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最清晰的關於 ERC-4337 的討論之一
主持人:Jane
嘉賓:Zhimao,Audrey,Yuxing,Qiang
引言
Vitalik 曾經在他一篇文章中,將智能合約錢包的採用描述為乙太坊面臨的三大重要轉變之一。 7 月份在 ETHCC 的演講中,他也再次發表過對帳戶抽象歷史和未來的看法,並認為帳戶抽象非常優雅。 ERC-4337 是實現帳戶抽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 3 月上線主網之後一直引發巨大的關注和討論。 到目前為止,超過 40 萬個 ERC-4337 的帳戶已經部署在乙太坊和一些 L2 上,其中大部分的帳戶是上個月開始創建的。 突然的增長加速離不開 Buidler 們共同的努力和建設,比如 Polygon 鏈上 ERC-4337 帳戶的近期增長主要來自 CyberConnect V3 版本更新帶來的流量。 我們邀請了來自知名專案方和投資機構的一些朋友,一起從不同視角聊了聊對 ERC-4337 的一些最新的思考和想法。
本期乾貨滿滿, 建議音訊+文字搭配食用~
https://twitter.com/BuidlerDAO/status/1690692311896961024?s=20
主持 &嘉賓
討論的一些 Highlight 包括但不限於
1. 4337 設計的優雅之處和未來的改進方向
2. Audrey 對帳戶抽象發展歷史的觀察,以及在早期投資 UniPass 的原因
3. CyberConnect 對 Onboarding 的思考,V3 引入 4337 的出發點以及實踐 4337 過程中需克服的技術難點
4. Ethstorage 在其存儲層上所作的 dApp 探索及 AA 在其中可能帶來的對用戶體驗的改進,Qiang 尤其推薦 Vitalik “The Three Transitions ” 這篇文章
5. 只有 4337 能完成的一些場景,4337 自身如何被大規模採納
6. 對 L2 競爭的一些看法:技術並非全部,應用生態、先發等因素也很重要
7. 其他可能對 Mass Adoption 有深刻影響的協定和因素:ERC-6551,乙太坊從世界「計算機」——> 世界電腦,App Chain
8. 對 Mass Adoption 的展望
1. ERC-4337 新功能及如何構建去中心化 Bundler 網路
Jane
第一個問題,因為我們聽眾里可能有一些朋友對 4337 不是很瞭解,想請大家先來聊一聊 4337 裡印象深刻的一些新的功能和巧妙的設計。
Qiang
在我看來 4337 的整個設計還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設計。 從我的角度看的話 4337 整個的結構跟 L2 是非常像的。 大家類比 L2 的話,4337 的 UserOperation 就類似於 L2 大家都發的交易,但這種交易沒法直接發送到 L1 的 Mempool 里被 Validator 打包。 它們都會通過現在偏中心化的一個角色來打包(不管是 sequencer 還是 Bundler),然後再去到 L1 鏈上。 不同的是,現在的這種 L2,不管是計算型的或者存儲型的 L2,它的一個目標是來解決比如說擴容的問題,計算型的擴容或者存儲型的擴容。 但 4337 它的改善實際上是一種去改善用戶體驗的 L2。 這個層面是我覺得還挺有意思的一個類比。 4337 這種 L2 它可以被融合到計算型的 L2 裡面,比如說 StarkNet,zkSync 它們都原生地支援這種 AA 的東西。
Zhimao
首先在 4337 的標準裡面有不同的元件構成了這個協定。 在我看來的話,比如說在概念裡面的 UserOp 或者 bundler 的設計,它很優雅的地方在於在沒有修改乙太坊底層的 Protocol 和沒有進行強制升級的情況下,能夠改變整個 transaction 以及 transaction fee 流程。 所以說它叫 alternative Mempool,就是它有個可替代的 Mempool,然後去改變這個 transaction 的流程,我覺得設計上是非常優雅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優雅的地方在於它改變了 transaction 流程以後,把 gas 費的支付邏輯抽離出來了。 這個相比傳統的 Mempool 的一個好處是大家可以去開發基於自己邏輯的一些更加靈活的 gas 費的代付邏輯。 很有意思的比如說最近的 Visa 用信用卡來幫使用者帶付 gas。 然後像我們 CyberConnect 新出的錢包也是允許使用者在任意一條鏈上充值它的 gas,並且在任意一條鏈上使用,從而有一個全鏈支付 gas 費的這種體驗在裡面。
但是其實整個 4337 的設計在我看來還是有一些犧牲的,比如說它在安全性或者成本上的犧牲。 它目前的設計在 gas 費的 overhead 上會比較多,因為改變了 transaction 的流程后,需要有很多不同的合約和一些額外的操作去完成這件事情,所以會導致 gas 的成本上是有犧牲的。 另外在安全性層面,它不同的元件會有一些安全性的問題。 目前大家也還是在積極地探索怎麼能夠避免讓 Alternative Mempool 遭遇 Sybil attack 或者相似的安全性的攻擊。
Jane
順著 Zhimao 的問題正好想問問 Yuxing,在你之前的研究中提到像 Bundler 和 Aggregator 在早期主要是中心化的構建方式,你覺得後面它們是不是有可能會形成一些模組化的網路? 包括 Zhimao 剛剛也提到了安全性的問題,太過中心化可能也會有一些安全隱患。
Yuxing
去中心化可能會包括幾個方面。 Bundler 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就像乙太坊的用戶端一樣,可能會有用 Rust 實現的 Bundler,或用 Python 實現的 Bundler 等。 這個用戶端的多樣性是一個去中心化。 還有一個是某一個 Bundler,比如說我用 Rust 寫的 Bundler,它不是由一家公司全部控制的,而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網路的形式進行組建的。 比如說我們投的 Stackup,目前來講還是一個偏中心化的方式運行 Bundler。 但他們也在和很多運營商協商來幫他們 host 一些節點,這樣子去做一個去中心化的 Bundler 網路。 他們自己會提供一個 Nodes as a Service 的功能來做這個服務。 所以我覺得最後會變成模組化的這個趨勢還是在的,包括 4337 本身就是模組化的一個事情。
