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結合對 10+ 頂尖創作者的學習,以及自己 Twitter 帳號和 Web3Brand Newsletter 的親身實踐,毫無保留的輸出這一份「打造個人品牌 4 步法」,分享給大家

作者:STARZQ

封面:Photo by Shubham Dhage on Unsplash

「個人品牌的打造」是我們 Web3Brand 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一方面我們深信個人品牌的價值,同時 Web3 和 AI 對其進行雙重賦能; 另一方面我們建設自己 Twitter 帳號和 Web3Brand Newsletter,就是一個在不斷學習和實踐的過程。

從去年 7 月到現在,我利用業餘時間持續輸出了 50+ 深度內容,推特 follower 從不到 400 增長到目前的 1.8w, Web3Brand Newsletter 的訂閱數也在不斷增長中。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結識並深度連結了不少 builder / 創始人,許多進一步的討論也提升了我自己的認知,同時也帶來一些小小的商業機會。

今天上午剛剛被 Jack Butcher 關注,看起來是因為之前寫的🧵被 Opepen 的 holder 轉了

在上個月我們的讀者調研中,超過 2/3 的讀者都對「打造個人品牌」這個話題感興趣,留言中也有不少人希望可以進一步探討。

於是有了本周這封 Newsletter, 我結合對 10+ 頂尖創作者的學習,以及自己的親身實踐,用了一個週末的時間,毫無保留的輸出這份「打造個人品牌 4 步法」,分享給大家。

btw, 這份 playbook 沒有對時間的硬性要求,我自己就完全是用上班和帶娃之外的業餘時間來建設 Twitter 帳號和 Web3Brand, 所以也一定能對你適用,enjoy~

TL;DR

  • 為什麼打造個人品牌
  • 打造個人品牌 4 步法
    1. 確定品牌定位
    2. 建立內容系統
    3. 建立增長系統
    4. 開啟商業化

1. 為什麼打造個人品牌

我的風格是先把 Why 聊清楚,因為做什麼事情都不容易,只有說服了自己,才能克服旅途中的千難萬險。

關於這個話題我也分享過好幾次,po 一下我的答案

  1. 從外部環境來看,靠打工產生的價值會越來越低,且不可持續
  2. 通過打造個人品牌,將個人發展和公司解耦,這會讓你更靈活和自由
  3. 「複利」能讓你更快獲得自由,而打造個人品牌是擁有複利的最佳方式之一
  4. 在 AI 和 Web3 的説明下,個體品牌更容易被打造和商業化

(對 Why 很了解的讀者建議可以直接跳到下個部分)

1.1 從外部環境來看,靠打工產生的價值會越來越低,且不可持續

10 年前,畢業進入大廠,提升自己的專業度和職位,將一份時間賣的更貴,在現金、股票、房產的三重增長下達到某個水平的財務自由,是一個對普通人更容易的模式(我的不少好朋友都是走這個模式,10 年前校招進入 BAT 一直待到現在退休)。

但在人口紅利消失、經濟環境惡劣、政治局勢動蕩的 3 重影響下,股票的價值大大縮水; 同時大廠可以提供的高薪職位越來越少,隨著減員增效,時間不會再越賣越貴,只會在加班和通脹的雙重影響下越來越便宜,而且不可持續,說不定哪天裁員大刀就到了你身上。

紅利一去不復返,打工這件事情已不可持續。

1.2 通過打造個人品牌,將個人發展和公司解耦,這會讓你更靈活和自由

品牌背後是你被認可的技能,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個人技能和品牌的打造都需要時間的積累。 過去我們基本將「個人發展」和「公司發展」畫上等號,因為過去 10 年的高速增長,為大廠員工提供了一個近乎完美的發展環境:

  1. 有穩定的環境進行技能的學習
  2. 有充足的資源來進行嘗試和試錯
  3. 職場天花板高,不斷有新的挑戰幫助個人成長,並建立人脈
  4. 大量缺人+豐厚的利潤,使得公司願意投入資源在人才培養上

但好時光不再有,這 4 個條件都幾乎不存在,公司發展不穩定、資源匱乏、職場天花板低、公司可以在公開市場上找到比你性價比更高的人。 你無法指望公司來培養你,你必須為自己制定發展計劃。

所以從上班第一天起,你必須問自己 3 個問題:

  1. 我能在這裡呆多久,1 年? 3 年? 5 年?
  2. 在離開這裏的時候,希望擁有哪些受外部市場重視的技能,建立什麼樣的人脈,形成什麼樣的個人品牌?
  3. 為此我需要制定什麼樣的計劃?

