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波卡到乙太坊 Layer2、又從 OP Stack 至 Polygon CDK,Manta 的每次遷移背後都有哪些考慮和故事?

受訪者:Victor, Manta 創始人

採訪者:西柚, ChainCatcher

封面:Photo by Jigar Panchal on Unsplash

歷時不到 4 個月,Manta 成功完成了兩次大遷移。 先從波卡轉向了乙太坊 Layer2,其 Layer2 網路即將從 OP Stack 遷移至 Polygon CDK。

Manta 原是基於波卡 Substrate 框架構建的 ZK Layer1 隱私網路,還曾在 2021 年參與了波卡平行鏈插槽拍賣。 今年 7 月份,Manta 宣佈將基於 OP Stack 開發自己的 EVM Layer2 層 Manta Pacific,並將其 Layer1 網路 Manta 更名為 Manta Atlantic。 屆時,Manta 生態系統將由 ZK Layer1 網路 Manta Atlantic 和 Layer2 網路 Manta Pacific 兩部分組成。

在公開表示推出 Layer2 計劃一周內,Manta Network 開發商 p0x labs 宣佈以 5 億美元估值完成 2500 萬美元融資,本輪融資由 Polychain Capital 和啟明創投領投。

9 月份,Manta Pacific 上線主網。 10 月份,Manta 官方再次宣佈 Layer2 網路 Manta Pacific 將從 OP Stack 遷移至 Polygon CDK 的 zkEVM 架構。

根據 DefiLlama 數據顯示,截至 12 月 4 日,Layer2 網路 Manta Pacific 鏈上 TVL 為 2600 萬美元,在整個 Rollup 擴容方案中排名前十。 根據瀏覽器顯示,現該主網發生的交易筆數已有 270 萬筆,其中,11 月 26 日一天的交易量就有 21.5 萬筆,錢包地址數超 28 萬個,數據一直呈上升趨勢。

另外,Layer2 網路 Manta Pacific 生態發展也如火如荼,生態合作夥伴超 150 個,鏈上應用涵蓋 DeFi、zk 技術的遊戲、社交等產品,生態奧德賽激勵活動 MantaFest 已經進行了第二輪。

從波卡到乙太坊 Layer2、又從 OP Stack 至 Polygon CDK,Manta 的每次遷移決策對其都是一個新挑戰,不過從運營結果數據上來看,Manta 的每一次遷移都為其帶來了新的機會和增長可能性。

Manta 雖最早起源於波卡生態,但並沒有隨著波卡生態發展停滯而固步自封,而是積極探索新的可能性,最終重獲、新生走出了波卡生態,並建立了自己獨立的生態系統。

近日,ChainCatcher 邀請 Manta 創始人 Victor 就 “Manta 從波卡平行鏈生態轉向乙太坊 Layer2,又從 Op Stack 再次遷移至 Polygon CDK 這一系列動作背後的原因及其生態發展等問題” 展開了一系列討論。

出走波卡轉向乙太坊

1、ChainCatcher:請問您是因何契機接觸到 Web3 領域的? 你認為自己之前的個人或工作經歷對於自己從事 Web3 是否有説明? 目前,在 Manta 主要負責什麼工作內容?

Manta 創始人 Victor:我是 17 年左右接觸到加密貨幣,在這之前,我在以色列工作,這是我大學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一段很獨特的經歷。 當時我在那邊做投資、接觸了很多新技術,也是從那時瞭解到區塊鏈技術,隨後參與了一些加密貨幣相關的投資。 上一個週期,還曾參與過加密貨幣基金的相關工作。

2018 年選擇去哈佛甘迺迪學院繼續學習深造,讀了經濟和公共管理相關的專業,並在 MIT 選修了一些課程,包括現擔任美 SEC 主席的 Gary Gensler 教授的 “Blockchain and Money” 課程,並在課堂上結識了 Manta 的聯合創始人 Kenny Li, 當時他是 MIT 區塊鏈課程的助教。 在這個課堂上就會有一些關於 ZK 相關的課題研究,我們還參與了一個與新加坡央行合作的政府專案,這是一個關於銀行間基於 CBDC 支付系統的政府專案。 記得我還寫過一篇關於 ZK KYC 的文章,探討如何使用零知識證明技術為銀行系統實現 KYC,至今還發佈在 MIT 的網站上,而 Gary Gensler 還是這篇文章的指導教授。 我們也是從這篇文章開始選擇做 ZK 相關的應用。

