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NFT 是「作品 + 粉絲關係」的完美代表,且將「作品 + 粉絲權益 + 社交身份」三位一體,創作者發行門檻低,是使用者支持創作者的更佳標的

作者:starzqrubywang

封面:Photo by Mo on Unsplash

歡迎閱讀由 starzq  rubywang  主理的 Newsletter: Web3Brand

0. 背景

上周寫了作為創作者,如何 4 步打造個體品牌; 有不少朋友留言,那麼下一步如何獲得收入呢? 也有 Founder 來交流,如何幫助個體品牌獲得收入。

在我看來,創作者 / 個體品牌獲得收入的最可行方法,就是踐行 KK 的「1000 粉絲理論」; 而 NFT 是在新時代踐行這個理論的最佳介質。

音樂人是 Web3 創作者的一個重要類別。 這篇文章中,我以獨立音樂人為例,先分析其在當下遇到的問題和原因,然後分享 Web3 時代的新實踐,希望能夠對你有啟發。 同時這也是一篇音樂介質發展史,Enjoy~

TL;DR

  1. 問題:只有 0.4% 的音樂人可以通過流媒體一年賺取 5w 美金
  2. 追本溯源:數位音樂從單曲模式開始,流媒體訂閱制帶來了平臺的繁榮,但對中長尾獨立音樂人不友好
    1. 2003 年:iTunes Store 開創單曲銷售模式
    2. 2008 年:Spotify 開創流媒體訂閱制
    3. 流媒體訂閱制對音樂人的影響:賺錢難,且帶來了一種「毒文化」
    4. 獨立音樂人不適合流媒體,需要有新的方法
  3. 新時代的獨立音樂人:用 NFT 實踐「1000 粉絲理論」
  4. 總結:Web3 是個體品牌的新時代

1. 問題:只有 0.4% 的音樂人可以通過流媒體一年賺取 5w 美金

2022 年,流媒體佔據了 67% 的全球(錄播)音樂收入。 也就是說,對一名依賴錄播的中長尾音樂人來說,ta 的絕大部分收入都來自於流媒體平臺如 Spotify. 但問題來了,只有 0.4% 的音樂人通過流媒體的年收入可以超過 5w 美金。

根據英國智慧財產權局的估計,僅有大約 0.4% 的流媒體平臺上的音樂人(1,723 位音樂人)能夠通過音樂創作獲得足夠的流媒體播放量(每月 100 萬次播放)以維持可持續的生計。

音樂流媒體平臺向音樂人支付的費用通常在每次播放 0.003 美元到 0.005 美元之間。 我們用平均數 0.004 美元來計算,每月 100 萬次播放對應的收入是 4 千美金,1 年即 5w 美金。

5w 美金恰好是英美個人年收入的中位數水平,也就是說,可以讓你過上一個社會中等的生活。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2021 年美國個人年收入中位數為 45,792 美元。 這意味著,一半的美國個人收入高於 45,792 美元,另一半的美國個人收入低於 45,792 美元。

btw, 2021 年美國紐約州個人年收入中位數為 63,172 美元,加州個人年收入中位數為 72,848 美元。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在紐約州或者加州生活,5w 美金還不夠,需要取高的收入。

總結一下,在流媒體時代,只有極小比例(0.4%)的音樂人可一年賺取 5w 美金,過上一個社會中等的生活。 這顯然不是一個健康的生態。

這個結果是如何形成的,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突破的機會點呢? 請繼續閱讀。

2. 追本溯源:數位音樂從單曲模式開始,流媒體訂閱制帶來了平台的繁榮,但對中長尾獨立音樂人不友好

2.1 2003 年:iTunes Store 開創單曲銷售模式

數位音樂一開始並不是以流媒體訂閱制的模式,而是單曲銷售模式

蘋果公司於 2003 年 4 月 23 日在 iTunes Store 上推出了第一首數位單曲,是 U2 的《Vertigo》。 這首歌單價為 1.29 美元,在 24 小時內售出超過 100,000 份,創下了當時的數位音樂銷售記錄。

