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T 给 Web3.0 带来了哪些机会?
作者:Daniel Li
Soulbound Token 作为区块链行业最新潮的概念,是 V 神于 2022 年初提出的,Soulbound 这一词最初是来自魔兽世界,在游戏中被 Soulbound(灵魂绑定)的物品是无法用来出售、邮寄或转赠他人,完全只能由玩家自己使用。作为魔兽资深玩家的 V 神显然是从游戏中获得了灵感,从而创造出了 Soulbound Token(SBT)的概念。
简单来说 SBT 是一种可编程的、不可转让但可撤销与找回的,同时附带可验证信息的通证,类似一份不断扩展的个人简历(包含教育证书、就业经历、出席证明等等),通过与其社会关系相关联的钱包进行验证,SBT 可以帮助用户在 web3.0 世界中构筑一个与现实社会映射的完整身份,解决长期以来阻碍 web3.0 世界发展的用户身份系统问题。也因此 SBT 被认为是实现 web3.0 的重要推动力。但也有不同的观点,一些人认为 SBT 目前还只是在研究初期,一些设想还不够完善,存在各种弊端,SBT 对于 web3.0 更像是一个诱人的陷阱,贸然推出 SBT 将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那么 SBT 究竟是 web3.0 的机会还是陷阱,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一下。
什么是灵魂绑定代币 SBT?
SBT 是一种不可转让的代币,用来构成 web3.0 网络上代表社会关系的承诺、证书或是从属关系,它可以将人或实体的无数特征和成就,以区块链的形式进行标记,例如:教育证书、就业历史、出席证明,甚至是他们的艺术作品证明。
SBT 是 web3.0 世界中 DID(去中心化身份)一个解决方案,是对我们在 web3.0 虚拟世界中关于个人虚拟资产(如社会关系、社会价值)的确权。通过 SBT 无论你在链上产生的社交关系、社交身份以及社会信誉都可以上链,并且 SBT 跟你的钱包地址是绑定的且不可以交易。你在现实世界以及 web3.0 世界中参与的社交活动、学习或工作经历等都可以获取相应的 SBT,比如你毕业学校给你的毕业证、工作的企业给你的工作证明、以及参加过的公益组织、贷款或参与流动性挖矿的 DeFi 平台、参与过的 DAO 组织等等,随着时间的沉淀这些 SBT 会构建出你在 web3.0 世界真实 DID。
SBT 有哪些应用案例
Soulbound Token 虽然刚推出不久,还处在发展的萌芽期,但其未来巨大的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已经吸引到了众多企业入场,就在近几个月内各大平台都纷纷高调宣布推出自己平台的专属灵魂绑定代币,如 Fair.xyz 与 OpenSea 合作推出针对 NFT 的灵魂绑定代币「Minter Token」,允许用户基于其当前或曾经持有的任意一个 NFT 来免费铸造 Minter Token,这也成为创作者与社区互动的新方式。还有 Binance 发行的第一个基于 BNB 智能链的灵魂绑定代币—Binance Account Bound (BAB)。BAB 将会显示在用户钱包上,以强调他们已成功完成 KYC。目前 SBT 在行业内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类。
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SBT 可以帮助艺术家在 web3.0 世界目标社群中建立自己的声誉,并且使这些声誉可以被购买者验证。艺术家可以使用有自己 SBT 的身份钱包来发布 NFT,这个身份钱包里面的众多 SBT 是艺术家线上线下真实活动的证明,因此,艺术家通过直接的、链上的方式将他们的真实身份与作品绑定在一起,让买家能更好地来验证身份、艺术作品的出处等。拥有 SBT 的艺术家钱包以及该钱包所在的线上社交网络可以帮助抵御艺术品抄袭、深度伪造等问题。
灵魂空投避免女巫攻击
以社区治理为中心的 DAO,在召集组建新的社群时,往往是采用空投的方式,但这种方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都不高,空投不一定能发送给真正的参与者,且容易受到女巫攻击,所谓的女巫攻击是指在社群组织中,有单个用户可以拥有多个钱包并囤积 Token 以达到 51% 的投票权,然后操纵决策。利用 SBT 可以提供一种防御此类攻击的方法,因为它们可以更容易地识别出真实的个人和没有灵魂的机器人,通过 SBT 的筛选可以做到灵魂空投,匹配到真正参与的用户,且在投票环节可以取消甄别为女巫攻击者的投票权。
钱包账户恢复
对加密投资参与者来说,丢失钱包是一件非常棘手的问题,钱包一旦丢失能够正常找回的概率非常低。虽然有些钱包设置了社交恢复机制,即设定几个受信任的钱包守护人,但这些守护人依然需要日常的维系,这无疑增加了经济成本,并且一旦与钱包守护人交恶则有可能无法通过此方法找回钱包。相对来说 SBT 提供的社区恢复钱包账户模式更有优势,只需要所持有几个 SBT 社区的大多数人通过即可恢复,在尽量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钱包资产恢复变得更加容易。
无抵押的链上借贷
目前,web3.0 生态系统难以复制传统金融的无抵押贷款或信贷,因为我们尚未建立一个以信任为基础的链上信用机制。但在 SBT 所构建的生态系统中,无抵押贷款或信贷都将得以实现。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抗审查、由下而上的替代品,来取代自上而下且中心化的商业社会信贷系统。代表教育证书、工作历史和租赁纪录的 SBT 可以作为个人信用历史记录,允许「灵魂」以良好的声誉为质押来获得贷款。
出席证明协议