當你能清晰回答這 3 個問題,說明你已經走在打造個人品牌的路上,將個人發展和公司解耦。 這會使你更靈活和自由,不管在哪裡,都知道自己要什麼,可以如何得到。 恭喜你。

另外關於「技能」,你需要清醒的分辨:

  1. 哪些能力是大廠/平台賦予你的(例如平臺的流量、品牌)
  2. 哪些是只能在大廠裡面使用的(例如 10 億美金獲客預算,複雜的部門間協調)
  3. 哪些是在公開市場上更受重視的(例如內容創作、社群運營、產品設計......)

如果你不希望一輩子在大廠(客觀環境也不允許),只有第 3 類技能更具備通用性,成為你打造個人品牌的基礎。

1.3「複利」能讓你更快獲得自由,而打造個人品牌是擁有複利的最佳方式之一

擁有「複利」(Compounding)帶來指數增長,而打工「賣時間」只能得到線性增長,因此「複利」被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跡,這個概念我相信不用再多解釋了。

Compounding by Jack Butcher

複利分為以下 7 類

  1. 內容
  2. 品牌
  3. 粉絲
  4. 人脈
  5. 聲譽
  6. 產品
  7. 資本

通過打造個人品牌, 可以直接獲得前 5 類複利,同時後續可以轉化成產品和資本複利

  1. 內容複利:老內容可以帶來新流量,同時老樹開新花產生新內容
  2. 品牌複利:隨著時間推移,你的品牌心智會越來越強
  3. 粉絲複利:老使用者推薦帶來新用戶,用戶之間還可以產生連接,帶來網路效應
  4. 人脈複利:你的內容幫你結識到更多人脈,人脈再帶來人脈(今天上午剛剛被 Jack Butcher 關注哈哈)
  5. 聲譽複利:你之前的聲譽為你帶來新的合作,然後再變成新的聲譽
  6. 產品複利:基於被內容證明的技能,可以進一步打造為可規模化複製和售賣的產品,並基於個人品牌分發
    1. Jack Butcher 打造的產品「如何可視化價值」,在 2020 年銷售超過 100w 美元;
    2. Justin Welsh 打造的產品「內容操作系統」,年銷售 130w 美元;
    3. 因為只需要一次構建,獲利率可達 94-95%;
  7. 資本複利:基於個人品牌聲譽、粉絲和領域的專業度,你可以説明初創公司更快建立知名度和獲取精準使用者,換取投資份額,以獲得百倍到千倍的回報
    1. Tim Ferriss 在最新的播客裡面透露,他通過超級暢銷書《每週工作 4 小時》結識了不少科技界的人脈,進而在早期對 Alibaba、Twitter、Facebook、Uber 和 Shopify 等公司進行了非常成功的投資,帶來百倍到千倍的回報。 他的投資金額都不大,在 1w 美金左右,但他會非常努力的為被投企業貢獻價值,讓其覺得物超所值;
    2. Bankless 過去三年參與了 70 多個不同的投資,包括 Uniswap, Curve, Aave 等知名專案

另外一個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點,在大廠工作的複利是很少的

  • 每 1-2 年,就會被動或主動的換一個崗位,失去內容和用戶複利,同時並沒有積累出匹配的專業度
  • 能積累的只有聲譽複利。 但如果大廠的崗位越來越少,崗位失去流動性,聲譽複利也會喪失市場

