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沒有了 14 億人口的大市場,又缺乏在國際市場打拼的能力,留給 Web2 創業者的窗口機遇並不會太多。在 Web3 時代,出海的創業團隊必須以國際化為第一核心能力。
作者:malatang.eth
封面: Photo by Joel & Jasmin Førestbird on Unsplash
中國互聯網 Web1、Web2 時代空前大繁榮,為全世界貢獻了新浪、百度、盛大網絡、騰訊、阿里巴巴、今日頭條、美團、小米、拼多多等巨型互聯網企業,和無數的頂流互聯網產品。但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世界上人數最多的互聯網人才儲備,遍布產品開發、運營、技術、商務等各領域。
但是,隨著 Web2 的落幕,這些人才在江湖上面臨著無比尷尬的囧境:大型互聯網平台都在裁員,而老兵們在 Web3 創業又面臨無數的困難:
首先,儘管有人通過篡改 Web3 的定義生拉活扯說 Web3 革命一定會發生在中國,但普遍的共識是像樣的 Web3 項目在國內真是鳳毛鱗角(如果不能說完全沒有的話)。有志於在這個領域創業的業者都在走南洋,或奔赴歐美。原因不言自明。
其次,絕大多數創業者不會英文,或者雖能簡單交流,但無法與海外同行、主流 Web3 基金順暢交流,更別說與他們打成一片。因此即使身在海外,也只能混華人圈,難以進入 Web3 創業界的主流,融資也只能找華人基金。
再則,Web3 似乎也存在著年齡上的鄙視鏈,這是個年輕人活躍的戰場,35 歲以上的創業者貌似已處於鄙視鏈的較下端。
第四,有些 Web3 的新人們,甚至鄙視有 Web2 經驗的人,常指責他們用 Web2 的產品思維來理解 Web3。
第五,大國思維作祟,對東南亞和拉美、中東、非洲市場骨子裡認為小而零碎,但又沒辦法只能出海。所以對當地用戶和市場的需求流於想當然。
筆者認為,中國內地的 Web2 老兵要想在 Web3 時代縱橫馳騁,必須拋棄掉沉重的歷史包袱,認清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改變自己,順勢而為。
趨勢是什麼呢?從歷史上來看,互聯網最先發端於美國,隨後誕生了 yahoo、netscape、AOL、google 等一代互聯網平台。而後中國開始模仿,三大門戶網站和百度在美國上市。因為看好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大市場,且成功模仿美國同行的互聯網企業證明能在美國上市,於是美元資本蜂擁而至,中國 VC 行業開始騰飛。在 Web2 時代,這一驅勢得以延續並發揚光大,催生了又一批更大規模的世界級互聯網企業。可見,14 億人口的市場是中國互聯網企業興盛發達的基礎和基本條件。
但是,這一驅勢在 Web3 時代戛然而止。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主流 Web3 項目不會在國內誕生,或者即使有中國背景但也早已遷至海外。美元資本不可能再投資於中國的 Web3 項目:既不合規、也不再有 14 億人口這個市場基礎。資本倒流的趨勢明顯。人民幣基金也毫無投資於這個領域的可能性。
Web2 的 OG 們必須得認清一個基本的事實:過往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成功,最關鍵的原因是背靠 14 億人口這個大市場。有了這麼多人口,才可能動輒有百萬級別的日活,才可能有幾千萬甚至上億美金的融資,才可能有足夠的空間去試錯。沒有這個大市場,不管是生意的規模,還是估值和融資的規模,都會呈幾何級數的下降。
那 Web2 老兵們的聰明才智、極致的產品化能力、商業模式創新能力,以及勤奮耐勞 996 和快速迭代能力不是號稱遠超歐美同行嗎?這難道在 Web3 沒有用武之地嗎?
當然,這些能力依然會在 Web3 創造價值。但因為沒有了 14 億人口的大市場,又缺乏在國際市場打拼的能力,似乎留給我們的窗口機遇並不會太多。
在 Web3 時代,出海的創業團隊必須以國際化為第一核心能力:
首先,要過語言關。創始團隊必須有正常的英文溝通能力,這是指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團隊成員能與海外同行、投資人、合作夥伴和用戶順暢交流。
再次,核心團隊中必須有面向國際市場的 co-founder(聯合創始人),聯創負責搭建國際化團隊,對外展示國際化形象,並負責海外市場的推廣和運營。
然後,要拋棄大國沙文主義思維,俯身理解海外市場用戶的真實需求,真誠地面對用戶和投資人,這樣才能將國內創業者高超的產品化能力發揮到極致。
最後,與年輕人組隊,重用 Web3 原生的、英文流利的年輕創業者,甚至將他們推到前台,而 Web2 OG 們退居幕後。
Web3 的大潮撲面而來,但 Web2 老兵們又背負著眾多的創業羈絆。但我們有著堅定的信心和不屈不撓的意志,在變化的環境中不斷調整和超越自己,定能在 Web3 時代開創另一片天地!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信息平台,本站所發布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本文內容僅用於信息分享,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