Manta 在 2020 年初始階段主攻隱私方向,並開發了鏈上隱私支付產品 Manta Pay 等,現在 Manta 已成為一個 ZK 應用的通用隱私層,也被稱為 ZK 應用層(ZK Application)。

從個人之前的經歷上來說,我在英國求過學,後來去了以色列工作,又返回美國繼續讀書並工作,是一個全世界到處跑的狀態。 而加密行業恰好能繼續保持我之前的一個生活方式,使工作和生活都更加國際化的狀態。 這也是 Manta 一直在做的,不把自己限制在某個區域內、主打國際化市場,讓 ZK 和區塊鏈技術能夠真正被採用。 從個人成長背景方面來看,我個人能夠融合中西兩邊的文化,在中國長大、受過國內、國外的教育,這讓我在工作方面會更加開放、專注也更努力。

如今,Manta 團隊已經擴大了很多,我現在主要負責產品的工程構架、生態建設,還有包括 BD、生態增長及團隊建設等相關的工作。

2、ChainCatcher:Manta 原是基於波卡 Substrate 框架構建的 Layer1 隱私網路,並在 2021 年曾參與了波卡平行鏈插槽拍賣。 但在今年 7 月份,Manta 宣佈將基於 OP Stack 開發自己的 EVM Layer2 層。 此舉動是基於怎樣的考慮? 為何要做自己的 Layer2 層?

Manta 創始人 Victor:這其實表明 Manta 走了很不同的路線,實際上,從 2020 年 Manta 開始的時候,只有極少的人認為 ZK 隱私網路是一個值得專注做的專案,但我們一直堅持在做這方面的應用探索。

當我們搭建了整個波卡的 ZK 架構之後,發現該架構並不友好,尤其是和乙太坊跨鏈交互方面。 另外,2022 年波卡整個生態的發展及增長陷入了停滯狀態,以致於 Manta 上開發的很多產品無法讓更多人看到或使用。

今年 Manta 開發了 EVM 鏈后,發現鏈上應用及使用者等數據增長的速度越來越快、整個生態的合作機也越來越多,使 ZK 應用層呈現出了更大的發展潛力,這也是為什麼目前 Manta 更專注在做好 Layer2。

另外,Manta 參與過波卡的插槽拍賣,也並沒有完全放棄波卡上的產品,而是保留原來的波卡平行鏈網路繼續運營的基礎上,新增了 Layer2 層。 從個人角度來說,此舉也是 Manta 團隊在完成了之前交付承諾的東西之後,又增加了新的產品路線圖,這不僅是對社區的交代,也會給其帶來更多的增長空間。

3、ChainCatcher:不少使用者將「Manta 走出波卡生態」的舉動解釋為是「項目的主動自救」,對此觀點你有何看法?

Manta 創始人 Victor:我不否認是自救。 從個人角度來看,首先,第一點 Manta 在開發初期不但需要做 ZK 相關的設施,還需要做波卡底層設施的東西,當這一切都搭建完成後,波卡已經沒有使用者使用了。

這其實是項目價值觀的問題,如果波卡官方非常注重鏈上行為和基礎設施構建 Bulider,我們應該還會一直在持續,但目前來看,它並沒有很重視鏈上行為反而重視的是 PR。 這與 Manta 的價值觀是不符的,我們非常注重的就是鏈上數據和真正用戶數。

截至目前,波卡鏈上甚至沒有一個很成熟的從波卡原生鏈到 EVM 的跨鏈橋。 另外,波卡連錢包的用戶體驗都沒有做好,甚至在生態內沒有一個用戶體驗好的原生錢包。 我們曾自己花了 4 個月的時間做了一款錢包,下載量超過 30 萬,很多波卡原生的錢包雖號稱支援所有鏈,但有的做了兩年,使用者量也就 6 萬左右。 這顯然與我們的價值觀不一樣。

但在與 Celestia 和 Polygon 合作時,大家價值觀就非常相符,對於生態打法以及一些基礎設施的提供標準,在認知上非常契合,合作過程就不會有這些問題,這也是我們自己發展成長中的一些經驗和教訓。 但是我並不認為「Manta 已經出走了波卡」,我們仍然會在波卡上正常交付產品,但不代表我支援其官方的每一個行為。

目前,Manta 是 Celestia 上的第一個 EVM Layer2,也是 Celestia 設施上最大的生態網路。 同時,Manta 也是第一個選擇從 OP Stack 遷移至 Polygon CDK 的專案,在底層上有很多創新的模組化行為。

4、ChainCatcher:現如今 Manta 網路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麼? 平行鏈 Manta Atlantic 和 Layer2 網路 Manta Pacific 分別承擔什麼樣的角色? 二者之間是怎樣的關係,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怎樣的?