儘早開始打造你的個體品牌,享受複利。

1.4 在 AI 和 Web3 的説明下,個體品牌更容易被打造和商業化

AI 正在十倍甚至百倍提升創作者的效率,説明其打造個體品牌。  我也分享過不少 AI 工具,在它們的説明下,一個人就是一支團隊,寫故事、程式設計、畫圖、作曲...... 沒有你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另外,Web3 幫助創作者更好的將自己的內容資產化,取得更大收益。 share 最近看到的一個 case

2022 年 11 月,洛杉磯唱作人 TK 推出首張鏈上專輯《Eternal Garden(永恆花園)》。 通過策略性的宣傳和合作夥伴關係,他以每個 0.07 ETH 的價格銷售了 700 個,獲得了 38.26 ETH(約 50,000 美元)的收入。 根據估算,TK 每個月從 Spotify 只能獲得 500 至 1000 美元的流媒體版稅,他因此全心投資於 NFT 的潛力。 他的冒險得到了回報——TK 從 NFT 銷售中賺取的利潤是流媒體收入 12 個月的 50 倍。

From 《SeeMusic | #17 唱作人 TK 的 7000 個新專輯 NFT 在 48 小時內售罄》

在 AI 和 Web3 的雙重加持下,「少量內部雇員+外部顧問」會成為組織新形式,意味著為領域專家創造更多收入。

最後用 Jack Butcher 開啟自由之路的人生反思來結束這個 why 的部分

  • 賣時間/服務永遠無法讓你休息,只有賣產品才可以
  • 被動接活永遠無法讓你積累自己的聲譽/流量,必須建立自己的定位和品牌

2. 打造個人品牌 4 步法

2.1 確定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你為使用者打造的第一印象,使用者在你圈定的區域內,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 為此你需要做兩件事:

  1. 找到你的獨特性;
  2. 通過一致性強化你的獨特性,最終形成品牌。

1. 找到你的獨特性

用戶和價值都因你的「獨特性」而來。

來自 Jack Butcher 的洞察:

  1. 沒有人關心你能做什麼,每個人都關心你能為他們解決什麼問題;
  2. 在供需關係裡面,供應越獨特,產品就越有價值,價格就越高;
  3. 互聯網極大地影響了因獨特性而獲得獎勵的可行性。 在本地市場,獨特性幾乎總是會縮小市場規模; 但在互聯網上,情況恰恰相反,只有獨特性才能獲得使用者。

如何發現自己的「獨特性」呢? 去找使用者需求、你的興趣點和你擅長事情的交叉點

  • 使用者需求:是否有使用者感興趣,用戶規模和感興趣程度,決定了商業價值的大小
  • 你的興趣點:只有你感興趣的事情,才能保證長年累月持續輸出
  • 你擅長的事情:為什麼使用者要看你的內容(而不是別人的)

我找到的「獨特性」是:Web3 和 AI 如何賦能個人品牌和企業

  1. 使用者需求:幾乎所有人和公司,都希望知道如何通過 Web3 和 AI 建立和強化品牌,並轉化為收入;
  1. 我的興趣點:我喜歡研究新科技對社會的影響,並且我享受寫作這個過程;
  2. 我擅長的事情:我有超過 10 年的 Web2 從業經歷,本身是「科技改變社會」的經歷者,打造過多個產品和業務,擁有相關行業的案例和人脈; NFT 是下一代內容、社區和電商的基礎設施,而我的技能樹剛好橫跨內容社區、電商平臺和人工智慧,這讓我可以更快速和深入的理解 Web3 和 AI 對個人和企業的影響; 多年產品經理和創業者的角色,讓我擅長用簡潔的文字解釋複雜的事物。

Jack Butcher 找到的「獨特性」是:通過視覺設計,讓複雜的事情變得容易理解。

他審視了自己所有的經歷,意識到他在工作中花了多年時間為客戶製作演示文稿(使用者需求),而他的大多數同事都不擅長這項工作,或有興趣。

這些演示文稿的目的都是可視化無形概念:軟體產品中的邏輯如何運作,流程 X 如何節省公司時間,行業 Y 的競爭格局如何,等等。

2. 通過一致性強化你的獨特性,最終形成品牌

找到「獨特性」是品牌建設的開始,接下來你需要的是「一致性」,每天、每周不斷以類似的方式出現,你的觀眾才會越來越熟悉你,記住你,想到你,最後你成為所在領域的第一心智和品牌。