然後現在有很多說他們做帳戶抽象,做 4337,做智慧合約錢包都做模組化,這裡可能會有一些概念上的混淆。 4337 肯定是智能合約錢包,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合約。 但有的時候我們提到的模組化更多是智慧合約錢包的模組化,不是 4337 的模組化。 因為 4337 它本來就有幾個模組,比如 Bundler 是一個模組,入口點合約是一個模組,這些是不同的合約模組。 智慧合約的模組化可能指的是一些智慧合約錢包的模組化,比如它的智慧合約所對應的一些功能變成一個模組,從而可以互相組合。 我們在聽到一些產品的時候說它具有很多種功能,但這些功能不一定是模組化的。 以 Biconomy 為例,至少在目前這個階段它不是模組化的,但其他模組化錢包的功能它也全都有,只不過實現方式不同。
這是我關於模組化的趨勢,以及 4337 它底層的 Bundler 網路會不會去中心化的一些想法,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一些想法。
Audrey
正好我最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我覺得就像剛才 Yuxing 和 Qiang 說的,如果類比的話,我們可以把它類比到 Rollup 裡面的 Sequencer。 但其實這裡面在商業化和後面可能會有一個問題,大家也可以探討一下。 就是我們現在,包括很多的 L2,大家看到了其實都是需要去中心化的 Sequencer 方案。 但是這裡面就有一個很 tricky 的問題,如果一家獨立的機構或者一個獨立的專案搭建出非常漂亮的去中心化 Sequencer 方案,但是它在大專案的採用性上可能就會存在問題。 很多大專案,比如說 OP 它們自己也在做去中心化的 Sequencer 方案,那大家就會面臨一個為什麼要採用你的問題。 很多的可能自己的方案出來了之後,就也有可能會被其他的大的 L2 的一些專案所採用。 所以這裡面我在想的可能性的一個問題就是當 AA 也形成方案性的壟斷,比如某些機構形成方案性的壟斷優勢之後,它可能會涵蓋上下游,比如說它自己去做一個去中心化的類似於 Bundler 的方案之類的。 這個問題感覺也可以探討一下。
Yuxing
我很贊同 Audrey 說的這個事情。 就是我們一直在想,4337 它是從下往上走還是從上往下走? 從下往上走,就是指先去做基礎設施。 入口點合約基本上是被壟斷了(Ethereum Foundation),不會有人去做,但是 Bundler 它是有很多商業化公司去做,並且有不同的解決方案,然後大家去進行競爭,有點像乙太坊的用戶端。 從下往上走是指我做完了這個之後,佔據了市場,我會不會去做 C 端? 另外一個是我現在有 C 端流量入口,我先去採用一些公共的方案,然後當所有的使用者都通過我作為一個流量入口,最後我再去採用自己的這個 Bundler 方案。 因為其實 Bundler 可以掙錢,只是現在不掙錢。
我們當時也做過這樣子的一個思考,我們最後心裡的答案,也不一定是對的,還是覺得可能是一種從上往下的方式,現在是從下往上的方式是暫時的(注:「下」指基礎設施,「上」指 C 端)。 那最後肯定還是 C 端掌握流量為王,然後它去下沉做自己的基礎設施。 我們有這個想法源於我們是從經濟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的,當 C 端具有足夠的議價權的時候,如果他採用自己自研的方案,成本會更低,並且還能自己賺錢。 所以綜合來講,我覺得這是一塊麵包的問題。 就是當這個麵包在目前這個階段沒有這麼吸引人的時候,他就讓別人去做,當它很吸引人的時候,如果他是有議價權的,他就一定會自己去做,能夠增加營收何樂而不為呢? 我覺得商業的本質,終局就是壟斷。
Audrey
對,所以最後有可能從這裡面也會跑出來一個新的 Flashbots,然後開始搞自己的 MEV, chain, L2, 這也挺有意思的。
Yuxing
對,關鍵這個時間點可能就沒有那麼好把握了。
Qiang
我覺得這裡面可能有一個 Bundler 的商業模式的問題。 我覺得剛才 Yuxing 說的有兩點挺對的,現在 Bundler 有兩種商業模式,一種是說做的比較大的這種 dApp,它靠流量去變現,不需要運行 Bundler 獲得收入。 另外一種就是純純的就是說我幫助使用者去打包上鏈,這部分可能有部分盈餘,那這部分是我的收入。 這兩種我覺得都有一個比較核心的問題,就是說如果你想做成去中心化的,那必然要公開這個 Mempool 或者說 Bundler 的 Operation pool。 這樣的話得看現在的 Bundler 他們有沒有去傳播這種 User Operation 的一個動力,或者激勵。
但現在來說,比如像剛才提到的,我依靠去為使用者的 User Operation 上鏈,我的收入來自於這部分服務的費用,那我可能是沒有太大的動力去把它傳播出去,讓別人去拿到這部分收入,對吧? 另外一種如果是我自己的 dApp 的話,那我可能也沒有什麼其他動力去傳播,因為我可能希望一部分是維護這個流量,另外一部分我也想有更好的服務品質。
另外剛才也說到,這裡面其實還有很多技術上的問題需要去解決。 比如說如果你想公開記憶體池的話,你需要有一個技術去防止 DDoS 的攻擊。 比如說有惡意的人用根本沒法上鏈的 User Operation 在網路裡面去肆意傳播的話,那整個網路就癱了。 另外還有一些比如說 MEV 的問題。 如果它有很嚴重的 MEV 的話,當有惡意的夾子把使用者的 User Operation 夾了的話,那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我覺得也是一個非常糟糕的用戶體驗。
所以我覺得如果想做去中心化的方案的話,這些問題可能都要有比較好的一個解決方案,才有可能有大規模的去中心化的方案能被行業所接受。
2. ERC-4337 在哪些場景里會顯著提升用戶體驗
Jane
剛剛 Yuxing 提到經濟利益,我記得前幾天看 Dune 的時候,現在 Bundler 的收入應該大部分都還是負的。 也希望通過剛剛這幾個問題,大家能夠對 4337 的基本的一些資訊有所瞭解。 4337 像剛剛講的主要還是一個功能層面的改變,只有融入到場景裡才會發揮它真正的作用。 所以第二個問題想問一下大家,大家覺得在哪些場景里 4337 會顯著地提升現有的體驗? 或者大家也可以分享一下看到哪些產品已經融合了 4337,並且取得了不錯的初步的用戶的反饋?
