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為區塊鏈和加密資產產業提供了許多潛在機會,尤其在合資格投資產品、資料流動支援和金融服務創新方面,可以找到政策與產業契合的方向。

作者:劉紅林律師曼昆區塊鏈法律服務

封面: Photo by Pawel Czerwinski on Unsplash

1 月 22 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金融領域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文件提出了包括支持粵港澳大灣區 「跨境理財通」優化試點、完善金融數據跨境流動安排、允許外資金融機構提供新金融服務等在內的 20 項政策措施,標誌著新一輪金融開放的大幕正式拉開。

在這項政策框架下,加密資產產業是否能夠找到契合點,並藉助政策紅利拓寬發展路徑?本文將從新藍圖的建構與產業挑戰的解析兩個面向,探討區塊鏈和加密資產產業在大灣區的潛力與未來。

加密資產產業,政策引導下的潛在路徑

《意見》為區塊鏈和加密資產產業提供了許多潛在機會,尤其在合資格投資產品、資料流動支援和金融服務創新方面,可以找到政策與產業契合的方向。

文件提到 「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居民透過港澳金融機構購買港澳金融機構銷售的合資格投資產品,並擴大參與機構範圍及合資格投資產品範圍」。目前,合資格產品主要集中在傳統金融工具,如港股基金、離岸債券等。但隨著香港特區政府在虛擬資產監管方面的積極探索,例如推出虛擬資產 ETF,未來這些產品是否能納入跨境理財通,值得期待。

結合政策條款,如果香港的加密資產產品能夠透過理財通為內地投資者提供投資管道,不僅能夠豐富內地居民的資產配置選擇,還將成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工具。一旦跨國理財通的範圍進一步擴大,虛擬資產 ETF 或鏈上債券有可能率先試點,為區塊鏈產業的金融化應用打開大門。

外資金融機構如何協助境內企業融資?

《意見》中明確要求「便利與規範試點地區金融機構資料跨境流動,在國家資料跨境傳輸安全管理制度架構下,探討形成統一的金融資料跨境流動合規口徑」。這項政策為區塊鏈在跨境金融的應用提供了可能性。

區塊鏈技術天然的透明性和安全性,能夠滿足監管對資金流動追蹤的要求,同時透過智慧合約實現交易的高效性。這不僅適用於個人與企業間的小額跨境支付,也能支持更大規模的貿易融資與結算。

在《意見》中提到「允許外資金融機構開展與中資金融機構同類的新金融服務,並要求相關審批在 120 天內完成」、「在真實合規的前提下,允許試點地區真實合規的、與外國投資者投資相關的所有轉移可自由匯入、匯出且無遲延。其他費用」。

這項政策不僅為傳統金融服務的開放帶來了便利,同時也為區塊鏈技術與傳統金融的結合創造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在 RWA(Real World Asset,現實資產上鍊)領域,外資金融機構與區塊鏈企業的合作可望成為境內企業拓寬融資管道的重要抓手。

RWA 是透過區塊鏈技術將現實世界中的資產(如房地產、股權、債券等)進行數位化和通證化,從而實現更有效率的流轉與融資。在當前境內企業普遍面臨融資困難、融資貴的問題時,RWA 提供了一個突破傳統金融限制的新途徑。

RWA 为境内企业提供了扩展国际市场渠道的机会。传统的企业融资通常需要经过多层中介机构,流程复杂且成本较高。而通过 RWA 和区块链技术,企业可以直接接触国际投资者,省去了复杂的审批和中介环节,显著缩短资金到位时间。这种直接性为企业融资带来了效率提升,同时也降低了整体交易成本。资产通证化后的高透明性,使得投资者可以基于链上信息实时进行风险评估。这种透明性大大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投资者的风险溢价需求,最终使融资方获得更低的融资利率。

透過與外資金融機構的合作,境內企業不僅能夠吸引對新興市場有興趣的國際投資者,還能利用鏈上資產的流轉進入全球市場。這樣的國際化融資模式,不僅為企業提供了更多樣化的資金來源,也增強了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進一步拓展了業務成長空間。

透過 RWA 的引入,外資金融機構與區塊鏈企業的合作可望為境內企業創造新的融資路徑。這種模式不僅能有效彌補傳統融資方式的不足,也將為大灣區的金融開放注入新的活力,成為連結境內與國際資本市場的重要橋樑。

挑戰重重:監管與創新的平衡藝術

儘管政策為加密資產產業的潛在發展方向提供了契機,但監管與創新之間的博弈仍是當前不可忽視的現實問題。這種博弈既涉及現有法律架構的約束,也考驗產業如何在合規中實現技術突破和商業化落地。

01 政策寬鬆與合規壓力的動態博弈

中國內地對加密資產的監管始終保持高壓態勢,自 2017 年全面禁止 ICO(首次代幣發行)以來,虛擬貨幣交易平台的境內服務也被嚴格限制。儘管《意見》提出跨境理財通的擴展,以及支持購買一定種類的境外金融服務,但目前明確允許範圍的投資工具仍局限於傳統金融產品。加密資產是否能夠被納入政策試點範圍,是一場動態的監管博弈。

在香港方面,2023 年推出的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VASP)制度,為合規加密資產交易平台提供了合法化的路徑。這使得香港成為國際加密資產發展的重要中心之一。然而,內地是否會透過港澳的試點成果,間接為加密資產產品進入內地市場鋪路,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02 科技與商業模式的融合難題

区块链技术以其透明性和效率著称,但其在传统金融系统中的落地却面临多重障碍。跨境支付是区块链技术的热门应用领域之一,但现有的跨境支付网络如 SWIFT、CHIPS 等,已经建立了复杂而高效的全球清算体系。区块链支付如何在既有网络中实现无缝对接,仍是一个未解的商业化难题。

另一方面,资产通证化(Tokenization)作为区块链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场景,从房地产到股票、债券,几乎所有传统金融资产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拆分、流转,在理论上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其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一定的障碍。例如,通证化资产是否能够在法律上获得与传统资产同等的认定,仍需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同时,跨境资金的流动如何在合规框架下进行,尤其是面对复杂的国际监管要求,也是当前的一大挑战。除此之外,资产的上链过程需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特别是在涉及多个司法辖区时,如何实现高效的跨境监管协同,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

03 市場教育與投資者信任

加密資產產業長期以來因價格波動大、缺乏透明度而備受爭議。即便政策開放允許某些加密資產產品進入理財通試點,一般投資者對這些產品的理解與接受度仍將決定市場的成熟度。

例如,虛擬資產 ETF 作為較傳統的加密資產投資工具,已在全球多個市場推出。然而,即便在監管成熟的市場,ETF 產品的流動性和波動性問題仍引發投資人的擔憂。此外,加密資產的複雜性和高技術門檻,使得許多普通投資者無法有效評估風險。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如何透過資訊揭露和使用者教育來增強投資人信心,將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議題。

總結與展望:開放浪潮中的加密資產產業

大灣區的金融開放為加密資產產業提供了廣闊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如何在監管高壓下找到創新突破的路徑,是當前產業面臨的核心問題。從政策框架來看,加密資產產業若能圍繞合規化、透明化方向發展,將有機會成為大灣區金融體系的一部分。

未來,產業需要加速技術落地,探索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的可能性。同時,產業參與者應更加關注投資者教育和資訊揭露,以消除市場對加密資產的認知障礙。透過這些努力,加密資產產業預計在大灣區找到一條穩健的成長道路,為中國金融開放探索出更多可能性。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資訊平台,本站所發布文章僅代表作者及來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文章內的資訊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