我們需要強化 3 個方面的品牌一致性:

  • 空間一致性
  • 內容一致性
  • 時間一致性

空間一致性

Twitter 的個人主頁是你的訪客空間,你的名字、頭像、twitter handle、封面、介紹、置頂推文... 都是這個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你的個人品牌,而好的裝修可以讓你的品牌脫穎而出獲得 10 倍用戶關注。

  • 名字和頭像是這個空間的標誌牌,需要有一定辨識度; 同時一旦定下來就不要經常換,因為讓使用者熟悉需要一定時間;
  • twitter handle 是這個空間的門,決定了你的 twitter 連結,一旦定了就不要更換(否則之前的連結會全部失效),需要仔細挑選;
  • 封面、介紹和置頂推文,是你品牌價值的說明和證明,告訴用戶關注你的理由。

這一塊 shivsak 有個長推做了非常全面的講解,歡迎閱讀。

內容一致性

你所有的內容都需要和你的品牌定位相關,因為「用戶關注你,是為了你的內容」,任何不相關的內容都無益於強化用戶心智。

除非你變成了名人,這時候邏輯轉化為「用戶關注你,是為了你的動態」。

時間一致性

形成和佔領使用者心智需要時間,這既是常識,又是最難的,因為這要求你要度過無數個默默輸出但缺少反饋的夜晚。

我的帳號是到第 7 個月才開始有質的飛越,我的第一篇萬字學習筆記只有 6 個點讚,前 6 個月任何時候我都可以退出,所幸我沒有。

再來看看這些頂級創作者,真是比你厲害還比你努力

  • NFT GOD(1 年時間從 0 到 13w 粉絲):每天 2 條 Twitter, 每周 2 條🧵 1 封 Newsletter
  • Sahil Bloom(1 年時間從 0 到 18w 粉絲,目前 100w):第一年每周 2 條🧵,現在也保持每周 1 條🧵

最後再分享 2 個 insight, 結束這個小節

  1. 內容就是占山頭,在一個增量市場里,把一個類別,做成一個品類 from 劉飛
    1. 記得我 2020 年初還在跟劉飛探討「播客是否會成為一個大眾內容」,「喜馬拉雅和蜻蜓 FM 哪個更有機會」,轉眼間他在小宇宙的 2 個帳號加起來快 30w 訂閱了。
    2. 他的方法是,假設播客是一個增量市場,看有哪些空缺是自己感興趣且擅長的,同時未來可以變大。 當時的播客裡面聊文化的比較多,聊互聯網聊商業的比較少,於是他抓住了這個空缺,隨著小宇宙一起變大。
  2. 慢就是快。 使用者如果來的容易,那麼去的也容易,反之亦然。

2.2 建立內容系統

找到你的獨特性和品牌定位之後,接下來就是輸出內容了。 寫一篇不難,難的是如何打造一個可持續輸出的內容系統。

分享我打造的一個【5 步內容系統】

  1. 選題框架
  2. 掃描
  3. 素材
  4. 主題
  5. 文章

1. 選題框架

第一步是確定選題框架,它決定了你的掃描輸入源從何而來,進而產出為素材、主題和文章。

前面講了 Web3Brand  的品牌定位是Web3 和 AI 如何賦能個人品牌和企業,我們將其分解為 4 部分,以及更細粒度的幾十個標籤

  1. Web3 原生 IP 與品牌
  2. 品牌進入 Web3,使用 NFT 去提升自身的業務
  3. 個人品牌的打造,創作者的個人成長
  4. AI 如何賦能個人與企業

然後,我們就會基於這 4 部分構建內容輸入源,包括

  • Twitter list
  • Newsletter
  • Youtube
  • Podcast
  • 新聞網站
  • 社群

最後,我們會產出月維度的 4 個初步選題,並每周 Review 是否需要反覆運算

總結

  • Input: 品牌定位
  • Output: 選題框架、標籤、內容輸入源、初步選題

2. 掃描

構建選題框架、標籤、內容輸入源和選初步選題之後

  • 一周安排 3 個小時針對幾十個資訊源來做掃描,判斷哪些和我們的選題框架/標籤/初步選題強相關,值得進一步關注,需要精讀
  • 通過 AI 工具可以大大提升這一塊的效率