Audrey
我們在說帳戶抽象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很多年前大家就開始討論,然後包括我們在很早期的時候,包括 18, 19 年也看到了很多像早期的 EOS 等,大家都是從不同的層面上嘗試在解決帳戶抽象的問題。 因為乙太坊是 14, 15 年的設計,所以它有非常重的歷史負擔。 後面 17, 18, 19 年的一些新的 L1 的項目出來的時候,大家都從各種層面在嘗試解決一部分帳戶抽象的問題。 18, 19 年已經有一些錢包專案,比如 mykey 在嘗試用社交恢復,或者是多層面的密鑰的管理來實現一部分帳戶抽象的功能,但是那個時間點相對來說還比較早。
我們最開始看到有一些爆發的跡象,其實是隨著 DeFi 的爆發開始,當更多的使用者需要使用到鏈上的功能的時候。 這個功能不是說類似於傳統的,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就可以在中心化的交易所進行一些交易,那它的登錄方式其實跟 Web2 沒有任何區別。 而是當 DeFi 爆發的時候,大量的使用者需要使用鏈上錢包來解決它現實層面的一些需求。 這個時候開始,它給帳戶抽象帶來了現實應用層面的意義。 如果你沒有使用者的需求,即使再早階段地做一些嘗試,那可能還是成為被拍在沙灘上的一些專案。
說回到 21 年底,我們會投 UniPass 的原因就是因為當時我們看到了大規模應用的需求。 一方面是 DeFi 的爆發,另外一方面 Web3 並不單是金融屬性的需求。 金融性交易你可以用中心化交易所,也可以用 DeFi。 但是隨著大量的使用者,他如果要使用到鏈上交互,比如要把很多內容文章發佈到鏈上,或者進行遊戲等等一系列的操作涉及到鏈上賬戶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降低使用者門檻的問題。 所以這個也是為什麼我們在 21 年的時候就關注到 UniPass,並投了他們的原因。
當然到現在我們才真正地看到 AA 的爆發。 一方面 EIP 的出現,給大家帶來更加標準化的協定和範本,大家都可以遵循同一套方式來實現大規模的降低用戶門檻的可用性。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AA 爆發也經歷了時間和技術方案的累積量變。 記得大概從去年 10 月份 Devcon 的時候開始有一些關注 AA,到今年 2 月 ETHDenver、6 月份 EDCON、7 月 ETHCC 的持續討論和進展探索。 它都有一個時間關注度和技術發展的過程。 而當所有基礎設施和底層的標準 ready 的情況下,最近大家(比如 CyberConnect)開始使用一些真實的可以應用到用戶的場景。 當技術的方案解決並實施完備後,才可能給大規模使用者真正的進入帶來更低層面的門檻和可能性。
Zhimao
4337 功能性層面的根本改變在我看來可以分成兩個邏輯,第一個邏輯是對比起 EOA,帳戶抽象以後,它本質上是把 Authentification 中 Auth 的路徑和 Account 本身拆離開了。 第二個方面,是 Alternative Mempool 解決了 gas 代付的問題。 圍繞這兩個點的話,就有一些新的有意思的 feature 出現,比如說一個是帳戶抽象,一個是 gas fee 的抽象,甚至是網路層面的抽象。 因為在 EOA 的話,它還是綁定到一個網路狀態上,然後現在有可能出現整個底層的網路都可以抽象出來。
所以說新的體驗圍繞著這兩點來說的話,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是核心的兩個邏輯。 第一個邏輯就是登錄和驗證的場景,就比如說你管理你的區塊鏈的帳戶,不用去管理你的私鑰,不用去管理你的助機詞,而是一些比較新的 authentification 的邏輯,就比如說用 NPC TSS 去做這個私鑰的分片,然後以 Web2 的 login 方式去管理你的 account,或者說比較新的是你可以使用比如說 passkey 加上 Turnkey 解決方案,你可以以你的生物資訊,比如說你的 face ID、你的指紋來去登錄或者驗證你的狀態。 這個是一個我在我看來比較有意思的點。 然後第二個點的話就圍繞剛才我提到過的支付場景,就是能夠有更靈活的支付策略,比如說用 Visa 的 credit card,第三方代付,或者 referral program,然後這些很有意思的東西累加起來它都可以有更靈活的去幫用戶代付 gas 的這個策略。 然後這兩點的話結合起來就可以更進一步地把這個帳戶抽象出來, gas 抽象出來,以及未來有可能把這個網路狀態抽象出來,然後能夠有一些功能層面的改變,從而發揮一些更大的作用。
Jane
你剛剛提到支付場景,其實可能再延伸一下,也可以比方說授權委託一些代付的場景,比方說提前授權一些小額代付,這個也會使他的體驗更便捷。
Zhimao
是的。
Qiang
我舉一個我們實際正在探索的一個小點,我們現在在圍繞我們的存儲做一些 dApp 的嘗試,那我覺得這種 dApp 嘗試它並不是類似於像 DeFi 的金融化應用,更多的是類似於大家平常在 Web2 用的非常高頻的一些應用。 這裡面它會有一些不同於 DeFi 應用的特性,比如使用者做的活動沒有那麼高的金融價值,他可能對安全性要求沒有那麼高。 第二個它可能會比 DeFi 應用的操作更高頻。 舉個例子,我們使用者在上傳一個比較大的文件的時候,比如現在我們正在做的 4844,它會把使用者的檔切片,切成 128K 這樣的大小一個一個去上傳。 當我上傳的時候我使用的還是乙太坊的這種 transaction,那我還是要做簽名。 如果我上傳比較大的一個檔,每一個 128K 的上傳我都要去做一個簽名的話,對用戶來說是非常不好的體驗。 所以我們在結合 AA 看解決方案,AA 裡面有一個小的功能可以去臨時授權一個 session key,然後由這個 session key 來做簽名操作。 但是 session key 因為安全性不高的話,可以由主的智慧合約錢包給這個 session key 授權一段時間,就是說他不能做任何的轉帳操作,只能做上傳操作。 這樣的話其實可以極大地改善用戶的體驗。 所以我覺得未來大家圍繞著 AA 的這些嘗試,可能最重要的一個方向就是說怎麼能更好地去使那些不是特別重度的,或者說對區塊鏈這個領域缺乏 domain knowledge 的使用者可以輕鬆 onboard。 這是我覺得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像 Vitalik 他講的那個 three transitions 似的,這樣它可以迎來數億使用者。
