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比特幣生態的現狀,與 Bitcoin Magazine 的 Layer2 定義?

採訪者:霧月,極客 web3

嘉賓:Kevin He,前 Huobi 集團 Web3 技術負責人,Faust,極客 web3 創始人

兩位嘉賓談到了比特幣生態的行業現狀、對 Bitcoin Magazine 提出的 Layer2 定義的看法、自己心目中的比特幣 Layer2 評判方法。 (注:這些言論僅代表嘉賓二人的個人觀點,並不涉及到極客 web3 作為一家媒體機構的價值觀念本身)

導語:2024 年初堪稱比特幣 Layer2 的戰國時代,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比特幣生態內接連湧現出至少 60 個自稱為 Layer2 的專案團隊,由於這個領域里缺乏權威的聲音,人們對於什麼該被看做 Layer2,什麼不該被看做 Layer2,沒有形成清晰有條理的判斷標準。

這種模糊和無序在為開發者與創業團隊提供絕對自由的同時,也使得各種編敘事蹭概念的現象肆意瀰漫開來。

(圖片中文字機翻自 Bitcoin Magazine 的英文原文)

在這個混亂而浮躁的時間節點下,Bitcoin Magazine 依仗自己作為比特幣社區內較權威的媒體機構身份,提出了一套簡單的比特幣 Layer2 定義標準。 不難看出,該標準具有濃重的「比特幣特色」,與乙太坊社區對 Layer2 的主流認知大為不同。 Bitcoin Magazine 的主要觀點主要涵蓋三條,包括:1. 使用比特幣作為其原生資產: Bitcoin Magazine 認為,Layer2 應該將比特幣作為其主要代幣或帳戶單位(Native Token),以及作為 gas 費的計量貨幣。
如果 Layer2 專案自己發行代幣,應該 backed by bitcoin.(這一處解釋比較模糊,有人認為 Bitcoin Magazine 似乎是指 BRC-20 之類的銘文資產)。

2. 使用比特幣作為結算層:Layer2 必須為用戶預留一個退出機制,使用戶能夠將自己的資產撤回到 Layer1 上。 這種撤離機制可以是去信任的,也可以存在一定信任假設。

(似乎是在說,Layer2 和 Layer1 之間必須有橋接關係,或者資產在 L1 和 L2 之間有映射關係。 跨鏈橋或資產退出的方式可以不 Trustless,但他們沒有明說,到底該達到怎樣的去信任級別。 且按照這條標準,銘文協定或鏈下索引協定、原始的 RGB 協定,有可能都不被歸納進 Layer2 的範疇)

3. 對比特幣有依賴性:如果比特幣徹底故障,Layer2 也應該「唇亡齒寒」。。 假設 Layer1 停機,所謂的 “Layer2” 仍然在運轉,那麼這樣的專案必然不是比特幣 Layer2。

除了上述「約法三章」外,Bitcoin Magazine 也提到了 CounterParty、Ordinals,指出這類依附於比特幣、沒有獨立區塊鏈結構的資產協定,不屬於 Layer2 的範疇; 同時一些「寄生層」協議不滿足比特幣 Layer2 的部分條件。

但對於哪些協定屬於所謂的「寄生層」(可能包括 RGB 協定), Bitcoin Magazine 沒有做出明確解釋。 這也讓大家對 Bitcoin Magazine 想要表達的觀點感到懸而未決。

在 Bitcoin Magazine 的這套標準推出後,很快引來了許多人的討論,包括 Stacks 側鏈創始人也來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Onekey 中文官推對這些有話語權的西方 KOL 進行了觀察,很顯然大家對於 Bitcoin Magazine 的觀點褒貶不一,甚至多數人表達了反對態度。

先拋開眾人的主觀立場與上述 Layer2 定義標準的合理性不談,Bitcoin Magazine 作為一家有話語權的比特幣生態媒體與研究機構,邁出了具有歷史性的一步——在公開場合引發了大量對比特幣 Layer2 定義標準的討論,並引發了不同立場的人的支援或反對。