總結

  • Input: 內容輸入源
  • Output: 需要精讀的內容

3. 素材

一周安排 3 個小時,對以上選擇的內容做精讀,產出筆記放到素材庫

  • Input: 精讀內容
  • Output: 筆記

4. 主題

主題有兩種產出方式

  1. 4 個初步選題中任何一個,在這周積累到了足夠的素材;
  2. 這周出現了更重要值得寫的主題,同時素材也足夠。

當主題確定后,安排 3 個小時,進一步構思標題和大綱。

這一步通過模版的使用,可以極大提升效率。

標題必須簡潔、易懂且有力。 sahil bloom 最常用的 2 個模版是

  1. The Most Powerful___:人們總是喜歡看最強大、最有效的東西;
  2. ___101:一個新事物出現時,面向初學者的內容總是有很大市場。

而一個好的大綱,決定了你寫文章、講故事的思路,是否順暢且具有吸引力,可以讓讀者一口氣讀下去。

NFT GOD 最常用的大綱(詳細介紹見文末引用)

  1. Hook: 鉤子
  2. Intro: 介紹
  3. Body: 內容主題
  4. Conclusion: 結論
  5. CTA: 引導下一步轉化

熟悉我的讀者也知道,我最常用的大綱是:

  1. Why: 為什麼品牌需要擁抱 Web3
  2. What:什麼樣的品牌、品類適合 Web3
  3. How:具體如何如何打造 web3 品牌

當你的內容積累到一定量后,可以通過分析,把目標讀者最喜歡的標題和大綱變成模版,方便日後快速調用。

總結

  • Input: 素材
  • Output: 標題和大綱

5. 文章

基於主題、素材和大綱,最終成文,並進行配圖。 根據文章長度,3 – 12 小時不等。

  • Input: 主題、素材和大綱
  • Output: 文章和配圖

基於上面 5 步,一個可以讓你持續輸出內容的系統就建立起來了。

2.3 建立增長系統

有了內容之後,接下來就是基於內容做增長,提升曝光量、粉絲數以及郵件訂閱量。

分享我打造的一個【3 步增長系統】

  1. 內容數
  2. 曝光量
  3. 粉絲/訂閱轉化率

1. 內容數

毫無疑問,內容數和曝光量直接正相關,同時也讓你經常出現在讀者面前,提升我們前面講到的一致性。

但如何產出更多內容呢,答案就是我之前在 Jack Butcher 案例裡面分享過的「一次構建,多次銷售」。 Justin Welsh 將這個策略用到了極致,做到了「寫 1 次,發佈 11 次」。

我自己實踐下來,當構思&產出一篇文章后,至少可以發佈 5 次

  1. 在構思階段,可以直接將素材作為 Tweet 發出;
  2. 在發佈 Newsletter 前一天,可以基於梗概或者精華,發佈一個預告 Tweet;
  3. 將文章發佈為 Newsletter;
  4. 將 Newsletter 變成 Twitter 🧵發出;
  5. 一段時間之後再利用,發佈內容更新或者相關評論(這就是長青內容的好處)。

2.  曝光量

提升內容數之後,下一步是提升每一篇內容的曝光量。 分享 4 個方法

  1. 爆款
  2. 交叉連結
  3. 管道分銷
  4. 付費增長

爆款

提升曝光量的首要方法是成為爆款,然後進行病毒傳播。 成為爆款本身可遇不可求,但爆款本身有 3 個公式,如果你的內容符合這些公式,那麼就等待概率命中; 如果不符合這些公式,那麼很難成為爆款。

爆款公式 1:取悅讀者,提供情緒價值

人都是情緒的動物,一旦被擊中則會釋放巨大能量。 Peter Yang 的這條 tweet, 讓他在 1 天內獲得了超過 30w 喜歡和 15000 個粉絲。 附上他的事後分析