Jane
剛剛提到的 session key,在一些遊戲或者說社交場景里,因為它是一個重度沉浸的場景,使用者也不希望頻繁被打擾,所以如果有 session key 的話,他的體驗也會有大幅的提升。
Yuxing
剛剛幾位把這一塊囊括的比較完善了,我個人最喜歡的功能也是 session key。 因為帳戶抽象本身是交易來源和簽名的一個分離。 之前在這個乙太坊上沒有辦法實現,就是交易來源和簽名可以理解為必須是同一個私鑰,那引入帳戶抽象之後它就實現了這個功能,所以它就可以去實現這個 session key。 我可以去授權一個 key,這個 key 可以在符合某種條件的情況下,不需要我的最原始的這個 key 的簽名就可以進行一個交易。 然後這個條件可能是金額的條件、場景的條件,或者說時間的條件,這個是我最喜歡的功能。 除此之外它還有很多其它的功能,也是之前的智能合約錢包在一定程度上也實現了的,比如說社交登錄,代付 gas,雖然他們實現的方案不一樣,但其實沒有 4337 也是可以實現這些東西的。
我最喜歡的可能也是伴隨著 AA 一起出來的是模組化區塊鏈,所謂的一個外掛程式的概念。 就是我有一個盒,然後我在這個盒上有各種各樣的外掛程式。 這有點像 Chrome,Chrome 是一個盒,瀏覽器的盒, Chrome 上面可以安裝各種各樣的瀏覽器外掛程式去增強瀏覽器的功能。 4337 裡邊,尤其是引入了這麼一個模組化的智慧錢包之後就出現了類似的一個概念。 基於 4337 的一個智慧合約錢包有個最小化功能的盒,這個最小化功能可能包括代付 gas, 社交登錄,session key,以及一些帳戶管理等功能。 在此之上我有一個 plugin,這個 plugin 可以去做各種各樣的你可以想像到的和其他的智慧合約類似的特定的,或者說是通用化的一些功能。 這個概念我覺得可以去看看這個 ZeroDev, Zerodev 他們在這一塊是走得比較領先的,包括 session key 他們也是走得比較領先的。
3. AA 錢包能否在 L2 打開局面
Jane
第三個問題是涉及到 L2 相關的,因為 L2 它沒有乙太坊的技術債務,所以它是可以直接把帳戶抽象引入進來的,剛剛也有提到像 Starknet 等有自己的帳戶抽象的實現。 原來在 L1 裡面可能還是 EOA 錢包為主。 像現在 L2 也非常多,所以想問問大家的想法,AA 錢包它能不能在 L2 真正打開局面? 未來基於 L2 的這種 AA 錢包,以及更接近於 Web2 的體驗會不會成為 L2 競爭的重要的分水嶺之一?
Zhimao
在我們(CyberConnect)的假想裡面,還是想把整個 gas 的概念,網路切換的概念,以及未來 blockchain 的概念做得更加抽象化一點。 在 L2 的話,比如說你是 EVM compatible 的 Blockchain,你的合約錢包就應該在每條鏈上都存在。 這樣的好處是如果在所有的鏈上都共用一個帳戶體系的話,它其實可以在未來 onboarding 的時候把 blockchain 的 network 的感知降到很低。 比如你可以發起任意一筆 transaction,然後用任意一個 blockchain 的 gas fee,這在我看來還是很重要的。
Audrey
像剛才說的,其實很多之前的 L1,其實大家也嘗試從各個角度解決帳戶抽象的問題,比如使大家可以無感登錄的一些方式。 甚至有一些之前的 L1,可以實現類似於密碼原語級別的定義,那就意味著可以直接使用 pass key 調用手機裡面的安全晶片,然後用生物識別登錄的方式來登錄到鏈上錢包位址。 所以這個問題衍生的就是 AA 很重要,但是對於一個 L2 或者是 L1 的公鏈是否能夠最終走向成功,它只是一方面。 可能會需要非常多各種的因素,包括類似於先發的優勢。 比如說我們現在看到 OP Stack,它已經出現了可用性的 L3 的方案。 所以 Coinbase,Worldcoin,大家都在使用 OP 這套方案。 雖然說 zkSync 也在出,但是先發優勢有的時候是不可比擬的,同時背後的相關的支援方也非常的重要。 所以我們就說有的時候技術很重要,但是技術也並不是完全決定性的因素,這個是我的大概的一點想法。
Qiang
我覺得現在去觀察 L2 的競爭還是非常有意思的,因為現在整個市場的一個主線就是在做 L2 的競爭。 當然我覺得支持這個 AA 非常重要,但它在我看來可能還是更偏一個基礎設施類型的東西。 然後如果是 L2 中能有一個比較大的領先優勢的話,我覺得還是看在上面能夠出現什麼樣的能夠去 onboard 更多使用者的一個應用。 比如說當時 Arbitrum 它們能夠比 OP 更先一步做起來,是因為它們上面有了比如說做 NFT 的遊戲,比較獨特的 DeFi(GMX)這些應用,其他鏈沒有這種應用。 所以我覺得對於 AA 錢包來講,重點還是在於它的使用場景,比如說有一個非常好玩的遊戲,它利用 AA 提供了一個非常非常絲滑的好的用戶體驗。 大家可以看到有些分析說在 Polygon 上面 AA 錢包有巨量的激增,因為 CyberConnect 這樣的一個社交網路應用能夠引領大家或者說吸引用戶過來用。 所以我覺得還是要看使用者的使用場景,能不能把這個 AA 錢包用好,最終能夠給使用者提供一個更好獨特的體驗和服務。 這是綜合來講更重要的一個問題。
Yuxing
我感覺 4337 更多是給乙太坊打補丁,因為乙太坊它的技術債使得它不能做一些事情,所以由 4337 幫它打個補丁。 4337 並不是一個很創新的東西,只是對於太坊來講它是一個很有用的東西。 我和一些朋友討論,他們是 Solana 堅定的支援者,他們對於 4337 不以為然,比如說像 Solana ,它們天然也有帳戶抽象。 接近 Web2 的一個體驗,速度很快,對吧? 你說它沒有那麼去中心化,那 BSC 更沒有那麼去中心化,對吧? 現在乙太坊也沒有那麼去中心化。 所以我自己也是一直在思考的,就像 Audrey 說的,技術肯定不是決定它能否成敗的關鍵,那最後決定它能否成敗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也許是先發優勢,也許有的人說是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比如說乙太坊有 Vitalik, Cosmos 沒有,Polkadot 的 Gavin Wood 不是一個很好的 CEO,對吧?