Manta 創始人 Victor:未來會是一個遷移的過程,如果波卡一直是現在的發展狀態,我們將逐漸遷移、專注到 Layer2,但 Layer1 目前仍是以正常的方式在運行,它的主要方向包含保障正常安全的 Staking、為 DeFi 提供基礎流動性等,還會有一些身份和生態方面的產品。

如今年 4 月份,Manta 推出了基於 ZK 的 NFT/SBT LaunchPad 發行平臺 NPO,上線 4 個月 Mint 了 60 多萬個 ZKSBT,還有 20 多個專案的合作方。 這些數據都來源於鏈上,是公開透明的、任何人都可以查看。 但這沒有為其帶來一個有效的露出形式,主要也是因為波卡對於鏈上數據的不重視

不過,Layer2 展現了我們所具有的優勢,極強的運營能力和對生態的激進打法,並在 Layer2 發展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Manta 從 7 月開始做 Layer2、9 月上線主網、10 月宣佈從 OP Stack 遷移至 Polygon,每個月都有大的進展和突破,從 9 月上主網到現在鏈上已有 2800 萬 TVL。

但從個人角度來看,這個增長速度只是剛開始,後期還會有很多動作。 在運營方式,Manta 和 Polygon 很像主打的是對生態的認可,雖背後依託的整個是亞洲專案方,但做的是全球市場、吸引全世界的 Builder。 這也是 Manta 最核心的價值觀,且會對全世界任何的 Builder 都有一個公平的舞臺,不會傾向於某些資產或者某些種族的人群提供更多的展現機會,也是 Manta 獨特而且強大的地方。

5、ChainCatcher:作為在波卡起家的原生專案,你認為當前波卡的發展現狀是怎樣的? 最近波卡爆出裁員、生態發展緩慢、增長停滯等負面問題越來越多,作為曾被視為跨鏈未來的波卡,你個人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波卡如今的發展困境? 如果以生態專案方的身份,對於波卡官方有哪些發展建議或者寄語?

Manta 創始人 Victor:從我個人的角度,並不認同波卡現在的發展方式和價值觀,但是我依然貢獻並完成了該做的事情,Manta 也並沒有背信棄義。

波卡發展到現在一定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是對於鏈上行為的不重視、過度強調 PR。

比如前段時間過度強調和德勤之間的合作,但這項合作並不能帶來直接的鏈上行為,而直接帶來鏈上的行為的開發者並沒有得到足夠的激勵,會導致真正的 Builder 並不願意在波卡上持續 Build,這就是問題所在。 而與此對應的 Solana 網路也做 PR、甚至還做了手機,但其開發者在做鏈上的任何東西時都會得到足夠的激勵,是一個良性的發展。 波卡現在官方點名支援的 KILT 協定,也是和德勤合作的項目,總共的位址數才 1 萬,一天活躍的也就 200 個位址。

從個人的角度來講,波卡官方大力支援這種專案是對 Builder 的一個蔑視,關注的核心點在於外部的虛假繁榮,而不是真正的一些實際的應用場景,這種繁榮是不可持續的。 其實,Arbitrum 就創造了一個很好的例子,非常關注和重視鏈上的行為,對於鏈上增長的專案給予足夠的激勵,這會產生良性的一些增長,也是自由市場帶來價值。

6、ChainCatcher:請問您和波卡官方關於目前的問題有過溝通過嗎? 他們對開發者是怎樣的一個態度?

Manta 創始人 Victor:有溝通過幾次,他們並不在乎(Care),尤其是亞洲開發者。 這就是為什麼 Manta 要給所有的開發者創建公平的環境,不管是印度人,中國人還是任何歐美的各個國家都是一視同仁。 但波卡並不是這個樣子,個人並不覺得波卡官方會把國人專案和白人項目有同樣的對待。 可能之前有很多華人亞洲專案 Rug 了,但這並不能代表所有的華人專案全部都要以一個不同的態度來對待它,這對開發者不公平的。

放棄 OP Stack 入駐 Polygon CDK

7、ChainCatcher:Manta 在推出基於 OP Stack 的 Layer2 網路 Manta Pacific 測試網之後,10 月又宣佈 Manta Pacific 將從 OP Stack 遷移至 Polygon CDK 的 zkEVM 架構。 為何在確定了 OP Stack 方案後,又決定遷移至 Polyon CDK? 這一轉變是基於什麼樣的原因?

