态的新边界,那么出现国家力量主导的元宇宙项目是必然的趋势,例如韩国政府就已经公开投资建设元宇宙了。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作用

元宇宙在高度成熟的发展后期一定是唯心派为主流,中国人的哲学思想观,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科技远期愿景的直接感知,而我们的文化隐喻又引导了少数人觉醒。

知天命而后立命,此内化于心而知行合一。这是独属于中国前沿领域的科技从业者的科学哲学思想。

而元宇宙的发展早期,我们离不开赛博朋克主义文化的影响,以及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科学哲学家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想。所以,唯物与唯心的价值观冲突,也是元宇宙发展早期不可避免要形成的割裂对立的两个派系。

但在当前阶段,这些可以作为个人对元宇宙远期发展的精神信仰,而从具体实践上,早期从业者应该从务实角度出发,我们要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框架,来共同讨论元宇宙的建设路径。

中国的传统哲学文化加上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的科技工程,我相信我们能够创造出远超欧美的前沿科技浪漫主义思想,我们更有那个文化底蕴去创造一个诗意浪漫的元宇宙栖息地。

开始进入哲学范畴,请先卸下经验包袱

说实在话,如果 get 不到兴趣点的话,这本书会相当的鼓噪乏味,学术冷门且翻译的还不好。但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可能解决在元宇宙世界中,数字人类与原生虚拟人在自我认同方面的哲学问题。

作者关注于 “个人同一性的” 问题,不同于笛卡尔与尼采,他观点是 “自身与他者的交织”。并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个人的同一性:描述,叙事与规范,即谁在说话和行动?谁在叙事故事?谁在负责任?这是作者所认为的人生根本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人类作为一个非原生数字生命,在元宇宙中的人生根本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在《雪崩》原著中提到的 Avatar 化身的概念,更多的是体现了人形皮肤赋予了用户在元宇宙的数字身份,并且化身被限制了不能同时出现在元宇宙的不同地方。

然而,基于未来的分布式数字身份技术,以及基于 AI 的数字原生虚拟人,让我们在元宇宙的世界中,可实现的不仅仅是个体的数字化身,而是个体化的数字化身和数字分身。

当我在元宇宙的数字化身与我的数字分身,同时以多种数字身份在进行不同的社会活动时,从个体意义上与个体化意义上,我的同一性和我的数字化身与数字分身的同一性,是不同视角的同一性叙事身份关系。其次,当一个披着我形象外表(经过唯一性确权)且所有权归属于我,或者不归属于我的原生数字虚拟人在元宇宙进行社会活动时,TA 是否应该作为我的个体化衍生品,又或者作为一个他者的独立个体。(很拗口,不一定对,我会在《人工智能的平权运动》一文中梳理清晰)

不同于真实世界中,底层哲学认知无法做到对具体活动现象的直接呈现,而基于元宇宙的底层哲学的认知可以迅速转化为技术方案,直接发挥显性可见的作用。

所以,这本书的核心观点 “自身与他者的交织”,有助于我们解决未来在元宇宙出现的伦理道德危机,由个体身份认同的混乱而导致道德规范的混乱,进而影响了现实世界的道德秩序。

个体化意义的 Avatar 将会彻底地改变人类的社会身份系统,是否会带来人类社会在社会身份认同上的危机,取决了我们这代人的将来在某个时间段的选择,而这个我们的选择也将会影响往后数百年,甚至更久远。

这是一个关键的元宇宙哲学命题,期待 21 世纪能够出现解决这个命题的哲学大师。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个体的与个体化的

个体化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个人作为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元,而个体则是指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特定的主体单位,这两者是有差异的。

我们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往往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是明确的个人主体,在宏观社会学层面,基于我们不同的活动场景与动机作用,个体在经济系统当中被个体化,即我们的活动构成了整体的社会经济活动。

但是这两者对我们自身而言的感知是存在差序的,即我们无法显性直观的察觉到自己被个体化。而在元宇宙的世界当中,数字身份与数字分身的同时作用,我们将直观察觉到我们被个体化的过程。