一個東西能成或具有競爭力的原因是什麼會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大家都會列出來。 這就跟我們在分析成功的公司它是因為什麼是一樣的,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 同樣,我覺得 4337 對於 L2 最終會不會是一個重要的東西,L2 能夠帶來像 Web2 一樣的體驗,會不會成為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我覺得是一樣的概念。 可能 L2 它的天然優勢在於它能夠站在乙太坊的這個巨人上去做自己的事情,它是屬於乙太坊生態的,它不需要跟乙太坊競爭。 那或許它可能只需要和 L2 互相之間競爭。 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是,能夠決定哪個 L2 能跑出來的這個因素是什麼? 我自己覺得大概率不會是 4337,可能是別的很多的因素在裡邊。
Jane
是的,是很多維度決定的。 除了 Qiang 剛剛提到的一些基於場景的用戶體驗,之前和 CyberConnect 的內容負責人討論的時候,他提到其實 social 裡面也看你具體切到了什麼樣的場景,可能是 Web3 裡面提供了 Web2 沒法提供的體驗,因為這樣你才能切到 Web3 的 social 使用者。 所以可能到最後我們如果 bottom up 來看的話,可能還是看你找到了什麼點,能給使用者提供差異化價值,再結合 Audrey 剛剛說的一些先發優勢以及其他的一些點,從這些綜合層面才能去判斷說大家最後誰能跑出來。
4. ERC-4337 的實踐難點和改進方向
Jane
下一個問題是想問問大家,剛有提到一些 AA 實踐中的難點,比方說 Gas fee 高等,大家覺得 4337 的改進方向會有哪一些?
Zhimao
其實我覺得 4337 目前其實還是有很多問題的,就是不管它導致的 User Onboarding 或者說 UI/UX 的改變,其實都會製造挺多麻煩的。 特別是我們最近大量經歷了在 4337 的開發,以及和所有的核心 4337 的開發者們的交流來看,其實很多方面都大家都在 active 地去探索一些解決方案或更好的 Proposal。 舉幾個點來說的話,在我看來目前來說最大的就是使用者的習慣還是以 EOA 出發,EOA 其實本身是沒有狀態的,這點就導致了很大的障礙,特別是在多鏈的假設下。 比如說現在使用者的假設就還是他的 EOA 錢包在所有 EVM blockchain 下面,它都是同一個位址,都是同一個錢包來接收他的資產。 但是對於一個 AA 錢包或者 4337 錢包來說的話,它本身這個錢包是有狀態的。 舉個例子,比如說控制這個 account 的 Signer 是誰,登錄方式是什麼? 然後比如說它底下像剛才有一位嘉賓提到了模組化 ERC-6900,它底下的 plugin 是什麼? 然後它在每個鏈上的狀態會導致它的管理成本會非常高。 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在 OP 上,我把我底下 authentification 的方式換了,把我的 plugin 換掉,但是這個狀態是不能被 reflect 到其他 blockchain 的,這就會提高對錢包的管理成本以及一些現有的 UI/UX 的假設。 比如說現在大家會假設你在一個 EOA 位址去接收資產,但是對於一個合約錢包來說的話,有可能未來是不成立的,因為你即使是能夠 deterministic 地計算出 counterfactual address,但是你在那個 blockchain 的狀態和你在現在這個 blockchain 初始化的狀態可能不一樣,就導致有可能整個 UI/UX 會非常複雜。
另外的一些問題的話,我可以舉兩個例子,就是應用上的不相容。 就比如說一些著名的 DeFi 協定,或者一些老的協定,它依賴於直接以 EOA 作為 message sender,但是現在變成了一個合約,這樣的話會導致整個 protocol 的不相容。 另外一個大家很 activite 去探索的問題,在 4337 領域的話就是驗簽的問題。 剛才說了 auth 的邏輯和 account 邏輯是拆開的,現在的一個方案叫 ERC-1271,它其實就是說怎麼有一個標準能夠在合約錢包的情況下,去驗證它底下的簽名者是誰。 但是這個就要求你必須要部署這個合約,你才能去驗證它的簽名,但是這個相容性非常差。 比如說你在 OpenSea 上或者很多 dApp 上 log in 的時候,你要用很多 wallet 的 connector,比如說 Rainbow,或者說大家有很多有驗簽的邏輯,比如說用 SIWE(sign in with ethereum)的邏輯,這些 middleware 在裡邊。 如果你需要一個合約先在那個 blockchain 上部署的話,就會導致整個 UI/UX flow 的不完整性。
所以在這一點上的話,未來的 proposal 像 ERC-6492 就是在解決這個問題,怎麼在不部署合約的情況下能夠進行驗簽,還有很多整個 industry 在一起探索的問題,比如說 indexing 也是一個問題,比如你現在用 AA 錢包,有可能你 deposit 1 筆 native token 或者 ERC20 到一個中心化交易所,有可能它就沒辦法觀察到這筆資產,因為它的 indexing infrastructure 的邏輯在 EOA 和抽象帳戶上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其實像剛才我提到的驗簽,6492,還有剛才有位嘉賓提到的 6900 模組化的賬戶設計,都是大家在非常積極去探索或者想解決的問題。
Jane
Zhimao,正好想請教你一下,前幾天我看 Twitter 的時候,我看 Alchemy 他們寫了好多文章是關於 gas 預估的(https://www.alchemy.com/blog/erc-4337-gas-estimation),這一塊在你們實際的操作中會是一個難點嗎?