我覺得這條推文之所以會迅速走紅,是因為它讓人感到尷尬,然後哈哈大笑。 它還取笑了在 Twitter 上經常看到的那些東西。

爆款公式 2:幫使用者快速解決一個問題,包括賺錢

我自己的文章可以算在這個類型里。 這裡的核心點是,你關注的問題,而非內容的質量,決定受眾的大小(by 少楠)。  你需要解決使用者需要的問題,而不是把你會的技能展示出來。

如果你想要更大的影響力,那麼多數時候需要回答大多數人的普遍問題,並且盡量避免他們思考,而是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值得認可的。 比如「零成本賺到 100 萬」「二十天產品面試集訓營」等。

許多人搞錯了做內容的步驟,先是坐下來開始寫自己知道的東西,在完成後拼命將其推廣出去,試圖讓全世界人關注 —— 但現實往往很快就會打臉,一本《母豬的產後護理》寫的再精彩,能讓母豬產崽率提高 N 倍,也很難破圈,因為大多數人並不會遇到這個問題。

爆款公式 3:幫用戶瞭解世界

這個公式背後利用的原理是,人都是社會性動物,害怕落後於時代,這個 fomo 的心理會讓其去主動查看最新的資訊,近半年許多 AI 相關的帳號和 Newsletter 增長迅猛,就是利用了這一點。 拿我自己關注的 2 個 AI Newsletter 舉例:

  1. therundown.ai  今年 1 月 6 日創建,到現在超過 25w 訂閱
  2. theneurondaily.com  今年 1 月 2 日創建,到現在超過 10w 訂閱

因為是新聞,所以必須日更,背後的博主必須既瞭解科技,又異常勤奮時跟熱點,如果不是全職或者非常清閒的工作,幾乎不可能持續下去。

有趣的是,這 2 個 Newsletter 背後的主理人都是亞裔,勤奮的民族- – theneurondaily 的主理人 Pete 的經歷也很有意思,從麥肯錫到科技公司(Airtable)再到三藩公共圖書館,感覺最後這份工作是專門為了運營這個 Newsletter 而挑選。

交叉連結

交叉鏈接的本質是「寫 1 次,使用 N 次」,通過提升使用了增加曝光。

以 Sahil Bloom 為例,分享創建交叉連結的 3 類方法

  1. 從各個角度使用熱門內容
    1. Sahil Bloom 圍繞費曼技巧寫了一篇終極指南類的內容,然後把它用在了接下來的 5 篇🧵
      1. Top 10 Favorite threads from the last year 去年十大最受歡迎的帖子
      2. 10 threads to help you on your growth journey 10 個🧵助您踏上成長之旅
      3. 20 lifelong learning habits 20 個終身學習習慣
      4. 10 threads to accelerate your career 10 個方法加速你的職業發展
      5. Frameworks to provide clarity in complex situations 在複雜情況下提供清晰度的框架
  2. 在文章末尾添加相關內容的連結
    1. 在每篇文章的末尾,大多數博客作者都會創建一個「相關文章」部分,供讀者繼續閱讀或深入瞭解某個主題。 Sahil Bloom 把這個技巧也用在了 Twitter 上。 在他的 Twitter 🧵末尾,經常會包含一條「如果你喜歡這條,歡迎閱讀 xxx 領域其他🧵」格式的內容,裡面就會放入相關的 Twitter 線程
  3. 創建內容合集
    1. 這個也是博客作者的常見做法,Sahil Bloom 用在了 Twitter 上,通過 Thread of Threads, 把自己過去寫過的所有帖子放在一起(不知道是誰先開始這樣做的,我也學習了哈哈)。

管道分銷

有 3 種通過管道分銷的方法:推銷、推薦、客串。

推銷

一個殘酷但必須直面的現實是,在你的帳號起步時,幾乎不會有人能看到你的內容,你必須推銷自己。

Tim Ferris 2007 年寫出《每周工作 4 小時》后,開始聯繫出版商。 在經歷了無數次的拒絕之後,才獲得了一份圖書協定。 為了提高自己的第一本心血之作的勝算,Ferris 不遺餘力地將新書送到有影響力的科技人士手中,希望藉助他們的支持來説明這本書來造勢。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本書上市之後大獲成功。 via  凱莉彭