數位單曲比傳統的音樂格式(如 CD)更便宜和靈活,iTunes Store 的推出標誌著數位音樂銷售的重大轉捩點,並助推數位音樂成為主流。

音樂商業模式的背後是使用者消費音樂方式的變化。 音樂數量的增加,和數位音樂格式(mp3, aac)的出現,讓使用者在電腦上可以聽成千上萬的歌,但在移動場景下還是只能聽 CD 裡面的 10 首歌,使用者還做不到「隨時隨地聽成千上萬首歌」。

蘋果公司於 2001 年 10 月 23 日推出了第一款 iPod, 容量為 5GB,可以存儲約 1,000 首歌曲,滿足用戶隨時隨地聽歌的需求。 同時發佈了一系列以 “a thousand songs in your pocket(口袋裡的 1000 首歌)” 為主題的廣告,傳達了 iPod 的核心理念。

iPod 的確可以裝 1000 首歌,但從 CD 導入 1000 首歌的過程其實相關痛苦(我自己也深有體會),需要反覆執行下面 6 個步驟:

  1. 將 CD 插入到 CD 驅動器中。
  2. 打開 iTunes,在 iTunes 視窗中,按兩下「音樂」標籤。
  3. 在「音樂」視窗中,按兩下要導入的 CD 下的「匯入 CD」。
  4. 在匯入 CD 對話框中,選擇要匯入的歌曲,按兩下匯入。
  5. 等待導入完成,歌曲將保存在的 iTunes 庫中。
  6. 將歌曲從 iTunes 拖放到 iPod 的音樂庫中,最後完成導入。

而 iTunes Store 上推出數位單曲銷售後,一方面讓使用者的購買更靈活(CD→單曲),另一方面導入到 iPod 更方便(購買的單曲已經在 iTunes 庫中,直接拖放到 iPod 即可)。

iPod + iTunes Store 的組合, 在 2003 年徹底改變了人們消費音樂的方式。

2.2 2008 年:Spotify 開創流媒體訂閱制

數位單曲銷售模式  讓使用者更容易把音樂裝進口袋裡,但也面臨 3 個實際的問題

  1. 如果你想要聽很多音樂(比如 1000 首歌),購買單曲會成為一筆不小的開支;
  2. 每個聽歌的設備都有管理成本。 比如你換了一個新手機,需要重新導一遍;
  3. 你需要自己管理歌單, 這也是一筆隱性成本。 但實際上,大多數的聽歌場景都是伴隨式無目的的,並不需要建立歌單。

這幾個痛點隨著在線音樂數量的增加(2003 年到 2008 年增長了 25 倍),使用者音樂口味的多元化而越來越凸顯。

另外對於音樂人來說,如果 ta 的目標是走紅,做大規模(hit big),讓數以億計的人聽到自己的音樂,每首單曲都需要付費,也成為一個隱性的門檻。

在 2005-2010 年前後,網路供應商開始提供 10 Mbps 到 100 Mbps 高速寬頻服務,同時雲存儲技術開始出現,這讓音視頻流媒體服務成為可能。

  • 2005 年 2 月 14 日,YouTube 成立;
  • 2006 年 3 月 14 日,亞馬遜推出 Amazon Web Services 雲存儲服務,簡稱 AWS.

在這個背景下,Spotify 2008 年在歐洲以「免費」和「付費訂閱」結合的方式推出,開創了流媒體訂閱制

  1. 免費: 免費使用者可以無限制地在線播放音樂,但會在歌曲間隔中聽到廣告。 此外,免費使用者無法在行動裝置上隨意選擇歌曲,只能以隨機播放模式聽歌。
  2. 付費: 對於每月付費訂閱的使用者(10 歐元/月),Spotify 提供了無廣告、高品質音訊流、離線播放以及無論在任何設備上都可以隨意選擇歌曲的服務。

可以看到,Spotify 讓使用者「隨時隨地在任何設備上」以「相對更低的成本訪問大量音樂」,並「享受個人化推薦服務」; 同時讓音樂人可以觸達更大範圍的聽眾,通過下面一組數位可以看到,以 Spotify 為代表的流媒體模式,可以觸達的使用者是以 iTunes 為代表的單曲模式的 100 倍以上。

  • iTunes 上最暢銷的單曲:邁克爾·傑克遜的《Billie Jean》。 這首歌於 1983 年發行,在 iTunes 上售出超過 1000 萬份;
  • Spotify 上最受歡迎的單曲:德雷克的《One Dance》。 這首歌於 2016 年發行,在 Spotify 上播放超過 20 億次。

