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優於忽視

作者: Iris,劉紅林律師曼昆區塊鏈法律服務

封面: Photo by  Tingey Injury Law Firm  on  Unsplash

2025 年 1 月 19 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等多家機構聯合主辦的「涉案虛擬貨幣處置」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會議期間,來自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實務部門代表,以及法學理論界、律師界、企業代表等近 60 人參加,從法律屬性、政策規範、技術應用等多個角度對我國虛擬貨幣處置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既回應了實務中對涉案需求中

近年來,虛擬貨幣因其去中心化、匿名性和跨境流動的特點,成為網路犯罪的重要工具,涉及詐騙、洗錢、竊盜等多種類型案件。這使得如何在現行監理政策下規範涉案虛擬貨幣的處置,成為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本次研討會的召開,不僅是我國在虛擬貨幣治理領域的重要探索,更體現了司法與科技結合、法治與創新融合的治理思路。

那麼,從研討會的討論中,我們能看到哪些改變?這些改變又會為接下來的司法處置帶來什麼新發展?

本篇文章,曼昆律師就結合我國近年來在虛擬貨幣監管和處置領域的實踐,以及本次研討會的重點內容,探討虛擬貨幣司法處置的未來優化方向。

目錄

虛擬貨幣司法處置現狀

近年來,隨著虛擬貨幣在犯罪活動中的頻繁出現,我國的司法機關在處置涉案虛擬貨幣方面累積了一定的實務經驗。

為了有效應對虛擬貨幣相關犯罪,我國司法機關在實務上採用了一些創新的處置方式。例如,在資產追蹤方面,透過與區塊鏈分析企業合作,借助鏈上數據分析工具,對資金流向進行精準定位;在資產保全和凍結方面,探索了將虛擬貨幣轉換為法幣或透過託管平台進行管理的模式。此外,一些地方公安機關透過委託第三者技術平台完成涉案資產的變現或託管,初步形成了一套較為有效的技術支援與司法連動機制。

儘管已有探索,但虛擬貨幣的特殊性仍使得現行的司法處置機制面臨多重困境:

  • 法律屬性認定模糊。虛擬貨幣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確,導致司法機關在案件定性上有爭議。虛擬貨幣究竟是財產、商品或證券,不同案件可能適用不同標準,增加了司法工作的複雜性。
  • 跨國追贓物大。虛擬貨幣的跨國流動性使得執法機構難以追蹤並凍結流入海外的涉案資產。此外,國際司法協作的機制不完善,進一步限制了跨國案件的辦理效率。
  • 被害人權益保護不足。在目前的處置機制下,涉案虛擬貨幣的變現及分配多由公安機關主導,被害人的參與權和知情權往往得不到充分保障,導致部分受害者難以獲得公平的賠償。
  • 技術手段與司法能力不符。虛擬貨幣的去中心化和匿名性對技術偵查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部分地區司法機關在技術手段上存在不足,難以完全適應複雜的鏈上追蹤需求。

而這些難題在本次「涉案虛擬貨幣處置」研討會上得到了全面剖析,與會專家不僅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思路,還描繪了未來司法實踐可能的優化路徑,為虛擬貨幣處置的規範化與法治化指明了方向。

虛擬貨幣處置政策變化

從本次研討會不難看出,我國在虛擬貨幣處置方面正逐步從實務累積向政策優化過渡。與會專家提出的多個建議,不僅明確了當前政策的短板與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些討論也回應了司法實踐中的難點,也為未來監管的系統化和規範化提供了指引。

  1. 明確法律屬性:從模糊到清晰

虛擬貨幣的法律屬性長期處於模糊地帶,但本次研討會的討論中,專家建議從簡化操作的角度出發,將虛擬貨幣視為一般等價物進行處置。這種界定既有助於規避「貨幣」或「證券」屬性認定上的爭議,也為司法機關在定性和操作上提供了更高的彈性。同時,專家也呼籲透過立法明確虛擬貨幣的財產屬性,減少司法實務中的不確定性,為後續監管提供統一的法律依據。