Zhimao
是的,這個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因為你做預估的話,在整個 4337 的 gas 模型是完全發生變化的。 它的 gas 分成了三個不同的 gas,有比如說你真正執行這個 transaction 的 gas,還有一個無法預測的叫 preVerification gas,然後這部分 gas 它比較 tricky 的部分是它會作為 compensate 去給 Bundler 帶來利益,所以這個 gas 的設置以及 gas price 的估計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比如說你在 Polygon 上和你在一個 L2,比如說 OP 或者 Arb 上,因為你 L1 的 gas fee 的問題,導致在 L2 上你去計算 gas price 的方式會非常不一樣。 所以 Alchemy 那篇文章他們所想描述的就是在整個 4337 裡面,有一個精準的 gas 預估,並且能夠保證 bundler 的利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Jane
明白了。 Qiang,你覺得呢? 因為你們也在做很多 4337 的實踐,你們對改進方向怎麼看呢?
Qiang
前兩周乙太坊在他們的 ACDE(開發者會議)里集中討論了兩個 EIP,5806 和 7377。 我看很多 AA 的社區裡面也在比較多地去討論 7377。 我覺得就跟 Zhimao 說的有一點就類似,就是說現在大部分使用者使用的都是 EOA 的這種錢包,所以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怎麼能把這些用戶順利地 migrate 給到 AA 錢包上來。 乙太坊的核心團隊他們也意識到這是非常需要去解決的一個問題。 剛才說到 5806,它就是想說能不能在一個 EOA 錢包裡面,以這種 delicate call 的方式去執行任意的代碼,以及像 7377 的話,它是說能夠一次性地部署代碼,然後把一個 EOA 裡面的所有資產一次性轉移到一個 AA 錢包裡面去。 剛也有提到乙太坊它是有一個技術負債的,我覺得 EOA 錢包本身也是一個技術負債或者沒有被解決得那麼好的一個帳戶抽象的問題。 那怎麼能把已有的這些用戶順利地過渡到 AA 的話,我覺得這是需要大家去關注的一個事情。
5. 其他對 Onboarding 有深刻影響的協定
Jane
接下來是我們一個延伸討論的問題,像 Web3 大規模層採納是大家基本上每天都會聽到的一個命題,不知道除了 4337 之外,大家個人有沒有關注到其他什麼底層協定,覺得也會對 onboarding 有深刻影響的? 另外一個維度來講,因為大家應該都是 EIP 的資深的讀者,從大家的經驗來看,什麼樣的協定會更容易被採納? 因為像 4337 它是不需要進行協議層面的修改的,它不需要硬分叉,但像之前的 3074 之類的就涉及到協定層的修改。 好奇大家對這兩個問題的看法。
Audrey
我覺得現在除了 4337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 6551。 我覺得最重要的點在於身份的可轉移上,比如說原先的話我們一個身份其實是跟位址強綁定的關係,如果 6551 實現,那大家就完全實現了 DID 的可轉移。 我所有的 DID 或我所有相關的一些資產轉綁定到一個 NFT 上,同時我可以實現的是資產和身份的可轉移。 我覺得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應該有一些團隊已經在就 6551 進行一些相關的實踐和開發。
Yuxing
我非常贊同 Audrey 說的這個 6551,我看了那個也非常喜歡。 稍微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6551,它是一個可以讓 NFT 去持有資產的一個協定。 比如說剛 Audrey 有提到說這個相當於你的 ID 可以被轉移,也就是說 NFT 就是你的一個 ID,因為 ID 它就是非同質化的,然後在這個 ID 上你可以去擁有一些資產。 我能夠想到非常天然的應用場景是在遊戲裡邊我創建了一個角色,我就創建了一個 NFT,它是我的一個 ID,然後這個角色在這個遊戲裡面去打了裝備,去賺了錢,相應的一些身份都是和這個 NFT 進行綁定的,都是一個 ID。 那這個時候在傳統世界可能說我去賣我的帳號,我去賣我大話西遊的帳號,有的人可以賣幾十萬,對吧? 那我就賣我的 NFT。 我想用清真這個詞,就非常清真,這個 NFT 賣出去了,就相當於某個資產賣出去了。 它不像 Web2 裡面你去交割你的這個帳號的時候,很不清真,拖泥帶水,有各種各樣很麻煩的事情,它就徹底將你的 ID 變成了資產一樣的存在,這個 ID 是可以轉移和交易的。 它如果是你自己的個人身份 ID,那你可以轉到你相應的一些位址上去。 如果是一個交易類型的 ID,資產類型的 ID,它就可以放到市場裡面去進行交易。 所以這個事情我覺得它可以 unlock 很多很有意思的場景,所以當時看完我也特別喜歡,也非常期待之後有一些團隊能夠去做出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會持續關注。
Jane
對,在我們經濟模型小組內部我們也經常討論 6551,因為它意味著你給 NFT 的設計層面會有很多的設計空間出來,你剛剛也提到在遊戲裡面它會延展出很多的場景。 剛剛 Audrey 和 Yuxing 都提了 6551,Qiang 你這邊有什麼別的想法嗎?