SBT 不可转让且附带可验证信息的属性,使其非常适合作为出席特殊场合、参与社群组织以及网路会议等活动的证明。目前有一个接近这类 SBT 的项目就是「POAP」。POAP 的全文是 Proof of Attendance Protocol(出席证明协议),旨在提供一个用区块链纪录生活经验的徽章服务。活动主办者可以自定义徽章的设计并发送给活动的参加者。但是 POAP 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它属于可以交易的 NFT,容易被金钱量化,这也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其可信任度,而拥有不可转让属性的 SBT 或许会成为未来最好的出席证明协议。
SBT 给 web3.0 带来了哪些机会
SBT 真正价值在于通过它人们可以在 web3.0 世界建立一套自下而上的个人信用评分体系,它让灵魂和社群自下而上地连接在一起,增强了社会性,跨越社交距离,为构建真实且虚拟的 web3.0 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SBT 为 web3.0 世界构建真实的 DID 提供了机会
在没有 SBT 的 web3.0 虚拟世界中,用户的身份是由一串以 0x 开头字母和数字组成的钱包地址来表示。钱包地址成了唯一能识别用户的方式,面对一样混乱且复杂的数字账户身份,我们根本无法从众多身份中识别出哪一个是真实的人或者哪一个是我们需要找的人,缺乏真实的 DID 成为了影响 web3.0 未来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方面因为无法确定对方真实的身份或是否为真实的人,我们没有办法在 web3.0 建立真正有效的社交关系和社交网络。另一方面因为缺乏身份识别手段,在 web3.0 世界从事违法犯罪而被捉住的概率就会变得极低,这无异于变相的纵容了犯罪。这给 web3.0 带来了不确定性和安全的隐患。
SBT 的出现为 web3.0 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机会,它将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体系映射到了 web3.0 世界中,为虚拟世界的中 DID 身份建立了对应的真实的身份标签。我们可以通过 SBT 来判断对方的职业和社会信誉,并且一旦 DID 获得 SBT 就会跟你的钱包地址进行绑定,成为了唯一绑定的灵魂代币,且 SBT 不允许转增和自行撤回,只能由发行机构进行撤销,这也保证了 SBT 的可信度。
SBT 为打破 web2.0 时期的数据垄断提供了机会
SBT 的存在不仅仅是在 web3.0 世界中重新构建类似 web2.0 时代的个人信誉评估体系,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于 web2.0 时代个人数据所有权的问题,我们当前所接触到的互联网大 V 和一些网红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粉丝,其实这些粉丝和账号的所有权并非真正掌握在创建或经营账号的人手中,而是掌握在提供平台的公司手上。大 V 和网红更像是在替平台管理账号,平台掌握着账号生杀大权。
SBT 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机会,它可以解决个人社交数据迁移的问题,未来你所有的社交数据,包括你关注的人、关注你的人、以及你的私域流量都将成为你个人的信誉资产,这些信誉资产会以 SBT 的形式跟你的钱包进行绑定,且不可转增或替代。有了 SBT 我们就不用再担心因为某个平台封禁了你的账号,就丢失掉了所有的社交关系。我们可以在平台封禁你的账号时,携带自己的信誉资产转移到其他平台,可以说 SBT 让 web3.0 世界真正可以实现数据的创造者属于创建者本人,这也为以后 web3.0 生态系统的搭建者和内容经营者提供了更多的动力。
SBT 促进了 web3.0 用户遵行行业规则
web3.0 世界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 DID,导致各种欺诈和违法犯罪问题频发,同时缺乏有效的惩戒手段也让一些意志力薄弱的人,在金钱的诱惑下走向了犯罪的道路。在 web2.0 世界中,我们可以通过用户实名认证的信息追踪到用户本人,那么在 web3.0 世界里 SBT 也可以发挥同样的作用,SBT 不仅可以帮助用户在 web3.0 世界建立个人信誉,同样对于一些有违法犯罪劣迹的人,一些相应的机构也会给用户颁发代表信誉低的 SBT 并且绑定到用户钱包地址,通过用户身上的 SBT 我们可以识别出这个用户是否值得信赖。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起到极大的警示作用,也可以减少欺诈事件发生的概率。
SBT 的出现也为构建 web3.0 秩序提供了机会,当一个人在链上从事犯罪的时候,都要不得不考虑此行为是否会对现实中的自己造成影响。当作恶者都能被识别并且受到相应的惩罚,那么规章制度才会被人遵行。
SBT 为 web3.0 世界建立信誉金融系统提供了机会
在目前的 DeFi 领域,因为没有统一的线上的身份系统,信用或无抵押借贷是基本上无法实现的。SBT 的出现为 web3.0 世界建立信誉金融系统提供了机会,利用 SBT 可以创建一个抵制审查、自下而上的替代方案,以取代传统社会中自上而下的商业和社会信用体系(如央行征信系统或蚂蚁芝麻信用分等),有了 SBT,就像 “芝麻信用分” 一样,人们可以凭借钱包里面的 SBT 去实现无抵押借款。并且用户在 web3.0 世界的中积极的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也有利于提高其 SBT 的信誉分值,而 SBT 分值越高用户可以获得的无抵押贷款金额就会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户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SBT 所构建的个人信誉体系为 web3.0 世界拓展丰富金融应用场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未来的 web3.0 世界的金融业务将不在仅仅是高杠杆的金融借贷业务,更丰富、更普惠的金融业务也会在 web3.0 上得以实现。
