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 RaaS 供應商及作者對 Rollup 和 Restaking 的看法,認為 Rollup 技術雖推動生態系統發展,但數量過多無必要,而對 Restaking 的長期可持續性存疑。
原文:A look at what I've been seeing in crypto lately(substack)
作者:KNOWER
編譯:白話區塊鏈
封面: Photo by Marek Piwnicki on Unsplash
今天本文將介紹一些主要的 RaaS(Rollups-as-a-Service)供應商,和作者對 Restaking 的看法。
1. 關於 Rollup
考慮到 Rollup(L2 和 L3)的觀點,RaaS(Rollup-as-a-Service)是一個有爭議的議題。一方面,支持者認為像 Caldera 和 Conduit 這樣的平台使建立 Rollup 變得非常容易,這對於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是積極的。另一方面,有些人認為我們已經有了足夠的區塊空間,這些工具變得無關緊要。我個人的觀點介於兩者之間,雙方都有一些強烈的論點。我相信 Rollup 基礎設施對於該領域是積極的,無論規模大小,但我也能理解為什麼人們對這項技術推動加密貨幣的採用持懷疑態度。
L2Beat 列出了大約 55 個活躍的 Rollup,而前五個(Arbitrum、Optimism、Base、Blast 和 Mantle)在我撰寫本文時佔據了 82.74% 的市場份額。我對於這個現象應該被視為加密貨幣領域處於早期階段、未經區分的 Rollup 設計的症狀,還是對大多數 Rollup 缺乏興趣的普遍現象感到不確定——也許這是這三者的結合體。
Arbitrum 和 Optimism 很容易成為最成熟的 Rollup,目前它們更像是「真正」的鏈(而不是以太坊的附屬鏈)。Base擁有一個非常活躍的社區,可能是目前位置最好的 Rollup,儘管其鎖定價值較小。類似的情況也適用於 Blast,儘管我不確定他們更高的鎖定價值是否比 Base 建立的社群更有吸引力,因為 Base 的社群是在沒有遊戲化積分計畫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 Base 甚至明確表示不會發行 Token,但沒有人在意,因為這是第一個出現自發性活動的 Rollup——即使在空投公告之前,Arbitrum 和 Optimism 也大量被挖掘。
Mantle 是我非常不熟悉的一個 Rollup,但我簡單地查看了該生態系統,認為他們的定位比 Mode、Manta 甚至 Scroll 更好。他們的未來發展完全取決於鎖定價值的流入和新應用的部署情況,這兩個方面在進一步發展之前都是待定的。
L2Beat 的即將推出的 Rollup 名單上有 44 個項目,比現有的 55 個活躍 Rollup 更令人擔憂。這 44 個 Rollup 採用了各種不同的設計,例如 Optimiums 和 Validiums,但最終它們都在競爭同一個市場。很少有活躍的 Rollup 能夠從"模組化執行層/以太坊附屬鏈"躍遷到"主導鏈,碰巧是 L2",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情況。
當多年的開發人才積聚到一個基本穩定的基礎層時,L1 才會取得成功,從而為社區形成和生態系統創建提供機會(想想 Solana 的 Memecoin 賭場時期、以太坊的DeFi夏季狂潮,甚至是比特幣上的序數)。 Rollup 的效用來自於它與基礎層的共享安全性,99% 的情況下,基礎層就是以太坊,除非你討論的是 Solana 的 L2,以及其相對較低的交易成本。
我認為僅憑技術本身是不足以使一個 Rollup 在意識形態或市場份額上佔據重要地位的,這可以從一些「最強大」的技術(如 Scroll、Taiko 和 Polygon zkEVM)在鎖定價值遊戲中甚至沒有突破性進展的情況看出。也許這些團隊在長期內確實會看到鎖定價值的增加,但根據當前的情緒和追求的不足,我沒有看到這種跡象。不,你的八個用戶不想參加另一個 Galxe 活動,他們絕對不想要可以交換為不可轉讓 Token 的積分。
如果你能置身於一個全新的、一臉幸福而無知的加密貨幣投資者的角色中,對於 Rollup 會有什麼感覺呢?除非它有一些你可以賺錢的 Memecoin,否則我不確定你會因為看到第 15 個零知識 Rollup 和一個等效於EVM的 zkEVM 之類的東西而欣喜若狂。
這個簡短的分析(僅僅是對 L2Beat 的簡單瀏覽)看起來相當悲觀,但只要我沒有將資金投入 L2 或 L3,我對此感到滿意。我認為越來越多的 Rollup 對該領域來說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但我們應該更坦誠地談論它所帶來的效用。在過去幾個月中,許多應用已經成為了應用特定的鏈(如 Lyra、Aevo、ApeX、Zora、Redstone),我懷疑這種趨勢會繼續,直到從 Uniswap 到 Eigenlayer 的所有人都成為 L2。
因此,雖然我們無法阻止新的 Rollup 的部署數量,但至少我們可以試圖對其對加密貨幣的影響保持誠實。我們擁有太多的區塊空間,以太坊主網甚至不需要任何額外的區塊空間——現在可能最多花費 10 美元來完成一筆交易,而且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幾週。
像 Conduit 和 Caldera 這樣的 RaaS 提供者相當難以區分,我之所以如此自信地說這一點,是因為希望有人能糾正我錯誤的地方。以下是它們各自 Rollup 部署流程的簡要概述:
- Conduit 提供 OP Stack 和 Arbitrum Orbit;Caldera 提供 Arbitrum Nitro、ZK Stack 和 OP Stack。
- Conduit 提供以太坊、Arbitrum One 和 Base 作為結算層;Caldera 沒有列出結算層,但我想它可能非常相似。