Qiang
我這邊可能換一個可能更大的角度去看,就是說我們現在其實比較喜歡的一個敘事或者看待這個事情的方式,就是說把整個乙太坊當作一個世界計算機,當然這也是乙太坊它對自己的一個宣傳。 所以在我們看來可能 AA 去改善用戶體驗的一個方向就類似於比如說微軟在做 Windows 之前,它們是一個終端的方式。 這個體驗非常差,所以如果換成這種視窗式的這種操作系統的一個進階的話,對於整個的用戶體驗,或者說 onboard 更多的這種普通用戶來說,我覺得也是非常好的一個事情。
但是現在大家看待乙太坊這個世界計算機,因為它性能不行,更多的是一個世界計算機。 所以我覺得現在行業最大的一個主線還是在做這種基礎設施的擴容。 所以我覺得比如說我們現在比較關注的像這個 4844 以及未來 Danksharing,它是為了這個乙太坊 L1 的一個擴容。 在此基礎上,比如說 9 月份或者今年下半年 4844 上了之後,會不會 L2 的使用者成本,就是它的交易成本會進一步的下降。 這樣的話我覺得可能會在上面有更多的這種用戶活動,包括現在大家都在探討 L3,使用者交易手續費更低的一種場景,這樣它才能會支撐起來比如說大家現在做的更更能讓 Web2 用起來的各種遊戲或者社交應用。 所以我覺得整體來說還是要圍繞著這個世界計算機去在各個方面做提升,不管是用戶體驗還是它的性能。
Zhimao
其實前面的嘉賓講的也很多了,整個 6551 以及 onboarding 的成本更低,大多數都是圍繞 EIP 或者乙太坊來的。 我可以講一些簡單的但也比較有意思的,今年特別火的就是 L2,比如說 OP stack 里的 super chain 和 Arbitrum 的 Orbit,它們的一個 ideology 的話是說不同的 L2 之間是像一個聯盟鏈一樣。 它其實有一點類似於幾年前 Cosmos Hub 的 design。 這個底層的 infrastructure 能帶來的好處是在未來可能有更多的 AppChain 的出現。 這些 APP chain 如果都是用同一個標準化的 Stack 開發出來的,比如像 Base,比如整個 OP Stack 可以有不同的 customization,你可以去 hack 自己的那一層,在未來很有可能出現的就是不同的 application、不同的協定它有一個自己的 AppChain。 因為區塊鏈的設計本質上是有一個 Trilemma 在裡面的,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去定製化一個自己的 L2。 像比如說 Paradigm 前段時間投的一些專案,它也是做一個 RaaS(Rollup as a service)。
所以在未來我覺得這些協議的出現能夠讓這個 L2 的世界沒有這麼 isolated,它在 super chain 的假設下有更好的 interoperability。 這些 L2 之間如果它有一個 shared sequencer,shared bridge,然後有一個類似於 Layer Zero 一樣的 messaging 的 communication channel,這樣的話整個用戶體驗會上升到另外一個 level,比如說它的資產的可組合性,它的 transaction 的可組合性, 它甚至可以做到一個跨 L2 的 atomic transaction,就比如說它可以在鏈 A 上閃電貸,在另外一個鏈上買賣。 我覺得這些本質上都還是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探索,可以在未來帶來一些完全不一樣的用戶體驗。
Jane
正好问一下 Zhimao,像 CyberConnect 现在已经是 Web3 最大的一个社交网络,其实你们一直在做的就是 onboarding 的事情。你能给我们分享一些观察 CyberConnect 它大规模 onboarding 过程的心得体会吗?
Zhimao
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的话,就是其实在我们设计整个协议的过程中,gas 费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都很关心它的 gas 费。特别是我们的 ideology 在未来是想做到一个 fully on chain 的状态,比如说你的社交关系,你的社交身份,你的 relationship,所有都是一个 identity data。如果都是 fully on chain 的话,现在的任何一个 L2 都无法支撑,哪怕是我们现在这样百万级用户的体量都是非常非常难以实现的。哪怕是 Polygon 0.02 美金一笔 transaction 费,如果你把这些身份信息、有价值的资产,或者你的有价值的社交关系、社交身份都搬到链上去的话,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說我們在積極探索的就是一個,比如說利用 OP Stack 這個技術去定製化我們自己的 blockchain。 因為它本質上把 blockchain 分成了很多,可能在一個社交場景下,你對區塊鏈的需求不在於安全性、可擴展性和它的應用性,可能對於我們來說這條區塊鏈的它的 scalability 是更重要的。 所以對於我們來說,我們其實也非常喜歡 OP Stack 的這個願景,就是我們在未來也會考慮有自己的 Cyber Network 去做一條屬於我們自己這個場景下的一個社交網路,一個社交鏈,並且它和其他的 L2 有個應很好的 interoperability。
6. Mass Adoption 的展望
Jane
最後一個問題大家要不來聊一聊對 Mass Adoption 的展望。
Audrey
剛才在開始之前我還發了一條朋友圈說最近很多的事情串了起來。 我記得我在 5 月份的時候大概寫了一篇 Mass Adoption 的願景,當時對那個願景的定義不是說單是以人為基礎的 Mass Adoption,而是可能更多我們接下來是以 AI assistant,甚至下一步擴展到 AI agent 方向的 Mass Adoption。 那當每一個人擁有一個 AI 助理,甚至是 AI 代理,這其實就跟之前 Paradigm 他們提出的以意圖為中心的基礎設施的擴建就有關係了。 當發展到 AI agent 的時候,我們給出一個命題,打比方我要用 1000 美金來實現年化 10% 的收益。 那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可以給 AI 這麼一個命題,然後它就可以設計各種路徑和方式在不同的協議之間相互調用,那當我們說到這裡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可能現階段的願景就在前方了。
這個願景不是說只是人和人之間鏈上資訊的交互,更多的可能也是 AI 助理相互之間的直接使用到我建立一個帳戶,然後我調用相關的一些協定,因為如果沒有 AA 的情況下,我沒有辦法 assign 給一個 AI 相關的一些許可權,比如說你可以調用 1000 美金以下的資產,可以在哪些 DeFi 或者各種類似的協議之間相互調用。 所以我們在看這件事情的時候就發現願景是越來越明晰了。 半年之前,可能當時大家還處於一個比較模糊的方向,但是隨著這半年迅速的發展,AA 的發展,AI 的發展,敘事層面的發展,那我們看到的可能性的願景就在不遠的將來。
Jane
是的,人機結合應該是未來一個很有意思的方向,AA 可能會在這其中發揮很大的作用。 Qiang 你覺得呢?