SBT 可以让 DAO 的社区治理更加公平
目前 web3.0 和 DAO 所依赖的代币投票系统存在严重的弊端,女巫攻击和鲸鱼操纵选票的问题经常会出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DAO 社区治理缺乏公平性和包容性也严重阻碍了 web3.0 生态系统的构建。而 SBT 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机会。首先通过每个社区成员身上的 SBT 我们可以筛选出虚假的机器人账户和非本社区目标成员。其次通过 SBT 赋予每个社区成员治理权,该权限并非固定不变,它跟用户参与讨论、出席活动及定期投票有关,用户参与度越高所获得的治理权也越高,相应的投票权就越高。这可以极大避免鲸鱼操纵选票和机器人攻击问题。
SBT 在投票方面的另一个运用就是避免 DAO 出现中心化集中且保证社区内存在不同的声音,SBT 可以在投票前跟踪不同社区成员的意见,打散某些过于中心化的选票或群体,以确保少数群体的声音始终有代表存在。
SBT 的陷阱有哪些?
SBT 未来似乎有无限的潜力,在大多数人兴高采烈准备迎接 SBT 的到来时,一些人却表达的消极的态度,他们认为目前的 SBT 还在研发初期,一些未来畅想和应用前景目前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并且其中的一些构想目前看来也不够完善,贸然推行 SBT 对于当下的 web3.0 发展并非是一件好事,更像是一个陷阱。
隐私问题
隐私问题是 SBT 推行的最大阻力,也是反对 SBT 用户争议最大的问题,如何在不损害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又能保证获取真实的用户数据来构建 web3.0 DID 的社交圈和社会信誉,这对 SBT 是一个艰难的挑战。如果暴露用户太多的信息,人们就会认为就会认为 SBT 系统不够完全,且被暴露者也容易受到恶意行为者的攻击;如果获取用户信息太少,那么 SBT 的公信力就会被人质疑。隐私保护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尤其是在缺乏隐私保护的区块链行业,人们对隐私是需求更为迫切,为了实现 SBT 就放弃隐私保护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所以未来如何在 SBT 和隐私保护问题上取得平衡将会成为影响 SBT 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被攻击风险
安全问题在区块链行业一直是重中之重,SBT 避免了 DAO 遭受女巫攻击保证社区的安全,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SBT 与钱包具有不可转让的绑定,但用户往往会因为诸多理由需更换自己的钱包,例如为了安全起见将资产转移到多签钱包中,这样难免会出现丢失的情况,而与现实世界中丢失身份证相比,SBT 的丢失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一些黑客可能会利用用户 SBT 申请各种贷款,甚至从事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而这些相应后果可能都需要用户自己承担。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身份证丢失了我们尚且还可以补办,但 SBT 丢失了有可能无法再次找回,因为有些活动和经验是不可复制的,这意味着,你之前在链上所获取的经验和荣誉可能会全部归零。
贿赂问题
SBT 的出现让 DAO 社区治理更加的公平,但也并非没有漏洞,有心人士或许会为了获得协议的治理权和投票影响力,向具有特定 SBT 的灵魂行贿。在社区中成员中拥有投票权影响力越高的人被贿赂的概率也会越高,而且行贿者可以通过用户身上的 SBT 更容易找到意见不一致的人,甚至可以通过 SBT 找到现实中的人,双方在链下交易,这样即便被发现也拿不到确凿的证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 SBT 的出现为行贿者提供了便利。
总结
SBT 作为一种身份协议的新概念,它的推出是基于市场的需求和 web3.0 解决身份系统问题的尝试,无论从哪方面看,身份协议必然是未来区块链行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虽然当前的 SBT 看起来仍然不够完善甚至有漏洞,但是 SBT 所传递的概念为区块链行业用户身份评估系统指明了发展方向并提供了更多的可叙事性,也为当下深处熊市的加密资产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免责声明:作为区块链信息平台,本站所发布文章仅代表作者及嘉宾个人观点,与 Web3Caff 立场无关。本文内容仅用于信息分享,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要约,并请您遵守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