觀感就好像 2023 年 8 月,乙太坊基金會的 Dankrad 在推特高調宣稱 “不用乙太坊做 DA 層就不算 Layer2” 一樣。  不出意外的話,關於比特幣 Layer2 定義方式的公開討論,將會在未來越演愈烈,直至多數專業人士達成階段性共識為止。

基於對比特幣 Layer2 乃至模組化區塊鏈技術敘事的濃厚興趣,極客 web3 的 Research Lead 霧月,邀請到了前 Huobi 集團的 Web3 技術負責人 Kevin He,連同極客 web3 創始人 Faust,進行了一場線上的閉門交流。  本文將對此次線上交流的結果進行文字版梳理,説明大家祛魅比特幣 Layer2 的定義標準。

內容目錄

正文:1.  霧月:其實,現在的比特幣生態很像美國 19 世紀的狂野西部,許多人把比特幣 Layer2 當做是黃金,各大創業團隊就像是狂熱的淘金者一樣,抱緊了 Layer2 這個造富噱頭不放。  在兩位嘉賓眼中,比特幣 Layer2 的行業現狀是怎樣的? 對於當前的比特幣生態,二位抱有什麼樣的看法?

Faust:在我個人的眼中,當前的比特幣 Layer2 賽道有一種混亂無序的傾向,就是說大家對於 Layer2 的定義也好,對 Layer2 的客觀評判標準也罷,整體上缺乏一個共識。  就拿中文區的整體觀感舉例,投資於比特幣生態的 VC、下場做 Layer2 的專案團隊、經歷過多輪牛熊的 OG,彼此的觀點差異甚大。 有一些技術極客認為,只有 UTXO 程式設計模型才算繼承了比特幣的「原教旨」,EVM 是異端; 也有人認為,不能從比特幣那裡高度繼承安全性,就不算 Layer2。

當然,熱衷於交易的 Trader、專注於技術的極客們,在看待比特幣 Layer2 的方式上有著天壤之別。 此前有 KOL 認為,交易所也算是比特幣 Layer2,孫哥更是直接高喊:波場也是比特幣 Layer2。 某些 KOL 則認為,比特幣 Layer2 的評判指標應該和乙太坊 Layer2 不一樣,甚至聲稱:比特幣 Layer2 必將超越乙太坊 Layer2,然後藉此機會推廣一套頗具主觀色彩的理論。

這些現象只是當前比特幣生態的冰山一角,自立標準、自己吆喝的現象普遍存在於大多數人身上。  當然,一切所謂的「理論」,最後都要經過專業人士們的評判,目前許多關於比特幣 Layer2 的言論,在邏輯上還不夠合理。

此外,東西方社區之間也存在明顯的斷層,西方社區尤其是歐美國家的從業者之間一直存在著直接而頻繁的交流,且技術氛圍比東方圈子更濃重。 當然更重要的是,比特幣社區 OG、乙太坊基金會、Celestia 基金會等專業的人或組織,在西方具有巨大的影響力,遠比在東方大的多,這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東西方社區的價值觀差異。

相比之下,中文社區整體上形成了一定的閉環,大家各自為政、忙於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尚未形成一個或幾個有較強專業度、有較強宣傳能力的組織作為統一價值觀的輻射源頭,這既帶來了自由,也帶來了混亂。

當然,這種事情本質上是好壞參半的,但反映到比特幣 Layer2 的技術認知上,我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東方社區相比於西方社區的不同。 不過,「技術誠可貴,造富價亦高」,技術是一方面,造富效應是一方面,既然 Blast 那麼多人都可以接受,我覺得就算某些 Layer2 技術不足,也不能武斷否定它,最後還是要看這些專案本身能夠為市場乃至於整個行業帶來什麼樣的價值。