我们可以基于我们的活动需求,而无限裂变自己的分身,分别执行不同的场景劳动。这个方向大概率会是元宇宙出现的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个人的主体被社会劳动无限切割成无数个基本单元,成为了一个身份主体被割裂的个体化分布式身份集群。

个体化社会成为社会关系的基本单位。

“世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可称为有限游戏,另一种称为无限游戏。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有限游戏参与者在界限内游戏;无限游戏参与者与界限游戏。有限游戏由其边界来定义,而无限游戏则由其视界(horrizon)来定义。”——詹姆斯·卡斯

元宇宙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无限游戏,所有人都将会被裹挟其中,并以某种意义上的差序认知,在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当中,遵循博弈竞争的规律性周期来回切换游戏身份。

王兴有句话说的很对——“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有人想把元宇宙当做一场有限游戏来玩,急于给元宇宙这个概念设定一个结构清晰的边界,并通过自身的相对优势快速获取 “头衔”,这类人往往有钱但没大格局。

对于无限游戏玩家而言,边界是可以无限探索的,正如概念史所说的 “概念本身不可被定义,只可被阐述”。无限游戏的玩家,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以超越边界的视界,用其一生时间叙事无限游戏的 “传奇”。

任何元宇宙的参与者,都应该先建立自己作为玩家的游戏心态,在这场游戏当中处于哪个位置,以及找到你的游戏目的。

大多数人讨论《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这本书的内容时,大多数都是在讨论其第一章的内容,即【世界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但却鲜有人讨论第三章的内容【我是自己的天才】,然而我认为对于接下来的元宇宙世界中,第三章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启蒙。

“我是自己的天才,是我说的话和做的事情的创造者。正在思考的,是我,不是心灵本身。正在行动的,是我,不是意志本身。正在感觉的,是我,不是神经系统本身。”

如果仔细研究,这里的我是一个从具象与抽象意义中剥离出来的,具有实体存在意义的真我。无关心灵或灵魂,无关意志或大脑,而是一个在当下真实存在,并整合过去与未来,构建一个完整意义的真我,一个无法被割裂描述的我,而我在无限游戏过程的意义,是我所存在的生命周期的整合与完满的人生意义。

所以,我认为 “我是自己的天才” 的心理建设能够帮助我们面对元宇宙这场无限游戏时,能够跨过虚无主义的迷雾区,避免 “我” 的意义在虚无主义与解构主义的作用下,“我” 的完整性被瓦解剥离出 “一个人” 的整体意义,在资本异化的功能作用下,“我” 成为了一组商品标签的定义。


我们可以借助理性工具思维,定义个体为社会建设的功能作用,但从文明的大局来看,我们必须意识到这只是在某个历史周期,借助科技力量或思维工具,剥夺人的完整性而满足阶段性建设的需求。等到这个建设阶周期结束时,我们必须把 “人的完整意义” 还回人类文明本身。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未知成就传奇

有限游戏玩家的最大恐惧来源是未知,有限游戏的玩家是一切牢笼的建造者。而只有无限游戏的玩家,才能把未知当做勇气的动力,在回归真我的同时,才能看见真正的无限世界。


或许未知是未来的已知,但也可能是永远的未知。也只有无限游戏玩家才能意识到,正是看不见的未知才能构成了无限的持续性。而对无限性的探索与创造,是我们作为自己的天才,所由衷热爱的伟业。

相信人类面对未知一旦心定如磐石,人类就能创造伟大的传奇故事。

当十七世纪的科学家发现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动,而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时,宗教所构建的地球中心论的信仰体系崩塌瓦解。欧洲人开始意识到,人类失去了原本自认为存在的位置,而这场 “欧洲意识” 所造成的精神危机,掀起了现代科学革命与哲学的浪潮。

人类思想经历并完成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和谐整体宇宙的解体和空间的几何化。这场革命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框架和模式。

从库萨的尼古拉开始,经过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儿、莱布尼茨、牛顿等思想家的探讨和争论,古希腊和中世纪的那个有限封闭的秩序井然的世界 (cosmos),最终演变成了均一而无限的宇宙 (tufiverse)。