  1. 監理協同:強化多部門連動

在虛擬貨幣案件中,刑事司法與行政監管的割裂是限制處置效率的主要瓶頸。

研討會提出,透過強化多部門協作,建立跨部門資料共享機制,可以有效提升案件偵辦與資產處置效率。例如,在資產追蹤環節,透過引入區塊鏈分析技術,實現執法部門與技術平台的深度合作;在資產保全環節,加強公安機關與檢察機關、法院的聯動,確保資金凍結和處置的合法性和高效性。

  1. 被害人權益保護:提升透明度與參與度

目前,涉案虛擬貨幣的處置流程多由執法機關主導,但被害人往往難以參與其中,缺乏透明度。

研討會建議,未來政策應更重視被害人的參與感和知情權。從處置規則的合法性和公開性出發,優化財產回饋機制,為被害人提供更多法律保障。例如,可以引入公開聽證程序,確保處置過程公平公正,同時賦予被害人參與選擇財產處置方式的權利,並保障其利益最大化。

  1. 跨國合作:解決國際協同難題

虛擬貨幣的跨國特性,使得許多案件在管轄權和資產追蹤方面面臨巨大挑戰。

專家提出,應加強我國與國際社會的合作,透過簽訂雙邊或多邊協議,共享虛擬貨幣交易數據,形成聯合執法機制。同時,透過推動全球範圍內的法律與技術協同,探索國際通行的虛擬貨幣處置標準,為跨國追贓物提供更多可能性。

  1. 技術賦能:提升處置效能

虛擬貨幣案件的複雜性要求技術手段的進一步最佳化。

研討會指出,司法機關在處置虛擬貨幣時,應更加依賴先進的區塊鏈分析工具,如鏈上交易追蹤、電子證據鑑定等,同時加強與第三方技術公司的合作,利用專業化的服務實現高效處置。同時,也需建立技術規範,對第三方服務的合法性、透明性進行明確約束,防範潛在的法律風險。

曼昆律師總結

虛擬貨幣處置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一環,也是法律與技術深度結合的典型場景。這次「涉案虛擬貨幣處置」研討會展現了我國在虛擬貨幣治理領域的思路演進,也為未來的政策與司法實務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曼昆律師結合研討會的討論成果,進一步提出以下推進方向與建議:

  1. 加速虛擬貨幣財產屬性立法

研討會中提出將虛擬貨幣視為一般等價物,以簡化司法操作。曼昆律師認為,在此基礎上,透過立法明確虛擬貨幣的財產屬性,不僅能減少定性爭議,還能為資產凍結、拍賣及返還提供法律依據。這將有效緩解司法實踐中定性模糊的問題,並推動虛擬貨幣的標準化處置。

  1. 強化跨部門連結機制

研討會建議加強刑事司法與行政監管的協同,優化案件偵辦與資產處置流程。我們認為,應以數據共享為核心,探索建立全國性虛擬貨幣案件資訊共享平台,集中管理資產追蹤和凍結訊息,實現執法機構與技術平台的即時協作,為複雜案件提供高效支援。

  1. 提升被害人參與度

目前,涉案虛擬貨幣的處置多以公安機關為主導,缺乏被害人參與機制。研討會提出透明化的返還機制,曼昆律師進一步建議,可探索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公開平台,透過智慧合約實現資產返還全流程的透明化管理。這不僅能提升被害人的信任,也能增強司法處置的公信力。

  1. 建構國際合作新機制

研討會討論了跨國追贓物的難題,但在具體合作機制上仍顯不足。曼昆律師建議,透過區域性合作(如亞洲範圍內的司法協作)或加入全球區塊鏈監管聯盟,推動國際司法協作常態化,特別是在數據共享、資產凍結與返還等方面,形成明確的多邊協議和技術規範。

  1. 加強技術標準化與合法性約束

目前,虛擬貨幣處置的技術手段依賴第三方工具和服務,但技術工具的使用在法律上仍缺乏明確的規範。曼昆律師建議,制定司法技術工具的應用標準與合規指引,對區塊鏈分析、電子證據鑑定等關鍵環節明確約束,防範技術濫用及法律漏洞的產生。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資訊平台,本站所發布文章僅代表作者及來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文章內的資訊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