Kevin He:感謝主持人問題,Faust 已經表達的比較清晰了。 我再補充一些個人觀點:當前比特幣生態,可以用百花齊放來形容。 至於比特幣 Layer2,則是群雄逐鹿,百舸爭流的階段。

在比特幣持續減半的大背景下,比特幣生態應運而生。 各類基於比特幣的資產協定陸續推出,打破了比特幣無法輕易發行資產的固有觀念,資產由此大爆發。 資產的繁榮必將催生應用需求,而比特幣特殊的技術條件(貴且慢)又急迫需要 BTC Layer2 來承接這些資產的應用需求。

从市场来看,已经有若干项目跑的比较快,引起了东西方社区的注意。同时,技术上来讲,比特币的 Layer2 的定义,或者安全标准,都是处于缺失的状态,需要更多的有志者一起来推动共识的形成。

2. 雾月: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彩分享。对于近期引起广泛讨论的 “Bitcoin Magazine 对比特币 Layer2 约法三章” 一事,二位又怎么看?你们觉得 Bitcoin Magazine 提出的标准合理吗?目前西方社区很多人似乎对此事持批判态度。

Faust:其实 Bitcoin Magazine 提出的那三大标准,还不太精确,并且一些要点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的,而不是从技术角度出发,没有得到社区共识,难以作为评判 Layer2 的客观条件。

我个人认为,他们原本是想提出一些严格的标准,但又发现不同的比特币 Layer2 差异很大,没办法快速的归纳出一套通用的评估框架,偏偏又想在当前这个时间点推行一套自定义的标准,就简单的 “约法三章”(Bitcoin Magazine 在文章开头声明了自己推行标准的目的,在于抵制比特币生态的一些乱象)。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可能无法客观衡量比特币 Layer2。

在這方面,乙太坊基金會的做法可能更嚴謹些,他們是站在技術角度開刀,針對不同的技術方案做區分,把狀態通道、Plasma、Rollup 等具體的技術方案歸納為 Layer2,乙太坊社區很多人則把 Rollup 之外的 Validium、Optimium 也歸納到 Layer2 範疇中。

這種先從技術角度來分類的方法,要更清晰,思路更明確。  比如,狀態通道和 Rollup 在工作機理上差異甚大,很多特徵並不互通,乙太坊社區就先把兩者都歸納為 Layer2 類別里,再針對 Rollup 這個細分類別提出一系列評判標準。  這種方法要更成熟些。

但如果硬要像 Bitcoin Magazine 那樣,用一種宏觀、通用的指標來評估整個 Layer2 賽道,會發現很難概括出一套細粒度的普適方法。  所以如果是我的話,我會先聲明:

側鏈、主權 Rollup、獨立公鏈(ps:獨立公鏈和側鏈有差異)、ZK Rollup 和 OP Rollup,到底哪些技術類型算是 Layer2,然後再落實到不同的細分概念評判上。 當然,如果對比特幣 Layer2 直接給出一套粒度不夠細、比較模糊的評判方案,也不是不可以,比如我會更傾向於從抗審查性、DA 實現方式、狀態轉換的驗證途徑 等業界基本有共識的點去評估,也就是先從安全性與功能拓展的角度去審視一切,因為這裡面涉及到的評判方法早已成熟化,業界基本都有共識。

而 Bitcoin Magazine 提出的看法沒有被業界共識過,摻雜了強烈的意識形態導向,尤其是第一條:Layer2 必須以比特幣作為 native token。 就算發行自己的代幣,也要 backed by bitcoin。

這一條標準,就連把維護 ETH 價格作為宗旨之一、具有中心化傾向的乙太坊基金會,都不敢如此露骨的表達。 對此,可能是 Bitcoin Magazine 不希望看到太多急功近利的團隊匆忙發幣,就提出了這一點,但事實上,Layer2 就算發幣也不影響其 Native Token 是啥,那句 “backed by bitcoin” 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至此,我個人的態度很明確:提出標準應該盡可能站在技術角度出發,少摻雜一些純粹的意識形態。  這方面乙太坊社區的 L2BEAT 做的比較好,他們是從抗審查性、DA 可靠性、狀態轉換結果的驗證方式、Rollup 合約的控制權等技術方面做科學評估,這套標準只要稍加修改,就可以套用在 Celestia 生態的很多模組化區塊鏈身上,當然大面上也可以評估比特幣 Layer2 的安全性。