2011 年 Spotify 進入美國,在智慧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助力下開啟快速增長之路。 截至 2023 年 4 月,Spotify 在 180 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 4.2 億訂閱使用者(佔了 74% 的全球數位音樂訂閱使用者)。 其中,有 1.72 億使用者來自付費訂閱使用者,2.48 億使用者來自免費使用者。

Spotify 的成功模式也引發了其他公司的效仿,蘋果在 2015 年推出了 Apple Music, 亞馬遜在 2016 年推出了 Amazon Music; 同時在音樂產品的收入佔比上,流媒體音樂也在不斷爬升最終成為大頭

  • 2010 年代早期,單曲和專輯的數字銷售(例如通過 iTunes)仍然佔據了重要的份額
  • 2016 年,美國音樂產業中流媒體收入首次超過數位下載收入
  • 2018 年,流媒體音樂收入已經佔據了整個錄播音樂市場收入的 75%

2.3 流媒體訂閱制對音樂人的影響:賺錢難,且帶來了一種「毒文化」

流媒體訂閱制更好滿足了使用者的多元化聽歌需求,也讓 Spotify 成為市值 2200 億美元的世界上最大音樂流媒體平臺,但也帶來了文章一開頭的問題:只有極小比例(0.4%)的音樂人可一年賺取 5w 美金,過上一個社會中等的生活。

實際上,流媒體帶來的問題不止於此:

  1. 流媒體訂閱制幾乎已經達到用戶數和收入的天花板,100w 次播放能帶來的收入在減少,導致音樂人賺取 5w 美金越來越難;
  2. 66% 的流媒體消費來自於老歌(推出 18 個月以上),導致新音樂人難出頭;
  3. 音樂人不再面向聽眾創作,而是迎合推薦引擎,追求規模重於品質
  4. 平臺充當了「中間人」的角色,用戶屬於平臺,並不能和音樂人直接聯繫。

下面我們一一詳細展開

流媒體訂閱制幾乎已經達到用戶數和收入的天花板,100w 次播放能帶來的收入在減少,導致音樂人賺取 5w 美金越來越難

流媒體訂閱制從歐美出發,後期的增長主要來源於國際市場,尤其是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但非歐美消費者並沒有習慣為音樂流媒體付費,人均貢獻收入被拉低。 同時 Spotify 的抽成比例在提升。

這 2 個原因疊加在一起,導致每 100w 次播放帶給藝術家的費用一直在下降,從 2014 年到 2022 年,下降了 50%

2014 年,Spotify 向藝術家支付的平均費用是每次播放 0.0078 美元。 2018 年,該費用下降到 0.0038 美元。 2022 年,該費用進一步下降到 0.0034 美元

也就是說,一個音樂人在 2022 年要賺取 5w 美金,需要的播放量需要是 2014 年的 2 倍。 同時因為整個蛋糕並沒有變大,音樂人的競爭更激烈了。

66% 的流媒體消費來自於老歌(推出 18 個月以上),導致新音樂人難出頭

了解推薦演算法的朋友都知道,sku 積累數據越多,越容易被演算法選中。 而音樂本身是一個長週期的消費品,在市場增速有限,而公司業績需要繼續增長的時候,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在推薦演算法里減少新歌的曝光,增加老歌曝光,提升短期的用戶指標。

但新興音樂家不斷加入,市場也需要新鮮血液,這並不是一件對生態長期健康的做法。

音樂人不再面向聽眾創作,而是迎合推薦引擎,追求規模重於品質

關注規模重於品質,是推薦演算法的另一個特徵。 這也到導致音樂人發佈大量的音樂作品,以此增加曝光量。 抖音隔斷時間就會出現「XX 神曲」,Spotify 每天有 10 萬首新歌發佈。 但諷刺的是,這些神曲幾乎過段時間就被人遺忘,華語 20 年過去了,屹立在巔峰的還是周董。

毫不誇張的說,推薦引擎給創作者們帶來了「毒文化」。

平臺充當了「中間人」的角色,用戶屬於平臺,並不能和音樂人直接聯繫

上面有提過,流媒體模式可以觸達的使用者是以 iTunes 為代表的單曲模式的 100 倍以上。 但這僅僅是「觸達」,而不是「聯繫」。 你付費成為的是 Spotify 的會員,不是某個音樂人的會員; 平臺做的就是仲介生意,也不會讓音樂人知道誰是自己的死忠粉,但這對獨立音樂人來說非常重要。