Manta 創始人 Victor:其實,現在中文社區使用者稱 Manta 為「幣圈呂布」三姓家奴,從波卡到 Op 再到 Polygon。 實際上是 4 姓,還有一個 Celestia。

首先,我們做遷移是讓用戶無感的,這也是我們自己所承諾的最好的用戶體驗。 對於用戶來說,對 Manta 的遷移過程中是無感的,Manta Pacific 採用的 Layer2 架構,相當於在 Op Stack 上加一個 Prover 就是 Polygon CDK。 但好的地方在於使用者可感知到提款時間在縮短,現在實行的是批准 3 天,後期提款會立刻到賬,這也是 ZK 的優勢,也是為什麼我們才會選擇遷移。

其次,用戶的體驗會更好,成本會更低。 首先在 Prover 層面,Manta 和 Polygon 都是 ZK Prover 的架構,這樣可使生成證明的成本會降得更低,這對 Polygon 和 Manta 雙方都有好處。 另外,在使用者提幣方面,用戶沒有提幣時的 Challenge 等待期。

區塊時間會縮短、成本會更低。 在這之前每筆交易不管有沒有發生真實交易都需要留存、成本會相對更高,之後只有真實的交易後才會上鏈留存,會降低很多成本。 且對於遊戲的部署更友好,這些都是從技術上和對使用者和開發者體驗更有價值的事情。

從個人角度來看,我個人不在乎是屬於乙太坊還是 OP。 在 OP Stack 生態中,Manta 是除了 Base 以外的第三大 TVL 專案。 遷移至 Polygon 後,Manta 是 Polygon 生態中唯一一個沒有發行 Token 的專案,所以無論在哪個生態,都會給予資源支援,但 Polygon 更好的在於會給予更多的 BD 支援,而這些對現今 Manta 生態發展會是一個加速的過程,也是正需要的東西。

因此,為了整個生態的繁榮和使用者更好的體驗,Manta 做的事情恰好趕上了 ZK 敘事,並不是因為 ZK 火就去做 ZK,且 Manta 已經做了三年多 ZK 相關的內容,並不在乎多做一點或者少做一點。 只是希望從更好的用戶體驗來做基礎設施的選擇,另外,模組化的世界所設置的選擇成本是非常低的。

8、ChainCatcher:作為首個從 OP Stack 半路轉向 Polygon CDK 的專案,深度體驗了這兩個開發堆棧的情況,你認為 OP Stack 和 Polygon CDK 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有沒有一些經驗要分享給對這兩個堆疊感興趣的開發者或者使用者。

Manta 創始人 Victor:首先,這兩個堆疊方案都是很好用的。 對於搭建一個鏈來說,現在無論是 OP Stack 還是 Polygon CDK 都是最好的選擇、成本都很低、且容易起規模效應、對於工具的支援也都是最健全的。

另外,OP Stack 方案會更成熟、障礙少,而 ZK 成本會更高一些,畢竟加了 Prover 成本。 另外,Polygon CDK 上線的時間並不長,所以仍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評估。 總的來說,這兩個方案各有優勢,目前優勢是可以看出來的。

9、ChainCatcher:如今 L2 Stacks 賽道已經陸續推出了 OP Stack、Arbitrum Orbit、zkSync 的 ZK Stack、Polygon CDK、StarkNet Stacks 等多個開發者堆棧方案。 對於想要構建自己 Layer2 的開發者,在選擇採用哪個 L2 Stacks 方案,你有何建議?

Manta 創始人 Victor:規模效應很重要,如 OP Stack 有 Base、opBNB 等相當於產生了很大的規模效應,Polygon 有 Manta、Immutable、Canto、Astar 等一些比較大的專案,而一些新的堆棧方案生態還處於早期,賽道和生態級別都會小很多,需要時間發展,這是一個區別。

另外開發者選擇這些大專案也都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更多的是基於技術上的完成度。 不管 OP Stack 還是 Polygon CDK 都是很成熟的,在使用的過程中並沒有出現問題,當然我們技術團隊也花了很多時間,包括我們合作的 Caldera、OP 和 Polygon ZK 技術團隊,在交流時他們都呈現的是非常專業的狀態。

10、ChainCatcher:自 Manta 宣佈推出乙太坊 Layer2 網路已有 3 個月的時間,這次轉變給 Manta 網路帶來了哪些變化或敘事趨勢?