Sahil Bloom 在 2020 年 5 月 9 日發布他的第一個帖子時,只有大約 500 個關注者。 他在 50 個帳號下「推銷」,最後通過當時 30w 粉絲的 Chamath 的轉推,獲得了 3700 個讚,從此開啟增長之路。

推薦

作者&用戶推薦也是有效的增長方法。 有的平臺例如 substack 自帶作者推薦功能,web3brand 相當比例的訂閱讀者都是通過作者推薦來的。

讀者推薦是另一個有效武器。  據 Chenell 的研究,Ali Abouelatta 在 3 年內將他的 Newsletter 發展到了超過 74,000 人訂閱,讀者推薦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 每個月推薦 25 個使用者,即可解鎖一個新的禮物(例如 PDF 或範本)
  2. 每個月都會重置推薦,這使得解鎖變得更加緊迫
  3. Ali 的頂級推薦人成功帶來了 100 多個新使用者

怪不得 Substack 最近也上線了讀者推薦功能,晚點我也試試。

客串

客串可以説明你快速覆蓋新的目標客戶。 Substack 大號 Lenny 初期的增長裡面,在知名投資人 Andrew Chen 的博客上分享客座文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讓其訂閱制達到了 3000 人; 少楠的產品沉思錄幾次重要的增長,也來源於在播客節目上的串場,如「三五環」和「組織進化論」。

付費增長

如果你的內容已經開始盈利,你可以在有機增長之外嘗試付費增長,只要利潤可以在一段時間內 cover 掉成本。

由 Shaan Puri 和 Ben Levy 撰寫的 Crypto Newsletter The Milk Road  採用了這個方法,1 年內將訂閱增長到了 25 萬人以上,並以 100 萬的價格出售。

在一份對 The Milk Road 的研究文章中,披露了其增長策略

  1. 確定獲客成本:Shaan Puri 和 Ben Levy 希望回本周期可以在 3 個月以內,同時由於每個使用者每個月可以貢獻 $0.5 收入,意味著他們最多可以以 $1.5 獲取一個訂閱使用者;
  2. 優化付費渠道:他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 Facebook 上,並測試了許多不同的創意和受眾。 經過大量測試,發現梗和 social proof 廣告效果最好;
  3. 付費廣告為該 Newsletter 增加了 50,000 多名讀者。

3. 粉絲/訂閱轉化率

有了曝光之後,下一步是提升粉絲/訂閱轉化率,這裡分享 2 個技巧

  1. 找有影響力的業內人士做背書
    1. Bankless 找了企業家 Mark Cuban, Aave 創始人 Stani, 投資人 Chris Dixon、Lijin 和 Eric; 我們找了企業家 Victor Zhang 和潘老師,研究員 Aiko 和 Teng Yan
  2. 利用鉤子商品提升轉化率
    1. Ben Meer 用贈送摺頁冊《75 提高工作效率的技巧》引導使用者訂閱;
    2. Shaan Puri 用 pitch deck 模版和商業案例引導使用者訂閱;
    3. Peter Yang 在 2021 年,通過贈送 “12 天 Web3 系列”,獲得了超過 10,000 個訂閱註冊

2.4 開啟商業化

如果你要持續的打造個人品牌,甚至從副業變成主業,必然需要討論商業化這個話題,這樣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

首先分享一個商業化的框架,分為 To C 和 To B 2 類

  1. To C
    • 賣內容:付費訂閱
    • 賣服務:付費社群
    • 賣產品:標準化課程、出版物
  2. To B
    • 賣廣告
    • 賣時間:付費諮詢
    • 投資

這裡面槓桿率最高的是「賣產品」和「投資」,都可以讓你在睡覺的時候賺錢。

我個人建議從付費諮詢開始,因為

  1. 開啟諮詢的門檻很低,不像賣廣告,諮詢對粉絲數量沒有絕對的要求; 也不像賣內容與賣服務,你需要精心設計;
  2. 可以説明你與粉絲建立更深入的關係,最快接觸市場一線問題;
  3. 足夠簡單和靈活,以最少的開銷(一台計算機和一些軟體)解決客戶問題,證明自己;
  4. 是「證明可以解決用戶真實問題」的最輕量化方式,成為下一步構建產品的基礎。