2.4 總結:獨立音樂人不適合流媒體,需要有新的方法

以 Spotify 為代表的流媒體背後是規模經濟的邏輯,成功的目標是走紅:讓音樂人從「賣作品」變成「賣曝光」,「有機會」觸達更多的聽眾,成為明星後從而獲得其他方面的收入(專輯銷售、巡演、廣告代言等)。

但成為明星的概率極低,這並不適合所有音樂人,尤其是建立在粉絲支援之上的獨立音樂人,ta 們需要有新的方法。

3. 新時代的獨立音樂人:用 NFT 實踐「1000 粉絲理論」

其實,一年賺取 5w 美金甚至 10w 美金,還有另外一條路,就是踐行 Kevin Kelly 早在 2008 年就提出的「1000 名真實粉絲」理論:

你擁有 1000 名忠實粉絲,每人都願意每年平均花 100 美金來支援你,這樣就可以每年賺取 10w 美金(KK 認為的過上大多數人生活所需的金額,可能是因為他住在加州,5w 美金不夠 🙂)。

讓我們先回顧一下「1000 名真實粉絲」理論的 4 個要點

  1. 對這 1000 名粉絲的要求:會購買您生產的任何產品
    1. 這些鐵杆歌迷會驅車 200 英里來看你唱歌; 他們會購買你的書的精裝本、平裝本和有聲版本; 他們會在你看不見的情況下購買你的下一個小雕像; 他們將為您的免費 YouTube 頻道的「最佳」DVD 版本付費; 他們每個月會來一次您的廚師餐桌
  2. 1000 這個數位是怎麼來的
    1. 你的作品,以及與粉絲的關係,足以讓你的忠實粉絲每年花費一天的工資來支援你,平均數是 100 美元
    2. 過上大多數人的生活,KK 認為每年需要 10w 美元左右,也就是說需要 1000 個粉絲
    3. Li Jin 在 2020 年反覆運算了一個「100 粉絲理論」,基於一個課程創作者的樣本,平均每筆銷售額超過 1,000 美元,這時只需要 100 個真正的粉絲就可以過上同樣的生活
  3. 1000 是一個可行的數位
    1. 每一件製作出來的或想到的東西,至少可以引起百萬分之一的人的興趣——這是一個很低的標準。 然而,如果只有百萬分之一的人對此感興趣,那麼地球上可能就有 7,000 人 可以成為你的粉絲
    2. 你可以數到 1,000(count to 1000)。 如果每天增加一個粉絲,只需要 3 年時間,甚至你可以記住每一個粉絲的名字
    3. 如果你專注於今天我要獲得一個額外的粉絲,那是非常有力的(powerful)。 一個接一個的客戶,他們是否滿意,我是否給了他們價值? 如果你能專注於這一點,那真是一種超能力
  4. 你必須與粉絲有直接的關係
    1. 他們必須直接向你付款
    2. 如果依賴中間商,第一中間商需要分成,第二中間商並不會維護粉絲關係,導致你的粉絲會不斷流失
    3. 如果你不喜歡和粉絲打交道(只喜歡畫畫、縫紉或製作音樂),建議增加一名夥伴形成二重奏; 同時「謀生」所需的的粉絲量也需要線性增加

在 Web2 裡,已經有不少創作者在通過 Substack / Patreon 等工具在實踐「1000 粉絲理論」,比如我們上周文章中提到的 Justin Welsh, 每年通過銷售 “內容操作系統” 這門課程收入 130w 美金

  • 這門課程單價為 150 美金
  • Justin Welsh 每年賣出 8667 份,每天賣出 23 份

當然,Justin Welsh 已經是頂級創作者了。 這裡我想表達的點是,如果你擁有 1000 名忠實粉絲,同時打造一個願意讓粉絲年付費 100 美金的產品,基於 web2 提供的工具,就可以過上一個不錯的生活。

那麼,看到這裡,你肯定想問,既然 web2 就可以實現「1000 粉絲理論」,NFT 帶來的額外價值是什麼呢? 我的答案是:

(音樂)NFT 是「作品 + 粉絲關係」的完美代表,且將「作品 + 粉絲權益 + 社交身份」三位一體,創作者發行門檻低,是使用者支持創作者的更佳標的

上面 Justin Welsh 的例子里,150 美金基本上是作品的價值。 但說實話,打造一個價值 100 美金且可以重複分發的作品還挺難的,有沒有什麼辦法降低這個門檻呢? 其實 KK 在文章里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100 美金 = 作品 + 粉絲關係

你的作品,以及與粉絲的關係,足以讓你的忠實粉絲每年花費一天的工資來支援你,平均數是 100 美金

一張 CD 肯定很難支撐起 100 美金的定價的,最多 20 美金,其餘 80 美金代表了你的粉絲關係可以產出的價值。

而 NFT = 作品 + 粉絲權益 + 社交身份,一方面完美代表了「作品 + 粉絲關係」,另一方面賦予了更多能力:作品資產化、粉絲權益、數位世界的公共社交身份。

以本文討論的獨立音樂人為例,

  1. NFT 本身是作品,數位 CD 或數位單曲; 同時 NFT 還原了 CD 的資產屬性,如果獨立音樂人日後出名,有升值空間;
  2. NFT 可以實現一系列基於 token gated 和 open loyalty 粉絲權益,比如驗證 NFT 進音樂人社區,優先購票權益且防黃牛,具體案例可以參考 A7X 樂隊通過 NFT 連接粉絲和分發權益  這個🧵
  3. NFT 本身還是數位世界的公共社交身份。 在 Web2 的串流媒體平臺裡,只有 Spotify 和 QQ 知道你是某個音樂人的粉絲; 但所有人都可以知道,你擁有某個音樂人的 NFT
  4. NFT 發行門檻低,這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優點。 web0 時代,粉絲也可以買簽名 CD,簽名書來支援獨立創作者,但發行總歸是有不少門檻的,NFT 將這道門檻幾乎降為 0(後面預計還是會提升的,但肯定比實體成本低)。

這也是為什麼獨立音樂人積極擁抱 Web3 的原因

  1. 洛杉磯唱作人 TK:2022 年 11 月,推出首張鏈上專輯 《Eternal Garden(永恆花園)》。 他以每個 0.07 ETH(約 70 美元)的價格銷售了 700 個,獲得了 38.26 ETH(約 7w 美元)的收入。 根據估算,TK 每個月從 Spotify 只能獲得 500 至 1000 美元的流媒體版稅,TK 從此次 NFT 銷售中賺取的利潤是 70 個月的流媒體收入
  2. 義大利音樂人 Violetta Zironi:2022 年 4 月,基於其創作的 5 首歌曲和其父親 Giuseppe Zironi 繪製的 2500 幅獨特手繪藝術品,發行了名為 Moonshot  的音樂 NFT 集合,總量 2500 個,單價 0.045 ETH,獲得了 112.5 ETH(約 20w 美元)的收入。 以此為靈感,她在 2023 年 1 月再次推出名為 Another Life  的音樂 NFT 集合,基於其創作的 5 首歌曲的 PFP, 總量 5200 個,單價 0.1 ETH,獲得了 520 ETH(約 100w 美元)的收入。 她也是第一個突破單個音樂 nft 銷量 5000 的音樂人。

值得一提的是,Violetta 和 TK 的成功都是建立在社區和粉絲上的(此處感謝 Henry 的輸出)

  • Violetta 有 6.6w 的 twitter follower,和超高的互動率,一度號稱一天 20 個小時直播
  • TK 花費了多年時間建立其 Web3 社群,他的 Telegram 群可謂是音樂領域中最活躍的之一

我自己的 insight 是,對於創作者,NFT 將「作品」和「粉絲打賞」融合在了一起,成為了一個「基於文化的粉絲打賞」,這是 Web2 很難提供的東西

  • 舉個例子,做美女主播,也是靠粉絲關係賺錢,榜一大哥刷個火箭也可以到 10w, 但這裡面缺了點文化味;
  • 相比起來,粉絲買 NFT 支持創作者就自然很多,而且 NFT 同時包含了「作品 + 粉絲權益 + 社交身份」,被賦予了更多 utility
    • 我們的讀者交流群裡面也有使用者分享,看完某位作者的實體書後,後續購買了基於 NFT 的電子書用來支援作者。