Manta 創始人 Victor:首先是模組化,Celestia 的上線代表了模組化時代的開始,Manta Pacific 現今是模組化最大的執行層,這是第一個趨勢; 第二是 zkEVM,Manta 是首個實現從 OP 遷移成 zkEVM 的網路,這也會是未來一個趨勢,包括 OP 官方自己也在做相關的內容,將 ZkProof 引入其中往 zkEVM 遷移。

另外,Manta 旨在成為 zk Application layer(ZK 應用層),讓 Solidity 開發者在不需要學新的語言(如 Starknet 的 Cairo 等),在 Manta 上僅需幾行代碼即可在現有應用中啟用 ZK 功能。 具體來說,Manta Pacific 提供一個 ZK 代碼庫 Universal Circuits,並把 ZK 電路封裝成了合約(zkContracts),Solidity 智慧合約和 dapp 開發者只需要調用這個合約,就可寫入一些新的內容。 這相當於解鎖了乙太坊的新功能,與此同時,開發者並不需要學 ZK 密碼學和新的程式設計語言等。

因此,Manta 並不是要做一個更快、更便宜的乙太坊,而是希望能解鎖乙太坊的新功能,在一個更好的環境下,結合乙太坊的新功能為使用者提供新的體驗。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Manta 目的是能夠更好的獲得更多的使用者,根據使用者的需求推動下做出更好的 Infra,在 Infra 做得好的同時再獲取更多的使用者。 這也是 Manta 一直在追求 Infra 遷移,生態發展最核心的地方。

Layer2 網路 Manta Pacific 優勢及生態發展

11、ChainCatcher:根據 L2BEAT 網站顯示,已被收錄的 Layer2 網路已有 30 多條。 目前,Manta Pacific 的 TVL 為 2700 萬美元,在 Layer2 賽道排名 20,且有很多應用也在建立自己的 Layer2。 相較於其它 Layer2 網路,你認為 Layer2 網路 Manta Pacific 網路有何優勢?

Manta 創始人 Victor:正如上面所說,Manta 是做的 zk Application layer(ZK 應用層),目的是解鎖乙太坊的新功能,讓 Solidity 開發者更容易解鎖乙太坊的新功能。 通過 ZK 技術來做這件事,同時底層會更便宜、過程更快、更具有擴展性。 其它的 Layer2 網路雖然擴展了乙太坊,但並沒有解鎖乙太坊的新功能,或者像 Starkware 雖有新功能,但開發者需要學習新的程式設計語言,成本就會很高。

12、ChainCatcher:作為一條單獨的網路,生態發繁榮度往往成為衡量一條鏈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Manta Pacific 在生態發展方面採用了哪些策略? 如何從眾多 Layer2 中獲得一席之地?

Manta 創始人 Victor:Manta 官方對於生態的發展支援非常大,對所有的項目一視同仁,只要做的對 Manta 發展有利,一定是大力支援的且是全方位的,包括從專案最早期的扶持、融資的幫助到後期協助獲取更多的使用者、更大的增長,一起來產生更好的鏈上數據等。

關於生態發展的策略,每個專案都有自己的特色。 從個人角度講,第一個是會支援更多的原生專案,基本上每周都會主動推一些 ZK 專案,比如之前的全鏈遊戲 Gabby World、zkHoldem 等都是 Manta 上的原生專案並且鏈上數據表現非常好,也是我們非常支援的一類原生專案,會跟隨著專案一起成長。 第二是生態之間會相互合作,如這次的 Celestia TIA 代幣,Manta 上的 DeFi 產品如 Aperture、PacificSwap、LayerBank、KiloEx 等會給 Celestia Token 提供更多的應用場景,這其實是整個生態的聯動協作,也是其它鏈都沒有的。

13、ChainCatcher:目前仍有大批應用以及 Layer1 紛紛宣布湧向 Layer2 市場,你如何看到這種現象? 你認為未來 Layer2 市場呈現什麼樣的格局?

Manta 創始人 Victor:個人覺得大家都會有自己的特色,最終可能未必會有更多的 Layer2,不過如果具有自己的特色會更有優勢一些。 對於 Manta 來說,還是主抓 zk Application,讓 ZK 有更多的應用場景,把這個特色發揮好。

14、ChainCatcher:關於 Manta 代幣 MANTA 進展如何? MANTA 代幣未來會在 Manta 生態承擔什麼樣的角色? 有社區用戶討論 MANTA 代幣經濟模型會更新?