- Conduit 的 DA 提供包括以太坊、Celestia、EigenDA 和 Arbitrum 的 AnyTrust DA;Caldera 提供 Celestia 和以太坊,但計劃很快整合 Near 和 EigenDA。
- Conduit 允許您將任何 ERC-20 作為本地燃氣 Token 使用;Caldera 允許您使用 DAI、USDC、ETH、WBTC 和 SHIB。
總的來說,這兩個平台非常相似。我想唯一的區別可能來自與團隊的實際諮詢經驗。我還沒有和這兩個團隊中的任何一個交談過,所以如果其中任何一點顯得匆忙或不了解,我表示歉意,但我認為他們會欣賞對 RaaS 和當前行業狀況的誠實觀察。
我曾經考慮過創建自己的 Rollup,只是出於好玩,但是我無法合理地每月花費 3000 美元來維護一個虛擬鏈(除非有風險投資者想私訊我,我們可以商談一下)。
總的來說,我支持 Rollup 作為服務(RaaS),並希望所有致力於這個領域的人繼續努力。我真的不認為這有什麼問題,並且認為在我們行業的現狀下,對於"Rollup 太多"的爭議點是毫無意義的。
2、關於 Restaking
在討論我們行業現狀的話題上,現在是時候簡要討論一下我對 Restaking、LRT、AVS 和 Eigenlayer 的一些不滿了。
截至今天,Eigenlayer 中存入的以太坊數量龐大,約 514 萬。一開始,我以為在積分計畫結束後,大部分資金都會流失,但令人失望的是,最近的空投公告並沒有導致資金流向更有價值的地方,實際上還增加了。對於那些預期 Eigenlayer 的空投能夠輕鬆將資本增加 20-25 倍的人,我覺得他們可能有點自欺欺人,但我沒有預料到他們事後會對幾乎所有主要國家進行地理封鎖。已經有很多推文表達了對 Eigenlayer 雙重標準的不滿(包括我自己發布的一條推文),但我真的不認為再討論這個問題還有什麼意義。
團隊還發布了一份龐大的白皮書,解釋了 EIGEN 的工作原理,並介紹了一個稱為 intersubjective utility 的新概念。實際上,沒有人真正知道它的含義,也沒有人在討論它,因為 EIGEN 最初將是不可轉讓的,這對於希望建立圍繞其協議的社區的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禁忌。如果無法透過 Token 或圍繞 Token 的生態系統讓人們致富,人們將轉向具有賺錢可能性的領域(如 memecoins)。
我對 Eigenlayer 或團隊本身沒有意見,我希望先說明這一點。不過,我對 Restaking 以及目前在 Eigenlayer 上白名單的 AVSs 籃子有意見。考慮到已經存入 Eigenlayer 的超過五百萬 ETH,你可能認為人們能夠獲得很高的收益,對嗎?我要告訴你,這種假設是錯的。
當你考慮到 Restaking 的效用時,你會預設從世界上經濟最穩定的區塊鏈驗證器集合中提取經濟安全性。你將各種類型的 stETH 投入到類似 Eigenlayer(或 Karak,最終是 Symbiotic)的 Restaking 平台中,以換取已經具有吸引力的 stETH 收益更高的收益率。我的問題是,Restaking 本身並沒有產生內在的收益生成,而收益必須來自 Eigenlayer 內提供的 AVSs。如果你是一個 Restaker,在 Eigenlayer 中存入了 10 個 stETH,並將這些 Restaking 的 ETH 委託給像 ether.fi 這樣的操作者,那麼你就需要信任他們選擇正確的 AVSs 籃子來為你產生收益。
但這些收益到底來自哪裡呢?
確實,以太坊在協議層面上並沒有承諾如果 ETH 質押者將其風險投入到重新質押協議中就能獲得更多獎勵。收益只能來自於一個地方:AVS 本身發行的 Token。
我不是專家,但我也很難理解為什麼沒有人在 Twitter 上提出這個問題。當然,更重要的問題,如糟糕的空投和以太坊安全的風險存在,更受到關注。但為什麼沒有人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在 Eigenlayer 啟動並最終啟用懲罰機制後可能發生什麼?
當團隊既沒有討論潛在收益產生的實際數字,也沒有承載超過 1000 萬美元的資產,卻擁有超過 5 億美元或更多的重新質押 ETH 時,保持我的資產存入的動力在哪裡?
我們處於一個有趣的情況中,在 Eigenlayer 上,排名前十的操作者平均每個人註冊了 5 個 AVS,並且它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重疊。 Eigenlayer 明智地宣佈在大約一年的時間內不會啟用懲罰機制,以便讓每個人適應新的 Restaking 現實。考慮到除了 Gauntlet 和 Mike Neuder 之外,沒有人討論 Restaking 風險,這是一個明智的決策。儘管這兩篇文章都非常好,但實際上並沒有提供任何具體的例子,因為目前的 AVS 幾乎沒有任何作用。
正如我之前所說,Eigenlayer 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否有必要為每個新興協議提供接近十億美元的用戶 Restaking ETH,並使其面臨未來的風險?儘管懲罰機制尚未啟用,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將會啟用——操作者是否充分意識到他們的 Restaking 風險以及隨著每次後續 AVS 註冊而增加的風險?
對此我並不確定。也許我們會看到其他一些重新質押平台逐漸蠶食 Eigenlayer 的市場份額,理想情況下,它們會逐步獲得產品市場適應性,並向 AVS 提供較小數量的 Restaking ETH,而不是反過來。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資訊平台,本站所發布文章僅代表作者及來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文章內的資訊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