所以新時代獨立音樂人的能力模型變成,既有創作能力,又擁有一定的社區運營能力。 在我們之前介紹過的萬事達音樂計劃里,AI 和 Web3 同時賦能這 2 項能力

我也會持續關注和 Web3 音樂相關的社區,包括 Lens 和 Farcaster.

btw, 我認為「1000 粉絲理論」和流媒體訂閱制並不衝突。 如果你是一名獨立音樂人,一年希望賺取 5w -10w 美金過一個比較自由的生活,「1000 粉絲理論」更適合你;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擁有全球知名度的明星,Spotify / Tiktok / Youtube 是你的最佳工具。

4. Web3 是個體品牌的新時代

寫到這裡,不得不佩服 Kevin Kelly 的前瞻性。 在 Spotify 剛推出來的 2008 年,KK 撰寫了《1000 名真實粉絲》這篇文章。 其稱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成功的目標是走紅,做大規模(hit big),但科技允許我們可以有另一種選擇。

然而,後面的故事是,移動互聯網下超大規模平台出現,用戶紅利使得「規模」不是一件難事,創作者對於中間商抽成,以及粉絲/客戶屬不屬於自己並沒有那麼 care.

直到近 2 年,大家又開始重視「粉絲」,這背後是 3 個敘事

  1. 用戶紅利消失,平臺抽成越來越高且缺乏透明度,無論是品牌還是個人創作者,都希望和粉絲直接連接;
    1. 當使用者在 Spotify 支付 100 元,實際上音樂人最少只能收到 10 元,這中間是複雜的行業結構和利益鏈條
  2. 粉絲共同創造了價值,但卻無法捕獲其價值;
  3. 數字遊民和 Soloprenur 的湧現。 在他們的價值體系裡,自由 >> 發財,「通過粉絲謀生」為其打開了一扇門。

Web3、去中心化、社區剛好可以滿足上述 3 個敘事,個人創作者跳過中間商,從粉絲和社區獲得收入; 作為粉絲也擁有自己的身份和資產,並且通過社區共建而增值,從而形成一個更加健康的生態。

歡迎更多個人創作者 / 個體品牌,一起來實踐「1000 粉絲理論」。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歡迎用你的邀請碼,分享這封 Web3Brand Newsletter  給你的朋友或者到社交網路,並且我嘗試了一下 substack 的推薦功能,為樂於分享的朋友設置了小小的禮品

  1. 3 位朋友訂閱:即可在郵箱裡收到説明我成功融資數千萬美金的 Pitch Deck 模版。 我們的讀者裡面創業者和企業家很多,也希望這份模版可以説明你順利達成自己的目標,創造出偉大的產品和商業
  2. 5 位朋友訂閱:贈送一次 15min 的語音交流,可以就 1 個 topic 快速聊聊
  3. 10 位朋友訂閱:贈送一次 30min 的語音交流,可以就 1 個 topic 深入聊聊

Refer a friend

下週五第二期 Space 也排上啦! 我們邀請到了 @Galxe Co-founder @charleswayn,來一起聊聊【DID 如何成為新時代的品牌】,歡迎各位戳這裏預約

同時歡迎訂閱 Google 日曆,每次 Space/活動前都會收到通知

1. iCal 版,可以直接添加到 iOS 和 Mac 的日曆

2.  通用版,需要 google 帳號登錄

Reference

  1. https://www.waterandmusic.com/just-how-difficult-is-it-to-make-a-sustainable-living-from-streaming/
  2. https://www.waterandmusic.com/starter-pack-music-streaming-platform-models/
  3. https://www.midiaresearch.com/reports/building-a-fan-economy-with-fan-powered-royalties
  4. 一千位忠實粉絲
  5. 萬字乾貨說明書: 打造個人品牌 4 步法(基 Twitter 和 Newsletter 的 Playbook)
  6. A7X 樂隊通過 NFT 連接粉絲和分發權益
  7. 《SeeMusic | #17 唱作人 TK 的 7000 個新專輯 NFT 在 48 小時內售罄》
  8. 音樂行業如何和 Web3 結合
  9. Web3 + AI 賦能個人品牌:萬事達音樂計劃以及 AI 時代的版權挑戰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資訊平臺,本站所發佈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 本文內容僅用於資訊分享,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