Manta 創始人 Victor:對,經濟模型會有一些更新變化,但整個代幣的發行會隨著生態的發展越來越清晰。 目前是會有一些計劃的,但更多的是伴隨著生態發展能有更好的經濟模型來支援。 不過,現在的精力和中心仍在生態建設上。

關於 ZK 的發展應用

15、ChainCatcher:ZK 概念曾在今年丹佛會議中被多次提及,但從現在的發展來看,目前 ZK 賽道的產品仍是 zkEVM 類網路基礎設施為主,應用類產品較少。 你如何看待目前 ZK 的發展情況? ZK 應用難以普及的困境在哪裡?

Manta 創始人 Victor:大家還是對產品化的思路太少,這是我的一個思考,我們還是很關心 ZK 的用例(Usecase)。 從其它方面來看,關於 ZK 應用的 DAU(日活躍用戶數)至少能到六七千萬人,這些數據很多 ZK Research 和 ZK 專案並不 Care 的,但從 Manta 角度,希望能讓 ZK 有用,這也是其價值觀和大部分的專案完全不一樣的地方。 至於怎麼能有用、有多大的效果是需要花時間來推進的。 我個人覺得現在 ZK 能用的地方實際上非常少,但在信用認證(credential)和全鏈遊戲等方面是有突破的。

16、ChainCatcher:對於 ZK 賽道,你最看好哪些賽道以及場景應用產品?

Manta 創始人 Victor:長期一定不會只有擴容這一件事情,還是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的。 從用戶層面來看,信用認證和遊戲是兩個比較容易出圈的事情。 我們希望有很多的 ZK 應用會用到 ZK 這項技術,但不需要向使用者傳達它是一個 ZK 的應用也能產生價值。 換句話來說,真的有人去用這個應用,而不是因為這是一個 ZK 的應用才去使用。

17、ChainCatcher:11 月中旬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 Devconnect 大會,其中 Manta 作為 ZKDay 活動的發起方,與今年 3 月份的丹佛會議活動相比,你認為本次大會 ZK 相關的議題會有哪些不同或進步?

Manta 創始人 Victor:這兩次最大的不同是科研(Research)工程類的研究專案已逐漸成為真正讓使用者有感知的一些專案,簡單來,之前的 ZK 多停留在研究階段,現在已經有使用者可使用的落地應用,之前是 Builder for Technology,現在是 Builder for User。 另外,從研究的角度並沒有任何新增內容,但從落地角度是有專案做出一些有用戶基礎的產品。 另外,如 Multi-Prover(多鏈證明者)、proof market(ZK 算力市場)等都是很好的方向,但能否做到真正好用、有使用者群或被採用還是需要很多時間的。

18、ChainCatcher:作為 Gary Gensler 教授的學生,你如何看待他對加密領域實行的嚴厲監管政策?

Manta 創始人 Victor: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做這件事的目的,希望能保護投資者。 FTX 出事說明是有問題的,監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總是要有人做這個事情,很慶幸的是一位很懂加密貨幣的人在做,不幸的是雖然對加密貨幣行業瞭解,但執行方式對行業並沒有產生很積極的影響。

2023 年總結和未來預判

20、ChainCatcher:團隊目前最關注的行業問題都有哪些?

Manta 創始人 Victor:從個人角度最關注的是,第一是以太坊的發展及鏈上的新用例(UseCase); 第二是 ZK 技術的發展進程,如何讓其有更多的新突破; 第三是希望事情能按照預期規劃順利進展,自己能夠跟進更多的事情。

21、ChainCatcher:對接下來的加密市場做出什麼樣的預判?

Manta 創始人 Victor:首先,我相信未來乙太坊的價值可能會超過比特幣; 其次,Layer2 繁榮活躍度可能會超過乙太坊,或在下個週期超過所有的 Layer1; 最後,接下來行業驅動的敘事西一定會比上個週期更加去中心化,這一輪能產生價值的東西也一定會是更去中心化的。

22、ChainCatcher:您認為 Web3 大規模應用的突破口在哪裡? 目前哪些賽道有這個潛力? 2024 年最看好的哪三個賽道?

Manta 創始人 Victor:第一真正的增長很看好 fully on-chain game; 第二是生活真正相關的東西; 第三是 easy to use 的用例; 具體賽道來講,最看好 Layer2、zkApplication、fully on-chain game 等賽道。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資訊平臺,本站所發佈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 文章內的資訊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