当前的我们同样身处时代巨变的转折点,因为少部分人开始意识到,人类自认为自己在宇宙的时空关系,又将再次发生巨变。

我们原本从技术视角理解的虚拟世界,突然跃迁到了元宇宙这个无限整合一切想象的超巨概念,驱使技术与商业的范式革命,唤醒传统哲学回归当代,元宇宙也将终结后现代社会,进而开启新的文明篇章。

不同于十七世纪的那场精神危机,对元宇宙探索在当前的阶段是令人振奋的冒险,正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元宇宙概念的建设性意义在于,开启了人类在地球内建设人类宇宙的进程,而不仅仅是去探索地球外的宇宙。

这场发端于布鲁诺和开普勒、暂时终结于牛顿和莱布尼茨的伟大争论,在二十一世纪又将掀起新的争论,科学与哲学都将发生新一轮的深刻的思想层面的范式革命,而神学也很可能在科技社会中重新回归舞台。

这场伟大的争论,推动人类从古人的封闭世界走向近代的开放宇宙,今天这场争论将在二十一世纪再度开启,推动人类借助由比特与电子构建的复杂离散随机系统,迈入那无边想象的界限——元宇宙。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哲学回归,人类回归

2300 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与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所构建的宇宙观,就像拼图一般,拼块之间相互关联并形成体系,构成一个能够对应宇宙存在的关键问题的答案组合。

正如理查德·德威特在《世界观》当中提到的:“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一个常见的隐喻是把宇宙当作一个有机体,这也是通常在思考我们居住在怎样的宇宙时所用的方法。就像有机体由许多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各自发挥其功能来实现其目标。”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中,宇宙是有意义的,而这个意义是人类赋予的。

而在十七世纪的欧洲,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经典力学所开创的现代工业社会,构建了以机械论为隐喻的宇宙观。——“在这种 “宇宙像机器” 的观点之中,隐含的概念是 “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定域的”,也就是一个物体只能对与其有某种关联的物体产生影响。”

尽管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对经典力学造成挑战,但也没有推翻自十七世纪时所构建的宇宙观。而在十七世纪所构建的宇宙观当中,科学所发现的实体才是宇宙的实体,宇宙本身不存在意义。

当尼采喊出那句经典 “上帝已死” 时,虚无主义早已开始吞噬人类在现代宇宙观当中,最后仅存的位置。

当我们把这两个构建宇宙观的历史放在一起时,我们会发现,亚里士多德所构建的宇宙观是建立在科学与哲学之上的,并且两者之间并无清晰的边界,因为这两者可抽象为智慧的体现,人与宇宙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的。

在十七世纪时所构建的宇宙观,基本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但很遗憾把哲学给丢了的同时,也把人给丢了。所以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精神危机越发严重,尤其是在现代资本社会,人的自我存在意义必须依附在工业社会的商品经济体系当中。

我们用科学重新发现了宇宙,却用科学丢掉人在宇宙当中意义。这是自十七世纪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遗憾。

最后,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看到中国的航天力量正在迈入辉煌的时代,以人类的力量向外探索浩瀚的宇宙。而雄心勃勃的马斯克,则是要在有生之年实现火星移民。但这些对地球外的探索行为,无需重构我们的宇宙观。

而发生在地球内的事情,我们开始对内构建属于我们人类的数字宇宙,我们很幸运处于人类文明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时期。我们将亲手终结现代社会,重新构建过去 2000 多年的人类宇宙观,进而开启一个新的文明进程。

被现代社会抛弃的人类灵魂,在现代科学宇宙的框架之外化作了幽灵游荡了数百年,而元宇宙的出现,则是一个重构宇宙观的重大历史契机。这一次我们一定要把人类的灵魂找回来,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新的宇宙当中安身立命。

此次宇宙观的重构,必定是建立在科学与哲学的基础,我们用科学重新创造宇宙,我们也要用哲学,把人的意义重新找回来。

最后

你是宇宙将其自身短暂地表达为人的形式

免责声明:作为区块链信息平台,本站所发布文章仅代表作者及嘉宾个人观点,与 Web3Caff 立场无关。本文内容仅用于信息分享,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要约,并请您遵守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