Qiang
前段時間看到乙太坊核心團隊在他們第十次還是第幾次 AMA 上(他們每半年有一次 AMA 回答使用者提問),有個使用者問 Vitalik,在他看來乙太坊接下來想去 Mass Adoption 的話,他覺得哪裡有一些問題,就是說未來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Vitalik 就回答說,那你就去看我 The Three Transitions 那篇文章就好了,那裡面就是他認為的三個核心的問題。 其實這裡面剛才有兩點我們已經討論非常充分了,比如說像 L2 擴容的 transition,第二個是 AA 的 transition。 第三個就是 privacy,其實也是最近非常火的 ZK 賽道,如果使用者想在鏈上做一些偏有 privacy 需求的應用。 他認為這也是三大方向之一。 他還畫了一張圖,上面畫了一個三角。 如果大家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話,可以仔細地去看看這篇文章。 我覺得在 Vitalik 看來的這三個方向,是值得大家仔細地去琢磨和品味的方向。
其實這裡面剛才有兩點我們已經討論非常充分了,比如說像 L2 擴容的 transition,第二個是 AA 的 transition。 第三個就是 privacy,其實也是最近非常火的 ZK 賽道,如果使用者想在鏈上做一些偏有 privacy 需求的應用。 他認為這也是三大方向之一。 他還畫了一張圖,上面畫了一個三角。 如果大家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話,可以仔細地去看看這篇文章。 我覺得在 Vitalik 看來的這三個方向,是值得大家仔細地去琢磨和品味的方向。
Yuxing
我們這個話題主要是聊 4337 和大規模採用,我之前在跟 4337 專案聊的時候,我最大的感想是 4337 它的目標使用者不是現在的圈內使用者,它不是讓現在圈內的使用者去轉變他的習慣,因為大家現在還是非常習慣 EOA 錢包的。
我覺得原因主要是兩個,一個是圈內使用者他的習慣的問題,以及他對於安全性的考量的問題,圈內使用者他對於 transfer 到另外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帳戶體系,會存在一些切換成本。 另外一個是 4337 要做的一些事情,在沒有 4337 之前,很多已經可以完成了,只有少數幾個不能完成。 但是少數幾個並不是現在圈內的主流場景,比如說 plugin 和 session key,現在都是很小的場景。 這種很小的場景它註定不能帶來一個很大規模的採用和和效應。 我覺得 4337 最後能夠去面向更大的一個客戶群體是當它綜合來說是一個性能更優、更低門檻的面向普通使用者的帳戶方案。
我覺得它更多會偏向於新進來的使用者,就是一些 Web2 的使用者。 他在剛接觸這個區塊鏈領域的時候,他能夠像以前用支付寶或 PayPal 那麼簡單。 那基於 4337 的解決方案其實是可以接近於實現這一點的。 那它可能會先去引入一些 B 端的比如說華爾街的一些使用者,再去引入一些 C 端的使用者,普通的散戶。 所以我能夠去預期和希望 4337 能夠帶來的效應就是用低門檻的方式去吸引一些圈外的使用者,而不是去轉變一些圈內的使用者。
我相信這個故事和社交的故事是比較類似的,我記得前段時間和和 Jane 討論的時候也有說到類似的觀點。 我很感興趣的是從 CyberConnect 的角度怎麼去思考這個問題,關於 onboarding 一些 Web2 的使用者。 因為 social 也是一個很低門檻去 onboarding Web2 使用者的方案,你們在採用 4337 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到這一點,或者說你們去做 4337 的時候,你們的出發點是什麼?
Zhimao
好的,我可以簡單分享下我們的一些想法。 總體來說, Mass Adoption 在我看來是有兩個必要條件的,第一個是有一個很易用的 infrastructure,這也是我們目前在嘗試的一個方向。 像前面嘉賓所提到的 Vitalik 的文章也說得很清楚了,不管是 onboarding 的方式,管理帳戶的方式,或者整個 gas fee 的方式,代付的方式,所有這些歸根到底就是有一個更絲滑的 onboarding 的體驗進入到 Web3 這個世界。 我覺得這首先這是一個必要條件。
第二個必要條件的話,我覺得還是需要一個非常好的場景,一個很好的 Use Case,且這個所謂的場景必須是結合了 Web3 的一些核心假設的。 Web3 的核心假設包括比如說對數據的擁有權,資產的擁有權,你能夠有一個很好的方式去 monetize 你的數據, monetize 你的身份資訊,或者 monetize 你的社交關係。 在我看來的話,這一點的探索也非常困難。 因為就算有一個很好的用戶體驗的情況下,就算你讓使用者對區塊鏈、gas fee、登錄系統都沒有感知,但是你需要一個很強的 use case,這個 use case 是 Web2 的應用所達不到的。 它能夠天生地結合 Web3 的 tokenomics,要麼能夠很好地進行價值分配,鼓勵一些使用者從 Web2 的場景轉移過來,或者說用戶能夠從這個 Web3 的場景 benefit 一些事情。 我覺得這兩點都是就是必不可少的。
對於未來的 Mass Adoption 的話,就我們自身來說,CyberConnect 目前還是更多 focus 在 infrastructure 的建設上。 我們的協定核心部分現在分成三塊,一塊就是帳戶抽象,為了解決 gas 和 onboarding 的問題。 另外一部分, CyberGraph 是一個 on chain 的 social 的身份,是為了解決社交數據的擁有權,以及提供一個很好的 monetization channel。 但是我們也需要一些很好的 Use Case 的進入,和我們一起做這個事情。 我們自己也有一些產品端的嘗試,比如 Link3 就是一個產品端的嘗試,一個場景的探索。 我覺得反而也是非常重要的。
Jane
謝謝 Zhimao。 Zhimao 剛剛分享的,包括你們從 V1 到 V3 的反覆運算,讓我想起有一個建築師 Christopher Alexander 的一句話,大概的意思是一朵花不能製造,但只能從種子中產生,所以你能做的是設計好你的目的和環境,剩下的交由它自己去發生。 就跟你剛剛講的,你們把 Infra 層面做好,然後可能得讓上層的採用 CyberAccount 的 dApp 來探索大家剛剛講的合適的場景是什麼,什麼樣的應用能夠真正吸引 Web2 的用戶上來。
好的,晚上我們也討論了一個多小時了,非常感謝 4 位嘉賓的分享,也感謝周日晚上來參與我們討論的聽眾朋友們!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資訊平臺,本站所發佈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 本文內容僅用於資訊分享,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