商業化是一個超級大的話題,限於篇幅,這裡不進行詳細展開,我會在未來的文章中進行詳細的介紹。

最後分享一下 Justin Welsh 的年收入結構

  1. 每年總收入 170 萬美元;
  2. 130 萬美元來自於「內容操作系統」這門課程,主要在 2 個小時內教人們如何有效使用領英;
  3. 諮詢收入 14.4 萬,贊助收入 12 萬,訂閱收入 10.3 萬,聯盟收入 2.5 萬。

這基本是由 Justin Welsh 一個人做到的。 他只有一個每周工作 20 個小時的虛擬助理,負責處理所有的客戶支援工作。

個人品牌的商業化空間很大,我們一起努力。

總結

打造個人品牌可以讓你擁有一系列好處,而這一切完全可以在業餘時間通過以下 4 步來完成:

  1. 確定品牌定位
    1. 找到獨特性,打造一致性
  2. 建立內容系統
    1. 5-Step, 選題框架→掃描→素材→主題→文章
  3. 建立增長系統
    1. 3-Step, 內容數 x 曝光量 x 粉絲轉化率
  4. 開啟商業化
    1. To C:賣內容、賣服務、賣產品
    2. To B: 賣廣告、賣時間、投資

確定品牌定位需要你對使用者和自己都很瞭解,接下來的事情就是不斷在這個框架內「重複」。 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做到,只要你付出匹配的努力。

這篇萬字長文提供了一個打造個人品牌的清晰框架,未來的文章裡面會分享更多的實操性案例,進一步完善 Playbook。 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或者特別想瞭解的方向,請在評論中告訴我。

最後感謝文中提到的這些創作者們,你為「打造個人品牌」提供了重要的榜樣。

我們的本週五第一期 Space Happy Hour AMA 輕鬆愉快的完成了! Serotonin 公關總監 qimei  和我們交流和很多 Web3 中美差異之處,歡迎感興趣的小夥伴收聽重播

另外感謝 Victor 的建議,我建了一個共用的 google 日曆,大家可以訂閱起來,這樣每次 space 或者活動前都會收到通知(下一期計劃為 8.11 日)。 有 3 種不同的版本,各位可以各取所需

1.  不需要登錄就可以查看版,但是訂閱的話需要登錄

2. iCal 版,可以直接添加到 iOS 和 Mac 的日曆

3.  需要 google 帳號登錄版,適合常年在瀏覽器登錄帳號的朋友

Reference

  1. 從 0 到 1 億美金,Jack Butcher 從乙方打工人到 VV Checks 的創意人生(上篇)
  2. How To Be Successful by sam altman
  3.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by jack butcher
  4. 對話三五環劉飛:找一個沒人的山頭,做自己的播客
  5. NFT GOD 的 Twitter 大綱 by NFT GOD
  6. How I Got 319K Likes and 15K Followers From A Single Tweet by peter yang
  7. 7 tips that preview ShaanVP’s course by peter yang
  8. How the Best Newsletters Grew to 50,000+ Subscribers by peter yang
  9. 當我們開始做內容時,需要思考些什麼 by 少楠
  10. 當你準備開展「付費內容」時,你需要思考什麼? by 少楠
  11. 蒂姆·費裡斯:我是如何做出百萬粉絲的個人品牌的 by 凱莉彭
  12. 如何建立年入百萬美金的一人企業 by 凱莉彭
  13. Sahil Bloom: The Road to 400k Subscribers in 36 Months by Chenell Basilio
  14. How First1000.co Grew to 60k Subscribers in 32 Months by Chenell Basilio
  15. Milk Road: From 0 to Acquisition in 10 months by Tyler Denk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資訊平臺,本站所發佈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 本文內容僅用於資訊分享,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