但如果像 Bitcoin Magazine 那样,从意识形态角度定义 Layer2,就太主观了。这就好比评价美国与苏联的政治制度究竟哪个更好,最后很容易演变为不同政见者的互相扣帽子。但如果从技术角度出发去评判一切,就要容易很多。

我觉得还是先从争议较少、比较容易得到共识的方向上下功夫,比如评判 Layer2 的安全风险、功能完备性,评判不同资产协议的隐患,从这些角度去出发,要更客观、更严谨。试图从意识形态层面去下定义,不是 Bitcoin Magazine 或是任何人和组织该去做的(中本聪除外)。

但有意思的地方是,Bitcoin Magazine 的 CEO 提到,打算从 L2BEAT 那里招揽一名员工,来研究比特币 Layer2 的评判方法。估计很快他们就会把 L2BEAT 的一些工作成果拿来引用。

Kevin He:首先要非常赞赏 Bitcoin Magazine   的编辑们的勇气和担当,在这种大争之世下提出和践行标准,必然要招致非议,同时落地也是需要很多努力的。然而一个健康的社区,必然需要有人去做这个事情,就像我们在数月之前就尝试在社区推分类标准和安全标准的讨论。

其次,回到这个标准本身,个人认为,

1)它是基於 Ordinals 和 BitVM 的創新提出來的(沒有這倆創新,比特幣生態可能還是會是一潭死水)

2)個人認為屬於一個比較寬泛的標準(已經很努力的嘗試去團結盡量多的可團結的力量)

3)個人認為缺乏對更加本質的安全標準討論(也就是為什麼要這三個標準的底層原理)

考慮到我們之前在這方面有比較多的思考和討論,之前主要是集中在華語圈,接下來會更多的面向更廣大的受眾來推廣我們的草案,我們也歡迎更多的力量(包括 Bitcoin Magazine)來一起共建,推動社區對於分類和安全標準共識形成。

3. 霧月:兩位老師的分享都很精彩,那麼接下來我想問一個最關鍵的問題:你們認為,關於比特幣 Layer2 的客觀評判標準,應該怎麼定義?

Faust:其實前面有表達過,就是先從技術角度,從安全性、Layer2 的功能完備性等技術視角出發,少從主觀的意識形態出發,多參考業界有共識的點,少自己發明新概念新思想。  比特幣 Layer2 本質上是模組化區塊鏈和狀態通道、衍生的鏈下資產協定的延伸,只要順著關於這三者的既有研究結論出發,就可以了。

那些沒有被業界先賢們納入 Layer2 評判標準的要素,之所以沒有被納入,必然有其理由,我們應當繞開這些雷區,盡可能走前人已經踩出來的路,不要強行去沼澤地里開闢新路,這樣做最後只會越陷越深。

Kevin He:我認為,要做好這套標準的推廣,至少要堅持 2 個基本點:

1)尊重比特幣的傳統和吸取最新的進展(例如 Ordinals/BitVM)

2)吸收其它生態在 Layer2 上的探索和落地經驗(例如 Ethereum Layer2)

在這兩個基本點之上,形成若干普適性的/客觀的/關注安全性/的標準定義,經過充分的討論,並最終形成社區共識。 一切的理論框架,都要經過若干次探討、經過若干次修正,才可能逐漸成型,對於為比特幣 Layer2 制定標準一事,可能還需要經過很多人和組織的共同摸索,最終市場會逐漸選拔出最合理、最能被多數專業人士乃至有常識的人們所接受的標準。  這個過程交給市場自由選擇,才能知道最終的答案。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資訊平臺,本站所發佈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 文章內的資訊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